03.03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在一个无国界( borderless)的时代,无立足之地的人是最受人鄙视的。立足之地就是过去,就是历史。 在我看来,没有历史的人和忘记了过去的民族,只能如蜉蝣一般消失,或者像一只鸡一样只知埋头生蛋,直到自己被吃掉。" ——宫崎骏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录和评论一众人类活动进度的历史事例的一门学科。简单来讲,历史就是对人类过去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因此,历史在多数时候也是当下时代的一个缩影。如果单单只是记录和评价,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的学科,就应该消失。但是,存在即合理。历史的用处在于不断发现真正的过去,在于用史实材料说话,在于如何让人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换言之,我们之所以学习历史,是因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总结经验,对现在的事情尽量规避风险。我们经常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是不断延伸的,就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历史是文化的继承,是文化的沉淀和延伸,历史学是人类文明的轨迹,是世界发展的目录。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事实上,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换言之,广义的历史学是由两部分合成的整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换言之,广义的历史既包括宇宙的发展也包括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一言以概之,狭义的历史只记录人类文明的发展。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一.历史之于我们的意义

历史的根本意义,在于让学习历史的人了解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是怎样发展壮大到今日的局面,了解了我们今天的世界来自何方,我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措施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从而更可能对现下和将来做出相对可靠负责的判断和预测。人类所涉猎的一切领域都有与之对应的历史研究,无论是从宗教史哲学史还是到婚姻史家庭史时尚史。

但是联结起所有跨度与领域的关键有二:文明和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同一个命题,同一个历程。要想实现人类文明化和人类文明进步,国家,是一个必需的工具。国家也是文明产物得以存留并传承至今、发挥作用和持续发展的载体,也是文明成果被大众分享的提供者。如果不将文明与国家二者的发展经过连起来,泛论其它,无论是经济与民生还是艺术和建筑,都不可能讲清脉络。由于对文明与国家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无数人自以为是的个人见解与决策导致了和世界范围内一个个国家、民族悲剧。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直到如今,大多数国人并无清晰的文明概念,甚至很多人可能都分不清精神文明和人类文明的异同,分不清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和以雅典为核心的爱琴海文明。因此太多国人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充满敌意,尤其是把韩国传承我们共有的文化传统当成窃取并加以指责。比如韩国的端午祭,朝鲜半岛传统节庆依赖于中国传过去的农历,端午节本来就是韩国国民传统的一部分,是中韩越的共同遗产。上至政府下到百姓,动辄把美国只有几百年历史当作美国文明短的铁证,混淆了国家和文明的概念,更是鲜少知道美国社会是人类最古老的两河与埃及文明之结晶的主要继承者之一;而大多数国人也不明白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都大量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明,而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的另一来源古波斯文明,又都是古埃及和古两河文明的后代,加上对亚伯拉罕宗教都缺乏了解,因此盲目追随欧美,把伊斯兰文明区视作东方,这站在中国人立场上荒谬至极。

中国当代社会冒出来的盲目文化自信,就来自于从上到下的普遍文明观念缺失。我们今日的中国人基本属于生活在西方文明里的一个带有东亚特色的次文化当中,除了语言、饮食和政治运作的底层逻辑保留原有东亚文明比较完整,无论是正规制度、法律、建筑、服装、音乐、时尚、工程技术、教育体制、娱乐方式、社会仪式等等方面都基本西化了,而作为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基石的科学技术,基本完全就是西方舶来品。

