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古代的文字獄是怎麼回事?

胡一一一朵


陳寅恪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文化氛圍寬鬆、崇尚自由的今日,自然是金玉良言。在封建時代,照此執行,風險相當大。

翻開歷史,“文字獄”這一現象絕非孤立和偶然事件,而是普遍存在各個王朝,而且統治越為穩固的時期,就越容易出現文字獄。



文字獄的目的就是要禁錮民眾的思想。

各王朝的統治階層以坐穩江山為第一要務,“家天下”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天下的一切都是我家裡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附屬品。自商鞅起,就提出了“愚民、弱民,國方能強”,這一治國思路,併為各朝所沿用。百姓們只有聽話了,種地的只管種地,讀書的只讀聖賢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不會滋生事端,統治才會穩定。

統治者認為,亂是“由思而行”的,首先要有謀逆的想法,才會有接下來的行動。於是,只要出現異端的思想苗頭,就會毫不留情的予以鎮壓。



亂世很少出現文字獄,治世才是文字獄的高峰。

烽煙四起的年代,大夥都忙著搶地盤,消滅敵對勢力,搞文字獄?沒到那個層次,沒那個閒心。但到大事已定,政局基本穩定,就要消滅一切不利於統治的因素。

說來好笑,文字獄就是文化人用來修理文化人的,目不識丁的文盲,沒這條件。



清朝是文字獄的高峰時期,甚至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因清朝是少數族群統治多數族群的朝代,對於思想控制更加重視,已經到了捕風捉影、杯弓蛇影的地步,於興文字獄的次數最多,敏感度最高,手段最為嚴厲。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無一不搞文字獄,乾隆朝最盛,興文字獄達一百三十多次。對於思想控制程度之嚴前所未有。對於文字的使用,引申、諧音、曲解,諸多手段,致成無數冤案,列舉一二。



雍正徐駿案。徐駿在奏章中,把陛下的陛字,寫成“狴”,啊?把朕的稱呼帶反犬旁,這還了得,革職查辦!接著又在其詩集中找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雍正便認為是存心誹謗,以大不敬罪斬立決。明明寫景的風雅之詞,卻遭至殺身之禍。

雍正朝曾徵舉讀書人,誰知應者寥寥,只得作罷,文字獄搞得讀書人莫不人心惶惶。



乾隆四十八年發生的一件事更為奇葩,李一做詩“天糊塗,地糊塗,帝王將相,無非糊塗”,被開封喬廷英告發,經查,在喬廷英詩稿中也有發現,“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日月為“明”,坐定謀反,兩人均被凌遲,子孫被斬,原告、被告一網打盡。


史海尋蹤


文字獄的意思其實挺好理解的,簡單說就是“因文字而入獄”,詳細點說就是:古代的統治者以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特定的知識分子而設置的刑獄。在大家的印象中文字獄可能是清朝特有的產物,但其實文字獄在封建歷朝歷代都有過,只是程度和影響不一而已,史料記載文字獄最初是從西漢漢宣帝時期就開始了,一直到清代嘉慶年間才逐漸消失。當然,清朝的文字獄是歷代中最嚴重的,尤其是康乾時期。

文字獄應該算是古代統治者的一種統治手段,可以說是比較“卑劣”的一種手段,因為統治者是故意從特定的知識分子的作品中摘取一些文字,加以斷章取義甚至扭曲誇大,以此來給知識分子定罪,這種做法本身就帶著很強的“缺德性”,而且往往會造成一系列的負面影響。

就拿清代的文字獄來講,清代統治者大興文字獄主要目的就是壓制漢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清復明”的意識,以此來加強中央的權威性。但是造成的結果是社會恐慌、文化凋敝、人才凋零,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從這點來講大興文字獄的清代帝王甚至算的上是民族的罪人,而清仁宗嘉慶皇帝取消文字獄甚至為前朝的文字獄平反,這點算是他的一個功勞!


歷史守望者


什麼是文字獄?


顧名思義,文字獄是因“文”犯獄,相信很多讀者聽過一句話:“西方人什麼都禁,就是不禁思想;中國人什麼都不禁,就是禁止思想”。這句話雖然誇張並且缺乏史料證據,但足以從側面反映古代統治者對文人思想的鉗制。一個柔弱書生,手不能提刀,跨不能安馬,為何讓君王不能安眠於臥榻呢?


