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的文字狱是怎么回事?

胡一一一朵


陈寅恪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文化氛围宽松、崇尚自由的今日,自然是金玉良言。在封建时代,照此执行,风险相当大。

翻开历史,“文字狱”这一现象绝非孤立和偶然事件,而是普遍存在各个王朝,而且统治越为稳固的时期,就越容易出现文字狱。



文字狱的目的就是要禁锢民众的思想。

各王朝的统治阶层以坐稳江山为第一要务,“家天下”是他们的行事准则。天下的一切都是我家里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附属品。自商鞅起,就提出了“愚民、弱民,国方能强”,这一治国思路,并为各朝所沿用。百姓们只有听话了,种地的只管种地,读书的只读圣贤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不会滋生事端,统治才会稳定。

统治者认为,乱是“由思而行”的,首先要有谋逆的想法,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于是,只要出现异端的思想苗头,就会毫不留情的予以镇压。



乱世很少出现文字狱,治世才是文字狱的高峰。

烽烟四起的年代,大伙都忙着抢地盘,消灭敌对势力,搞文字狱?没到那个层次,没那个闲心。但到大事已定,政局基本稳定,就要消灭一切不利于统治的因素。

说来好笑,文字狱就是文化人用来修理文化人的,目不识丁的文盲,没这条件。



清朝是文字狱的高峰时期,甚至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因清朝是少数族群统治多数族群的朝代,对于思想控制更加重视,已经到了捕风捉影、杯弓蛇影的地步,于兴文字狱的次数最多,敏感度最高,手段最为严厉。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无一不搞文字狱,乾隆朝最盛,兴文字狱达一百三十多次。对于思想控制程度之严前所未有。对于文字的使用,引申、谐音、曲解,诸多手段,致成无数冤案,列举一二。



雍正徐骏案。徐骏在奏章中,把陛下的陛字,写成“狴”,啊?把朕的称呼带反犬旁,这还了得,革职查办!接着又在其诗集中找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便认为是存心诽谤,以大不敬罪斩立决。明明写景的风雅之词,却遭至杀身之祸。

雍正朝曾征举读书人,谁知应者寥寥,只得作罢,文字狱搞得读书人莫不人心惶惶。



乾隆四十八年发生的一件事更为奇葩,李一做诗“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将相,无非糊涂”,被开封乔廷英告发,经查,在乔廷英诗稿中也有发现,“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日月为“明”,坐定谋反,两人均被凌迟,子孙被斩,原告、被告一网打尽。


史海寻踪


文字狱的意思其实挺好理解的,简单说就是“因文字而入狱”,详细点说就是:古代的统治者以文字罗织罪名清除特定的知识分子而设置的刑狱。在大家的印象中文字狱可能是清朝特有的产物,但其实文字狱在封建历朝历代都有过,只是程度和影响不一而已,史料记载文字狱最初是从西汉汉宣帝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嘉庆年间才逐渐消失。当然,清朝的文字狱是历代中最严重的,尤其是康乾时期。

文字狱应该算是古代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手段,可以说是比较“卑劣”的一种手段,因为统治者是故意从特定的知识分子的作品中摘取一些文字,加以断章取义甚至扭曲夸大,以此来给知识分子定罪,这种做法本身就带着很强的“缺德性”,而且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就拿清代的文字狱来讲,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主要目的就是压制汉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清复明”的意识,以此来加强中央的权威性。但是造成的结果是社会恐慌、文化凋敝、人才凋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这点来讲大兴文字狱的清代帝王甚至算的上是民族的罪人,而清仁宗嘉庆皇帝取消文字狱甚至为前朝的文字狱平反,这点算是他的一个功劳!


历史守望者


什么是文字狱?


顾名思义,文字狱是因“文”犯狱,相信很多读者听过一句话:“西方人什么都禁,就是不禁思想;中国人什么都不禁,就是禁止思想”。这句话虽然夸张并且缺乏史料证据,但足以从侧面反映古代统治者对文人思想的钳制。一个柔弱书生,手不能提刀,跨不能安马,为何让君王不能安眠于卧榻呢?


