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為什麼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

心平氣和27414


能夠成為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這四部書自然個個蘊涵著深意。

《西遊記》表達人生際遇,《紅樓夢》表達世俗百態,《水滸傳》表達社會黑暗,《三國演義》表達國家爭霸。

每部都是其內涵方面的最大表達者,可謂登峰造極。



常有一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明面上大家都能解釋出來,水滸講的是意氣風發,打家劫舍的江湖故事,年輕的人看起來難免出惹出是非。三國裡盡是些老謀深算,英雄遲暮的故事,老人還是少些算計,頤養天年豈不是更好?

但其實裡面的內涵我還想更深一步的與諸位聊一聊。



少不讀水滸

水滸這樣一部書,顯然從社會內涵上面勝過《三國演義》一籌,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反映類作品,適合相對成熟的人感嘆回望這個社會黑暗,從而對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個更深入的形成。

如此一個諷刺反映類作品,自然是不適合那些三觀還未形成的少年去讀,因為《水滸傳》是一部反諷類,而少年是讀不出深入的內涵,只會對錶面的打打殺殺感興趣,結果便是南轅北轍。

《水滸傳》是一個相對冷酷的作品,表面上說,眾人打家劫舍、草菅人命。而內涵上講,是很容易帶歪青少年世界觀,逆反色彩濃厚。而這樣一部重義氣的作品,對青少年煽動性非常強。



老不讀三國

這裡我想講一講兩個含義。

第一個,是《三國演義》講的群雄爭霸的故事,講的那叫一個大氣磅礴,激昂澎湃。年輕人看意氣風發,中年人看許多心得,而老年人看,就有些不適宜了。

其中也蘊含著很多爾虞我詐、老謀深算的故事。

老年人已經拋開恩怨,遠離利益,剩一個休養生息,頤養天年了。而此時再激起心內的激昂,想著算計別人,就有些不對路了。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其實是一個比較讓人糾結的作品。比如魏蜀吳三個國家,不同的人群喜歡不同的國家與人物,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段喜歡不同的國家與人物。

很多時候你細細琢磨,就能發現喜歡上另一個人物,發現另一個內涵,每個人各為其主,生生死死,又包含很多英雄遲暮,大勢所趨的無力與心酸。而通讀三國,琢磨來琢磨去,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糾結之中,也很容易陷入陰謀詭計之中,不能自拔。

最後經脈倒流,走火入魔。




望十安的酒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話我是中年以後才想透的。一部水滸講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100多條梁山好漢,或因貪官汙吏行奸作惡,或因地方惡霸為非作歹,欺壓良善,卻又不受法律制裁,於是路見不平,誅奸除惡,最後無路可走,逼上梁山,走上造反之路。三國演義講的是諸候割據,群雄爭霸,定國安邦的創業之道,展現給世人的是韜略權謀。兩者皆為四大名之一,但內容不同,主題不同,適讀人群的年齡也就有差異。

“少不看水滸",是因為年少時“三觀"未定,思想不成熟,認知不全面,不懂水滸中梁山好漢們殺人放火是因為官場腐敗,社會黑暗,法紀廢馳所致,好漢們所為實屬無奈之舉,非正常之舉。他們那種路見不平就拳足交加,刀劍相向,衝動起來就殺貪官誅惡霸,不走法律程序,在當時能贏得百姓稱讚,在今天則是法制社會所不允許的。你看武松大鬧飛雲浦後,血洗鴛鴦樓,18條人命,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殺掉,最後一走了之,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最後還成了大英雄!那個魯智深先是殺人逃亡,繼而不守清規戒律,醉酒五臺山,損壞大量公共財物,也是一走了之,成了大英雄!若是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不加鑑別地加以模仿,遇事一衝動起來,就打打殺殺,那社會不就亂了套嗎?現在的青少年犯罪,大概不能說跟看水滸遊戲,水滸影視等等無關吧!我朋友有個侄兒,長得牛高馬大,少時最喜歡看水滸書,看水滸電視劇,模仿劉歡唱好漢歌,還真的有點味道,高中畢業未考上大學,自主就業,唉!他最喜歡打抱不平,常以好漢自居。他打別人,別人也打他,常常弄得鼻青臉腫的,有次差點弄出人命,家裡賠錢,派出所拘留幾天才了事。現在30餘歲成家立業為人父了,也醒事了,我還調侃過他兩回,他臉紅紅地說,叔,別取笑了,我當年真傻!