我们应当为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伟大文明自豪并保存和发扬传承至今日的众多文化瑰宝,但是我们断不可忽略了我们的另一重身份,那就是我们和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的文明人口一样,也是西方文明的继承者,而我们继承的西方文明对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民法是怎样形成的?证券市场是怎样形成的?远洋贸易规则怎样形成的?会计准则怎样形成的? 我们家家户户居住的钢筋混凝土房屋所用的建筑技术怎样产生的?铁路是怎样出现的?大凡对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用到的事物发问,不少于十之八九都需要到西方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而我们全社会对西方历史的不重视与隔膜,正是中国百年来追赶西方屡屡受阻的原因之一,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能把道理学透呢?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今日的历史研究者已经明白,过去数千年里文明世界里人口流动和文化传播一直未曾间断,所有国家与文明区域的发展,都有持续的外部影响存在。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今日更甚以往。若一国国民大比例地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基本了解和理解,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国运风险。中国已经走过了举国模仿、靠近欧美日的阶段,在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地参与、布局谋篇,对欧美之外的全球其它地区的历史常识的了解,为越来越多国民所需,也应该纳入全民教育,在我们嘲笑很多痛恨北朝鲜的美国人连北朝鲜在哪里都分不清、支持台湾的美国人连台湾和泰国都分不清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国民能不能对全球的历史地理认知更靠谱呢?

中国是影响世界走势的大国,年轻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和全球都负有巨大的义务,对世界历史的基本认知是必要的。同时,这个世界虽然大多数国家不是发达国家,但是很多国家都有自己擅长、富有经验和教训的领域,值得中国学习研究,中国的普通国民起码应该有一种意识,

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反复告诉过我们,全球化是势不可挡的大趋势,局部的、阶段性的抵制难以避免,长期与之对抗只会造成悲剧。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一次次造成了国家间和国家内的人道主义灾难。而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来自于教育中意识形态化、偏颇自私的历史观,一个象征性的例子是,希特勒的反犹思想和日耳曼上至高无上思想就直接来自他的中学历史老师——他最尊敬的一位老师。我们对下一代的历史教育,要超越狭隘的国族视角,虽然不可能做到对全球历史一视同仁全面深入了解,但是要充分强调历史上和当代他者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既能理解他者的诉求,哪怕同时基于己方利益不可能全盘接受,也能从全球角度理解本国历史,而这是中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大国尤其需要的。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民族自豪感应该是历史学习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不应该是其主要目的。中国文明在上古阶段无论是发育时间还是达到的高度都远逊于两河和埃及文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除非有石破天惊的考古学发现,但毕竟如果上古中国有过可以与古埃及古王朝时代可以媲美的发达文明,很难不留下大量精美文物,而如果量大很难在人口密度如此之高的中国大地上全部藏匿至今;现在发现的比如陶寺石峁遗址固然震撼,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以及海量工艺品、文字记录还是不在一个水平上。中华文明更是从来没有占据超过人类文明版图四分之一的土地,中华文明璀璨的任何年代,西方都有并不逊色的"对手",无论是波斯大帝国,古希腊古罗马,还是阿拉伯与突厥人的大帝国,以及印度次大陆的若干帝国,以及他们所建立、维持的文明。

非要在各种领域牵强附会地证明中国人多少发明创造早于西方几百年上千年,哪怕对确实的一些事实过度强调,而不公平地谈论各个文明各自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不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主线,都并不利于培养能够客观认识自身和他者、努力推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公民,而更容易培养出心态狭隘的幼稚的民族主义者。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民族自豪感也不需要完全建立在本国族多厉害的基础上。就像一个贫寒的家庭,子女依然可以尊敬他们教育不多但是为人地道的父母;每个国族的顽强生存历程本身,无论其领土广袤还是袖珍,人口庞大还是很少,都是值得自豪和被其它国族尊重的。中国人幸好是一个大国,建立自己的国家自豪感不难;而中国国内的族群或大或小,维持自己的族群自豪感,大凡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都应该得到尊重和鼓励。而中国内部的多元本身,就完全应该是我们自豪感的一个来源。

