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文字狱”,你怎么看?

请君捷足插茱萸1


文字狱,文字狱,因为“文字”而进监狱,吃牢饭,在讲究言论自由的今天,提这个实在有点那个。

三个字非常简单,但影响却非常深远。有些东西,说不得,但闲扯几句,也并非不可。

文字本身就是几个笔画,横竖点撇捺,就这么些符号组合而成的东东,但背后却蕴含着太多的东西,或达意,或抒情,或诋毁,或赞美,或绵里藏针,或阳奉阴违,每一样都可能触怒当权者的逆鳞,而导致杀身之祸。其实如果用一句比较现代的话来说,文字狱就是“意识形态斗争”。

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有,典型的有几大类,一是大政之争,比如焚书坑儒,虽然不是寻章摘句的文字狱,但其本质却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斗争,其实也是文字狱。

其次,典型的一大类则是不合作而导致的文字狱,比如魏晋时期,嵇康因为《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现出的不合作态度遭到司马昭“所恶”而被杀。临死前一曲《广陵散》,让人唏嘘不已。司马昭想篡魏,但很多曹魏臣子采取不合作态度,而嵇康的这篇文章将自己送上了绝路,就是典型的文字狱。

在有清一代,由于反清复明的存在,众多民间大儒对清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所以诸如此类不合作而导致的文字狱则更多,主要是清廷为了杀一儆百而采取的手段。由于反清复明者之中,大多为文人,而写文章中难免就有一些疏漏存在,这就使得文字狱有了生存的空间,典型的就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等等,这都属于这一类的文字狱。

还有一类则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典型的如苏东坡苏大胡子的“乌台诗案”。

苏东坡任湖州太守时,因为一篇本无足轻重的《湖州谢上表》,无非就是向皇上请个安,说说自己做这个太守做了些什么而已,却被政敌逮住其中的语句不甚检点处,大加发挥,差点让人弄死在狱中。当然,最最遗憾的是,因为案情由文字而起,苏轼夫人惊慌失措之下,烧掉了东坡先生不少文稿,这实在是颇为遗憾。

最后,还有一大类就是清代最典型的一类文字狱,即触犯了当朝者的忌讳。历朝历代都有忌讳的东西,比如朱元璋由于当过和尚,就非常忌讳“光”、“秃”乃至和尚等字眼。而清的忌讳有二:由于清努尔哈赤以及之前很多代,都是明的官员,官封建州卫指挥使,这有点丢脸,这是忌讳一。其次,则是华夷之争。由于清为夷狄入主中原,非常忌讳这个“夷狄”,所以凡是涉及这一类的文章,清廷都非常敏感。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清初轰动一时的明史案。这桩明史案由于金庸先生《鹿鼎记》的广泛传播,更是人所皆知。庄廷龙的《明史》,其中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将清列祖列宗的史实如实记录,毫不避讳,其中自然有不少不为人道的丑态;其次,一直目清为夷狄,在古代,“夷狄”是不为边疆民族所接受的,在其书中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最后,则在清入主中原以后,还使用南明年号,这就导致了清初轰动一时的明史案。

如此一来,这个案件最终就闹得不可收拾,被杀者数十人,受牵连者上千人,孤儿寡母无数,可叹。


江上一峰青


不能讲历史上有几次文字狱,而是自从封建王权开始,文字狱就是伴随着中国历史一起的,换句话说。历史上有无数次文字狱,且各朝各代都有。当然最盛的还是清朝。

首先我们要明白“文字狱”的目的是什么,政治含义是什么。大家都知道“文字狱”虽然从表面上是估计在知识分子的文字中扣字眼,说其危害国家,有谋反之心,但实际上还是为了思想控制,以达到继续统治的目的。

既然如此,其实这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封建社会最大的就是王权,它是不容挑战和诋毁的。可是在这统治过程中,总会有新的思想出现,那么就需要发动“文字狱”来消灭新思想,新文明,让社会维持一个旧的形式,自然统治就安稳了。所以说,历史上的“文字狱‘是无数次的,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一切反对儒学、反对皇权的都被以”文字狱“解决。

而我们比较熟悉的就诸如曹魏末年的嵇康被斩、北魏的“国史之狱”、宋朝的“乌台诗案”,到了明清更是发展到巅峰。不过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是,中国历代王朝,元朝居然是思想最为松懈的一朝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字狱”的记载,想来也真是神奇了。


三观粉碎机


1、 秦始皇的焚书事件

历史上说秦始皇焚书总是和坑儒一起说的。不过从现代眼光看,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会中君王残酷镇压政敌所常见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据说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后来几个朝代的文字狱来说还差的远。但“焚书”事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着汉朝的建立,经济和文化又开始发展起来。到了武帝时,为巩固中央集权,统一知识界思想,重用儒学大师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打击了其它思想流派的饿生存空间。开明的政治制度走向专制,活跃的思想被扼杀,发展中的初等级市场也遭破坏。

