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語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備了創造和毀損的能力。


伊索說,舌頭可以說出史上最動聽的話語,令你心花怒放;也能說出比毒蛇還惡毒的語言,傷人性命。


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現在的家長已經不再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來教育孩子,但是語言暴力在很多家庭還是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是大聲的訓斥謾罵,也包括一些蔑視嘲諷的語言,甚至故意拒絕與孩子說話溝通,使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


“好的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從不隨心所欲地對孩子說話。”


你覺得平常的話,卻在無意中傷害著孩子,比如下面4句。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這麼簡單都不會,笨死你算了


一個小學教師曾經在她課堂上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班裡一大半的學生都表示爸爸媽媽對自己說過“笨”這樣的字眼。

在家長對成績在意的背後,是對孩子智力的質疑和攻擊。一味用語言撒氣,既不能改變孩子“不懂知識點”的事實,還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更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這一點,其實在成年人身上也印證著,也就是所謂的只會事後諸葛亮的馬後炮。

家長的正向肯定有多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從6個年紀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擬定了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老師。


其實,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選出來的,但他對老師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


但8個月後,名單上的學生確實各個都有巨大的進步,且開朗自信,求知慾旺盛。


這個實驗也被成為“羅森塔爾效應”,學生的進步離不開老師對這幫“最有前途學生”的期望,以及平時給予更多提問、讚許的行為方式。


顯而易見,這告訴我們向孩子傳遞“你很優秀”的信息,會大大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世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更不會生下來就有十八般武藝,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請父母們多一點耐心和鼓勵。


多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更自信優秀。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不可以

有研究發現,母親平均每9分鐘就會對她蹣跚學步的孩子發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

不可以啃腳丫,不可以摸電器按鈕,不可以拿藥盒子……


即使你說“不”的時候是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那麼你要明白這些都是孩子天生有權利做的事情。

這一切都是天性使然,是他初為人時的認知發展需求導致的。不跑不跳不摔倒還是小孩嗎?

如果我們僅僅是用“不”來隔絕孩子產生挫折的任何地方,那孩子同樣也失去了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你不會”是一種負面暗示,會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這種暗示的力量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這種逃避式的態度會影響他們將來面對挑戰的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泰國有一則公益廣告叫《豆芽引發夢想》,為了幫家裡掙錢,小女孩萌發了種豆芽的想法。母親雖然覺得不靠譜,但還是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在不斷的失敗又重新開始試驗後,他們成功種出了豆芽。


這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生活中的那個女孩,也憑著一步一腳印的努力,最終在瑞典攻讀博士學位,並且拿下了sarnrak項目獎學金。


在這個女孩的回憶裡,“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滋養著我的好奇之心,讓我的知識之樹成長得無限繁茂。“


“試一試”遠比“你不會”動聽得多,“你不會”會毀掉一個孩子,而“試一試”卻可以成就一個孩子。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只要你乖乖聽話,我就給你買這個

很多時候,家長錯把“獎勵”當做“鼓勵”。


因為很多家長髮現以物質獎勵孩子,是一種讓孩子乖乖聽話的很有效的方法。


比如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你只要跟他說“如果你現在閉上眼睛睡覺,媽媽明天帶你去買小汽車”;

比如孩子不願意吃飯,你只要跟他說“你把這口吃下去,我就給你看動畫片”;


這句話幾乎是百試百靈的,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還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下次你讓他做同樣的事,你就得雙手奉上同樣的獎勵。


所以說,這句話背後的物質獎勵,變相地把孩子本應該做的事變成了一筆交易。孩子從中學到的是如何賣乖討好,而不是自主養成良好的習慣。


培養出三個斯坦福高材生的母親陳美玲就說過:


不要永物質來獎勵小朋友,玩具玩兩三個禮拜就會丟在一邊,不是永久的朋友。獎勵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家庭可以交流的事。


給一個小汽車換他的安靜,不如陪他一起做遊戲、講故事來得長久。

其實孩子是很容易滿足的,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比任何玩具都要有用得多。



毀掉孩子的4句話,第2句你一定說過


你看人家都生氣了


“你看人家都生氣了”,這句話最大的後果都體現在了“熊孩子”身上。


它最常使用的場所是在公共場合,舉個例子: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長途汽車上,坐我後面的是一對母子。大概是坐車的時間太久了,小男孩有點不耐煩,除了吵著要看手機,就是不停地踢我椅背的位置,而他的媽媽並沒有制止。


我好語氣地提醒媽媽讓孩子繫好安全帶坐好,以防急剎車。


結果這位媽媽就說“快別踢了,你看阿姨都生氣了。”


“你看XX都生氣了”的潛臺詞是什麼?

對小孩子來說,你沒有做錯什麼,但是你惹別人不高興了;對被騷擾的人來說,你不該跟一個小孩子計較。

但事實是,一味地偏袒掩護,甚至將過錯轉移到別人身上,那麼孩子永遠不會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


如果被別人好意提醒,不妨對孩子說,“我們要把腳放在地上或者踏板上哦,踢座位會讓阿姨難受哦”,會不會更好點呢?


既保護了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自尊心,又讓他意識到公共場合應該遵守的規則。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要敢於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讓敢於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更要敢於去改正。

所謂“言傳身教”,就是父母除了以身作則樹立一個好榜樣外,還要在言語上循循善誘,勸善規過。



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請謹言慎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