至於老不看三國,那就簡單了。人都老了,悲歡離合,盛衰榮辱已定格在歷史的畫板上,無法改變,你還講什麼韜晦謀略?有什麼用?不如好好怡情弄孫養老實在!

四大名著我年青時就讀了個遍,但真正理解悟徹是中年以後的事。我認為在心智成熟的時候讀水滸才能理解其美妙,享受此文學大餐!年青時讀三國的確有用!無論職場打拼,商海行舟,宦海競爭,學一學三國權謀非常有用,比你那成天傻幹憨拼強多了。生存需要本領,江湖需要謀略。


雪上村落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四大名著包羅社會百態、人間萬象,自誕世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此文不表其他,專門就這一句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離不開三個重要的階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當下的廣大民眾,我們的一生在這三個階段做著怎樣的事情呢?少年時求學,無憂無慮,天真爛漫不諳世事;中年時,結婚生子,掙錢養家發展事業,為人處事成熟穩重;老年時,開始做減法慢慢放下,看著兒女成家立業,手裡抱著孫子,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分爭鬥,有兒養老膝下有孫,安度晚年便是幸福。正所謂什麼樣的年齡做著什麼樣的事情!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在我看來就是對人之心性的最忠正的解讀。

  古人的人生三階段和今人有何區別呢?說實話區別不大。古人少年時讀書考取功名,如辛稼軒雲“少年不識愁滋味”;中年為官,宦海沉浮只為建功立業,志在遠方;老年時,急流勇退,解甲歸田,無論功名富貴,都沒有時間再去過於執著,正如蔣捷的解讀鬢已星星也,聽雨僧廬下,看慣了悲歡離合也就就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瞭!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又有幾何?

  根據人生各個階段的心性來看,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的說法是很有道理的。

  少年人正值純真無邪的年齡,涉世未深,不知社會的複雜、現實的殘酷、人心的多變,對世界充滿好奇,思想上處於毫無防備全面開放的稚嫩期,學什麼都快,這個時候讀水滸就顯得不合時宜。

  少年人看水滸傳,看到的更多的是兄弟義氣,江湖地位,血腥暴力和強者為尊的殺戮。  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之流,潑皮無賴遊手好閒收保護費的蔣門神之流,水滸傳中比比皆是。就連被稱為梁山泊好漢的李逵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少年人眼中的108位好漢打家劫舍劫富濟貧都成了替天行道的英雄行徑,在當下這個仇富心理日趨嚴重的社會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鼓上蚤時遷偷雞摸狗的盜竊行為反而被認為是技藝高超,繼盜蹠之後被青少年奉為盜祖神偷。母夜叉孫二孃和菜園子張青在路口開黑店以人肉為餡包包子的行為讓人不寒而慄,他們更像是當下碎屍案的老祖宗。武松血濺鴛鴦樓,殺了不少無辜之人,“殺一個是殺一百個也是殺”這樣的狠話出自打虎英雄之後更是讓人震驚,少年人反而單純的以為武松是個有血性的男人。宋江不造反而是選擇招安徵方臘害死眾兄弟更是激發了無數少年的憤怒情緒。如果把這樣的情緒述諸當下,那就是無數的憤青和噴子。

