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语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备了创造和毁损的能力。


伊索说,舌头可以说出史上最动听的话语,令你心花怒放;也能说出比毒蛇还恶毒的语言,伤人性命。


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永远都不要小瞧语言的威力,特别是在对孩子说话的时候。


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论来教育孩子,但是语言暴力在很多家庭还是随处可见,不仅仅是是大声的训斥谩骂,也包括一些蔑视嘲讽的语言,甚至故意拒绝与孩子说话沟通,使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从不随心所欲地对孩子说话。”


你觉得平常的话,却在无意中伤害着孩子,比如下面4句。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这么简单都不会,笨死你算了


一个小学教师曾经在她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结果班里一大半的学生都表示爸爸妈妈对自己说过“笨”这样的字眼。

在家长对成绩在意的背后,是对孩子智力的质疑和攻击。一味用语言撒气,既不能改变孩子“不懂知识点”的事实,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更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这一点,其实在成年人身上也印证着,也就是所谓的只会事后诸葛亮的马后炮。

家长的正向肯定有多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从6个年纪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拟定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老师。


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选出来的,但他对老师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但8个月后,名单上的学生确实各个都有巨大的进步,且开朗自信,求知欲旺盛。


这个实验也被成为“罗森塔尔效应”,学生的进步离不开老师对这帮“最有前途学生”的期望,以及平时给予更多提问、赞许的行为方式。


显而易见,这告诉我们向孩子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会大大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世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更不会生下来就有十八般武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请父母们多一点耐心和鼓励。


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更自信优秀。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不可以

有研究发现,母亲平均每9分钟就会对她蹒跚学步的孩子发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

不可以啃脚丫,不可以摸电器按钮,不可以拿药盒子……


即使你说“不”的时候是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那么你要明白这些都是孩子天生有权利做的事情。

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是他初为人时的认知发展需求导致的。不跑不跳不摔倒还是小孩吗?

如果我们仅仅是用“不”来隔绝孩子产生挫折的任何地方,那孩子同样也失去了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你不会”是一种负面暗示,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行,做不到。这种暗示的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种逃避式的态度会影响他们将来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

泰国有一则公益广告叫《豆芽引发梦想》,为了帮家里挣钱,小女孩萌发了种豆芽的想法。母亲虽然觉得不靠谱,但还是鼓励孩子勇敢尝试。在不断的失败又重新开始试验后,他们成功种出了豆芽。


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现实生活中的那个女孩,也凭着一步一脚印的努力,最终在瑞典攻读博士学位,并且拿下了sarnrak项目奖学金。


在这个女孩的回忆里,“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滋养着我的好奇之心,让我的知识之树成长得无限繁茂。“


“试一试”远比“你不会”动听得多,“你不会”会毁掉一个孩子,而“试一试”却可以成就一个孩子。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只要你乖乖听话,我就给你买这个

很多时候,家长错把“奖励”当做“鼓励”。


因为很多家长发现以物质奖励孩子,是一种让孩子乖乖听话的很有效的方法。


比如孩子晚上不愿意睡觉,你只要跟他说“如果你现在闭上眼睛睡觉,妈妈明天带你去买小汽车”;

比如孩子不愿意吃饭,你只要跟他说“你把这口吃下去,我就给你看动画片”;


这句话几乎是百试百灵的,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下次你让他做同样的事,你就得双手奉上同样的奖励。


所以说,这句话背后的物质奖励,变相地把孩子本应该做的事变成了一笔交易。孩子从中学到的是如何卖乖讨好,而不是自主养成良好的习惯。


培养出三个斯坦福高材生的母亲陈美玲就说过:


不要永物质来奖励小朋友,玩具玩两三个礼拜就会丢在一边,不是永久的朋友。奖励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给一个小汽车换他的安静,不如陪他一起做游戏、讲故事来得长久。

其实孩子是很容易满足的,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比任何玩具都要有用得多。



毁掉孩子的4句话,第2句你一定说过


你看人家都生气了


“你看人家都生气了”,这句话最大的后果都体现在了“熊孩子”身上。


它最常使用的场所是在公共场合,举个例子: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长途汽车上,坐我后面的是一对母子。大概是坐车的时间太久了,小男孩有点不耐烦,除了吵着要看手机,就是不停地踢我椅背的位置,而他的妈妈并没有制止。


我好语气地提醒妈妈让孩子系好安全带坐好,以防急刹车。


结果这位妈妈就说“快别踢了,你看阿姨都生气了。”


“你看XX都生气了”的潜台词是什么?

对小孩子来说,你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你惹别人不高兴了;对被骚扰的人来说,你不该跟一个小孩子计较。

但事实是,一味地偏袒掩护,甚至将过错转移到别人身上,那么孩子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


如果被别人好意提醒,不妨对孩子说,“我们要把脚放在地上或者踏板上哦,踢座位会让阿姨难受哦”,会不会更好点呢?


既保护了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自尊心,又让他意识到公共场合应该遵守的规则。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要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让敢于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更要敢于去改正。

所谓“言传身教”,就是父母除了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榜样外,还要在言语上循循善诱,劝善规过。



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请谨言慎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