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聖哲同學


第一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如何解釋?

我的回答,譯文如下所示: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譯文:善於行車的人,不會留下車轍痕跡;善於言談的人,不會留下瑕疵;善於計算的人,不需要利用籌碼;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門閂卻不可開;善於捆綁的人,沒有繩索卻不可解。

原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譯文:因此,聖人善於經常救助他人,所以沒有被拋棄的人;善於拯救萬物,所以沒有被拋棄的物。這就叫做“襲明。”

所謂“襲明”,意思是:既要救人,又善於救物,雙重知明,故曰“襲明”。

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所以,善人者是不善人者的老師,不善人者是善人者的學生。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護他的學生,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最大的糊塗。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二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我的回答是:無為而治,善待他人。

善行者無轍,善言者無瑕,善數者無籌,善閉者無關楗,善結者無繩,這是他們奉行大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結果。

第五章寫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因此聖人不應有仁慈偏愛之心,而且還要奉行大道:做到既不棄人,又不棄物;不僅要善待“善人”,也要“不善之人”,唯有如此才能夠和睦相處。

所以,我認為《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無為而治,善待他人。

第三個問題,《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的回答是:管理者應該奉行大道,不能有偏私偏愛的好惡之心。

二十七章明確寫道“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因此,對於管理者而言,不能眼中只盯著員工的缺點,而不去發現他們的優點;不僅要善於發現員工的優點,並且還要善於幫助他們糾正缺點。

比如雞屁股既能產雞蛋,又能產雞糞,為什麼人們能夠選擇吃雞蛋?而不去選擇吃雞糞呢?所以說,管理者只有做到兼容包並,才能夠取得雙贏。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則是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善於利用一切條件,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比如在很多人的眼中,重慶的高樓大廈早已“稀鬆平常”,但是重慶李子壩輕軌站卻選擇“穿樓而過”。正是因為當初的設計者、建造者做到了“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才成就了重慶新晉網紅李子壩輕軌站。

綜上所述,“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理解,每個人因為成長經歷、人生閱歷以及所處狀態的不同,自己的人生感悟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標準答案。更何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想要理解先輩的智慧,唯有多思多想多讀書!

我是“@禾牧之”,喜歡的話請關注我吧!

參考資料:《老子》中華書局 饒尚寬譯註

禾牧之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轍跡,善行者不走前者之路,善於另闢蹊徑。善言無瑕謫,善言者,不會留下瑕疵被別人指摘。善數不用籌策,善於計算的人,不需要利用工具。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管理的人,沒有他的鑰匙,別人是打不開的。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締結盟約的人,不需要約書,也能牢固彼此的約定。這裡是說在其專業領域的達者,對於自身行業的理解會達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所以聖德的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其眼中沒有廢棄的人;善於做到物盡其用,其眼中沒有應該廢棄的物品。能做到這些,便可說是掌握了道的精微高妙之處了。這裡也是對證了,聖人合天地之道。任何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不以惡小而棄之。不以物微而棄物。所以說聖人不仁。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善人是不善之人的學習榜樣,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善人和不善之人是對立統一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條件,相互借鑑,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好人可以變壞,壞人可以變好;雙方又是對待的,有善人必有不善之人,有聖人就有強盜,師就是模範標本,資就是借鑑資料,“師資”一詞源出於此,今天的“師資”就是教師隊伍的意思。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發揚好人好事的帶頭作用,讓人們見賢思齊,見善改過,從而感化帶動後進的人們;同樣,也要以壞人壞事為反面教材,知道壞人們的可悲下場,引以為戒,不致重蹈覆轍,誤入歧途。這就是“道”的妙義了。有了道一,就有了道的相對性,善惡對錯,是為道的佐證。相互比較,相對見證,相互存在。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站到“道”的角度,萬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存在必要的,所以天地不能仁慈,有仁慈就失去了平等。



靈靈子


二十八章編目:認識也是以無為始的認識過程。

解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雌、雄是認識現象。為天下谿:谿:山間的小水溝,喻意消弱的意思。 常得不離:常得道之理,“抱一為天下式”,“有無同一”規律,“有無相生”等等“道”之理。 復歸於嬰兒:嬰兒者:喻意無雄、無雌,無認識。