民族国家的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从来不是民族国家,无论从西周建立还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算起,中国从来都不是为一族而设立的国家,中国从来都是多族群并存、自由融合的国家,这是我们伟大的帝国遗产。就像汉服已经不足以代表整个中国人群体作为国服,我们的历史教育也不应该完全拘泥于汉人的历史,其它族群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同样应该得到宣传,全国范围内蒙藏维这些大民族的简史应该进入历史教学,而各种民族地区都应该向孩子们乃至全社会进行当地或大或小的民族历史的教育。对国内各族群历史与文化的基础性了解,是国内族群和平相处的前提和有效保障;无知,则是偏见、歧视与暴力的源头。

怎样的国家认知是合适的,是每个时代历史教育的一道至关重要的开放性问答题。合适的答案未必是全面揭露真相,而需要根据民智与时代需求加以判断。当民众普遍是文盲的时候,讲复杂的信息是很难有效的,利用神话和英雄故事创造凝聚力往往更为可取。社会中存在大量识字读书的人,但是大众文化程度依然不高的时候,用一些相对先进的意识形态比如民族主义或者阶级斗争唯物史观去解释国家存在的意义,就说服力更强,但是依然需要对史实削足适履。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而在一个大多数年轻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里,当灌输不再是被尊重的教育手段,大多数人意识到需要通过分析不同角度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时,对史实的遮遮掩掩和用简单幼稚的逻辑解释复杂的人类社会现象,就不在值得尊重,而应该被唾弃了。一个年轻人普遍得到良好教育的国度里,建立国家所经历的历史上种种必须的恶无须讳言,而国家存在与良好运营的必要性,正是为了避免恶的重演,现代国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虚荣心和野心,而是为了给所有人提供人生发展所需的机会与尊严。因此,国家历史上的开疆拓土应该讲,而各种为民生考虑的制度建设乃至国家社会结构的自发变化,也都应该涉及。

要让国民全面看待国家,就必须从经济、思想文化、人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去认识各个历史时期,而不要仅仅关注高层人事与制度或者仅仅是征战与改朝换代。另一方面,制度的创建之重要性又不亚于国家功业的辉煌,比如北魏这样全面开启隋唐制度与风气之先的小朝代,就绝没有一笔带过的道理。

另外,年轻的中国人应该明白,学习历史,道德感很重要,既不要盲目对古人带有道德优越感,也不要陷入无所谓善恶的绝对道德相对论。比如,对于历史上的种种奴隶时代,今天大多数人觉得不可想象,但是大凡吃肉的人,想想让自己大口吃肉成为可能的今日人类对家畜家禽的残酷奴隶制,只要不是自欺欺人太过的人,都不难理解我们和蓄奴贩奴的古人相比并无本质不同。又比如,我们也断不可觉得今日之社会同奴隶制的过往社会相比,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没有实质性提高,人的日常道德水准没有改善,那样就否定掉了无数先人的探索、努力与忍耐所带给我们的巨大文明进展的意义。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二.《千与千寻》中角色的历史历程

也许,我们喜欢这部电影,是从千寻身上看到曾经自己的影子。曾经哭泣过,曾经怯懦过,曾经也退缩过,可是,经历磨难,就会成长起来。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千寻是随着父母来到叫油屋的地方。然而,这个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更何况,它的运行规则更像成人世界,到处充满着复杂和危险。而,以前活在父母的辟护下,活跃在孩子世界的千寻,这个世界既完全陌生又令人恐惧。面对父母变成猪的事实,她不知道怎么办,她像一个无头苍蝇般在这个小镇乱窜。直到获得白龙的帮助,才能找到一丝的安慰。可是,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千寻始终是信任不起来。及时出现的白龙,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也许,千寻自己的慌乱让她忘记了哭泣。

