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衛薇兒


楊家將是古代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血戰報國的事蹟被後人所讚譽,在人們心中,楊家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音樂家的主要歷史人物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楊業在北漢以英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於北宋,並被授予左領軍大將軍,楊業在對外戰爭中,百戰百勝,讓敵人聞風喪膽,談之色變,楊家將就是楊業的後代,並且在軍事上成績也非常好,為世人廣為流傳,那麼楊家將這麼厲害,在北宋滅亡之際,他們為什麼不出來救國呢?


我們在電視劇和小說裡可以看到楊家將的英勇無比和高超的帶兵打仗能力,其中有資歷很高且很穩重的佘太君,還有楊家將眾多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們,這些人在國家遭到空前的危難時都會挺身而出,不畏任何艱難和困苦,一心只願將自己的國家守護好,讓天下間的百姓少一些痛苦。

其實楊家將只是虛構的演義故事,並沒有什麼楊門女將,佘太君姓折,楊文廣並不是楊宗保的兒子,而是楊延昭的兒子,歷史上並沒有楊宗保,因此說演義誇大了楊家將的功績,並不符合歷史。


楊業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楊家將的威名只維持了三代,楊業早就戰死沙場,楊延昭也是楊家赫赫有名的一代將領,只不過他所處的年代沒有他父親那時候動盪,處於一個和平年代,雖說有時候也和北方的契丹族開戰,但遠沒有楊業那時候那麼激烈,到了宋真宗繼位的時候,更是和契丹簽訂了友好條約,楊延昭是有心建功卻無仗可打。

北宋和契丹雖說簽訂了友好條約,大的戰爭是沒有了但小的摩擦還是不斷,有一次楊延昭被契丹族圍城數天,契丹的蕭太后親自督戰,宋兵也感到害怕,楊延昭命令壯士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楊延昭命人取水潑城牆,次日城牆全是冰,光滑堅硬,敵兵無法爬上去,只好退兵。

楊文廣死後就再也沒有像他們那樣英勇善戰的人了,楊家將就此走向了沒落。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是在兵變之中產生的,為了防止被篡權,從宋太祖起就一直重文抑武,在一次酒宴上,將兵權從高級將領手中奪回,這也就是古代中傳聞的“杯酒釋兵權”,當時的人們都希望國泰民安,沒有人願意流血犧牲上陣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學習,考取功名早日升官發財。

在宋朝很多有才能的文官都會得到重用,但是一個武將想要在宋朝混的順風順水,那簡直是比登天還難,武將都去武崇文,想通過吧文官這條路可以讓自己光宗耀祖,因為文官受重視和重用的程度遠遠比武官高得多。


北宋對於戰爭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退讓、求和或者認慫,很多戰爭打到最後都以宋朝舉白旗或者求和而告終,哪怕宋朝的武將想要和敵人打個魚死網破,但是朝廷的當權者卻沒有給這樣的表現機會,只能被迫的接受認輸的詔令,以至於許多武將在北宋即將滅亡的時候都沒有辦法挺身而出,哪怕後來北宋的當權者,對於此事明白其中利害關係了,那也變得無濟於事了。
楊家後人到了北宋末期,大多淪為平民或棄武從文了,他們搬出了天波府,紛紛前往河南或山西,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堅持,那麼從軍以後也只能是下等軍官,像楊家的後人楊志就始終不得志,他在軍中沒有得到任何的提攜,在努力也沒有任何的回報,他在軍中擔任過最高職位也就是個提轄,可就是這樣的位置也還有人排擠,最後被逼無奈上梁山做了土匪。

還有一個楊再興,而他最好也是在小商河戰死,這些楊家的後人,他們的下場都非常的慘,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所以北宋時期不是楊家將沒有去救駕,而是北宋時期重文輕武的風氣,害了他們自己,也害了楊家將,因此北宋的格局已是大勢所趨,北宋的滅亡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北宋的失敗怪不得任何人,當然也包含一些一心為國的武將們,雖然這個真實的原因讓人想要落淚,但是一個國家想要自取滅亡的話,這是誰也攔不住的。








遺產君



因為北宋滅亡時狹義的“楊家將”後人已經泯然眾人矣了,當然沒辦法出來“救國”了。不過“楊家將”的親戚一直到元朝還擔任過五品高官。


這裡我就簡單介紹一下“楊家將”(狹義)以及他的親戚們。(廣義楊家將)