知其雄,守其雌。守住一方,消弱一方。則另一方也守不住,按道之理也必然消弱。如此往復,則復歸於嬰兒,喻意無雄無雌無認識,亦即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抽象後只存“無”。即無認識是事物的開始。

綜上所述,認識也是由“無”開始“有無相生”的發展過程。

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得乃足,復歸於樸。其解讀同前完全一樣。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大制不割。樸者:無名的原始狀態(存在)未雕鑿的原木,32章曰“道常無名樸。樸散則為器。質樸的原生態能夠分化成許多有用之器物。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懂得和使用這些道理的人,則可成為百官之長。

大制不割:完美的社會制度有利於百姓(人類),大制不會產生割據現象,是會統一大同的。

譯文:知其雄,守其雌。守住一方,消弱一方。消弱一方另一方也守不住。按道之理,反覆運行,則恢復到無名,無認識的原始狀態。

知其白,守其雌。與上面的意思相同。懂得樸散則為器之道理的人,則可成長為百官之長,其推行的大制是不會產生割據的,是有利於人類的統一和實現大同的。


老喬218152046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關鍵看你守哪一面,老子始終倡導守陰柔、守下,守不爭、包容的那一面。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任何一個組織都有強大的一面,都有爭強取勝的慾望,也有謙和居下的一面,但有道的組織,一定守不與人爭雄,反而甘心守雌的一面。

像溪谷一樣,甘居在地勢低下的地方,眾流必然歸注到這裡,得到天下人心人歸附。

溪不求物,而物自歸。這就是居下的好處。

這裡老子又以“溪谷”為喻,是因為溪谷甘居於下,不挑不揀,無所不包,無論好與壞照單全收,公平對待每個事物。

這也是有道之君所該具備的品德,不要對百姓加以區分,好的或壞的,倡導好的,摒棄壞的,一旦預設標準,就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平等。

【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能做到像溪谷一樣,甘居於下,包容並蓄,眾望所歸,那麼,他所踐行的道,就是恆德,自然不會離散。

這樣的恆德,自然迴歸到嬰兒那樣純真的境界,外表柔弱,而內氣卻非常充足。

這裡又以嬰兒為喻。前文描述道的時候,也用嬰兒來描述,嬰兒不用智,而能合自然之智。

嬰兒是什麼狀態?

無慾無智。

然而嬰兒攥拳頭的力氣很大,嬰兒的哭聲穿透力極強,中氣十足,雖然整日啼哭,嗓子不啞。

故老子倡導要回到嬰兒這樣單純無暇的狀態。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無極。】

每個人都聰明、明白的一面,卻甘守糊塗、韜光養晦的一面,以此作為天下的法則。

以這樣的狀態治理國家,就會迴歸到無為的極致境界。

毛澤東說,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

很多時候,高明的人始終把自己放在糊塗的狀態,韜光養晦,這是一種深藏的智慧;而愚笨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中庸》有句話叫:“君子闇然而日章,小人地然而日亡。”是說君子深藏不露,日日不斷的努力,沒覺得他怎麼厲害,卻日益彰明;小人呢,自以為是,好為人師,對任何事物都指手畫腳,好像無所不能,而卻日漸消亡。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

帛書作“知其日,守其辱”。

日,是充實之意。

無論是有充實的一面,還是有榮譽的一面,都甘願守其屈辱、忍辱負重、守其吃虧的一面。

俗話說“吃虧是福。”也是這個道理。

不爭功,不爭位,把自己放在低位,甘願吃虧,這也是一種智慧,至少是生存的智慧。

魯國的孟之反,在打反擊戰的時候,因為他的勇猛帶領隊伍衝鋒獲得了勝利,立了大功,而他反而不接受,進城的時候走在最後,跟別人說不是我勇猛,是這馬受到了驚嚇,自己跑出去了,我也沒辦法。

甘願吃虧,就像天下的川穀一樣處於低位,這樣的恆德就完滿俱足了,也就回歸到質樸的境地了。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本初的東西,被定義之後,就成為各自具體的器具了,就像“有”一樣,被定義之後,就不具有可塑性了,只具有某個方面的特長和優點了。

而本初時的“無”,則具有可塑性,可以定義成任何東西。

因此,有道之君作為管理者,作為領導,要保持自己的常德,不割常德之本性,不裂德為器,隨物之本性而變,因勢利導,因才施用,才能物盡其才。

這裡邊的守雌、守黑、守辱,其實都是守拙,都是下笨功夫,不出頭,不為天下先。

其實,關鍵在於知道守什麼?