如果十岁的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早已不知东西南北。看来,千寻比我们是要勇敢的。敢于一个人走完油屋外面的悬梯,到锅炉房找锅炉爷爷寻求帮助。也敢于去到油屋世界,乘坐电梯,去面见汤婆婆争取工作。即使汤婆婆再三的刁难,身体再怎么害怕地发抖,也要大声的说出"请让我在这儿工作"。面对所有人的嘲笑和鄙视,也要笨拙的努力工作。独自完成清洗服务,帮助疑似腐烂神的神明。拯救变得贪婪的无脸男。帮助朋友白龙找回真正的名字。这一切都有目共睹,她真的是一个人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可是,当我们看到千寻独自一个人蹲在花圃旁沉默时,又有很多熟悉的辛酸。想到自己很多时候受了委屈,筋疲力尽,躲在角落里抱住自己。现实中,很少有像白龙那样的朋友陪在身边,当你独自悲伤时,对你说"你已经很努力了"。当然,世界不会按照我们想要的运行,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躲在角落里独自舔伤口。可是,当我们把自己当作电影里的千寻,经历着这一切的变幻莫测时,感受到有一个人陪在身边,时刻安慰,随时可以崩溃大哭。就像白龙劝说千寻吃饭团,那样才有力气面对之后的一切。而白龙时刻的陪伴获得了千寻的信任,千寻写下了伪装,更多的是崩溃后的大哭。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一开始千寻确实是一个笨蛋。就像汤婆婆评价千寻般"你看起来又娇气,只会撒娇,只会哭,你是个一无是处的蠢丫头。"其实,想想,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也没什么觉得耻辱的,每个人都是从这样过来的。既然,千寻答应了白龙会努力的。千寻也会一直努力下去。对于身旁熟练的同事,千寻也会笨笨的去做。汤婆婆让千寻招待疑似腐烂神的神明,即使味道令人眩晕,也会努力地做好每一步。看到无脸男站在雨中,会善良地送上一丝的温暖。面对管理药汤牌的主事的刁难,也会努力地索要自己工作需要的药汤牌。

而对于正在受难的朋友白龙,敢于舍身去救他,比如,在油屋外面老旧的管道上奔跑,攀爬直到顶层的铁梯。登上有去无回的单程列车,到钱婆婆那奉还白龙偷来的印章。千寻很努力地在这世界活着,也很努力地影响着身边结交的朋友们。也许,成长就是不断地历练,以身作则,自己成长了,身边人也会跟随。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孤寂卑微的无脸男

看过众多的这部电影的评论,发现大家都很喜欢无脸男这个人物。大多数的猜测是大家看到了无脸男就像看到了自己,渺小、卑微、寂寞。有人猜测,无脸男代表了这个现实世界的人们身上的寂寞、空虚和欲望。也有人说,无脸男的变化历程就是我们现实中的人,从白纸一样的学生变成带有各种欲望的社会人士。众说纷纭。最直白的说法,无脸男就是一个卑微孤独的象征,一个人在油屋那个世界四处飘荡,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的嬉笑怒骂。

看过电影的人,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无脸男和千寻打过三次照面,才被千寻注意。前两次并没有引起千寻注意,无脸男都是默默地站在桥的一端看着千寻。第三次,无脸男站在雨中看着油屋的纸醉金迷。这时,千寻开门来到脏水,才发现无脸男在淋雨。此时,千寻偶然的关心,让无脸男感受到一丝温暖。就像没有星星和月光的黑夜有一束光指引你。无脸男想要抓住这仅属于他的温暖,想要陪在千寻身边。看到千寻被管事的刁难,帮助千寻偷得药汤牌。看到千寻这么需要这个牌子,索性多偷几个送给千寻,讨她的欢心。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无脸男可能一心只想送给千寻,却没有想到千寻只需要一个,多得不会再要。他遭到了拒绝,落寞地变得透明。但是,他也间接帮了千寻。千寻帮助腐烂神洗澡用的药汤牌子就是他送的。可是,身在局中的人物不会想到这些。当他看到众人很喜欢被救的河神额外赠送的金子,之时,无脸男可能觉得千寻应该也会喜欢。他利用泥土变出来的金子引诱青蛙,且吃掉了他。利用金子引诱汤屋的众人为他提供丰美的食物和奢华的服务。这时,无脸男应该会觉得金钱居然可以买来众人的尊重。无脸男这种人很聪明,知道了社会的潜规则就会利用起来,利用一切有利的手段到达目的。

