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朝兩廣總督駐在梧州和肇慶,為何清朝時被乾隆搬到廣州?

獨行客地圖帝


清朝的兩廣總督非常出名,牛人輩出。但是,在明朝滅亡近二百年前,就已有兩廣總督了。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北元俘虜,皇弟朱祁鎮在於謙等人擁立下即位,打敗了北元,也就是明景帝。

受土木堡慘敗的影響,明景帝即位初的南方形勢不是很穩定,當地土著反抗朝廷。有個首領侯某,他率土著軍把明軍打得灰頭土臉。朝廷甚至懸賞能捉侯某者,賞千金,可根本逮不著。廣西總兵和廣東總兵還互相推諉扯皮,氣得明景帝直翻白眼。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書于謙推薦太子太保王翱出任兩廣總督,這是兩廣總督第一次出現。不過,王翱的兩廣總督只是臨時性的,幹完活就把差使給撤了。

明英宗復辟後,兩廣總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兩廣巡撫。看職務就知道,巡撫比總督官小,廣東和廣西的兵,巡撫根本指揮不動,兩廣總兵又開始扯皮。明憲宗即位後,派名臣韓雍平定兩廣之亂。事後,韓雍並沒有回朝,而是以兩廣提督軍務的身份長駐嶺南。

當時兩廣提督的駐地還不在肇慶,而是現在廣西的梧州。因為兩廣土著亂來亂去,大家認為只有韓雍能搞定。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韓雍再次出任兩廣總督,同時撤銷巡撫。

兩廣總督在梧州駐的時間可不短,長達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1564年,兩廣總督衙門才從梧州遷到肇慶。兩廣總督駐梧州,根本原因是廣西的“瑤亂”較多,朝廷“剿匪”重點在廣西,所以就近放在有水利之便的梧州。總督衙門遷到肇慶,道理同樣簡單:廣東也開始亂了,各種亂。廣東若亂,南國不寧。朝廷考慮到重點在廣東進行軍事打擊,就定肇慶為兩廣總督駐地。

而兩廣總督駐梧州時,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兩廣總督,就是真正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一代聖人王陽明。王守仁當的是“大兩廣總督”,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王守仁以兵部尚書節制兩廣,江西和湖廣的軍務。在南方,兩廣總督的職務是最重要的,所以兩廣總督經常兼職。在嘉靖時倭寇不停折騰的年代,兩廣總督還代管過福建軍務。

明朝的兩廣總督,還不是地方大員,他是屬於朝廷外派的。所以,兩廣總督有兩層特性:一、兩廣總督一般都要掛銜,比如加都察院都御史的銜。二、兩廣總督只管軍務,不管民政司法。而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後,兩廣總督多了管民政的權力,但只能管廣東,廣西自設巡撫。

兩廣總督衙門長駐肇慶,但如果有事,也會暫時駐在其他地方。比如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時任兩廣總督熊文燦就把總督衙門搬到了廣州。目的是為了打擊活躍在廣州海域的海盜。四年後,總督衙門才又搬回肇慶。

等到南明割據半壁江山時,兩廣總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其他總督可以不設,但兩廣總督,一直陪著南明王朝。而總督衙門駐地肇慶,則成了南朝抵抗清朝南下的重鎮。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就是在肇慶即位的。

此時,兩廣總督的設置還在。到了永曆六年,公元1652年六月,時任兩廣總督的杜永和投降了清朝,一腳踹了南明。此後的南明,東躲西藏,永曆帝最終在雲南被吳三桂勒死。

清朝接盤後,對兩廣總督的設置基本沒做大的改動。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設兩廣總督,駐地依然在肇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兩廣總督衙門才正式遷到廣州。

在肇慶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去廣州?

明朝的兩廣總督更像是臨時派駐機構,住在中小城市都是沒關係的。而清朝的兩廣總督作為省級行政區劃已固定下來,區域行政中心放在最大城市,可以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兩廣總督駐地從肇慶遷到廣州,兩點:一、肇慶的城市規模要小於廣州。二、最重要的一點,廣東形勢已不復明朝那種亂象。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其實明朝的時候就曾經把兩廣總督駐地遷往廣州。因為總督一職,最早是為了軍務設立的,肩負平亂之責,相當於軍區司令員(雖然這司令員是文官),所以根據軍情的變化,駐地也會有所變化。

第一位兩廣總督王翱,因曾多次平定叛亂而任此職

兩廣總督初設,就是因為土木堡之變後,潯州、梧州瑤人叛亂,廣西總兵董毅和廣東總兵武興互相推諉扯皮,久久未能平亂。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書于謙讓翁信、陳旺接替二名總兵,並推薦太子太保王翱出任兩廣總督,把叛亂鎮壓下去了。