  從內容上來看,《水滸傳》並不適合青少年去看,少年人看到的往往會轉化為負能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只是圖一時快意,卻不能救世人不能改變社會。少年人看多了這樣的作品,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他的三觀。有的人沉浸於網絡中虛擬的殺戮,有的人就在學校裡成了“小霸王”。想當年熱血的古惑仔系列電影不就對無數少年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了嗎?《水滸傳》裡面的強寇悍匪與古惑仔裡面的大佬黑幫無異。  每個中年男人都有一個“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野心,每一個人年少時也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夢想。少年人懷揣夢想,躊躇滿志的踏入社會,無人不想創一番事業,當經歷了世事到老了,極少數的人功成名就成了“英雄”,絕大多數的人依舊籍籍無名,成了眾生中最平凡的一員。

  三國的世界是野心家的世界是夢想家的世界。人老了再談野心和夢想反而會讓人恥笑。三國是一個誕生英雄和謀士的時代,這個時代裡充滿了波詭雲譎和三十六計,充滿了談笑風生和兵不厭詐。五虎上將的英雄事蹟和諸葛亮的無雙智謀讓年輕人崇拜的同時只會讓老年人感慨唏噓。當一個平凡一生的老人看透三國,發現自己一生一事無成卻依舊懷有一顆志向遠大的心,卻沒有了年少時的激情和中年時的精力,沒有時間再去建功立業為夢想奮鬥,那該是何等的落寞?  人到暮年,心性就變得淡泊,心境也更開闊。經歷了世事,再執著於爭鬥,只會讓人覺得你是老頑固;在職場上,你要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年輕人而不是故意刁難,否則肯定有人腹誹你倚老賣老;在對待美色上,更要禁得住誘惑,而不是成了老色鬼為老不尊;在看待金錢上,和兒女打官司爭財產,又會被人詛咒稱為老不死。

  三國講得更多的是爭鬥,而老人更應該放下不是嗎?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我三十歲看的紅樓夢,我感受到些人情世故人走茶涼,我小學就看過水滸,我三十歲看完紅樓再看水滸,我怎麼看到的都是宋江的陰謀算計,我想問,孫二孃殺人做包子也是好漢?為了那個美髯公上山,那個小衙內就被李逵殺了,這是好漢嗎,殺一個孩子,我當時看的時候,我想肯定藏起來了,沒殺,沒想到真殺了,小的時候看沒想這些,三十歲看就是這樣,我當時就想到了你問的這句,少不看水滸,這是我的一點體會,也是怕小孩看水滸打架義氣。至於老不看三國,我不知道啥意思,我猜可能是讓老人少一點思慮多一點清淨

謝謝



媒潮瘋


少年人年少氣盛,有人認為這時《水滸》看多了,會過多的染上其中的蠻橫和衝撞,不利於成為一個沉穩的人,而中國人普遍是將“沉穩”當作是成熟的標誌的。

要“老不看三國”,是因為認為人在年老時經驗已經夠多了,再過多的接觸《三國》的爾虞我詐,不僅讓這個人是很可怕的,而且還認為這是不養身的:中國人認為老年如黃昏,更多的是平心靜氣,而非絞盡腦汁,弄壞身子。 總之,“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青松5698


在我國文學史上,受眾廣泛,婦幼皆知,眾口爍金,仍有負面之影響,只能說書也如人,皆有兩面性。

亂世末年,人心躁動,世事紛爭,道德崩潰,背棄了原有社會的良知倫理,等級次第,法律程序。或擁兵自重,雄霸一方,或結幫成寇,嘯聚山林,各自為王。

《三國》濃筆重彩書寫了不同軍事集團,為了自己的政冶利益,奇計頻生,瞞天過海,火燒水淹,刀光劍影,槍刺箭射,唯利是圖,各自為王,鼎分天下。

《水滸》則極盡渲染了所謂的英雄好漢們的快意情仇,殺勇鬥狠,被逼無奈,嘯聚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的人生理想。

作為讀者的老年人,血氣已哀,即將退出社會大舞臺,面對即失利益,應心無所計,多有捨去之心,否則如書所為,不利身心健康,有礙歡渡餘生。

作為看書的少年人,血氣未定,閱歷尚淺,好歹難分,如若效書衝動,事出偏激,危及自身,不利社會。

可我總覺得任何事物,都具好與不好的兩面性。書藉也不例外,盡信書不如無書。汲善去惡,憑人自取,唯人自鑑,用心把握,自得佳境。非獨言乃書之過了吧!