然而,无脸男没有发现,他已被这汤屋的各种欲望所吞灭。要不,他再吃了很多美食之后变得巨大,变得喜怒无常。而面对千寻的再次拒绝,直接吞掉了两个人。他忘进了自己进入汤屋原本的初心,是留在千寻身边。可能在他变得巨大贪婪之后,还有那么一丝的纯良,要不他会送给千寻小山包般的金子吗。在千寻劝说他离开汤屋回到原来的地方,无脸男说出里自己真实的想法,"好寂寞,我好寂寞"。而当无脸男打算吃掉千寻的时候,他已经背叛了他的初心。幸运的是,千寻救了他,让他吞下了半颗河神团子吐出了所有的污浊之物。变回了原来那个半透明又胆怯的无脸男。看到列车上安静地坐在千寻身边的无脸男,很让人喜欢。

很多人都猜测,无脸男是爱上千寻,才一直陪伴她。也许是吧。无脸男一直寻找千寻,是想要千寻做他的朋友。但是,最后呢?无脸男知道无法一直陪伴她,所以送她最后一程后留在钱婆婆家。这也是幸运的。千寻帮他找到的居所,不在到处漂泊。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拥有两面的白龙

白龙在这个世界算是个两面的人物。一方面作为汤婆婆的弟子,勤勤恳恳地履行弟子的一切职责。即使,汤婆婆让他去偷钱婆婆那里的印章,不管这个任务再危险,他也会去执行。后来呢,看多电影的你也知道,吞下印章的白龙极其痛苦,而肚子里的印章也在吞噬他的生命。更可况,身体周围还有一群带有魔法纸人攻击他。要不是千寻一直的呼唤,以及让他团下半颗河神团子,救了他的性命,他早就不存在这个世间了。

白龙本是一名河神,在他的家被人类填平之后。没有地方可去,于是,他来到汤屋的世界学习魔法,成为汤婆婆弟子兼手下。他帮助汤婆婆搭理汤屋。而在汤屋的众多员工眼里,白龙是汤婆婆的手下,帮助汤婆婆办坏事。于是,他成了他们口中的坏人。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千寻跟随玲去他们的房间的时候,千寻询问玲汤屋里是不是用两个白龙,而玲告诉千寻只有一个白龙,就是汤婆婆的弟子。那时的千寻应该很迷惑吧。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白龙在这世界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和来处。可能,千寻的到来唤起了他仅存的一丝记忆。在千寻问白龙,他怎么知道她的名字的时候,白龙说出了真相,他们在小时候见过。所以,他想帮助千寻。在汤婆婆搜索千寻的踪迹时,他帮助千寻逃到汤屋。他告诉千寻如何到达锅炉房,找到锅炉爷爷寻求帮助。如何在汤婆婆那里获得工作。在千寻安定下来之后,带着千寻去看她的父母。而在千寻痛苦的抱住双膝,默默地陪伴在身边。也劝说千寻要吃东西,才能保持精神。而在千寻因为崩溃大哭时,静静地抱住她。这一切细节很温暖。

在白龙受了重伤醒来之后,从锅炉爷爷那里得治千寻为了他踏上列车去了钱婆婆那里,奉还他偷来的印章。那时的白龙,应该有些震惊。千寻为了帮他不顾危险地跑到钱婆婆那里换印章,他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在汤婆婆那里,他告诉她最重要的丢失了。也豁出去敢于面对汤婆婆的怒火,敢于和她谈判争取对千寻有利的条件。帮助千寻成功回到原来的世界。

有一个情节很欣慰,他们从钱婆婆那里回来,飞在空中。千寻告诉白龙他真正的名字时,白龙褪去鳞片,波光闪闪。变成小白之后,以千寻手拉着手在空中缓缓下落。小白的眼睛里溢满了光泽,有着真实的自我。告诉千寻自己的名字叫赈早见·琥珀主。千寻也因为他找回了名字而高兴的流泪。