要定義自己的底線。

曾國藩之所以備受爭議,是因為他是一個內清外濁之人,他不想被人貼上清官之名,那樣就沒辦法做事了,他要幹大事,故也按照官場的潛規則做事,但不為自己貪一分錢。

所以,這章的關鍵是清楚自己守什麼!

要常常返回本原,不忘初心,就是如嬰兒一般返璞歸真之“恆德”。


孫子兵法講武堂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我的理解,知道怎麼能站在上風高處,卻能守在下處,等於是甘心做一條小溪流。雖然是一條小溪流,但卻沒有離開天地自然規律的行為。這就象迴歸到嬰兒時的純真是一樣的。

知道什麼是乾淨,怎麼樣可以乾淨,卻寧願落得一身汙濁,真的是天下人的典範。這種做法也不會跟道德發生偏差。這就相當於回到了天地初始時的狀態。

知道什麼是榮耀,知道怎麼能得到榮耀,卻能平靜地守著卑辱,等於是甘心處身於天下最低谷。也只有在這種最低窪的地方,才會得到更多的善德。身上的德才會充足。這才是回覆到了最純淨質樸的境界。

這種質樸是一種盛放德的器具,有智慧的人用之可以成為統治者。大格局的統治者都不會離開這種質樸的。

我受到的啟示。很多時候,人的行為跟道德是不相符合的。人類好爭,而所爭來的東西往往是不合道德的。人們唾棄的東西卻往往含有諸多的道德和利益。越是在那些低窪卑微汚濁的地方,越能聚積道德能量和利益。那些聖人偉人們都是那樣做的。


夢113300796


對於解釋,樓上幾位說得極為全面,小可就不浪費頭條內存來多此一舉了。只想掰一掰這個啟示!

在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這些話是對的!但是前提太高。

要求人們或者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君主級別的人“善”,或者學“善”很難,要求別人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努力學習,對於士大夫可行,對於君主來說則不可行。

《道德經》也是一本存在政治觀點的書藉,這一點無須否認。只要是政治觀點,必然對統治階級有所要求或希望。這一章就是希望統治階可以“向善學善”,可事實證明,統治階級很少有學善的

做到“故無棄人”、“故無棄物”在現代文明社會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絕對沒有,100%的就業率永遠不存在。

做為君主,如果想向善或學善,用這樣的人才就可了。當時的社會是春秋時期,亂戰不休,統治階段最看重的不是老子的“無為”,更不是孔子的“仁德”,而是糧食,是人口,是刀劍,是生存,是發展,是掠奪,是保護。

在自身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講德,講善,不但解決不了眼前問題,還有可能失去解決長遠問題的機會。

所以,小可認為,至少在當時,無論是老子學說,還是孔子學說,都是不合時宜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們的思想更適用於太平時期,在和平模式下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實行“善”,或者“仁”。

但更具諷刺的意味的是,但凡實行“善”或“仁”的帝王或某個朝代的某個時期,一定是從盛轉衰的開始!

善,會導致衰

仁,也強不到哪去!

個人之言,不喜勿噴!


亦有所思


307《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雄:雄壯。

雌:軟弱。

常:規律。

白:成功,白天。

黑:失敗,黑夜。

榮:榮耀,榮譽。

辱:失意,羞辱。

樸:本質。

器,器皿,成材,萬物。

官:統領。

制:制度。

忒:差錯。

谷:五穀,糧食,真理,美,公義,信仰。

導讀:

高山之所以雄偉,是因為把根基埋得很深。使天下的水(能量)都聚集在一起,當天下的水都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客觀的規律與(善)主觀的規律已經不離不棄,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雖然軟弱,但是功能齊全。已經具備了一切生命的特徵。日出東山,月下西廂,四季交替,歲月輪迴,自然成為規律,善(能量)運行在規律之中就不會出差錯,就好像太極一樣此消彼長,陰陽調和。既然知道開花結果是無上的榮光,就必須把種子埋在深深的土壤裡,承受暗無天日的孤寂,而且死了,才能攫取天地精華,日月光輝,綻放出生命美麗的榮光。當生命之美(價值)成為天下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精神糧食,共同價值觀的信仰,萬物歸心,天下大同,就好像迴歸到最原始,最純潔,最淳樸的本質。經過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選擇,經過了生死分離,千錘百煉,自強不息的洗禮,經過了開花結果,鳳凰涅槃,萬眾矚目的禮讚,大器晚成。為子民則家族興旺,為官長則造福一方,善(聖人)就是按照這樣的規律,所以能夠管理萬物,並且成為萬物的主人。從古至今,天地一體,萬物一理,真理,道路,生命。公平,公正,公義,三位一體,從來就沒有分開過。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員外以前看過一道友解讀過這一章,所答非常精妙,就沒敢答。現師友邀問,就說一下自己的體會。我們先看原文: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這章是《道德經》露洩天機最厲害的地方,將道功三步清楚地宣洩出來,分別是煉精、煉氣、煉神,層層遞進,誠上天梯也。學仙道的不是擔心沒有方法,這裡全有了,一步一步去實行就是了。

第一步煉精:知雄守雌,這裡面有分層功夫,雄為陽,為氣,雌為陰,為神,丹道貴陽,要得到這個真陽,“知陽”,先要守這個真陰,“守雌”,就是煉神,為什麼要先煉神?試想神不清,心猿意馬,你能做成什麼事?更何況性命大事!道家邱祖更是講七分性三分命,性功的重要可見一般。守雌煉神道家稱為煉己,煉己很重要,不煉己,不敢言還丹。但你只煉神行不行?也不行,書上記載有青絲學道,皓首無成,那是孤陰,還得懂陰陽匹配,以雄制雌,以氣來養這個神,神才不飛揚而雌伏,神一清,才能降神於氣,真陽才現,這是雄歸,雌雄有相互制伏長養的功能的。真陽歸伏以後,下田如潮生,逆轉全身,如溪流一樣,這是“為天下溪”,接著“常德不離”,就是如雞抱卵,綿綿密密地做這個功夫,數足以後,“復歸於嬰兒”,嬰兒,精全之象,道家稱為返童體。這是第一步的築基功夫。

第二步煉氣:知白守黑,白為金,黑為水,這裡面有祖師講又有三層功夫,火候非常的細微,大意是第一步煉出的藥是後天中的先天,為水,”守黑”,守住烹煉,“知白”,從後天中的先天採回先天,這是先天之先天,真情真金,這才是真正的長生大藥。那麼從黑中取得真白的方法是天下公認的方法,“為天下式”,按照這個方法,綿密去做,“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為虛,虛為陽為神,這是煉氣化神。

第三步煉神,知榮守辱,這非我們所及了。我們看一些成就的道家人士,經常和光同塵,濟物利人,外表很粗鄙的樣子,如魯若愚,這是煉神,元神成就,“榮”是虛靈洞徹的樣子,“辱”是默默的痴呆狀,“為天下谷”,空空洞洞的,數足以後,“復歸於樸”,歸於渾樸,這是煉虛合道了。

以上是擬議之詞,敬請師友指正。


十八員外


一、原文解釋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說文解字:谿,山瀆無所通者,同溪,寓意生生不息、延綿不絕之意。雄代表剛健、力量,寓意這個世界顯性的東西。雌代表柔弱是生萬物的,寓意世界是怎麼生出來的又是如何運行的。知其雄守其雌意思就是如果我們明白天地間萬物是什麼樣子,如何衍生、又是如何運行的(柔弱勝剛強),那麼我們就能知道天地萬物的來源、目前的狀況、未來發展的態勢,如此自然就能如溪水般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了!

2.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懂得天下萬物如何起源、如何運行,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離開,人就會像嬰兒一樣質樸。為什麼老子總是將得道的狀態比做嬰兒的狀態呢?比如老子說:嬰兒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之赤子等等。我們來看看嬰兒都具有那些至善的品質:一是嬰兒吃飽就不會再去索取,不管你怎麼喂他。可成年的人就不一樣了,總想要的更多:吃要吃最好的恨不得一頓吃完,穿要穿最好的不管衣櫃裡有多少,總之慾望總是得不到滿足。世人都說老子主張人應該沒有任何慾望,這是極大的誤解,老子只是要摒棄過度的慾望而已。比如老子就不反對嬰兒餓了要吃飯這種自然的慾望,也就是說少私寡慾並不是無慾。二是嬰兒就算整天哭泣聲音也不沙啞,為何大人就做不到?因為嬰兒精氣充沛、中氣十足(抱道不離)。三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一個嬰兒丟在動物群裡會成為狼孩、虎孩等,原因是嬰兒德厚。總之:嬰兒的狀態就符合大道的狀態,水之德就最符合大道之德!