淨心修道


剛好前幾天重新翻了一下《水滸傳》,讀到武松血洗鴛鴦樓之時,再次感到《水滸傳》戾氣之重。在《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這一回之中,武松的殺戮之氣盡顯。若說蔣門神、張都監與他有仇,武松殺了,也就罷了。可武松連一些門衛、使女這些不想關的人,也一併殺了,前前後後共殺了十六人。可謂是殘暴。

這樣的殺戮,在《水滸傳》之中並不是個例。《水滸傳》裡的暴力一面固然吸引人,但也可能會給一些判斷力不足的人造成誤導。

年輕人血氣方剛,對世界、世事很難有理性與正確的認識,難免會因誤導做出出格的事情。《水滸傳》裡面的暴力因素、江湖義氣對著年輕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80後可能都知道,《古惑仔》系列電影流行的時候,學校周邊都會有一群學生拉幫結隊、欺凌弱小。《水滸傳》美化江湖義氣、渲染暴力的美學,極有可能造成壞的影響。

而“老不看《三國》”是什麼意思呢?《三國演義》這部書,在我看來是一部失敗者之歌。梟雄曹操,一代霸主吧,所開創的曹魏,最後卻是被司馬家所取代;諸葛亮鞠躬盡瘁一輩子,也無法逆天改命,蜀國該亡還是亡了;劉備英雄一世,卻攤上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關羽、張飛、趙雲、周瑜等皆是一時豪傑,無奈下場令人落淚。人世間最傷感的事情,莫過於英雄遲暮、美人白頭。而三國裡,凡是英雄美人,都沒有好歸宿。老人讀《三國》,容易勾起遲暮之心,故有“老不讀《三國》”之說。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理解。書,其實無所謂讀不讀。關鍵在於你怎麼讀,讀書得讀發現其有價值,這樣才能讓人成長。


輝城啊


之所以會有這種觀點,無外手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水滸傳》主要是寫草莽英雄,作者在書中,對武松等人物的刻畫,著重於渲染其江湖義氣的行俠仗義,容易使年青人刻意模仿而誤入岐途,而書裡過於血醒的打鬥場面,以及潘金蓮等女性的風流韻事,更不利於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宋公明領導的梁山,從最初的替天行道最終變成了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過分強調了忠君思想,不利於少年兒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第二,老年人一般都是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他們應該多教育後代與人為善,不要去和別人勾心鬥角。而《三國演義》恰恰相反,書中通過諸葛亮和周瑜司馬懿等人的鬥智,三十六計輪番上演,為了擊敗對手,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些放到現實生活中,簡直就是為老不尊。以上是我個人之見,希望網友似各抒己見,有苟同者點個贊,不勝感謝!


童146569245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把兩個名著反覆拎開來分析處理下: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話文寫成的長篇章回體版塊結構小說,以宋江領導的起義軍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壓迫、英勇鬥爭的生動故事。

它產生於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揭露了當時尖銳對立的社會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殘酷現實。

雖然這本小說的故事情節非常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但是在它成功地塑造了魯智深、李逵、武松、林沖、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的同時,又存在著過分歌頌、美化宋江的情形,它鼓吹“忠義”和“替天行道”,表現出嚴重的思想侷限。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它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

此書在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同時,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魏、蜀、吳三國英雄輩出,戰鼓長鳴:呂布兵敗投了劉備,卻趁劉備征伐袁術之機奪了徐州;曹操隻身前往陳留,散盡家資招驀兵馬,親友皆來相投,亦有了一支人馬……

