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有没有兴过“文字狱”文字狱,都有谁被杀?

白羽居士


我认为是兴过”文字狱“的,朱元璋所杀文人的数量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诗人高启因为一篇文章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与高启合称“四杰”的杨基死在了劳役场上,张羽被流放之后投河自杀,徐贲在牢狱中惨死。与高启并称“十才子”之一的谢肃被残杀,此外还有张孟兼、杜寅、孙贲、苏伯衡、王绂、傅恕、王彝、张宣充军,王蒙、王洪瘐死,戴良被迫选择自杀,就连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基都是朱元璋下令毒死的,只有宋濂在皇后与皇太子的力保下,才保住了性命,但是宋濂的儿孙却没能逃过此劫。

朱元璋曾经身战沙场整整十七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使得其身心多疑,别人无意的一首诗他都认为是在嘲笑讽刺他,就算无意间写错了一个字,他也瞎猜,然后把别人杀掉斩头,明朝很多文人墨客死在他的手下。

朱元璋杀胡惟庸

胡惟庸不该贪心,更加不该迷恋权势,甚至想要谋取天下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胡惟庸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真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朱元璋为什么杀徐达

现在比较流行的证据有这几点:首先是徐达立的功劳实在太大,所谓功高震主,朱元璋怕自己的儿子掌控不了他所以要杀他;其次是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后已经用不到徐达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心理是很重的,所以要杀徐达巩固自己的统治。

朱元璋杀蓝玉

首先,要说的就是蓝玉的性格特征,蓝玉虽有胆有谋,屡次立下战功,在打仗方面也算是个有胆识的将士,这方面也是朱元璋重视他的地方。但是,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军营中擅自提拨士兵,私自培养自己的军中势力;在众多大臣面前不顾皇帝的威严竟说出“我难道不配当太师吗”的糊涂话;在回城的关口,由于守关口的卫兵没来来及开门,竟毁关而入......

以上这些举动都能看出蓝玉鲁莽、冲动和嚣张跋扈的性格。其次,蓝玉对身边的人太过于信赖,同时说明他太单纯,蓝玉跟太子的关系一直不错,他有次向太子提起朱棣这个人雄心很大,早惦记着皇位了。然而,太子却在朱棣面前提起了这件事,朱棣对蓝玉痛恨至极,并开始挑拨蓝玉与皇帝的关系。最后的一个原因,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去世,皇孙朱允炆年幼,皇位没有了继承人,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皇位被被别人夺去便苦心积虑地想要把身边碍事之人都除去。

据《明史•文苑传》的详细记载,朱元璋所杀文人的数量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诗人高启因为一篇文章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与高启合称“四杰”的杨基死在了劳役场上,张羽被流放之后投河自杀,徐贲在牢狱中惨死。与高启并称“十才子”之一的谢肃被残杀,此外还有张孟兼、杜寅、孙贲、苏伯衡、王绂、傅恕、王彝、张宣充军,王蒙、王洪瘐死,戴良被迫选择自杀,就连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的刘基都是朱元璋下令毒死的,只有宋濂在皇后与皇太子的力保下,才保住了性命,但是宋濂的儿孙却没能逃过此劫。

不过朱元璋文字狱具体是因为什么,后世人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进行一些没有证据的猜测。


流浪的小白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没有文字狱,正史并没有记载,是一个比较争议历史问题。对文人志士并没有过多的残杀,但是他杀过的开国大臣倒不少。

朱元乞丐出身,使得性格比较怪异,好的方面果敢理智,节俭,刚毅,会用人。坏的方面自尊心强又自卑,生性多疑,对待开国元老极其残忍。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将领几乎无一幸免,都被他残忍杀害,马皇后死了以更是变本加厉。杀害的比较著名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男爵有23位,子爵有11位,伯爵12位,侯爵79位,公爵25位,都是开国

英雄。


幸福来自生活


假的!从来没有!