“楊家將”最早並不是起源於楊業,而是楊業父親楊信。


楊信本是陝西神木土豪,河東步軍都指揮使劉崇(後漢太祖劉知遠弟弟)擔任麟州刺史的時候按照五代慣例都會要求當地豪強上繳“人質”,楊信就把長子楊重貴(楊業)送到劉崇處做人質。


沒想到劉崇很喜歡楊重貴,不但收他做養子,還給他改名劉繼業,之後劉崇去到太原,就把楊業也帶到太原。


而楊業父親楊信在後周建立後自稱麟州刺史,也得到了郭威的認可,因為楊業跟著劉崇,所以麟州刺史這個職務就被楊信傳給了二兒子楊重勳。


從此,廣義的“楊家將”其實就是兩支,狹義的當然就是楊業以及他的後代。


之後歷史大家都知道了,我就簡單說一下,北漢末帝劉繼元投降宋朝後,楊業也跟著歸順了宋朝,還把名字改回楊業。


然後就是屢立戰功,最後光榮戰死。


楊業戰死的時候一共有七個兒子,除了長子與他一同戰死以外,其餘孩子都還活著。


但是楊業這剩下六個兒子除了楊延昭外,其餘並不怎麼出色,都只擔任了低級武官,自然史書無載了。


楊延昭後來官至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但是很遺憾,他和父親楊業一樣是個文盲,宋史上說他“延昭不達吏事,軍中牒訴,常遷小校周正治之,頗為正所罔,因緣為奸。”


楊延昭活的挺長,七十五歲去世。


楊延昭有三個兒子,最能幹的當然是楊文廣。



楊文廣和楊延昭一樣,是一名出色的將領,最高職務是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可以說是宋朝高級將領了。


而從楊延昭死後宋朝朝廷恩賞他三個兒子官職,到楊文廣在宋仁宗時期討伐張海起義才因功升為殿直看,宋朝朝廷恩賞的官職都很低微,如果沒有軍功,很難升上去。而想要軍功都拿命換,一個搞不好就陣亡在前線了。


這也是為什麼楊文廣死後四個兒子沒有一個升到高級武官,以至於“楊家將”默默無聞的原因。


可以說從楊文廣之後,狹義的楊家將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靖康年間即使楊家將還有後人留存,那也是今天班長、排長一類的小官了。


說完狹義的楊家將,再說說廣義的楊家將,所謂廣義就是指一切與楊業有關係的親戚朋友。


前面說了,楊業的弟弟楊重勳繼承了麟州刺史職務,到了北宋,宋太祖讓這些邊境土豪內遷,楊重勳就從陝西神木遷移到安徽宿州擔任保靜軍節度使,但是麟州軍事職能還是交給楊重勳兒子楊光扆處理。


原本麟州楊氏也可以向自己姻親府州折氏一樣“永鎮麟州”的,可惜楊光扆死得太早,31歲就去世了,而他死時兒子楊琪年僅7歲,“楊氏遂不專麟州之地”。


楊琪能力平平,比起他的族弟楊文廣就差遠了,他最高職務是供備庫副使,這是諸司副使最低一階職務。


但是楊琪有一個好兒子楊畋,這點就比楊文廣強了。


楊畋雖然出身將門,但是自己卻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及第,而且宋史正經有傳,最高做到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做到了北宋朝廷言官的大領導,而且和包公一樣,也是龍圖閣學士。


不過可惜楊畋後人裡也沒有特別出色的,所以也是泯然眾人矣。


最後再說說楊業夫人折氏,小說《楊家將》裡稱為佘太君,其實人家姓折,就是我前面所說府州折氏。


府州折氏比麟州楊氏幸運在於當時折氏家主活得長,宋太宗時期就乾脆讓折氏世鎮府州,反正邊境小城。



但是這樣一來,折氏就保證了每代都能出一個州軍事主官,這實在太重要了。


就因為這樣,折氏一直延續到元朝,而且無論在南宋還是金國,都屬於官宦世家。


留在金國的折氏後人記載,一直延續到元初,一名叫折叔玉的折氏後人娶了元朝延安路兵馬總管袁湘與第二位夫人梁氏所生的第三女,他本人擔任五品屯田總管職務。


留在南宋的折氏後人最後見於史料的記載是折思問,嘉熙元年(1237)他擔任為海寧縣丞。此時距離南宋滅亡還有40年時間。


綜上訴述,從狹義楊家將以及楊家將親戚後人情況看,高官不如土豪,雖然府州折氏在北宋從來沒有出過三衙管軍大將(楊文廣)這樣北宋頂級武官,也沒有出過龍圖閣直學士這樣高級文官。


