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心平气和27414


能够成为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这四部书自然个个蕴涵着深意。

《西游记》表达人生际遇,《红楼梦》表达世俗百态,《水浒传》表达社会黑暗,《三国演义》表达国家争霸。

每部都是其内涵方面的最大表达者,可谓登峰造极。



常有一句“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明面上大家都能解释出来,水浒讲的是意气风发,打家劫舍的江湖故事,年轻的人看起来难免出惹出是非。三国里尽是些老谋深算,英雄迟暮的故事,老人还是少些算计,颐养天年岂不是更好?

但其实里面的内涵我还想更深一步的与诸位聊一聊。



少不读水浒

水浒这样一部书,显然从社会内涵上面胜过《三国演义》一筹,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反映类作品,适合相对成熟的人感叹回望这个社会黑暗,从而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更深入的形成。

如此一个讽刺反映类作品,自然是不适合那些三观还未形成的少年去读,因为《水浒传》是一部反讽类,而少年是读不出深入的内涵,只会对表面的打打杀杀感兴趣,结果便是南辕北辙。

《水浒传》是一个相对冷酷的作品,表面上说,众人打家劫舍、草菅人命。而内涵上讲,是很容易带歪青少年世界观,逆反色彩浓厚。而这样一部重义气的作品,对青少年煽动性非常强。



老不读三国

这里我想讲一讲两个含义。

第一个,是《三国演义》讲的群雄争霸的故事,讲的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激昂澎湃。年轻人看意气风发,中年人看许多心得,而老年人看,就有些不适宜了。

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尔虞我诈、老谋深算的故事。

老年人已经抛开恩怨,远离利益,剩一个休养生息,颐养天年了。而此时再激起心内的激昂,想着算计别人,就有些不对路了。



第二个,是《三国演义》其实是一个比较让人纠结的作品。比如魏蜀吴三个国家,不同的人群喜欢不同的国家与人物,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段喜欢不同的国家与人物。

很多时候你细细琢磨,就能发现喜欢上另一个人物,发现另一个内涵,每个人各为其主,生生死死,又包含很多英雄迟暮,大势所趋的无力与心酸。而通读三国,琢磨来琢磨去,很容易陷入自己的纠结之中,也很容易陷入阴谋诡计之中,不能自拔。

最后经脉倒流,走火入魔。




望十安的酒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我是中年以后才想透的。一部水浒讲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100多条梁山好汉,或因贪官污吏行奸作恶,或因地方恶霸为非作歹,欺压良善,却又不受法律制裁,于是路见不平,诛奸除恶,最后无路可走,逼上梁山,走上造反之路。三国演义讲的是诸候割据,群雄争霸,定国安邦的创业之道,展现给世人的是韬略权谋。两者皆为四大名之一,但内容不同,主题不同,适读人群的年龄也就有差异。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年少时“三观"未定,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全面,不懂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杀人放火是因为官场腐败,社会黑暗,法纪废驰所致,好汉们所为实属无奈之举,非正常之举。他们那种路见不平就拳足交加,刀剑相向,冲动起来就杀贪官诛恶霸,不走法律程序,在当时能赢得百姓称赞,在今天则是法制社会所不允许的。你看武松大闹飞云浦后,血洗鸳鸯楼,18条人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掉,最后一走了之,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最后还成了大英雄!那个鲁智深先是杀人逃亡,继而不守清规戒律,醉酒五台山,损坏大量公共财物,也是一走了之,成了大英雄!若是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不加鉴别地加以模仿,遇事一冲动起来,就打打杀杀,那社会不就乱了套吗?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大概不能说跟看水浒游戏,水浒影视等等无关吧!我朋友有个侄儿,长得牛高马大,少时最喜欢看水浒书,看水浒电视剧,模仿刘欢唱好汉歌,还真的有点味道,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自主就业,唉!他最喜欢打抱不平,常以好汉自居。他打别人,别人也打他,常常弄得鼻青脸肿的,有次差点弄出人命,家里赔钱,派出所拘留几天才了事。现在30余岁成家立业为人父了,也醒事了,我还调侃过他两回,他脸红红地说,叔,别取笑了,我当年真傻!

至于老不看三国,那就简单了。人都老了,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已定格在历史的画板上,无法改变,你还讲什么韬晦谋略?有什么用?不如好好怡情弄孙养老实在!

