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發布

全球創新指數(GII)始於2007年,每年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及其他工商業界合作伙伴共同發佈,通過研發投資、專利和商標國際申請量、移動應用開發及高科技出口等80多項指標,對全球129個經濟體的創新程度進行排名,為各國制定鼓勵創新的政策和衡量創新活動的標準提供參考。

該報告本年度的特別主題是創造健康生命——醫學創新的未來。

在過去兩個世紀裡,醫療保健的改善帶動了預期壽命和生活質量的持續增長,為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醫療創新對此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展望未來,技術和非技術創新將會持續豐富醫療保健領域的內涵。人工智能、基因組學、幹細胞研究和移動醫療應用將為改善健康打開新的局面。同樣,無人機交付藥物等新技術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有著巨大的潛力。著眼於未來20年的發展,《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闡明瞭醫療創新的作用,並分析了全球創新趨勢和大約130個經濟體的近期表現。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指出,2019年創新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有12個是歐洲國家,其中瑞士連續九年雄踞榜首,在專利申請、知識產權收入和高端技術產品生產方面都處領先地位,創新成果轉化效率極高。

瑞典從去年的第三位升至第二。該國基礎設施完善,在創新的商業部門與知識技術產出方面具優勢,通過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體系所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為全球第一。

今年位居第三的美國在信貸和投資市場領域的表現仍然領先全球,還擁有眾多研發密集型的跨國企業,以及頂尖的科學出版物和高等學府,在創新質量方面居全球之冠。

中國的排名近年來顯著提升,從2018年的第17位升至今年的第14位,仍然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唯一進入前30名的國家。且中國創新質量連續七年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位居榜首,“牢牢建立了世界創新領先者的地位”。知識產權組織表示,中國在本國人專利、工業產品外觀設計和商標申請量,及高科技和創意產品出口方面均名列前茅。

在世界其它區域,印度從2015年的81位升至今年的52位,是排名上升最多的經濟體。得益於信貸和正規培訓的擴大及高科技進口等,非洲的盧旺達排名比去年上升5位,列全球第94位,為低收入國家之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創新績效進展仍較緩慢,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巴西在榜單上列第66位。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該研究得出以下核心結論:

在經濟放緩的背景下,全球創新仍蓬勃發展,但新的阻礙帶來新的風險

與去年相比,全球經濟增長似乎正在失去動力。生產力增長率創下歷史新低,貿易戰正在醞釀之中,經濟不確定性居高不下。儘管市場情緒低迷,但世界各地的創新之勢如火如荼。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正規模式的創新(可以通過研發和專利來衡量)和非正規模式的創新都在蓬勃發展。

全球對於創新的投資逐年增加,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經濟體對創新的平均投資都在增加。全球研發支出的增長速度高於全球經濟的增速,在1996至2016年間增長了一倍以上。2017年,全球政府及公共部門的研發支出同比增長月5%,企業的研發支出同比增長6.7%。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儘管經濟上存在不確定性,但全球關於創新方面的支出一直在增長。但隨著2019年全球經濟進一步下行,這種趨勢能否持續?GII指出以下幾個問題可能會成為阻礙全球創新、增加創新風險的因素。

首先,數據顯示公共研發支出的增速正在放緩,對全球創新有至關重要作用的高收入經濟體尤為明顯。然而,政府和公共部門的資金支持對於基礎研發和其他尚不營利的研究具有核心和關鍵意義,而這些研究又是未來創新的關鍵。高收入經濟體公共部門投入研發的資金不斷減少,給全球創新的未來帶來極大風險。

其次,保護主義復甦,特別是影響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知識流動的保護主義呈現抬頭之勢,對全球創新網絡及其傳播構成威脅。如果不加以控制,阻礙國際貿易、投資、勞動力和知識流動的保護主義很可能導致全球創新生產力的增長放緩,創新的傳播速度變慢,繼而影響全球創新的步伐。

全球創新格局正在發生變化,部分中等收入經濟體逐漸崛起

今年,創新的地理佈局正在發生變化。在頂級梯隊中,瑞士、瑞典和美國持續領先,部分歐洲國家(如荷蘭和德國)以及新加坡仍然保持在GII排名的前十之列。

今年,以色列升至第十位,是北非和西亞地區首次有經濟體躋身排名的TOP10。中國的排名繼續攀升,從2018年的第17位升至今年的第14位,中國還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唯一進入前30名的國家,在多個領域體現出明顯的創新實力。在本國人專利數量、本國人工業品外觀設計數量、本國人商標數量以及高技術出口淨額和創新產品出口等方面,中國位居前列。

印度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它仍然是中亞和南亞地區最具創新活力的經濟體,在2019 年將全球排名提升至第52 位。印度在信息通信技術服務出口、科學與工程學專業畢業生數量和創新產品出口等多項創新驅動因素上位居全球前列。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創新投入和產出仍集中在極少數經濟體,全球創新鴻溝明顯