有很多野史说,朱元璋因为当过和尚,很讨厌别人提到他这段往事,谁提到光啊、秃啊什么的就胡乱杀人。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的。各种版本的朱元璋 “文字狱”故事都不见于官方档案,同时代的人流传下来的各种记录也没有提到过,而是两百多年后的野史中才出现的。然而经过后代学者考证,几个流传最广的“文字狱”故事的当事人都不是死于“文字狱”。

比如,清朝乾隆年间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经考证,杭州地方志里面记载,徐一夔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在杭州做地方官。在朱元璋死后,他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此则故事为假。

再比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还是引用《闲中今古录》说著名僧人释来复的诗句中“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根据明朝档案记载,释来复是因为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与写这首诗无关。

总之,凡是能够考证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被考证为假。有一些无法考证的野史故事,没有时间和背景,被杀者的生平不见于历史记载,也并不可信!

但是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下一代的统治确实杀了很多开国功臣是真的。

朱元璋杀的功臣有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其中权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汤和了。




纵情山海间


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暴虐成性的君王,秦朝隋朝也都因此覆灭,和他们比起来,朱元璋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杀功臣搞特务,兴文字狱,残害了多少忠良,为什么明朝没有成为短命王朝,还能维持上百年的统治。

朱元璋真的是暴君吗,他杀功臣搞特务机构坑的是谁,坑的不都是官员,官员被限制得越多,百姓其实就过得越好。他和秦始皇是有本质区别的。

秦始皇横扫六国,对于六国百姓来说他是侵略者,是破坏他们安定生活的罪魁祸首,而且作为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是极其不稳定的,制度都是需要开创的。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是在元朝的统治祸害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起义的,对于百姓来说,他是救世主,而他也没有让百姓失望,打仗权斗的时候心狠手辣,处理政务的时候宅心仁厚,怎么治理国家,他也有了前面几个国家的参考。

朱元璋出身民间,他深知百姓疾苦,在他的统治时代,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大的自主权,明初的基层统治是有里甲、乡老和粮长相互结合构成的,农民可以自主处理基本事务,税收非常低而且永远固定,这严格限制了政府在基层的权利,他们没有了剥削百姓的名目。并且当时有一个奇特的规定,但凡被定罪的官员,只要百姓为他申冤,当即无罪释放,并且官复原职,而没有罪的官员,百姓可以组织将其押解进京上告朝廷。

而且,其它朝代,上奏都是官员的特权,朱元璋统治时期却是无分贵贱只要你会写字的,就可以上奏提出自己的诉求,朱元璋还非常认真的看了老百姓的申诉,并且满足了他们,在封建统治时期,让百姓自治,不剥削他们是统治者最大的善意。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的这些举动充保障了百姓的利益,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得到百姓的拥护,他杀了多少武将抄了多少文人的家对百姓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他们丰衣足食了。

王朝灭亡有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民心,这个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对农民最好的统治者了,哪个农民不希望他长命百岁;一个是皇帝掌握的权利,我们前面提到了朱元璋登基之后就杀掉了跟自己征战的功臣,他这样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心理变态杀着高兴吗,当然不是,他这样做是为了将这些臣下的权利收回到自己手中,再分配到自家。

朱元璋在朝堂之上做的事情再龌龊都不会动荡到社会根基,当时天下已经相对安定,一个功臣的死去,必将迎来一个新人的崛起,而朱元璋提倡休养生息,他让百姓走出了元朝残酷统治的阴霾。他之所以会被写成残暴不堪的君主,主要还是因为写他的人正是被他压迫的知识分子阶级的,而朱棣上位之后改写明史也抹黑了朱允文、朱标,甚至包括朱元璋,还是满清修史的人看写得实在过分了没有照着抄录。


跟班儿影视剪辑


大家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估计都要问:“文字狱”不是清朝的吗?怎么明太祖也有文字狱,是不是搞错了?事实上,“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只不过以清朝的为最为广泛,最为血腥,也最为大家所熟知。

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字狱实在是有些无厘头,如果说有的文人讽刺朝政或者心怀元朝,或者故意如此,那么他们被杀了还多少有点咎由自取的意思。但是,下面几位文人 是在是死得有点憋屈。