但是就憑著可以世代擔任府州知州(武)這點特權,就使得府州折氏能一直在史書上延續到元初,而此時,折氏姻親麟州楊氏的後人早就湮沒在史料裡,無可查詢了。


蘭臺


“楊氏七郎八虎將,一心為保家邦”。楊家將保家衛國,一門忠烈。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何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之時,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呢?究其原因不是楊家將不想,而是此時的楊家將有太多苦衷和無奈了。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雖然在小說、戲曲以及影視作品中有演義的成分,但是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沒有演義上的那麼精彩。歷史上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業,他本為北漢大將,有“無敵”的稱號,之後成為北宋大將。楊業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986年,楊業隨軍北伐,被監軍王侁威逼,帶兵出征,被遼軍伏擊,在孤立無援的時候,被遼軍擒獲。他堅貞不屈,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有7個兒子,分別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楊延昭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他是楊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將。他作戰英勇,鎮守邊關20多年,遼國對人他非誠敬畏,認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轉世的,專克遼國,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家將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兒子。實際上,到了楊家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楊家已經沒落,剛開始楊文廣本是一個無名小卒,被范仲淹賞識,留在身邊。後來,他隨狄青南征廣西,立下戰功。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就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他隨後參與了與西夏的防禦戰,屢立戰功,不斷升遷到了都虞候。楊文廣以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經與遼國簽訂合約,英雄無用武之地。

楊文廣是楊家將最後的輝煌,在他死後,楊家將就沒有什麼出名的人物,徹底走向了沒落。在北宋,靖康之恥時,楊家將的後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臺,只是一個平常的人家罷了!在金兵南下的時候,楊家將的後人有心無力,為了避免被滅族,他們分為幾批人分別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總之,在北宋滅亡的時候,曾經在北宋初年威震遼國的楊家將早就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了,有的只是楊家將後人,一群普通人而已。讓他們去救國,有點不現實。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提問者一定是小說演義看多了,楊家將根本沒有吹的那麼神,包括所謂的楊門女將,幾乎都是吹出來的,畢竟吹牛不上稅嘛。

如果你瞭解趙大和趙二的手段就知道為什麼這個楊家將只能在小說演義裡找存在感了。唐朝因藩鎮而造成後期五代十國的亂象,五代十國的那一個個小政權,基本上都是由地方實力派所組建,他們之間的相互攻伐,你也可以理解為省長之間的戰爭。尤其是這些北方省長,或者說是軍閥不少都是出自少數民族或者是出身胡漢雜居之地,繼承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勇武,在軍事上頗有建樹。比如說出身沙坨的李氏政權,就曾經以三千沙坨鐵騎大破上萬契丹軍,阿保機一度不敢招惹李氏;同樣是李氏家族,還曾經打的後梁不要不要的。

所以,欺負孤兒寡母出身的趙大不可能不去關注這個問題,對於趙大趙二兄弟來說,軍隊能不能打是次要的,但是一定要聽話,不能讓武將控制軍隊,更不能讓武將做強做大,要不然這幫孫子一不得意難免再複製一出陳橋驛黃袍加身的戲碼,到時候他趙家子孫能不能保全都是兩說的。雖然杯酒釋兵權因為其不流血而剪除了可能存在的地方強權,但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是北宋對武將打擊的開始。當然不止是打擊武將,五代的武德到了北宋就迅速消失殆盡,高粱河之戰以及雍熙北伐的慘敗,就是最好的例證。


對於曾經屁股中箭的趙二來說,失敗了不算什麼,能讓他安安穩穩的強暴小周後、上演春宮直播才是關鍵

當然,北宋武德盡喪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遠程武器標編制過於龐大。林彪元帥有一句名言,不敢刺刀見紅的部隊不是過硬的部隊,宋軍就是栽在了這一方面。宋軍弓手和弩手的編制高達四成,導致步兵肉搏兵力尤其是重步兵的比例被嚴重壓縮,對方的重騎兵重步兵一個豬突就有可能給宋軍打崩了。唐初和明初之所以會上演步兵克騎兵的戲碼,主要是步兵當中各個兵種編制合理,尤其是長矛步兵,長矛步兵結成方陣不僅能剋制騎兵的進攻,還會反殺對手,北宋能扔了長矛也實屬奇葩。