第一位固定的兩廣總督韓雍,以曾經鎮壓兩廣瑤族、侗族叛亂而就任此職




明英宗復辟後,兩廣總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廣東、廣西巡撫。但瑤人再次叛亂後,兩位巡撫又開始扯皮。僉事陶魯說:“兩廣地勢交錯,應當像手臂與手指一齊使用,不能分開。最近叛賊侵犯廣西,我與廣東三司商議調兵,一個月還沒結果,叛賊毫無畏懼之心。請求仍然任命大臣總督為好。”



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韓雍出任兩廣總督,駐地設在廣西梧州,同時撤銷兩廣巡撫。之所以選梧州為駐地,是因為梧州地處廣西腹地與珠三角的接壤地帶,是廣西對外的東大門,方便軍隊調動和物質運輸。

吳桂芳,抗倭名將,首開將兩廣總督駐地從梧州遷往肇慶的先河

兩廣總督在梧州駐的時間可不短,長達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也就是1564年,經提督兩廣軍務吳桂芳奏請,兩廣總督駐地才從梧州遷到肇慶。“以開府梧州,惠、潮山海寇時發,相去二千里,文榜往來徵調為難,乃徙於肇慶。”也就是說廣東也開始不太平了,為了對付惠州、潮州的山匪海寇,通訊、調動軍隊的便利,所以把總督府遷往了肇慶。

熊文燦,與他的前輩相比,他不擅長指揮打仗,而是更擅長招安。因為招安了大海盜鄭芝龍,而平定了沿海匪患

就這樣,當廣西少數民族暴亂劇烈的時候,兩廣總督駐地就是在廣西梧州;當廣東沿海地區海盜和倭寇猖獗的時候,兩廣總督就遷往廣東肇慶。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時任兩廣總督熊文燦第一次把總督衙門搬到了廣州。目的是為了打擊活躍在廣州海域的海盜。不過四年後,隨著廣州海域肅清,總督衙門就又搬回了肇慶。



三個兩廣總督駐地其實是緊挨著的,這是梧州近山,廣州臨海,肇慶則取其中

一直到了嘉靖四十三年後,兩廣總督才多了管民政的權力,但只能管廣東,廣西自設巡撫。清朝接盤後,對兩廣總督的設置基本沒做大的改動。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設兩廣總督,駐地依然在肇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兩廣總督衙門才正式遷到廣州。

這次搬遷就不完全是因為軍務的原因了。一方面廣州地處海濱,更方便辦理“夷務”(依然帶有軍事性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明朝的兩廣總督更像是臨時派駐機構,住在中小城市都是沒關係的。而清朝的兩廣總督作為封疆大吏已固定下來,把行政首腦放在本區域的最大城市才是最合適的。


海軍史研究會員


簡單來說,仗打完了,自然遷往大城市。

總督這個官職起源於明朝,一開始是因事而設,事畢則撤,比如剿匪、救災之類的事務,可能一省的力量搞不定或者牽連數省,那就從中央派一個大臣去總督數省,等把事情解決了再回來。

兩廣總督也是典型的因事而設,兩廣地區(今廣東廣西和海南)在明朝一直不怎麼太平,瑤民和僮民屢屢掀起起義,明朝的地方制度原本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三司互不統屬,不利於鎮壓起義,從永樂年間就開始設置廣西巡撫和廣東巡撫,節制三司,以一省之力鎮壓起義。

到正統和景泰年間,兩廣的瑤民、僮民不堪剝削,再度發起起義,廣東總兵和廣西總兵誰也不想拼命,把責任推給對方,導致局勢迅速惡化。

為了鎮壓起義,兵部尚書于謙建議景泰帝派總督出鎮,第一任兩廣總督王翱走馬上任,總督兩廣軍務,負責鎮壓起義。

此時的兩廣總督只是為了戰事而臨時設置,沒有固定的駐地,一般是前線推進到哪裡就往前挪一點。

王翱在任上剿撫結合,使得兩廣地區迅速穩定下來,兩廣總督也完成任務唄撤,取而代之的是兩廣巡撫。

巡撫主要偏向於管理政務,很難指揮兩廣軍隊,一有叛亂,兩廣總兵還是踢皮球。到了成化年間,瑤民、僮民再度起義,朝廷只得派出韓雍總督兩廣軍務,由於鎮壓戰爭的持續,導致兩廣總督沒有事畢則撤,總督逐漸成為定製。