朱元璋的老乡詹希原字写得很不错,南京的皇宫刚刚建成,朱元璋就给安排了给午门题字的任务。詹老乡回家养足精神、提气挥毫,饱蘸浓墨,一气呵成“午门”两个字,端的是潇洒漂亮,拿去给朱元璋一看,朱元璋大喝“推出去砍了”。詹老乡一听就崩溃了。给你写字,您不给钱就算了。干嘛还要砍人?朱元璋冷笑道:“你这“门”字最后一笔居然还带了个“勾”,你是当官进门了,我大明朝的门却让你给从里面关上了,你是不打算让其他的才子门进不来门了不是?于是,詹希原带着委屈带着不服到阎王爷那里告状去了。

天下的才子们还敢不敢进朱家门我是不知道不知道,没过几天一个有名的和尚来复,登门来到宫里被请进宫里,再也没回去过。估计是朱元璋想重温复习一下当年做和尚时期的功课。吃午饭的时候,朱元璋忽然想考考和尚的文学功底,就让和尚赋诗一首,写不出来不许吃饭。和尚憋了半天写了一首诗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盏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诵陶唐”。

朱元璋瞪起三角眼一看,“殊”,歹朱。你小子不是好东西,我请你吃饭,你敢骂我。砍了。可怜和尚连杀头饭都没吃上,也去找阎王告状了。如果他跑得快,没准还能追上詹希原。

事实上,朱元璋还真是不负“歹朱”之名,他后来还真是杀起人来,一发不可收拾。因为这种事被杀的文人去阎王那告状都排起了长队。

“梦中正得君王宠,却被黄鹂叫一声”这首诗是御史张尚所做,做梦都想当官,肯定不是好东西,被关进监狱后死掉。

“城南有安妇,夜夜哭征夫”。好嘛,不但不去歌颂国富兵强,还攻击国家募兵政策,居然惦记人家小寡妇。杀了这个佥事陈养浩。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作《正旦贺表》中有"睿性生智","生"与"僧"同,你胆敢骂我当过和尚,不杀你实在说不过去。

庆府学训导吕睿作《谢赐马表》中有"遥瞻帝扉",居然偷偷从远处看我帝王的“非”,好大的胆子,杀。

下面还有长长的名单,实在不敢往下列举了。想想本人自打写头条号文章以来,文章中出现了不知道多少“特殊”“殊荣”“绯闻”“僧人”之类的词语,估计都够千刀万剐的标准了。真是提起笔都让人哆嗦。大臣也怕了,皇帝您想杀人也不是这么个无厘头的搞法,您把敏感词挑出来,我们制作一个关键词表格,我们按照这个格式写还不成吗?这个办法出台以后,因为写错字,敏感词而掉脑袋的才少了很多。

值得一提是,这么多被杀的文人中有高启高季迪,算是死的比较冤枉。实际上“歹朱”还是比较欣赏他的,高启在战火不断,群雄逐鹿的时候躲避到了吴淞江北的青丘浦,一直住在岳父家里。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高季迪奉命到南京修《元史》当上了编修官。修史完毕,又给目不识丁的功臣子弟们当老师。朱元璋听过高老师的几节课,觉得高老师人不错,当场就任命他为户部右侍郎。高启却单面拒绝了,理由是“自年少不敢当重任”。我还太年轻,没资历,没经验,干不了。其实还真的是怕了“歹朱”。

朱元璋眯起带血丝的三角眼,没有当场发作。你好歹替朝廷干过活,出过力,去吧。高季迪当时算是逃过一劫,如果他能够从此隐姓埋名,不再出现在朱元璋的视线里,估计下半辈子会平平安安的。事实上,因为此事,朱元璋特设了一个新的罪名“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科”(非暴力不合作罪)写进《大皓三编》中。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籍其家,不为之过!