至於楊家將,楊業不過是投誠的北漢將領,首先就要因為事二主而受道德譴責,再加上北宋抑制武德的優良傳統,楊家後人只能淡出軍事領域,要麼做王朝的大財主,要麼就棄武從文成為文人。而楊業之所以會受重用,不過是因為其自身有利用價值,同時又熟悉契丹的軍事風格以及戰術特點,在趙二還有恢復燕雲的野心時候才會勝眷優渥。但是很不幸,雍熙北伐的慘敗讓眼高手低的趙二知道了大遼不是那麼好對付的,即便是楊業活著回到了北宋,其也會因為失去了利用價值而被迅速邊緣化,楊家也只能衰落下去。
到了大金崛起之後,北宋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最能打的常勝軍還是投降北宋遼軍,最後還被逼的反水投了大金。之後就是趙佶父子等像羊一樣被遷到會寧府獻俘,並留下了這兩位苟活五國城的千古笑談。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不是楊家將不出來救國了,而是除了那個存疑的楊再興,楊家基本已經不出武將了。

雖然小說演義裡面,楊家將威名赫赫、將星雲集,但是真實歷史中,楊家並沒有那麼多的名將。什麼佘太君、穆桂英更是純粹的藝術虛構,甚至連楊宗保都沒有這個人。楊家算得上一代名將的,只有楊老令公和楊六郎。

有關楊業的故事,不用多說,中國人基本都知道。但是楊六郎並不是楊業的第六子,而是其長子,本名楊延朗(也就是戲曲小說裡的楊四郎的名字)。他之所以被稱為六郎,是因為他在北境威名太盛,被契丹人認為是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主鎮幽燕的將星下凡,因此懷著敬畏和恐懼的心情稱其為楊六郎。後來以訛傳訛,竟被人當成了楊業的第六子。

楊延昭最著名的功績,就是在澶州大戰時,抵抗住了幾十萬遼軍的進攻,並在遼軍轉移時殺入遼境,給遼國人造成了巨大威脅。此後有詩讚道:“唐有虎狼將,宋有楊延昭!”把楊延昭和唐朝名將哥舒翰相比,足可見其重要性。

楊延昭去世後,其子楊文廣(不是孫子)繼續從軍,早先在范仲淹麾下,後來跟隨狄青南征儂智高。但是楊文廣終其一生也沒有達到其父親和祖輩那樣的高度,因為宋遼兩國早就簽訂了澶淵之盟,大規模的戰爭已經不太可能再爆發。

此後的楊家後人,基本都已經棄武從文,走上了官場。只有此後的楊再興,據說是楊業的子孫,追隨岳飛和金人血戰到底,最後在小商橋為了掩護嶽公子岳雲,以三百騎兵和金人十二萬大軍血戰到底。當岳家軍收斂屍體的時候,從他身上拔下來兩升的箭頭。

無論楊再興到底是不是楊業的後人,單從這一點英勇來看,楊再興就絕對無愧他的姓氏,楊老令公在天之靈也一定會樂於有這麼一位英勇的後輩子孫!



青言論史


這話說的就有點不太對了,作為赫赫有名的楊家將,怎麼能夠在國家為難之際不出現呢?

楊過知道吧,楊康之子,楊鐵心的孫子。楊鐵心是南宋名將楊再興的後人,而在各種小說和演義之中,楊再興可是楊家將的後人。這麼說來,楊過可是正兒八經的楊家將後人。


楊過在襄陽時,擊斃了蒙古大汗蒙哥,讓蒙古人退兵,讓南宋繼續延續一段時間。

按照這個邏輯,在南宋瀕臨滅亡之際,楊家將的後人楊過也是出來拯救過南宋的。



好吧,我知道說到這裡有人要噴我了,你怎麼能拿小說中事情說歷史呢?這也太不嚴肅了吧?

那話說回來,膾炙人口的楊家將故事不也是來自於民間小說和演義嗎?楊家將、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等等,又有幾個是真實的?