憂國憂民是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傳統

范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可以說是文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至理名言,然而你翻遍清朝文人士大夫的文集殘稿,卻全覓不見這句話的蹤影,相比即使范仲淹穿越到清朝,他敢說出這句話,難免小命不保。

君主專制發展到巔峰時代,是不允許有人動不動為天下蒼生著想的,這是皇帝的權力,天下蒼生都讓你著急上火了,讓你吃不下睡不著,請問問你想幹嘛?你是不是想造反,奪我家的江山。

事實上並不是清朝才有“文字獄”,其他朝代都有對思想的控制,但是對於“文字獄”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僅此一家。清朝初年的文人,多半都追隨東林黨的學風,大開議政之風,這種文人批評政治原本是好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有好結果。隨之而來的文字獄,甚至於捕風捉影的消息,都能成為一個讀書人的噩夢。於是清朝初年的一批文人大家,遺民逸老的消失,新一代文人士大夫優遊於功名利祿之階,其精神氣質與他們的前輩們絕不相同,紛紛躲進故紙堆中,做些文字學術,絲毫不敢觸碰政治紅線,絕口不談政治。知道晚清時期,才稍稍開禁,康有為等一批底層讀書人藉著西學的藉口,摻雜今文學的古老學說喧囂塵上。中國知識分子又開始了“憂國憂民”的傳統。


盜賊好滅,心賊難消

統治者之所以忌憚文人,正是因為他能識文斷字,一旦能識文斷字就說明有洞察的能力。對於統治者來說,一個王朝的穩定在於讀書人都來朝中做官,將智慧都集中起來,這樣即便出現反叛,也只不過是成匹夫之勇,很好解決。難辦的是,起義隊伍中那些“軍師”們,他們帶著報復,成為一種潛在的威脅,正所謂“一人敵三軍”。對於皇帝來說他最怕的就是這個。

讀書人雖然不能上陣殺敵,但他運籌帷幄之中的樣子,像極了皇帝。文人與政治是兩對相輔相成的矛盾,合作的好,就是雙方之幸,合作不好,就成了文字獄。外面賊容易滅,自家賊難防,這是很多皇帝的心病。從“朕與大夫共治天下”到“心賊難消”的轉變,是皇權一步一步的集中,文人地位一步一步降低的歷史進程。


高度集權的帝制,增加了變態人格幾率

事實上,文人寫在紙上的想法,如果沒有天時地利與任何,很難成為現實。文人批評政治是本著一種為人間“安排文化秩序”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來自於中國文人的傳統。孟子曰“有恆產而無恆心,民也;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這裡的“士”就是文人,他們關心政治,並非想著奪人天下這些權力鬥爭,只可惜皇帝們永遠不明白。

俗話說,你是什麼人才會覺得別人是什麼人;你自己這樣想才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別人也和你一樣想。這種狹隘的變態人格,很多時候人為的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所有的文字獄幾乎都是冤假錯案。


性感文人札記


文字獄就是指統治階級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中國許多朝代都有文字獄的記錄。


西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楊惲,是丞相楊敞的次子。楊惲這個人比較有才能,重義氣,為官公平廉潔。但是和漢宣帝的一個近臣太僕戴長樂關係不和,戴長樂上書告他:“以主上為戲,語近悖逆。”漢宣帝就把楊惲下獄,後予釋放,免為庶人。是楊惲的老朋友孫會宗,寫信安慰楊惲,楊惲給孫會宗寫了回信,這就是《報孫會宗書》。信中抒發了不被認識的積怨和憂憤,譏諷朝政的腐敗和黑暗,心性剛直,感情激越。到了公元前54年,發生了一次日食,有人上書說是楊惲驕奢不悔過造成的,於是楊惲被下獄,這時又搜出他給友人孫會宗的《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後大怒,判以大逆不道罪,腰斬處死。一篇文章引來災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字獄事件。

自此以後,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以清代最為殘酷暴虐,翰林胡中藻因為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就被治罪,此類事件屢見不鮮。

清朝的文字獄,以雍乾二代最為嚴酷,雍正帝初期,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除殺戮奪嫡諸王外,藉助文字獄來打擊“黨附諸王”的勢力。而到了乾隆一朝,文字獄愈演愈烈,乾隆在位期間就有130起之多,超過了之前所有父祖的總和,是清朝最為嚴苛的年代。
直到嘉慶親政以後,才為文字獄冤獄平反,然後幾乎是徹底廢除了人人痛恨的文字獄制度,此後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愛上甲乙冰