3.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可理解為顯性的、淺顯的表面。黑,可理解為隱性的、厚重的本質。我們知道萬物表面的現象,同時有能把握住其背後的本質規律,那麼就掌握住了統御天下萬物的範式!

4.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說文解字:忒tè,更也。掌握了統御萬物的規律、方法,那麼永恆的德就不會變更,最後都會復歸於天地萬物初始之態。無極就是老子第一章說的無名天地之始時的狀態,太極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時的狀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出自《易經》,不少人也總結說《道德經》是老子讀《易經》的心得體會,是對易經的解讀、簡化和提煉。

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辱總是相伴,此消彼長。沒有永遠的榮也沒有永遠的辱。我們要明白萬物為什麼繁榮昌盛,也要明白何以凋謝零落。只要以時刻以凋謝零落之心準備著,便能如山川之間的山谷、河流一樣能承載所有匯入的小溪小流、且能通達順暢。俗話說流水不腐,道理大抵如是。時刻準備著失敗的人才能長享榮光。



6.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能承載萬物,通達順暢,永恆的德就會充盈於萬物,如此自然能復歸於大道自然!

7.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散則為器原意是將原木製作成各種器物,這裡是說永恆的德可以散化開來滋養萬物以成其器,古之聖王能夠作用這個法則,那麼就可以統御百官、治理天下,為天下王!但這個辦法畢竟把德分裂了,並不是最好的。

8.故大制不割。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守雌、守黑、守辱,抱道不離、守德不忒,不能將他們分割開來!

二、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

上一章講要“善行、善言、善數、善閉、善結”,行無言之教、無為之法,這樣就會合道而不離道,表面上看大智若愚、大智若迷,實則才是永恆而無往不利之法。這一章進一步補充闡釋要: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這些就是大智若迷的辦法,唯有如此才能常得不忒、大制不割!

老子講去講來個人覺得都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做事、為人處世:要搞清楚事物本質,從整體上把握萬事萬物,不要從現象上、局部上去認識萬事萬物。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說:不要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方法來看待問題,而是要用聯繫的、發展的、辯證的方法來研究問題。多麼的相似!

你覺得近代西方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萊布尼茲、康德、馬克思到底從《易經》《道德經》兩本書裡學到什麼?他們又從儒家經典經書裡學到什麼?中國元明之際的東學西進是否真的發生?歐洲經歷了黑暗的1000年中世紀後,東學西進對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影響到底幾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預知《道德經》第二十九章如何解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給我們什麼啟示?請持續關注,共同學習!


聖哲同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是做人治家國的最簡公式、模式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二十八章》,其意思是:知道其有知時,要明白是集中進攻性的,抑制不同意見;守就是堅持民主的不同意見,要背後反映,不能壓制民主的不同意見,其是黑。這為天下一切工作的波浪式前進的公式、模式。知攻中有堅守。

“ 守” 就是堅持民主的不同意見,要背後反映,不能壓制民主的不同意見的意思(守字意)。 “式”為天下一切工作的波浪式前進的公式、模式的意思(式字意)。

理由: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二十八章》,其標題密碼是四一得四,是天下一切工作的最簡公式、模式:二十八是代表隱黑、堅守,四一得四是代表明白、知攻。 例如:人睡覺(民主)時,是堅守黑(二十八乙辛 無規矩),而在工作時是攻知白(四一得四,按丁規矩辦事)。民主睡覺與集中工作是天下一黑一白波浪式前進的公式、模式。

《紅樓夢》與之對應的二十八回就是以故事說明這一道理的:“蔣玉菡情贈茜香羅(白知攻),薛寶釵羞籠紅香串(黑堅守)",“(寶釵)把手腕上的香串子退下來(暗表愛意),寶玉忘了接(不明白愛意)”。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文/劉樹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