定製就得有固定駐地啊,總不能三天兩頭搬家吧,兩廣地區中,廣西的山地比較多,是起義軍的主要活動地,也是明軍鎮壓起義軍的前線,所以兩廣總督沒有駐紮在大城市廣州,而是駐紮在兩廣之交的廣西梧州。

由於總督一般是中央官員赴任,從北京前往梧州的路線一般都要經過廣東肇慶,有些時候起義軍勢大,兩廣總督乾脆不去梧州,就坐鎮肇慶指揮,等到局勢稍為穩定後,才到梧州坐鎮。

兩廣總督在梧州駐紮了一百多年,到嘉慶年間廣東也出了亂子,兩廣總督駐地乾脆遷往肇慶。崇禎年間廣州飽受海盜騷擾,兩廣總督也曾短暫駐紮在廣州。

明朝滅亡後,清朝沿用了總督制度,清初兩廣戰亂頻繁,兩廣總督的駐地也是變來變去,到乾隆年間,天下早已大定,兩廣地區也不見明朝時的頻繁起義,總督平叛的作用減弱。

更重要的是,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總督已經從明朝的軍事派出機構變成地方行政區劃,管轄一省或兩省,要管轄這麼大的地方,駐地往往是放到大城市,而在兩廣地區,長期以來就有個碾壓其他城市的大城市——廣州。自然而然的,和平時期的兩廣總督就駐紮在廣州了。


平沙趣說歷史


原因是明朝設立兩廣總督這個職位就是為平定廣西壯瑤土司叛亂

1452年,于謙奏請設立兩廣總督,任命王翱為首任兩廣總督。

《明史 王翱傳》:


潯、梧瑤亂,總兵董興、武毅推委不任事,于謙請以翁信、陳旺易之,而特遣一大臣督軍務,乃以命翱。兩廣有總督自翱始。翱至鎮,將吏讋服,推誠撫諭,瑤人向化,部內無事。

可以看出,作為兩廣總督的王翱就是都督軍務,平定瑤族土司叛亂的。

1469年,在梧州設立兩廣總督府,以韓雍為總督,從此兩廣總督成為定製。

1536年,兩廣總督錢如京在肇慶設立行臺。

1564年,兩廣總督奏請將總督府前往肇慶。

1644年,順治元年設立廣東總督,駐廣州;1655年,順治十二年,總督府遷回梧州;1663年,分設廣西總督,廣東總督遷移到廉州;1664年,撤銷廣西總督,復歸廣東總督管轄,又遷移到肇慶;

1729年,雍正帝為鎮壓苗族叛亂,將廣西劃給雲貴總督管轄;1734年,廣西重歸廣東總督管轄,並改稱兩廣總督。

1746年,兩廣總督遷往廣州新城。

兩廣總督轄地包括廣東、廣西、海南三省

《明史》和《清史稿》的兩段記錄可以清楚解釋為什麼兩廣總督駐地從梧州遷往廣州

《明史 卷317》:

“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佈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滇為埒。今就其尤著者列於篇。觀其叛服不常,沿革殊致,可以覘中國之德威,知夷情之順逆,為籌邊者之一助雲。”

《清史稿 卷516》:

“廣西為西南邊地。秦,桂林郡。漢,始安。唐,桂管。宋,靜江府。元,靜江路。明建廣西省。瑤、僮多於漢人十倍,盤萬山之中,踞三江之險。明時,因元之舊,多設土司,以資鎮壓。叛服不常,韓雍之定藤峽,王守仁之撫田州,沈希儀、俞大猷之戰功,殷正茂、翁萬達之成績,僅得勘定。清朝,廣西莠民四起,土司獨安靖無事。”

歷史哨聲


在乾隆朝兩廣社會基本穩定兩廣總督駐地廣東肇慶和廣西梧州鉗制打壓軍事功能已經沒有意義,遷至廣州也就是方便而已處理的是政務民生利於收賦。


蒼茫大地一棵草


應該同洋船能進廣州便於收取關稅有關。


手機用戶4205621585


這個問題很有技術含量。看來需要我這個“滿遺”來給大家解釋清楚,明粉皇漢們不懂這個。

兩廣總督,顧名思義,管理的就是廣東、廣西這兩個地方。

最初的“兩廣總督”的出現,與明朝一個著名的人物脫不開關係。

誰呢?――于謙。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抓了俘虜,到遙遠的塞北草灘上去放了羊。

他的弟弟朱祁鈺在於謙等人的擁立下即了皇位,在北京保衛戰中擊敗了也先,穩定了大局,避免了歷史上提前出現“南明”這個詞彙。

通過土木堡之變,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就看透了明朝外強中乾的窩囊相,覺得蒙古人能辦到的事情,瑤人也應該能行。於是,南方土著們就造反了。