“文字獄”可以說是古代比較獨特的產物,所謂“文字獄”,就是“因為文字而獲罪”。一般來說,文字獄都是古代的一些皇帝對文字方面進行一些針對,或者說是一種迫害。

在我國的古代,文字獄並非是一個王朝的產物,可以說普遍存在於一些王朝中,如漢朝、宋朝、清朝等等,都有著文字獄的存在。而文字獄的罪名方式也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 犯了當時在位皇帝的忌諱,比如寫在位皇帝的名字,或者說皇帝不喜歡的那個字。像這樣的字,不能寫,寫了就是犯禁,被知道了,就會獲罪。
  • 關於當時皇家的歷史,不能去“隨意”評論,有些朝代的皇室祖上的時候,一些不光彩的事,不能去寫,寫了就是“侮辱”皇室了,也要獲罪。比如北魏時期,一個叫做崔浩的大臣,就是因為編寫的史書,揭露了北魏皇族祖先的一些歷史,犯了忌諱,被下令族誅。
  • 寫前朝,比如在清朝時期,就有寫關於明朝的書籍,或者說有一些人懷念明朝,那麼就要被治罪。


而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文字獄是很嚴重的,特別是在清朝乾隆帝時期,文字獄可以說是達到巔峰,因文字獄而被處理的人很多,而且乾隆帝對於文字獄,可以說是捕風捉影。

有一個清朝的已經退休了的官員,叫做尹嘉銓,這個人被殺的一個原因是他曾經自稱“古稀老人”,而當時乾隆帝曾經說過自己是古稀老人,並且也已經告示天下,而尹嘉銓自稱古稀老人,就是大不敬;還有一個人,也因文字而被殺,被殺原因是因為他的詩中有“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而這句詩中,日月二字合在一起就是“明”,於是,這人就被殺了。



文字獄,可以說就是古代皇帝捕風捉影的一種處理方法,不管是怎麼樣去通過文字進行針對或者迫害,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維護皇權、維護統治。


說與山鬼聽


其實文字獄在中國很早就有如始皇的焚書坑儒,算是另類的文字獄。到了清朝文字獄發展到了極至,因為滿人人囗太少,漢人是滿人的千百倍,但滿人卻是掌權者,怕漢人造反怎麼辦?一方面高壓屠殺,如揚州十屠等;吊一方面控制讀書人,你讀書要說滿清好,如果不,哼!哼!當然你寫的詩詞不能影射滿清,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就是說我大清不識字,這就是造反,就要殺頭。


好吧!如果在清朝,我們都應該被殺頭,所以清朝滅得好,滅得妙。


雲淼100666656


中國社會,只短暫的經歷了半殖民半封建,其他一直都是封建,就是一人之上,萬人在下。在權力這麼集中的情況下,有那麼幾種情況

一是自己擔憂權力旁落。因素很多,但是知識分子是最不穩定因素。農民只要有吃有喝有地種就OK,知識分子不一樣,吃飽喝得想公平,想主義。鬧到一定程度就得整治一下。

二是後輩爭儲。這個位置是誰都想要的,超市裡雞蛋打折都爭的頭破血流,何況一國之君?這中間的知識分子,成者王侯,敗者殺頭,一殺一窩。

現在的事不想說,但是將來還有。


flyingorange


強者或大民族對弱者或小民族的壓迫。或者是處於權力頂端的對權力有覬覦之心的人的殘酷鎮壓。


忘記歷史就是犯罪


按照《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其實就是統治者為了打壓言論的一種方式,形成一種威脅。

中國最早的文字獄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齊國,就是那個崔杼弒君的故事,連殺好幾個史官。其後文字獄在歷朝歷代的發生過,例如焚書坑儒、烏臺詩案等等。但在清朝之前,發生的並不算多,因為統治者也知道得罪知識分子,你的歷史就會寫的很慘。

清代是文字獄的高峰,可能由於是異族統治,少數人統治多數人,但也集中在所謂的康乾盛世期間,中後期發生的很少了。畢竟禁言這種東西還是很難的。

這裡給大家講個文字獄的小故事:雍正時期,當時的江西鄉試主考官查嗣庭,因他所出的試題與汪景祺《歷代年號論》“一止之象”的說法如出一轍,獲罪,抄家查出的日記中“語多悖逆”(批評康熙朝很多政策),大興文字獄,將其逮捕。查嗣庭自殺於獄中,遭戮屍梟首。親族、弟子多人受株連。其中他的哥哥查慎行也受到牽連,好在沒有株連九族,要不我們現在就少了一個文學大家——金庸(查良鏞)。


黑水布衣


以文字構陷,大致分兩種:

個人、黨團之間,目的是打擊對手,爭權奪利,而不在澄清是非。所以存在,也因上級昏昧,或有意,或平衡。

像清廷系統、規模化的文字獄,意在壓制,甚至重塑漢族,遺害深遠,恰逢大爭的世界格局,其後果已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