3、八股取士

八股文兴起于明朝,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组成,通称“八股文”。又规定在科举中,应试考生也要按八股文体做文章,后来连字数都有了限制。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


虽然说,中国很多朝代都有过文字狱。但是因为清朝的文字狱最多,也因为清朝的特殊性,使得清朝的文字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文字狱,甚至, 《中国大百科全书》都将文字狱定义为“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清朝第一次文字狱发生在顺治帝时期,随后,在康熙皇帝时期,又出现了很多次文字狱。

康熙皇帝时期的文字狱,主要有明史案、黄培诗案、朱方旦案、《南山集》案等。而这几次文字狱,使得很多无辜的文人惨遭牢狱之灾,更是使得很多人满门死亡,无辜丧生。

有人说,清朝文字狱最多的,并不是康熙皇帝而是雍正皇帝。

的确,雍正皇帝时期是发生了很多次文字狱。但是,他并不是清朝历史上制造出最多文字狱的皇帝。

清朝历史上制造出最多文字狱的皇帝,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即乾隆皇帝。

隆皇帝就是清朝历史上制造最多文字狱的皇帝。

在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他制造了整整130多件文字狱,数量之多,涉及人数之多,是非常难以想象的。

最惨的是,在这130多件文字狱中,有很多都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并没有真的涉及文字狱。

更惨的是,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


一七九文化创意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为强中央专制集权打压异己,而从文字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对作者及其亲属好友进行清算的一种手段,历史上最早的文字狱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秦始皇为废分封,设郡县。加强中央集权,便将与法家相悖,崇尚周礼的儒家书籍尽数焚毁,并规定超过六十天不焚毁者,都将会被处以黥刑,并罚做苦工。同时,他还禁止淡论儒家经典,违者也将被处死。在焚书两年后,秦始皇又以诽谤皇帝罪名,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士、术士。从而造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焚书坑儒。

文字狱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自宋代起,由于文人当道开始呈现多发趋势。不过此时文字狱尚不会危机及性命。例如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被人举报谋反,却也侥幸逃过杀身之祸,当时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贩到了湖州,朝中一些大臣为了致其于死地,纷纷从苏东坡的诗词中寻找谋反的证据呈给皇帝。在苏东坡一首《咏桧树》的诗词了提到,根到九泉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竟被举报者解读为不让当今皇帝为真龙天子,心怀谋反之意。宋神宗看到此诗后勃然大怒、甚至起了杀心。不过鉴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宋神宗最终只得将其贩为黄州团练副使,正所谓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到了明朝文字狱的形式便开始多了起来,而且充满了血雨腥风,除了文字的直接作者会受极刑外,引用者或收藏者也会被视作合伙同谋。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皇位后,找来当时最有名望的文人方孝孺,让其帮他撰写登基诏书,可方孝孺认为朱棣来路不正而拒绝圣旨,结果被诛了十族。于此同时朱棣还下令,反藏方孝孺诗文的人一律处死。

永乐三年,方孝孺的学生章朴被人揭发家中藏有方孝孺的诗文。并收集整理意欲翻案,英德朱棣大怒。直接下令将其逮捕并戮于市,满清入关之后,文字狱就成了家常便饭。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重,当时文人学士只要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被疑文字中有讥讪朝廷的内容,即兴大狱,往往株连甚广。除了极少数有确凿证据之外,其余多数都是捕风捉影,据传清朝时有一书生,因一阵风吹乱了他的书页,便随口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但熟料这句诗传到了当权者的耳中,被认定为在讽刺清廷为番邦,不懂文化。于是这名书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回了性命。几千年来文字狱都是中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它不仅让当事者家破人亡,而且还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大量书籍遭到禁毁,不少珍贵文献也因此失传,成为了文化史上,永恒的遗憾


笑看伱們演戲


中国封建历朝除唐朝外各朝代都兴文字狱,历史比较突出有三次:

1、最早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


真实的神话故事


有时是为统一思想必须要做的事,不应再叫“文字狱“了。

如果经常吵吵闹闹,各自为是,结果就是一盘散沙,集体还会有什么战斗力?

所以应叫统一言论。


陇右观察


回答不回答都是一样!真正元兇無人敢说!


ShingChan


好象是2次


改变命运靠努力


文字狱实际上是一种统治者认为的正确的导向,中国的传统一直不崇尚实际,偏重于想,行动和实际一向滞后,所有掌权者需要用文字狱来引导民众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


有感觉有快乐


这个没人能具体说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