瑤民中有個人名叫侯大狗(這名字取得真好,汪汪叫),率領著潯州、梧州一幫瑤人開始作亂,把當地明軍打得灰頭土臉。

明朝鎮守當地的廣西總兵董興和廣東總兵武毅互相推諉,都不負責任。于謙就讓翁信和陳旺接替了這倆渣渣,又特派一名大臣總督軍務,這就是歷史上的首任兩廣總督――王翱。


王翱非常厲害,他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直到成化年間才去世。王翱曾鎮守各地,經常與敵作戰,非常能打。他到了駐鎮之地後,剿撫並行,以德服人,很快就平息了叛亂,瑤人都歸順了。

但這個兩廣總督就是個臨時性的派遣,王翱幹完活,這個職位就不存在了。

明英宗這個垃圾被贖回來以後,勒死了他弟弟,搞了復辟,兩廣總督被撤,取而代之的是兩廣巡撫。

兩廣巡撫這算是個什麼東西?根本指揮不動當地的駐軍,兩廣總兵就又開始互相扯皮,瑤民就又動亂了。

明憲宗即位後,派韓雍平定兩廣。即使是頭豬,也不能只記吃不記打,這次就吸取教訓了,平叛以後,就沒有讓韓雍回朝,而是長駐嶺南,做了兩廣提督,總理兩地的軍務。

當時,兩廣提督的駐地是在廣西的梧州,因為廣西的“瑤亂”比較多,在這裡,比較方便處理軍務。

成化五年,撤銷了巡撫。韓雍再次受命,就是兩廣總督了。

明朝有個著名人物做過兩廣總督――王陽明。嘉靖六年,王陽明這個兩廣總督比較厲害,以兵部尚書節制兩廣,江西和湖廣的軍務。

後來,倭寇入侵,兩廣總督還代管福建軍務。

嘉靖四十三年,兩廣總督衙門從廣西的梧州遷到廣東的肇慶。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廣東也亂了。為了平息廣東的亂局,就把總督衙門又遷到了廣東。多了管民政的權力,但只限於廣東,而在廣西則又設了巡撫。

一般情況下,兩廣總督衙門是在肇慶,但也有特殊情況。崇禎五年時候,為了打擊當地海域的海盜,兩廣總督熊文燦就把衙門臨時搬到了廣州。這就是廣州首次成為兩廣總督的駐地。四年後,就又回肇慶了。

崇禎上吊,做為正統的明朝宣告垮臺,朱家崽崽南奔,又搞了個沒出息的南明,兩廣總督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這個官職一直伴隨著南明覆滅。南明的永曆帝朱由榔就在肇慶即位,但他也被時任兩廣總督的杜永和叛變了。永曆六年,杜永和投降了清朝。

清朝順治入京接手了天下,仍然有兩廣總督,駐地仍然在肇慶。康熙和雍正時期,也是這樣。

到了乾隆十一年的時候,兩廣總督衙門遷到了廣州。


為什麼要設置在廣州呢? 這有幾個原因:

1.明朝時候,兩廣總督更接近於臨時性的機構,根據時勢局變而選擇駐地。

清朝的兩廣總督是正式穩定的,作為省級行政區域的最高管理機構,駐地選在較大的城市更加方便管理。

2.清朝時候,兩廣地區局勢穩定,沒有什麼變亂。

3.廣州此時的發展迅速,城市規模已經超過了肇慶。

4.方便對外交流。

前三點好理解,主要給大家解釋一下第四點:方便對外交流。

清朝乾隆時候,有四大對外貿易口岸:

江(雲臺山)海關、浙(寧波)海關、閩(漳州)海關和粵(廣東)海關。

這些海關的對外職能有所不同,各自分別主要針對朝鮮、琉球、日本、暹羅,呂宋、馬來、西歐等國的貿易使團和商人。那些西歐商人就主要歸這個廣州口岸管理進行貿易活動。

說起那些歐洲海商來,並不是什麼高層次的玩意兒,他們乘坐的船隻都是武裝商船,帶著槍炮的。可不僅僅是為了防身,他們除了做生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海盜。

這些所謂的海商,打不過你,就和你談生意,打得過你,就明搶。在海上也劫掠其它船隻,殺人越貨。

當然,對於當時的歐洲,這很正常,還挺光榮的,如果你現在有認識某些歐洲朋友,說他祖宗當過海盜,那他是非常引以為榮的事,很煊耀祖先的功績。真不明白那些狗腦子是怎麼想的。