忧国忧民是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传统

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可以说是文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至理名言,然而你翻遍清朝文人士大夫的文集残稿,却全觅不见这句话的踪影,相比即使范仲淹穿越到清朝,他敢说出这句话,难免小命不保。

君主专制发展到巅峰时代,是不允许有人动不动为天下苍生着想的,这是皇帝的权力,天下苍生都让你着急上火了,让你吃不下睡不着,请问问你想干嘛?你是不是想造反,夺我家的江山。

事实上并不是清朝才有“文字狱”,其他朝代都有对思想的控制,但是对于“文字狱”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仅此一家。清朝初年的文人,多半都追随东林党的学风,大开议政之风,这种文人批评政治原本是好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有好结果。随之而来的文字狱,甚至于捕风捉影的消息,都能成为一个读书人的噩梦。于是清朝初年的一批文人大家,遗民逸老的消失,新一代文人士大夫优游于功名利禄之阶,其精神气质与他们的前辈们绝不相同,纷纷躲进故纸堆中,做些文字学术,丝毫不敢触碰政治红线,绝口不谈政治。知道晚清时期,才稍稍开禁,康有为等一批底层读书人借着西学的借口,掺杂今文学的古老学说喧嚣尘上。中国知识分子又开始了“忧国忧民”的传统。


盗贼好灭,心贼难消

统治者之所以忌惮文人,正是因为他能识文断字,一旦能识文断字就说明有洞察的能力。对于统治者来说,一个王朝的稳定在于读书人都来朝中做官,将智慧都集中起来,这样即便出现反叛,也只不过是成匹夫之勇,很好解决。难办的是,起义队伍中那些“军师”们,他们带着报复,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正所谓“一人敌三军”。对于皇帝来说他最怕的就是这个。

读书人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他运筹帷幄之中的样子,像极了皇帝。文人与政治是两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合作的好,就是双方之幸,合作不好,就成了文字狱。外面贼容易灭,自家贼难防,这是很多皇帝的心病。从“朕与大夫共治天下”到“心贼难消”的转变,是皇权一步一步的集中,文人地位一步一步降低的历史进程。


高度集权的帝制,增加了变态人格几率

事实上,文人写在纸上的想法,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与任何,很难成为现实。文人批评政治是本着一种为人间“安排文化秩序”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于中国文人的传统。孟子曰“有恒产而无恒心,民也;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这里的“士”就是文人,他们关心政治,并非想着夺人天下这些权力斗争,只可惜皇帝们永远不明白。

俗话说,你是什么人才会觉得别人是什么人;你自己这样想才投射到别人身上,以为别人也和你一样想。这种狭隘的变态人格,很多时候人为的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所有的文字狱几乎都是冤假错案。


性感文人札记


文字狱就是指统治阶级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中国许多朝代都有文字狱的记录。


西汉时期,有一个人叫杨恽,是丞相杨敞的次子。杨恽这个人比较有才能,重义气,为官公平廉洁。但是和汉宣帝的一个近臣太仆戴长乐关系不和,戴长乐上书告他:“以主上为戏,语近悖逆。”汉宣帝就把杨恽下狱,后予释放,免为庶人。是杨恽的老朋友孙会宗,写信安慰杨恽,杨恽给孙会宗写了回信,这就是《报孙会宗书》。信中抒发了不被认识的积怨和忧愤,讥讽朝政的腐败和黑暗,心性刚直,感情激越。到了公元前54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有人上书说是杨恽骄奢不悔过造成的,于是杨恽被下狱,这时又搜出他给友人孙会宗的《报孙会宗书》,汉宣帝看后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斩处死。一篇文章引来灾祸,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字狱事件。

自此以后,文字狱在历朝时有发生,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翰林胡中藻因为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就被治罪,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清朝的文字狱,以雍乾二代最为严酷,雍正帝初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除杀戮夺嫡诸王外,借助文字狱来打击“党附诸王”的势力。而到了乾隆一朝,文字狱愈演愈烈,乾隆在位期间就有130起之多,超过了之前所有父祖的总和,是清朝最为严苛的年代。
直到嘉庆亲政以后,才为文字狱冤狱平反,然后几乎是彻底废除了人人痛恨的文字狱制度,此后古代文字狱基本结束。