……曹操、 袁術等十八路諸侯與 呂布對峙於汜水關,董卓派出 華雄斬去十八鎮諸侯多位上將,關羽自告奮勇卻因自身的地位而被眾諸侯所叱,唯曹操賞識人才,斟熱酒令出戰。酒尚溫,關羽已斬華雄而歸……

在如此廣闊的背景上,魏、蜀、吳三國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更是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使得全書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個人認為,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不是說,少年就不要或者不能讀水滸,而是說,就算他們讀了,也不一定能讀懂水滸裡面真正的對錯。就像是街上的高空走鋼絲,表演魔術。

外行看熱鬧,打打殺殺,英雄救美,兒女情長。內行看到的就是那一個時代的悲劇和人性掙扎。看不懂,他就不容易吸收到真正好的東西,就會出現偏頗,誤差,甚至走上人生的極端。

而三國演義正像它歌曲唱的那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一個大的時代篇幅,比起水泊梁山,它講的是一整個時代當中,不同身份、地位,英雄當中群雄逐鹿天下的情景。

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應該知世故而不事故。老年人,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已經發生了。如果這個時候再去看三國,看讓人熱血沸騰的三分天下,合二為一。去談理想,講抱負,討論雄韜偉略,就會產生一種力不從心感。

畢竟,人的歲數擺在那裡,想想英雄垂暮,太多還沒有實現的人生理想和抱負,心裡就會更加增添晚年的淒涼感。所以,到了那個年齡,就不喜歡,也不建議還去看三國演義了。

人到暮年,早已經是“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啦。所以,還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吧!


煮酒話青梅


1、 少不讀《水滸》,理由一暴力

從內容上來看,《水滸傳》中,有一些違揹人性的暴力,甚至是濫殺無辜,比如說武松血濺鴛鴦樓時為了不打草驚蛇而順手殺了後槽與丫環;李逵劫法場時板斧亂砍平民,張青、孫二孃賣人肉饅頭,乃至將潘金蓮等淫婦、陸謙等仇敵挖心剖腹等。《

水滸傳》這本書的內容和思想應該從這樣兩方面去看待,一方面是封建思想,是它的糟粕,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民性,它的民主性的思想因素,還有它藝術上的現實主義精神。就這樣說吧,在那樣一個時代,要起義,要活命,殺人是難免的,因為不殺害民狗官就難以平憤民心,不殺就要被殺,況且起義領袖們攻掠一地時總是曉喻將士,嚴禁殺擾百姓,但是小孩子小時候性格還不夠成熟,萬一看到什麼開人肉饅頭店啦、凌遲燒烤啦、苦大仇深的濫殺無辜啦、李逵不問軍官百姓,一個斧頭砍去一個,排排砍去,直到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為了騙美髯公朱仝上山殺了無辜可愛的知府的四歲的兒子等等,萬一小孩子衝動之下殺人了怎麼辦?兒童的文學閱讀的確會對小孩子產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響,等小孩子身心發育成熟的時候讀《水滸》可能會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水滸》中所刻畫的一些任務不拘禮法、不計名利、不做作、不掩飾,任性而為,反映的精神帶有一定的市民精神、幫派性質,使小說蒙上了一層特殊的江湖豪俠的氣息。

2、少不讀《水滸》,理由二悲觀、權詐與騙術

《西遊記》小孩子都很喜歡看,不僅僅因為這部名著有"插科打諢"、"表演"的色彩,更在於它的每一回合看下來結局都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儘管唐僧經常被抓,孫悟空經常被誤會,豬八戒經常偷懶和耍小聰明,但這種"正劇"色彩的經典價值觀是非常純正的,小孩子不會誤解,但是《水滸傳》就不一樣了,宋江是一個非常值得一說的典型人物,他謙恭禮讓、樂於助人,骨子裡卻工於計算、支配欲非常強,在發配途中被請到梁山時候,花榮要給他開枷,但是他作色道"此是國家法度,如何敢擅動?"但是被蒙汗藥麻翻的時候,李俊把他救下並且除了枷的時候,宋江怎麼不問"國家法度"怎麼不在了?如果說這是別人幫他打開的,那麼在穆太公家借宿時,確確實實是他自己打開的。公人在蒙汗藥事件之前,並未建議去掉枷,但是現在他們也領悟到,宋江在梁山泊兄弟面前只是作秀,故爾加上一句"這裡又沒有外人"的知情語。