看到没,皇帝教你当官,你不当,不识好歹。不听话的,不合作的统统死啦死啦滴,不过分。

六年后(公元1373年),还以为没事了的高启受朋友魏观的邀请,欣然挥笔写了一篇《上梁文》,里面绝对没有出现“歹朱”“僧”“扉”之类的词句。但是,这篇文章被朱元璋看到了,好哇,老子让你当大官你不来,一个小小的魏观请你写作文,你就屁颠屁颠跑来了?既然你把脑袋伸出来被我瞧见了,那就新账老账一起算吧。

朱元璋把高启、魏观全抓起来杀掉。《明史》记载,朱元璋作为凶手,还要亲自到刑场去观刑。魏观被腰斩后,一时还不能死去,他用半截身子蘸着血在地上写了三个鲜红刺目的“惨字”。

这是朱元璋对不愿顺从的文人发出的最严厉警告。

然而,几百年后,我在细细品读明初高启那些花团锦簇的秀美诗篇时,脑中还不时地闪过南京十字长街上的那一团团血污,令人扼腕叹息。


白羽居士


朱元璋文字狱的诱发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的身世说起,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苦,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朱元璋幼时的时候父母就身亡,家庭散裂,兄弟姐妹们也都安了家,只剩下年龄最小的朱元璋,为了一口饭吃,朱元璋只好去寺庙当起了和尚。

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疤,在朱元璋的朝代来到后,曾经的小和尚就开始放出了命令,不准别人说或者写关于“秃头”、“僧”、“寺庙”之类的词汇,朱元璋认为谁说了这些词汇就是对他的身世一种藐视,就是在揭他朱元璋的伤疤,就是在嘲笑他。

再加上朱元璋曾经身战沙场整整十七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使得其身心多疑,别人无意的一首诗他都认为是在嘲笑讽刺他,就算无意间写错了一个字,他也瞎猜,然后把别人杀掉斩头,明朝很多文人墨客死在他的手下。

而这样的一场犹如“焚书坑儒”般的文人浩劫却在历史中无从记载,这也是从野史中才得知的,可见朱元璋的怀疑心是有多大了。但是也有史记专家说到恐怕文字狱并没有那么的严重,纯属当时反明朝人所胡乱编造的谣言。

不过朱元璋文字狱具体是因为什么,后世人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进行一些没有证据的猜测。


疯狂de皮皮虾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兴“文字狱”杀来复、徐一夔、高启等故事流传甚广,朱元璋因此被扣上性格暴虐的帽子,但是我想说的是请别拿“文字狱”来黑朱元璋,别再污蔑他了!

1、朱元璋杀来复只是个恶作剧般的玩笑。传闻朱元璋因为来复有首诗中有“殊域”二字,“殊”意为“歹朱”,触怒了朱元璋,于是将来复赐死,但实际上朱元璋看到“殊域”确实很生气,但是他并没有将来复刺死,其实是开了个恶作剧般的玩笑。

2、朱元璋杀徐一夔,时间不符。传闻徐一夔因一篇贺表中有“光”“生”“则”三字,被朱元璋斩杀,实际上徐一夔被证实死于建文二年,根本不可能死于洪武年间的文字狱。

3、朱元璋朱元璋杀高启,实属错杀。传闻高启因拒绝朱元璋的高官封赏而被腰斩于南京,实际上高启是因魏观被诬告谋反,而高启牵连其中被错杀。

陈学霖所著《明太祖文字狱案考疑》可证实明太祖“文字狱”实则是弘治至万历年间野史,荒诞可笑,不可信。


影视优创


个人挺喜欢朱元璋这位皇帝的,他是有兴过文字狱的,下面我就从他的处身来介绍一下吧

朱元璋出身淮西贫民,曾入皇觉寺为僧,从他投入"红巾军",到建立了大明政权,戎马征战十几年。他的成功,得益于身边一批运筹帷幄、能征善战的淮西文臣武将。朱元璋称帝后将这些开国功臣都封以高官贵爵。他们中间文臣以李善长、胡惟庸等为中心,武将以徐达、唐胜宗、蓝玉等为中心,组成了势力强大的"淮西帮"。