這些歐洲海商到了大清帝國,要做生意,這些船上的武器設備怎麼管理?能任他們扛著炮竄來竄去嗎?當然不行,就由當地駐軍來進行檢查驗證,在中國的領海範圍內,要封止。這就是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必須要有足夠的軍隊來進行。

兩廣總督設在廣州,有一項重要職能,就是辦理這件事情。

後來,這些歐洲商人為了減少貿易成本,又跑到寧波港去了。這就讓清朝政府很不好管理,於是,乾隆下旨,勒令這些歐洲商船不許亂跑,只許在廣州一處口岸進行貿易活動。這就被一些歷史半吊子所攻訐的“四口歸一,閉關鎖國”。

其實在乾隆一朝,從來沒有關閉過其它口岸,都在正常運行中,仍然接待來自日本、琉球、暹羅等地的使團和商隊。根本就沒有什麼“閉關鎖國”。

告訴大家這個知識,就是防止大家被一些民族蛋白質給糊弄了。

以上就是對明、清兩朝兩廣總督的由來和變遷做些簡略的概述。有興趣的朋友如果想了解一些更詳細的情況,仍然需要看書和查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


饞嘴肥貓鏟史官


我是極客茶道,剛好去過了梧州、肇慶、廣州等地,今天試著跟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一、1469年至1566年,兩廣總督府設在梧州

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北元俘虜(明朝建立之初,北元殘餘勢力經常騷擾北方),皇弟朱祁鎮在於謙等人擁立下即位,打敗了北元,也就是明景帝。受土木堡慘敗的影響,明景帝即位初的南方形勢不是很穩定,當地土著反抗朝廷。而廣西總兵和廣東總兵還互相推諉扯皮,因此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兵部尚書于謙推薦太子太保王翱出任兩廣總督,這是兩廣總督第一次出現。

(圖釋:明朝崇禎年間梧州城圖,城區正中的“軍門”即兩廣總督府(據崇禎《梧州府志》)

兩廣總督在梧州駐的時間可不短,長達百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兩廣總督衙門從梧州遷到肇慶。兩廣總督駐梧州,主要原因是廣西的“瑤亂”較多,朝廷“剿匪”重點在廣西,所以將兩廣總督駐地設在有水利之便的梧州。

二、1566年至1644年,兩廣總督府設在肇慶

而將總督衙門從梧州遷到肇慶,道理同樣簡單:當時廣東也開始亂了,朝廷考慮到重點在廣東進行軍事打擊,就定肇慶為兩廣總督駐地。

等到南明割據半壁江山時,兩廣總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總督衙門的駐地肇慶,則成了南朝抵抗清朝南下的重鎮。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就是在肇慶即位的。

三、1746年以後,兩廣總督設在廣州

清朝接盤後,對兩廣總督的設置基本沒做大的改動。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朝設兩廣總督,駐地依然在肇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兩廣總督衙門才正式遷到廣州。

為什麼遷到廣州,一則廣州城市規模更大,二則兩廣各地時局穩定了。

1857年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總督府被改建為石室聖心大教堂(石室聖心教堂)。


討論了兩廣總督駐地的變遷,最後再談一個題外話---粵語的起源地。

全國人民,甚至廣東本土人,一說到粵語發源地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廣州,不過真正的粵語發源地,卻是梧州和肇慶封開。

先秦時期,兩廣地區通行百越民族的語言,後來嶺南被秦始皇統一了,大量的中原移民順瀟水——賀水古道路交通線來到嶺南,並在西江中游一帶定居、繁衍。後來的幾百年間,南下的漢族人民與當地的百越民族相處的十分融洽,逐漸就交流發展出了粵語這種方言。

如果你經常來往於兩廣各地,你會發現,梧州、肇慶、廣州、香港這幾個地方的粵語發音是最接近的,而佛山、東莞、中山、珠海等地的粵語,與上述四地的粵語發言差別較大。換句話說,廣州人和梧州人基本可以無障礙的溝通,而廣州人跟佛山/東莞人溝通則要費心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


東方美學茶館


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技術進步和人類天然的親水性!明朝的技術只能抵擋梧州和肇慶的洪水,只能造動力大體適應於西江河的商船!清朝的技術可以更好的抵抗珠江的洪水和適於珠江的更大商船!可以預知的是,廣東兩三百年後的省會也不再會是廣州,而是珠江口的深圳香港澳門和珠海連成一片的新“兩廣總督府”!這是人類遷徙的自然規律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