真實的歷史,北宋名將楊業是確實存在的楊業也卻是有7個兒子,最著名是長子楊延昭(楊家將中的六郎),虎父無犬子,楊延昭也是一代名將,長期鎮守西北邊塞,令遼兵聞風喪膽。楊延昭也有兒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楊文廣(演義中楊延昭最有名的兒子是楊宗保,楊文廣則是楊宗保的兒子)。楊文廣雖然比不上楊業和楊延昭,但也是北宋不錯的將領。

楊家三代在北宋為將,也是將門之家。但是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此沒落。至此,楊家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而南宋名將楊再興,雖然也是姓楊,但是不是天波府金刀楊業那一脈。

也就是說,等到南宋滅亡時,楊家將早已沒落,流散在民間了。


小鎮月明


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廷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北宋是公元1127年滅亡的,而楊文廣則是1074年去世,已經死亡超過半個世紀之久了。

楊業其實降將,他原本是北漢的將領。那個時候楊業屢立戰功,在對遼作戰的過程中表現非常出色。因為所向克捷,所以北漢人稱為“無敵”。楊業之父在北漢劉崇稱帝的當年就歸順了周,但是楊業在北漢仍然之中帶有兵權,甚至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可見其忠誠。

北宋滅掉北漢以後,楊業跟隨著北漢國君劉繼投降了宋朝,據說宋太宗非常欣賞楊業。宋太宗北伐幽州失敗以後,契丹乘機報復,於是宋太宗便派“老於邊事”的楊業去守邊疆。在當時,楊業正好在潘美手下任職。熟悉地形的楊業以輕騎擊敗契丹大軍,威名大震。不過由於同僚的嫉妒,楊業後來在某次戰鬥中因為潘美等人率軍撤退,以至於楊業只能率領手下兵士和契丹人血戰,最後戰敗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其子楊廷玉也戰死沙場。

雖然北宋對楊業的死比較漠視,相關人員只是受到象徵性的懲罰。楊業殉國之初,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所得到的補償甚至低於相關的規定,迫害的他的人甚至沒有得到懲罰。再其家人再三變白之下,楊業才得到應有的封爵,迫害楊業的潘美、王侁、劉文裕才受到懲罰。不過作為老對手的遼國卻頗受重視。楊業死後,遼聖宗傳其首,以示諸軍。後來,遼人甚至在邊境為楊業立廟祭祀。


後來,楊業之子楊延昭以及孫子楊文廣同樣能征善戰。正是他們祖孫三代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和為國收復失地的志向,才成為了後世代代相傳楊家將故事的原型。沒有楊業祖孫三代的歷史功績,也沒有今天的楊家將。


歷史是什麼


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出楊家將來救國呢?北宋是開始於公元960年,而被滅於公元1127年,長達167年,而楊家將在北宋的滅亡的時候早已經沒有了,自然是不可能出來救國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所知道的楊家將都是來自於《楊家將傳奇》,也就是說楊家將的很多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比如穆桂英。那麼歷史上的楊家將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楊家將中的楊繼業叫做楊業,開始是五代十國裡面北漢的建雄軍節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徵北漢,楊業就勸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劉繼元聽從了,楊業被宋太宗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公元980年,遼景宗率十萬軍攻打雁門,楊業率幾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與潘美前後夾擊遼軍,遼兵大敗,楊業被晉升為雲州觀察使,楊業威名遠播,契丹人一看到楊業的旗號就立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決定攻打遼國,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軍分成幾路大軍攻打遼國,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順都撤回來,宋太宗命潘美與楊業殿後,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軍士氣十分旺盛,我們不應該跟他們交戰,而應該在石碣谷那邊設下埋伏。

但是監軍王侁說:咱們不是有好幾萬精兵嗎?為什麼如此膽怯。我們應該直出雁門關,直接跟遼軍對戰,楊業說:這樣不行的,我們肯定必敗的。王侁說:你不是叫楊無敵嗎?為什麼這樣猶豫,你難道有其他的想法?

楊業沒辦法,他只能出戰,他對潘美說:我這次出戰,肯定必輸,我希望你們在陳家谷這邊支援,等我們轉到這裡的時候,希望你們來救援我們,可是等楊業到陳家谷口的時候,潘美的部隊早就撤退了,楊業最終戰死。

與楊業一起戰死的還有他的兒子楊延玉,楊業另外還有一個兒子叫楊延昭,而他的還有另外五個兒子,只不過都不是武將,我們就不說了。

楊延昭也叫楊六郎,不過,他是楊業的長子,楊業死後,就一直擔任著宋朝北面抗遼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遼軍的侵擾,最後死於公元1014年,宋真宗稱讚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生於公元999年,死於公元1074年,因為父親楊延昭的緣故,擔上了防禦使。宋神宗的時候,因為抗擊西夏有功,被封為步軍都虞侯。遼軍攻打代州,楊文廣獻上陣圖和攻打幽燕的計策,但沒多久就病逝了。