“云奇告变”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报告给朱元璋说,他们家里的井里头长出石笋来了,这是出了祥瑞,请朱元璋到家里来观看。朱元璋驾出皇宫,到皇宫附近的胡惟庸家去。忽然路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冲过来了,拦住车驾,说不出话来。卫士遂把他抓到地上打,把那人胳膊都打断了,胳膊还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感到有问题,一定是那儿发生了对我不利的情况。于是朱元璋登上城墙,看到胡惟庸家里刀槊林立。这个被打的人叫做“云奇”,这就是所谓的“云奇告变”。
胡惟庸案
胡惟庸,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 胡惟庸当了丞相后,飞扬跋扈,独掌生杀大权。他竟敢拆阅呈给皇帝的奏折,径自处理,对不利自己的奏折隐匿不报;他还时常不奏报朱元璋,独断专行官员的生杀升黜大事。他还在朝廷中不断培植私人势力,并拉拢军界。于是他的门下出现了一个文臣武将齐集的小集团。朱元璋为此深感不安,皇权与相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来往密切的官员也进行抄家灭族。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狱"不断牵连扩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杀。著名儒臣、文学家宋濂只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此案延续了10年之久,前后被杀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30000多人。

蓝玉案
蓝玉,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洪武十四年封永昌侯。二十年拜为大将军,屯蓟州。后因南征北战平定边疆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但蓝玉为人骄横,霸占民田、广蓄庄奴,有许多义子仗势欺人。他还私自占有了元朝皇帝的妃子(这是一种大逆的事情)。北征以后更甚,曾天晚回师夜经喜峰关,城门不开,遂毁关而入。他与冯胜、傅友德,这两个大将一起去征云南,回来以后,他们两个人都被封为太师,蓝玉自己被封为太傅,蓝玉为此常有怨言。朱元璋曾对其多次申斥。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将领控告蓝玉"谋反"并严刑拷打成案。蓝玉下狱后,狱词称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拟乘朱元璋籍田时发动叛乱。朱元璋遂族诛蓝玉等,并株连蔓引,不但蓝玉全家被杀,受此案株连被杀的高官,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25000人。 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
其他案狱
而在“胡蓝之狱”后,明太祖意尚未足,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居家叹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测,我辈恐无噍类了。”为这一语,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在府第外筑稻场,埋甔地下,架板为廊,加以碌碡,取有鞺鞳声,走马为乐。有怨家入告明太祖,讦胜家居不法,稻场下密藏兵器,意图谋变云云。明太祖遂召胜入,赐酒食慰谕道:“卿可安心!悠悠众口,朕何至无端轻信?”言下,甚是欢颜。胜以为无虞,尽量宴饮,谁知饮毕还第,即于是夜暴病,害得七孔流血,数刻即亡。 总计明朝开国功臣,武将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邓愈、沐英六人,保全身名,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邓四公,都死在胡蓝党狱以前,沐英留镇云南,在外无事,得以考终。汤和聪明,见太祖疑忌功臣,便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所以享年七十。



青龙视频剪辑


朱元璋文字狱

朱元璋是历史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皇帝,他在政绩上面几乎赶上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当然因朱元璋的“文字狱”也和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有的一拼。

朱元璋图片

朱元璋文字狱的诱发原因还得从朱元璋的身世说起,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苦,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朱元璋幼时的时候父母就身亡,家庭散裂,兄弟姐妹们也都安了家,只剩下年龄最小的朱元璋,为了一口饭吃,朱元璋只好去寺庙当起了和尚。

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这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疤,在朱元璋的朝代来到后,曾经的小和尚就开始放出了命令,不准别人说或者写关于“秃头”、“僧”、“寺庙”之类的词汇,朱元璋认为谁说了这些词汇就是对他的身世一种藐视,就是在揭他朱元璋的伤疤,就是在嘲笑他。

再加上朱元璋曾经身战沙场整整十七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使得其身心多疑,别人无意的一首诗他都认为是在嘲笑讽刺他,就算无意间写错了一个字,他也瞎猜,然后把别人杀掉斩头,明朝很多文人墨客死在他的手下。