四大名著我年青时就读了个遍,但真正理解悟彻是中年以后的事。我认为在心智成熟的时候读水浒才能理解其美妙,享受此文学大餐!年青时读三国的确有用!无论职场打拼,商海行舟,宦海竞争,学一学三国权谋非常有用,比你那成天傻干憨拼强多了。生存需要本领,江湖需要谋略。


雪上村落


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四大名著包罗社会百态、人间万象,自诞世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此文不表其他,专门就这一句话来谈一谈我的看法,为什么人们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呢?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个重要的阶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当下的广大民众,我们的一生在这三个阶段做着怎样的事情呢?少年时求学,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不谙世事;中年时,结婚生子,挣钱养家发展事业,为人处事成熟稳重;老年时,开始做减法慢慢放下,看着儿女成家立业,手里抱着孙子,多了一分淡泊少了一分争斗,有儿养老膝下有孙,安度晚年便是幸福。正所谓什么样的年龄做着什么样的事情!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在我看来就是对人之心性的最忠正的解读。

  古人的人生三阶段和今人有何区别呢?说实话区别不大。古人少年时读书考取功名,如辛稼轩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为官,宦海沉浮只为建功立业,志在远方;老年时,急流勇退,解甲归田,无论功名富贵,都没有时间再去过于执着,正如蒋捷的解读鬓已星星也,听雨僧庐下,看惯了悲欢离合也就就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又有几何?

  根据人生各个阶段的心性来看,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少年人正值纯真无邪的年龄,涉世未深,不知社会的复杂、现实的残酷、人心的多变,对世界充满好奇,思想上处于毫无防备全面开放的稚嫩期,学什么都快,这个时候读水浒就显得不合时宜。

  少年人看水浒传,看到的更多的是兄弟义气,江湖地位,血腥暴力和强者为尊的杀戮。  一言不合就取人性命之流,泼皮无赖游手好闲收保护费的蒋门神之流,水浒传中比比皆是。就连被称为梁山泊好汉的李逵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少年人眼中的108位好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都成了替天行道的英雄行径,在当下这个仇富心理日趋严重的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鼓上蚤时迁偷鸡摸狗的盗窃行为反而被认为是技艺高超,继盗跖之后被青少年奉为盗祖神偷。母夜叉孙二娘和菜园子张青在路口开黑店以人肉为馅包包子的行为让人不寒而栗,他们更像是当下碎尸案的老祖宗。武松血溅鸳鸯楼,杀了不少无辜之人,“杀一个是杀一百个也是杀”这样的狠话出自打虎英雄之后更是让人震惊,少年人反而单纯的以为武松是个有血性的男人。宋江不造反而是选择招安征方腊害死众兄弟更是激发了无数少年的愤怒情绪。如果把这样的情绪述诸当下,那就是无数的愤青和喷子。

  从内容上来看,《水浒传》并不适合青少年去看,少年人看到的往往会转化为负能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只是图一时快意,却不能救世人不能改变社会。少年人看多了这样的作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他的三观。有的人沉浸于网络中虚拟的杀戮,有的人就在学校里成了“小霸王”。想当年热血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不就对无数少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了吗?《水浒传》里面的强寇悍匪与古惑仔里面的大佬黑帮无异。  每个中年男人都有一个“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的野心,每一个人年少时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梦想。少年人怀揣梦想,踌躇满志的踏入社会,无人不想创一番事业,当经历了世事到老了,极少数的人功成名就成了“英雄”,绝大多数的人依旧籍籍无名,成了众生中最平凡的一员。

  三国的世界是野心家的世界是梦想家的世界。人老了再谈野心和梦想反而会让人耻笑。三国是一个诞生英雄和谋士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充满了波诡云谲和三十六计,充满了谈笑风生和兵不厌诈。五虎上将的英雄事迹和诸葛亮的无双智谋让年轻人崇拜的同时只会让老年人感慨唏嘘。当一个平凡一生的老人看透三国,发现自己一生一事无成却依旧怀有一颗志向远大的心,却没有了年少时的激情和中年时的精力,没有时间再去建功立业为梦想奋斗,那该是何等的落寞?  人到暮年,心性就变得淡泊,心境也更开阔。经历了世事,再执着于争斗,只会让人觉得你是老顽固;在职场上,你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而不是故意刁难,否则肯定有人腹诽你倚老卖老;在对待美色上,更要禁得住诱惑,而不是成了老色鬼为老不尊;在看待金钱上,和儿女打官司争财产,又会被人诅咒称为老不死。

  三国讲得更多的是争斗,而老人更应该放下不是吗?