歷史簡單說


不是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而是當北宋滅亡時,戍衛邊疆的楊家將早已成為了歷史。

首先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故事戲曲中,北宋楊重貴一門可謂滿門忠烈,一家以身許國,連族中女性都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大英雄。不過現在耳熟能詳的楊家將,多半是後人通過演義所描繪的,如同《三國演義》一般帶有文學色彩。故事中楊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將們,都不過是後人創造出來的人物角色。而楊家將中人物原型的經歷,也沒有故事中的如此波瀾壯闊、動人心絃。

不過,若要掀開楊氏傳奇的層層面紗,楊業是必不可少的“引文”人物,畢竟楊家祖孫三代從軍衛戍邊疆,便是由他開始。而當我們解析完楊家三代的傳奇之後,我們或許就能知道,為何當北宋滅亡時,楊家反而默默無聞。

一代楊業:開楊家報國之首,以死明志

楊業,又名楊繼業,早年又叫重貴,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漢的一員大將,被賜姓劉,國人稱其為“無敵”。北漢亡後,宋太宗識人惜才,將其收入麾下。歸順北宋後,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認為他熟悉邊防,就命楊業前去駐守代州(大致位於今山西)。在這期間,楊業延續了往日的驍勇。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在雁門關一帶大破遼軍,威名遠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定發兵三路揮師北伐。其結果我們也知道,因指揮不力,兵將不合導致失敗,楊業戰敗之後被俘絕食而亡。但縱觀整場戰役,楊業的遭遇雖著實悲壯,可在戰役開打前,楊業其實已向潘美建議宋軍應該繞後、包抄遼軍,斷其後路,以避其鋒芒。怎奈在這時候,監軍王侁跳出來譏諷楊業懷有二心。

楊業本就對自己是降將這一身份感到尷尬,如今又遭人嘲諷,更是無可奈何。因此,明知與遼軍正面對抗是死路一條,他還是將自己擺在了前鋒以明志向。在陳家谷大戰前夕,楊業請潘美在谷口佈陣,自己則率一路兵馬繼續前進。

此時在另一邊,遼軍主將也派人設伏,而自己則與楊業正面交手。開戰之後,遼軍佯裝撤退,引誘楊業孤軍深入。就這樣,楊業一群人反而陷入了遼軍的包圍中。他們一路且戰且退,直至最後一人戰死,這當中,還有楊業的兒子楊延玉。

兵敗之後,楊業被俘,縱使心有不甘他還是絕食三日而死,以報宋太宗知遇之恩。反觀楊業的背後,王侁本是力主正面交戰的人,他還想著能趁楊業重創敵軍的時候,突然殺過去搶得軍功。但當他一看是埋伏的時候,旋即率軍撤退。潘美見前軍後撤,也帶著在陳家谷谷口接應的部隊都一併撤走。最終,他們只留得楊業一人望著空蕩蕩的陣線無奈哀嘆。

所幸,朝廷上對於楊業還算是公平:楊業死後,宋太宗十分震怒,直接將王侁發配充軍,將潘美降級三等。

二代楊延昭:承父之志,終生戍守邊疆

楊業身死,他的兒子楊延昭又接過了他父親的事業,從事駐守邊疆的事務。鹹平二年(999年),契丹突然南下,當時駐守遂城(今河北徐水縣)的楊延昭發放武器、招募青年參與防守,同時命人往城牆澆水。由於正值隆冬臘月,第二天清晨城外就結了一層冰,遼軍見攻城無望,立馬撤走。

此役之後,楊延昭因功升為刺史,兩年後,他再次大勝南下的遼軍,這一次則擢升莫州團練使。緊接著第二年(1002年),遼軍再次南下攻保州,楊延昭率軍馳援,可惜被遼軍偷襲導致損失慘重。此次戰敗,本應受罰,不過宋真宗赦免了他,第二年還命他官復原職。此後楊延昭一直駐守邊疆,直至1014年病逝於任上,享年57歲。

▲《少年楊家將》中楊延昭形象(胡歌飾)