而这样的一场犹如“焚书坑儒”般的文人浩劫却在历史中无从记载,这也是从野史中才得知的,可见朱元璋的怀疑心是有多大了。但是也有史记专家说到恐怕文字狱并没有那么的严重,纯属当时反明朝人所胡乱编造的谣言。

不过朱元璋文字狱具体是因为什么,后世人也不得而知了,只能进行一些没有证据的猜测。

朱元璋杀胡惟庸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原名朱重八,是明朝时期的开国皇帝,也是中国最勤劳的皇帝之一。胡惟庸,明朝时期朱元璋的一位大臣,曾经担任过丞相。最终朱元璋杀胡惟庸为结尾。

胡惟庸画像

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做官的,一直升任到陈翔。胡惟庸为人度量狭小,他为官后不断排除异己,在很多事情上都独断专行,甚至都不会请示朱元璋。刘基就是其中的受害者,朱元璋能够登上皇位可以说离不开刘基的出谋策划,但是由于刘基与胡惟庸对着干,不与他同流合污,导致刘基只封了一个很小的官,刘基就非常伤心就回乡了。回到家乡之后不久,刘基就生了重病,胡惟庸派人前去慰问,结果刚刚出门不久,刘基就去世了。一代忠臣就这样被害死了。

这样的事情让朱元璋有一种宰相掌权,皇权旁落的感觉。有一天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去他们家里做客,朱元璋很是高兴就打算坐马车去,结果正要上马的时候他的太监紧紧地拉住缰绳,并且双手指着胡惟庸家里的方向,朱元璋一看马上就明白了,他登上城楼,结果看到胡惟庸家里都是兵马,于是震怒,下令杀死了胡惟庸。

这就是朱元璋杀胡惟庸的故事,胡惟庸不该贪心,更加不该迷恋权势,甚至想要谋取天下至尊之位,在封建王朝,胡惟庸这样的结局是必然的,真应了那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朱元璋为什么杀徐达

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对于徐达朱元璋也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说朱元璋得天下,徐达居功至伟。而这样一位名将,传说是被朱元璋赐死的,为什么朱元璋要杀徐达呢?

徐达画像

现在比较流行的证据有这几点:首先是徐达立的功劳实在太大,所谓功高震主,朱元璋怕自己的儿子掌控不了他所以要杀他;其次是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后已经用不到徐达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心理是很重的,所以要杀徐达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野史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徐达病了,大夫为徐达看病之后回报朱元璋说病的比较严重,是背部长疮,尤其不能吃鹅肉。于是朱元璋派人为徐达送去了一只烧鹅,徐达看见以后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就将这一只烧鹅吃光了,不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知道,实际上史书中没有记载朱元璋杀徐达,因为徐达为人正直忠勇,他对朱元璋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同时他为人十分低调,在明朝建国以后虽然他功劳最大,但是从来不张扬,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徐达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两家联姻在一起。

所有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来看,朱元璋是没有杀死徐达的,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就是因为徐达的功劳太大,再加上他英年早逝,很多人不相信是病死的,但是在实际的史书中记载,由于常年征战,徐达身体在建国以后一直不好,最终病死。

朱元璋杀常遇春老婆

坊间传言,一代名将常遇春虽然身经百战,却是实实在在的“妻管严”,对妻子的话言听计从。世人也编撰了一些常遇春“妻管严”的故事,为后世人流传。其中以“朱元璋烹食常遇春老婆”流传最广。