儘管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創新實力正在逐漸增強,但創新支出仍然集中在少數經濟體和區域,;在創新上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無形障礙,將中等收入經濟體和高收入經濟體區分開,要從具有創新潛力的成功中等收入經濟體轉變為創新強國,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突破這道無形障礙的動力大多來自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也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在區域層面,亞洲的創新水平持續進步。世界其他區域都在努力追趕北美、歐洲的步伐,第二梯隊則是東亞、東南亞和大洋洲。

不同經濟體在創新投資上獲得的回報程度不同

各經濟體將創新投入有效轉化為創新產出方面也存在差距,部分經濟體能以較低的投入獲得較高的產出。這種差異在高收入經濟體中也時有發生:瑞士、荷蘭和瑞典能夠有效地將創新投入轉化為更高水平的產出;而以新加坡(第8位)和阿聯酋(第36位)相較於自身的創新投入,其創新產出水平較低。

中國、馬來西亞和保加利亞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僅有的三個在大多數GII創新投入和產出指標上像高收入組一樣有優秀表現的國家。中國表現突出,其創新產出與德國、英國、芬蘭、以色列和美國相當,但投入水平遠低於這些國家。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重點從創新數量轉向創新質量

評估創新投入和產出的質量,已成為創新政策領域的首要關切點。GII通過考察以下因素衡量創新質量:

  • 當地高校質量(QS高校排名)

  • 專利發明的國際化(多局同族專利)

  • 科學出版物的質量(引用文獻H指數)


在高收入經濟體中,美國超越了日本重登榜首,日本今年降至第3位,德國首次升至第2位。中國全球排名第15位,是唯一一個在全部三項指標上向高收入組看齊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印度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排名第二,在高校質量和科學出版物質量這兩項上處於領先地位。

在高校質量方面,美國和英國保持在2019年GII的前兩名,中國緊隨其後,從2018年的第5位上升至今年的第3位。

在國際專利方面,歐洲國家佔據了TOP10中的七席,其餘分別是以色列、日本和韓國。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中國和南非佔據前兩名。

在出版物質量方面,美國、英國和德國在GII榜上持續領先。在中等收入經濟體中,中國居首,印度排名第二。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大多數頂尖的科技集群都在美國、中國和德國

排名前十的集群與去年相同。東京-橫濱集群高居榜首,其次是深圳-香港集群。美國仍然是集群最多的國家(26個),其後依次是中國(18個,比2018年多兩個)、德國(10個)、法國(5個)、英國(4個)和加拿大(4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和瑞士均各有3個集群。此外,進入前百名單的還有巴西、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土耳其這五個中等收入經濟體。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與去年相比,專利活動最頻繁的領域分佈情況出現了顯著變化。醫療技術是目前專利活動最活躍的領域,在接近20個集群中都呈現積極的態勢。北京是科學出版物合著情況最多的集群,隨後是華盛頓特區-馬里蘭州巴爾的摩集群和紐約州紐約市集群。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是共同發明最多的集群,之後是北京集群和深圳-香港集群。中國科學院是北京集群中合作情況最多的學術機構。與去年相比,中國幾乎所有集群的排名均有上升。

《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

通過醫療創新創造健康生活需要更多投資和更廣泛的努力

2019年GII的主題是“打造健康生活——醫學創新的未來”,探討醫學創新在塑造醫療保健未來格局方面的作用。報告指出,當前醫療保健研發方面的生產力減弱,許多急性和慢性疾病(如癌症、抑鬱症或阿爾茨海默症)尚未有突破性療法。另外,醫療保健創新的傳播速度通常比其他領域更緩慢,要使實驗室研究結果轉化為可投入臨床的成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醫療健康方面的研發正在重新發力。遺傳學和幹細胞研究、納米技術、精神衛生療法等將是未來幾年醫學創新最具前景的領域。醫療技術相關的發明和創新也正在蓬勃發展,醫療技術專利首次超過藥品專利,成為專利方面最活躍的領域。數字和生物技術的融合和協同正在打破傳統醫療保健的格局,使數據集成和管理在整個醫療保健生態系統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些還將推動未來與健康相關的創新進入非技術領域,例如業務模式的重組和新業務流程的產生。

最後,2019 年GII 報告提出了一些關鍵的健康創新政策方面的優先重點,包括:確保醫學創新(特別是公共部門的研究)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建立能夠有效運作的醫學創新體系;促進創新從實驗室研究成果向直接用於臨床的醫療成果的轉變;建立和維持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隊伍;從研究治療辦法轉向實現預防領域的創新;扶持建立新的數據基礎設施和制定數字健康戰略,並注重創建數據基礎設施;開發高效和安全的數據收集、管理和共享流程等。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