《水滸傳》中透露的那種社會的灰暗,讓人產生的那種悲傷絕望感,從藝術手法上來說是成功的,但是小孩子可能也不能理解到這種成功,反而會可能產生消極情緒。

3、老不讀《三國》,理由一描寫過實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論三國的優與劣,其中有一點說到三國的描寫太實,寫好人的,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寫壞人的,又簡直一點好處都沒有,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孫權也不能說是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不管它,任由自己主觀去寫。後面四十回寫得也較為草率,總之,三國有他好的地方,但是老了的時候,思想和各方面都會比較成熟,社會經驗也比較豐富,再回來看《三國》,就可能覺得描寫太實。

曹操具有獨特的政治眼光,例如《三國志》裡面有一段說道,"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

當時的袁紹是什麼人?他的家族就非常了不起,人稱"四世三公",從他的曾祖父起,四代裡面,有五個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在三公之上,這樣一個人在曹操眼裡居然比不上劉備,而最終事實也證明,袁紹確實比不上劉備。當一個人已經顯露出英雄之相的時候大家誇他是英雄,這不叫本事,當一個人還沒有顯露出英雄相的時候,這個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知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曹操和劉備這對死敵,也是兩個千古知音人了。

4、 老不讀《三國》,理由二過多計謀

這是一個藝術法則的問題,雖然作家筆下的人物可能與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大不同,但是刻畫卻未遭到失敗,不知道有多少個作家寫過拿破崙,寫過奧斯特里茨戰役,在托爾斯特的《戰爭與和平》裡面,奧斯特里茨戰役也沒有給拿破崙的形象增添什麼光彩,反而顯得驕橫、殘忍、暴力,還有滿腦子的歪點子。《桃花扇》中也有類似的問題,孔尚任把侯方域寫得一身清白,有迴避侯方域失節之實。

所以,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不過是個藝術法則的問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寫得狡猾、詭計多端,

但是如果要追溯到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正直上,它的道德啟示意義就變得難以加以考察,最後也是司馬篡位,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難道只有依靠權術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這無疑是值得思考的。

5、 老不讀《三國》,理由三"三國精神"值得反省

王學泰先生曾經在文章中這樣解釋為什麼老不讀《三國》,提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三國精神""三國意識",雖說也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正統的士大夫著作中這些往往不會受到公開的讚美與宣揚。如果一個人大張旗鼓地說:"我要當皇帝啦",在我們的文化裡是不會受到讚美和宣揚的。例如:袁世凱登基要進行三讓,他還提到,閱讀《三國演義》中,我們大多被精彩的描寫吸引去了注意力。

但是真正的值得反省的"三國精神"卻沒有引起過多我們的注意,這種精神究竟是什麼?包括關羽、張飛、周瑜等等,算不算英雄?他們各自為了自己的主人,一生也無非就是在施暴鬥狠、燒殺搶掠,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心懷大志、爭奪天下,動不動就殺人如麻。再比如華歆,在《三國演義》裡疾言厲色逼迫獻帝,有著非常生動的描述,從漢家天子的角度上來說,華歆就是助紂為虐的打手,為虎作倀的狐狗,但是如果站在曹魏天下的角度上來看,華歆又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忠誠,這個人其實有兩副面孔。

荊楚大地,一場場戰爭已經結束了,一代叱吒風雲扭轉乾坤的風流故事也已經化作了幻影,只有江濤衝擊著岸邊,發出悲壯的鳴叫聲,那是孔明在喋喋不休話說三分天下時的興奮話語聲嗎?還是周公瑾破曹時候的自信話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