常遇春“妻管严”形象

据载,朱元璋对常遇春这位开国大将非常器重。常遇春久来未能得子,朱元璋便将自己的两名宫女赠予常遇春,希望常遇春能够早生贵子。然而,常遇春老婆是个有名的悍妇,常遇春哪敢动歪念头,那两名宫女对常遇春老婆的彪悍事迹也早有耳闻,对常遇春一直毕恭毕敬。 有一天早上,常遇春起床后梳洗上朝。那两名宫女也在旁伺候梳洗。常遇春见其中一位宫女的手皮肤很白,便顺口夸赞了一句,后便匆匆上朝去了。等晚上下朝到家之后,发现那名宫女的手已经被砍下,并装在一个盒子里,放在常遇春的面前,常遇春被吓得脸上煞白。接连数日,常遇春魂不附体,在朝中也像个行尸走肉般无精打采。 朱元璋察觉了常遇春行为异常,便叫来询问,常遇春将事情一五一十的和朱元璋讲述了一番。听罢,朱元璋邀请常遇春到后宫喝酒消愁。喝酒的时候,身边的侍者端上一盘汤来,朱元璋介绍说,这是“妒妇汤”,常遇春也没听懂到底是什么汤,便尝了一些。 酒罢,回家的路上,发现朝中的大人都拿着一个小包裹,常遇春好奇,上去询问,才知道,原来是皇上今天给各位大臣分肉了,常遇春并未多想,径直回家去了。 到了家里,发现妻子莫名失踪了。原来,朱元璋乘常遇春喝酒的间隙,让人把常夫人杀了,而且大卸八块,分发给各位大臣,那碗妒妇汤也是自己的老婆的人肉汤。有传言,常遇春也因此被吓出了癫痫证,久治不愈。

朱元璋杀蓝玉

蓝玉,明朝功臣,位高权重、有勇有谋,为明朝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朱元璋身边的红人,如此令皇帝信赖的人,但结果却惨遭剥皮的下场,是怎样的情况下会让皇帝动杀他的念头呢?

蓝玉像

首先,要说的就是蓝玉的性格特征,蓝玉虽有胆有谋,屡次立下战功,在打仗方面也算是个有胆识的将士,这方面也是朱元璋重视他的地方。但是,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性格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军营中擅自提拨士兵,私自培养自己的军中势力;在众多大臣面前不顾皇帝的威严竟说出“我难道不配当太师吗”的糊涂话;在回城的关口,由于守关口的卫兵没来来及开门,竟毁关而入......

以上这些举动都能看出蓝玉鲁莽、冲动和嚣张跋扈的性格。其次,蓝玉对身边的人太过于信赖,同时说明他太单纯,蓝玉跟太子的关系一直不错,他有次向太子提起朱棣这个人雄心很大,早惦记着皇位了。然而,太子却在朱棣面前提起了这件事,朱棣对蓝玉痛恨至极,并开始挑拨蓝玉与皇帝的关系。最后的一个原因,在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去世,皇孙朱允炆年幼,皇位没有了继承人,朱元璋担心自己的皇位被被别人夺去便苦心积虑地想要把身边碍事之人都除去。

以上三点,正好也使朱元璋坚定了自己杀蓝玉的想法,锦衣卫揭发蓝玉有谋反的想法,想在朱元璋经过的路途中把他杀掉。蓝玉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即使想要平反也是无济于事了。

朱升是被朱元璋处死的

朱升何许人也,一看他的姓氏可能很多人就会多多少少的能猜到,他应该是明朝人,确实如大家所料,朱升是明朝人,而且还是明朝开国的一代历史功臣,它在文学和军事方面都非常有造诣,在朱元璋打天下期间,曾经为朱元璋的江山社稷出谋划策。

朱升铜像

据说朱升在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学馆里面求学,到了19岁就有了秀才的称号,他也曾经在家乡开馆讲学,它喜欢研究星象变化以及占卜的方法,后来还曾经出过一系列关于星卦的书,

其实早在朱升24岁的时候就写过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墨庄率意录》,这些足可以看出朱升深厚的文学功底。朱升的博学多才和见多识广为自己赢得了很大的影响力。

公元1357年,朱元璋包围徽州城的时候,朱升为了百姓能够免受生灵涂炭之苦,冒死前往城下,说服守城的将领让其归顺投降,朱升与明朝的渊源从这里拉开了历史的序幕,第二年朱元璋攻打婺源的时候,久攻不下,很是烦恼,三军大将邓愈提议请出有诸葛亮美誉的朱升。