只是最后的情节最让人流连忘返。白龙拉着千寻把她送到小镇的出口,之后不能再过去,且告诉千寻不能回到。凶狠的汤婆婆与被宠坏的坊宝宝。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作为油屋世界的管理者,汤婆婆真的很阴狠。初见她时,一个妙容丑陋的老婆婆,眼神阴狠,对人对事从不心慈手软。的确是一个爱财拜金的主。她的房间装潢的富丽堂皇,奢华的欧式装修风格,满桌子的都是金银首饰。可能唯一让她心软的就是她的儿子坊宝宝。比如,坊宝宝因千寻的大声吵闹醒来哭闹,怎么踹她都不会生气,还会耐心地哄坊。再比如,汤婆婆要履行和白龙的约定时,可以刁难千寻,坊对她说"婆婆小气鬼,已经够了,快点住手"。汤婆婆的嚣张气焰,不再出现。

有人说,汤婆婆也不容易,一个女人养家糊口,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事业。可以说,汤婆婆是一个女强人,只有表现的嚣张跋扈才能镇得住底下那群人。不像钱婆婆那样,生活在自己的小院,过着安乐的生活,没有人需要照顾也无需去争取太多的东西。的确也是,汤婆婆需要养儿子,也需要履行作为女巫的职责。但是,儿子就是妈妈的命,在得知失踪的消息之后,无明地恐惧和发怒。而再次见到儿子,惊讶于他的成长。

而坊宝宝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一不如意就哭闹。他的形象是个巨婴。现在用来形容那些不能管控自己的人的"巨婴"应该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吧。巨婴吗,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世界要围着我转。前期,坊宝宝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形象。比如,被吵醒踹汤婆婆的头,比如,千寻躲在抱枕堆里,汤婆婆找到躺在抱枕堆里睡觉的坊宝宝,被打扰了就哭闹。但是,在电影里,这只会表面现象,坊宝宝是被宠坏了的孩子。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在他变成老鼠跟着千寻游历一遍回来之后,学会了走路,告诉身为妈妈的汤婆婆"很有意思,宝宝。"说这段旅程很有意思哦。也许,想要孩子成长,在恰当的时候,父母真的要学会放手。其实作为巨婴的坊宝宝本性不坏,在无脸男想要吃掉千寻之时,坊宝宝即使身躯再小也会帮助人,他咬上了无脸男的虎口,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本来就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第一次坐列车,开心的站在车窗上蹦蹦跳跳地看着窗外的风景。而在下了车,也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路。很勇敢的孩子。

这个世界充满着欲望,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迷失心智。很多人都以为《千与千寻》是一部儿童电影。却不知,这本就是一部成人电影。儿童看了只会惊奇和开心。成人看了才会懂得其中蕴含的内容。

很多人都喜欢那个海天一线的场景,一辆列车在海中驶过。很美很动人。殊不知更多的内涵就像人们常引用的"人生就像一列单程列车,在不同的站,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会相识,有的只是擦肩而过;有的会短暂的停留,有的能陪我们看最后的风景。"

我们不知这辆人生单程列车去往何处,只知珍惜现在的每一时刻。那些短暂的过客,有的在你的人生天空中划过,轻描淡写,有的却刻骨铭心,需要用一辈子去纪念,不管怎样,我们都会从这些经历中成长。

从《千与千寻》中谈历史的意义—没有历史的人犹如蜉蝣

历史是想象的导师,历史启发了想象,而想象本身足够美好,它让我们见到了在现实中不曾存在的东西。历史在我们迷茫彷徨而无所适从时露出一抹温和的微笑:看看以前的自己吧,你就知道你今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了。历史以讽刺的方式深刻地提醒我们:请拿出你看我的心态坦然接受过去的失败,在你成为我的一部分之前赶紧站起来朝着你要走的方向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