爱上甲乙冰


“文字狱”可以说是古代比较独特的产物,所谓“文字狱”,就是“因为文字而获罪”。一般来说,文字狱都是古代的一些皇帝对文字方面进行一些针对,或者说是一种迫害。

在我国的古代,文字狱并非是一个王朝的产物,可以说普遍存在于一些王朝中,如汉朝、宋朝、清朝等等,都有着文字狱的存在。而文字狱的罪名方式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 犯了当时在位皇帝的忌讳,比如写在位皇帝的名字,或者说皇帝不喜欢的那个字。像这样的字,不能写,写了就是犯禁,被知道了,就会获罪。
  • 关于当时皇家的历史,不能去“随意”评论,有些朝代的皇室祖上的时候,一些不光彩的事,不能去写,写了就是“侮辱”皇室了,也要获罪。比如北魏时期,一个叫做崔浩的大臣,就是因为编写的史书,揭露了北魏皇族祖先的一些历史,犯了忌讳,被下令族诛。
  • 写前朝,比如在清朝时期,就有写关于明朝的书籍,或者说有一些人怀念明朝,那么就要被治罪。


而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文字狱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帝时期,文字狱可以说是达到巅峰,因文字狱而被处理的人很多,而且乾隆帝对于文字狱,可以说是捕风捉影。

有一个清朝的已经退休了的官员,叫做尹嘉铨,这个人被杀的一个原因是他曾经自称“古稀老人”,而当时乾隆帝曾经说过自己是古稀老人,并且也已经告示天下,而尹嘉铨自称古稀老人,就是大不敬;还有一个人,也因文字而被杀,被杀原因是因为他的诗中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而这句诗中,日月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明”,于是,这人就被杀了。



文字狱,可以说就是古代皇帝捕风捉影的一种处理方法,不管是怎么样去通过文字进行针对或者迫害,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皇权、维护统治。


說与山鬼聽


其实文字狱在中国很早就有如始皇的焚书坑儒,算是另类的文字狱。到了清朝文字狱发展到了极至,因为满人人囗太少,汉人是满人的千百倍,但满人却是掌权者,怕汉人造反怎么办?一方面高压屠杀,如扬州十屠等;吊一方面控制读书人,你读书要说满清好,如果不,哼!哼!当然你写的诗词不能影射满清,如“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这就是说我大清不识字,这就是造反,就要杀头。


好吧!如果在清朝,我们都应该被杀头,所以清朝灭得好,灭得妙。


云淼100666656


中国社会,只短暂的经历了半殖民半封建,其他一直都是封建,就是一人之上,万人在下。在权力这么集中的情况下,有那么几种情况

一是自己担忧权力旁落。因素很多,但是知识分子是最不稳定因素。农民只要有吃有喝有地种就OK,知识分子不一样,吃饱喝得想公平,想主义。闹到一定程度就得整治一下。

二是后辈争储。这个位置是谁都想要的,超市里鸡蛋打折都争的头破血流,何况一国之君?这中间的知识分子,成者王侯,败者杀头,一杀一窝。

现在的事不想说,但是将来还有。


flyingorange


强者或大民族对弱者或小民族的压迫。或者是处于权力顶端的对权力有觊觎之心的人的残酷镇压。


忘记历史就是犯罪


按照《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其实就是统治者为了打压言论的一种方式,形成一种威胁。

中国最早的文字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那个崔杼弑君的故事,连杀好几个史官。其后文字狱在历朝历代的发生过,例如焚书坑儒、乌台诗案等等。但在清朝之前,发生的并不算多,因为统治者也知道得罪知识分子,你的历史就会写的很惨。

清代是文字狱的高峰,可能由于是异族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但也集中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期间,中后期发生的很少了。毕竟禁言这种东西还是很难的。

这里给大家讲个文字狱的小故事:雍正时期,当时的江西乡试主考官查嗣庭,因他所出的试题与汪景祺《历代年号论》“一止之象”的说法如出一辙,获罪,抄家查出的日记中“语多悖逆”(批评康熙朝很多政策),大兴文字狱,将其逮捕。查嗣庭自杀于狱中,遭戮尸枭首。亲族、弟子多人受株连。其中他的哥哥查慎行也受到牵连,好在没有株连九族,要不我们现在就少了一个文学大家——金庸(查良镛)。


黑水布衣


以文字构陷,大致分两种:

个人、党团之间,目的是打击对手,争权夺利,而不在澄清是非。所以存在,也因上级昏昧,或有意,或平衡。

像清廷系统、规模化的文字狱,意在压制,甚至重塑汉族,遗害深远,恰逢大争的世界格局,其后果已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