看看他有何良策,朱元璋亲访朱升住所,朱升提出了天下闻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的计策,还从战略了上给了朱元璋一系列建国的策略,这些建国策略不但展示了它强大的军事思想,而且为统一中原,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称帝后,朱升继续充当谋臣,于应天府中担任要职,其政治地位与开国元老相当,而朱元璋也对朱升的人品称赞有加,朱升为官在朝十年,功绩卓越深受朱元璋的器重。

即便如此深谙君臣之道的他,早已料到朱元璋对于功臣肯定是要进行屠杀的,于是在洪武二年,朱升以年迈不能为国效力为由,想要辞官隐退,朱元璋以他功绩卓越为由,想要重封与他,但朱升执意不肯受封,退隐后的朱升去了南龙港,并于洪武三年安静的走完了他富有传奇的一生。


天灭哥


文字狱古已有之,孔子做鲁国司寇时诛少正卯,汉武帝为李陵事腐司马迁,嵇康以“每非汤

武,而薄周孔”罪名被司马氏集团所杀,都是有名的例子,中国古代文字狱最兴盛的时候当然就属满清了。历代朝臣因言获罪、被贬被谪更屡见不鲜,明朝也不例外。

而大明太祖朱元璋先生的文字狱确是“别具一格”,极具个人特色。

一、 频率高

明初是明代文字狱频率最高的时候,朱元璋的文字狱好像和他的心情有关,三天两头的就弄一次。

二、无法预料

文字狱的目的一般就是政治压迫和思想钳制,而朱元璋的文字狱更多是一种捕风捉影的文字游戏,有些相当无厘头。只因他对某句话乃至某个字眼生出异想天开的想象与猜忌,就丧心病狂地施以杀戮。

鉴于篇幅,我就简单举几个例子吧:

佥事陈养浩作诗云:“城南有嫠妇(寡妇),夜夜哭征夫。”太祖知之,以其伤时。取到湖广,投之于水。——《国初事迹》

不过是个旷夫怨妇的主题,老朱认为这是对时事的批评,直接淹死了陈养浩。

太祖私游一寺,见壁间有题布袋佛诗曰:“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也何妨!”因尽诛寺僧。——《七修类稿》

就是个禅诗而已,老朱认为寺庙讽刺他不宽容,杀了寺庙所有的僧人。

一位高僧拍老朱的马屁,歌颂了一下老朱:“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二十二史劄记》

状元张信是皇家教师,信从杜甫诗集中取四句,书成字帖,命学生临摹: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诗中多少有点苦难的意味。

太祖大怒曰:“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腰斩以徇经生。——《皇明纪略》

而最著名的一次文字狱就是明初文坛“四杰”之一高启的遭遇。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及归,居青丘,授书自给。知府魏观为移其家郡中,旦夕延见,甚欢。观以改修府治,获谴。帝见启所作《上梁文》,因发怒,腰斩于市,年三十有九。——《明史》

另外,老朱还把目光锁定在了亚圣孟子身上,因为孟子的民本思想,含有强烈的君主批判意识。朱元璋删其轻君言论,规定经过删节的《孟子》即《孟子节文》,才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明日,司天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复之。——《鲒埼亭集》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朱元璋的想法谁也猜不透。个人觉得,老朱这么做其实就是自卑心理作祟。朱元璋出身贫贱,开始肯定是个文盲了,他有限的文化也是在后来的不断学习,即使是这样,朱元璋也曾闹过不少的笑话,例如:

七年冬至,词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帝以为不敬。彦良曰:“成汤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诗曰‘我将我享’。古有此言。”帝色霁曰:“正字(桂彦良的官职是太子正字)言是也。”——《明史》

真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心理愈发的扭曲,其根源就是集权制度的意志由一个文化身份低微者来掌握,那么,它反理性的特质甚至可以越过政治、思想、伦理这些显性的一般社会内容,而直抵隐喻的世界,这也是朱元璋多次发难的原因,很多文字超越了他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只能用暴力来制止这一切的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