三代楊文廣:楊家三代報國,至此而終

楊延昭逝世後,其子楊文廣也接過祖、父二人的衣缽,擔起為國征戰的責任。

早年,楊文廣因父去世而由補官(接任)的方式進入軍旅當中。早年的他一直執行鎮壓叛軍的任務,後於宋神宗年間,因西夏進犯,他率軍追擊來敵斬獲頗豐。此後他一路升遷,直至官封侍衛親軍步軍司都虞候(三衙管軍之一)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遼國想要重新勘定邊界,楊文廣藉機上書進言收回燕雲十六州的方略。不過朝廷一直沒有答覆,楊文廣也便一直沒有機會實踐他的抱負。怎奈當年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任上,北宋楊門三代人就這樣將自己的熱血與年華灑在了中原大地上。此時,距離北宋滅亡還有將近五十年。

所以,不要怪為何楊家將沒能拯救北宋,因為他們只是存在於故事演義當中。他們的原型,也不過只有上文提到的祖孫三人。要想憑藉一門三代人就改變北宋軍隊積貧積弱的現實,也不大可能。更何況宋一朝,領兵權與帶兵權是分開的。

隨著楊文廣的離去,楊家便再也沒有人投身軍旅、駐守邊疆,楊家後人也便不可能指揮軍隊作戰,一代傳奇也就這樣嘎然而止。

1、《宋史》

2、《資治通鑑》


WarOH協虎


楊家被小說和戲劇無限誇大了,摒棄這些影響,構成名將的只不過楊業一人,他的兒子楊延昭在北宋也算是員大將,有過一些成績,但與歷史上的那些名將相比,要遜色很多,如果沒有小說演義。只憑借楊延昭和楊文廣在史書裡那點事蹟,中國99%的人都不會知道。

楊文廣之後,楊家名氣就更小了,史書中能找到的還有個楊綜閔,史載為楊信曾孫,而楊信就是楊業之父,所以楊綜閔也算楊家後代,他正好生在北宋末年,參與了抗金活動,靖康元年(1126年),受任永興軍路都總管,南下長安,助陝西經略使唐重守關中。宗閔建言沿河掘塹列柵以為戰備,唐重不聽。建炎二年(1128年),楊宗閔指揮陝西部隊據守黃河。長安破,楊宗閔戰死。因為戰績一般,所以不為人所知。他的兒子楊震,曾知麟州建寧寨,在抵禦金軍時戰死。兩個人都死在抗金戰役中,但這兩個人名氣都不大,除了一些深度研究歷史的人,一般都不瞭解。

不過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位,那就是南宋初的抗金名將楊存中(楊沂中),這個人本來可以揚名天下,但是因為主動請纓監斬岳飛一事為後人詬病,人們並不願意提他。

楊存中在抗金中表現不俗,宋金開戰前就因為平定叛亂有功,封為忠翊郎。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第二次圍攻汴京,各道軍隊勤王,楊沂中與張俊、田師中隨信德府守將梁揚祖率萬兵入援,後來成為張俊部屬。在平定巨盜李昱的戰役中表現突出,受到康王趙構的嘉獎,後來在嘉興征討賊寇徐明,率先登上城牆,收復嘉興,當時主將打算屠城,在楊存中請求下嘉興免於被屠。後楊存中隨張俊在苗劉之亂中建功,又在明州之戰中抗金立功,得以調官文州防禦使、御前中軍統制。紹興元年(1131年),楊沂中隨從張俊討伐流民帥李成時再建奇功。

紹興二年(1132年)春,楊沂中進官神武中軍統制,此時,楊存中的地位已經和韓世忠、張俊他們齊名,此時岳飛也被封神武后軍統制。

在與偽齊的交戰中,楊存中表現英勇,特別是大敗偽齊劉猊於藕塘,戰果輝煌,名鎮北方,此後敵人聽到楊殿前(楊存中官職是殿前都虞候)都望風而逃。

1140年,宋金第一次紹興議和以失敗告終,金兵南侵,楊存中領步兵退屯於泗州,接到假情報,貿然出擊,在回來的路上遇伏,軍隊被衝散,楊存中失聯,眾人皆以為他戰死,不久後,楊沂中自壽春渡淮河回到泗州。

1141年楊存中與金兵在柘皋展開激戰,擊敗金軍。此戰楊存中大破金軍柺子馬,大大提振了宋軍士氣,金軍大敗,退屯紫金山,此戰,損失將士九百人,金軍死傷數以萬計,後來史書評定出宋金作戰的十三處戰功,這次戰役算作其中一次。十三處戰功分別是:

(1)建炎三年十二月,兀朮自杭州分兵至明州城下,浙東置制使張俊拒之,小捷。四年二月,兀朮還,過吳江縣,浙西宣撫使陳思恭以舟師敗之於太湖,幾獲兀朮。
(2)紹興元年十月,兀朮親攻和尚原,陝西都統制吳玠出奇兵邀擊,大破之,兀朮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3)四年三月,金陝西經略使撒離喝犯殺金平,為吳玠所敗。
(4)十月,淮東宣撫使韓世忠敗兀朮遊騎於大儀鎮,兀朮遂不進。六年十月,主管殿前司公事楊沂中敗偽齊劉猊於藕塘,降殺無遺,猊挺身遁。
(5)十年六月,馬軍都虞候劉錡大敗兀朮於順昌,兀朮拔寨還東京,兩淮遂定。十一年二月,淮西宣撫使張俊、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宣撫判官劉錡大敗兀朮十餘萬眾於柘皋。
(6)三十一年十月,淮南置制使劉錡遣其將員綺敗金統軍高景山於皂角林。
(7)是月,浙西副總管李寶敗統軍完顏鄭家奴於密州之唐島,斬其首。
(8)而步司統制官邵宏淵拒虜於真州之胥浦橋,獲捷。
(9)十一月,中書舍人、都督府參謀軍事虞允文以建康都統制張振、王琪之軍敗金主亮舟師於採石。
(10)是歲,馬司中軍統制趙撙復蔡州。
(11)鄂州都統制吳拱拒虜於茨湖。
(12)統制官王宣拒虜於確山。

(13)三十二年,鎮江都統制張子蓋解圍海州。

其中兩次出現楊存中的身影,但是藕塘大敗偽齊一戰不是對金兵,而是對偽齊劉豫,所以後來被排除在十三戰功之外。

紹興二十年(1150年),封恭國公。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金帝完顏亮南侵時,楊存中反對議和,並督軍防守。乾道二年(1166年),楊存中去世,年六十五。追封和王,諡號“武恭”。
楊存中馭軍寬而有紀,樣貌威嚴卻善於逢迎。出入宿衛四十年,少有過失,受兩朝寵眷,宋孝宗常稱他為“郡王”而不稱其名。

雖然楊存中和小說中的楊家同出一源,但並不是老令公楊業的後代,楊存中的祖父楊綜閔應該與楊文廣同輩,楊文廣的祖父老令公楊業,應該是楊綜閔祖父的哥哥,

雖然楊家在抗金上沒什麼太突出的實際,但是天波楊府折(舍)老太君的孃家確是人才輩出,從後唐到南宋,二百多年,始終離不開他們的身影,折家九世有史可查,七世明標宋史,折從阮是第三代,初為後唐莊宗牙將,後升任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他在府州駐守。開運元年(944年),後晉與契丹敗盟後,他攻取契丹十餘座城池。楊名西北,後升任府州團練史、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等。後漢時期,折從阮出任永安軍節度使。後周時期,折從阮鎮守北方邊塞的宣義、保義、靜難三鎮,擔任節度使。《宋史·折德扆傳》載:“

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簡單的幾個字,力有千斤。《五代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折德扆就是折從阮的兒子,折太君的父親。

北宋末年,在於西夏的戰爭中,第七代折可大屢立戰功,宋徽宗賜以忠勇之旗。宋金開戰後折可求鎮守府州,後金兵南下,府州被圍,折可求和兒子折彥文降金,因為折家影響巨大,金國甚至打算在滅掉南宋時,立折可求為中原皇帝,以替代說話不算數的趙宋,但陰差陽錯的沒有做成皇帝,金人怕折可求有怨言反叛,毒死了折可求。折可求有個弟弟叫折可存,折克行之子,他高祖折御卿就是折太君的親哥哥。曾跟隨童貫征戰,在西北立過功,在徵方臘和消滅宋江起義中也有出色表現,後落入金國,自己逃回府州後病亡,折家最後一位名將是折彥質,是折可存的侄子,父親折可適和折可存都是折克行之子。折彥質算得上抗金名將,金軍攻打開封時,與姚古、种師中率兵勤王,在南關、黃河等地與金兵血戰。在南宋知樞密院事,與岳飛、韓世忠等協力抗敵,每以家世忠節不得歸中原為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