大脸法语TalentFrance


我三十岁看的红楼梦,我感受到些人情世故人走茶凉,我小学就看过水浒,我三十岁看完红楼再看水浒,我怎么看到的都是宋江的阴谋算计,我想问,孙二娘杀人做包子也是好汉?为了那个美髯公上山,那个小衙内就被李逵杀了,这是好汉吗,杀一个孩子,我当时看的时候,我想肯定藏起来了,没杀,没想到真杀了,小的时候看没想这些,三十岁看就是这样,我当时就想到了你问的这句,少不看水浒,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也是怕小孩看水浒打架义气。至于老不看三国,我不知道啥意思,我猜可能是让老人少一点思虑多一点清净

谢谢



媒潮疯


少年人年少气盛,有人认为这时《水浒》看多了,会过多的染上其中的蛮横和冲撞,不利于成为一个沉稳的人,而中国人普遍是将“沉稳”当作是成熟的标志的。

要“老不看三国”,是因为认为人在年老时经验已经够多了,再过多的接触《三国》的尔虞我诈,不仅让这个人是很可怕的,而且还认为这是不养身的:中国人认为老年如黄昏,更多的是平心静气,而非绞尽脑汁,弄坏身子。 总之,“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青松5698


在我国文学史上,受众广泛,妇幼皆知,众口烁金,仍有负面之影响,只能说书也如人,皆有两面性。

乱世末年,人心躁动,世事纷争,道德崩溃,背弃了原有社会的良知伦理,等级次第,法律程序。或拥兵自重,雄霸一方,或结帮成寇,啸聚山林,各自为王。

《三国》浓笔重彩书写了不同军事集团,为了自己的政冶利益,奇计频生,瞒天过海,火烧水淹,刀光剑影,枪刺箭射,唯利是图,各自为王,鼎分天下。

《水浒》则极尽渲染了所谓的英雄好汉们的快意情仇,杀勇斗狠,被逼无奈,啸聚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的人生理想。

作为读者的老年人,血气已哀,即将退出社会大舞台,面对即失利益,应心无所计,多有舍去之心,否则如书所为,不利身心健康,有碍欢渡余生。

作为看书的少年人,血气未定,阅历尚浅,好歹难分,如若效书冲动,事出偏激,危及自身,不利社会。

可我总觉得任何事物,都具好与不好的两面性。书藉也不例外,尽信书不如无书。汲善去恶,凭人自取,唯人自鉴,用心把握,自得佳境。非独言乃书之过了吧!


净心修道


刚好前几天重新翻了一下《水浒传》,读到武松血洗鸳鸯楼之时,再次感到《水浒传》戾气之重。在《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这一回之中,武松的杀戮之气尽显。若说蒋门神、张都监与他有仇,武松杀了,也就罢了。可武松连一些门卫、使女这些不想关的人,也一并杀了,前前后后共杀了十六人。可谓是残暴。

这样的杀戮,在《水浒传》之中并不是个例。《水浒传》里的暴力一面固然吸引人,但也可能会给一些判断力不足的人造成误导。

年轻人血气方刚,对世界、世事很难有理性与正确的认识,难免会因误导做出出格的事情。《水浒传》里面的暴力因素、江湖义气对着年轻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80后可能都知道,《古惑仔》系列电影流行的时候,学校周边都会有一群学生拉帮结队、欺凌弱小。《水浒传》美化江湖义气、渲染暴力的美学,极有可能造成坏的影响。

而“老不看《三国》”是什么意思呢?《三国演义》这部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失败者之歌。枭雄曹操,一代霸主吧,所开创的曹魏,最后却是被司马家所取代;诸葛亮鞠躬尽瘁一辈子,也无法逆天改命,蜀国该亡还是亡了;刘备英雄一世,却摊上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皆是一时豪杰,无奈下场令人落泪。人世间最伤感的事情,莫过于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而三国里,凡是英雄美人,都没有好归宿。老人读《三国》,容易勾起迟暮之心,故有“老不读《三国》”之说。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理解。书,其实无所谓读不读。关键在于你怎么读,读书得读发现其有价值,这样才能让人成长。


辉城啊


之所以会有这种观点,无外手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水浒传》主要是写草莽英雄,作者在书中,对武松等人物的刻画,着重于渲染其江湖义气的行侠仗义,容易使年青人刻意模仿而误入岐途,而书里过于血醒的打斗场面,以及潘金莲等女性的风流韵事,更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宋公明领导的梁山,从最初的替天行道最终变成了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过分强调了忠君思想,不利于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第二,老年人一般都是为人父母甚至祖父母,他们应该多教育后代与人为善,不要去和别人勾心斗角。而《三国演义》恰恰相反,书中通过诸葛亮和周瑜司马懿等人的斗智,三十六计轮番上演,为了击败对手,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些放到现实生活中,简直就是为老不尊。以上是我个人之见,希望网友似各抒己见,有苟同者点个赞,不胜感谢!


童146569245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来把两个名著反复拎开来分析处理下: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

它产生于明代,是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作品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虽然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非常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是在它成功地塑造了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的同时,又存在着过分歌颂、美化宋江的情形,它鼓吹“忠义”和“替天行道”,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

此书在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同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英雄辈出,战鼓长鸣:吕布兵败投了刘备,却趁刘备征伐袁术之机夺了徐州;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散尽家资招蓦兵马,亲友皆来相投,亦有了一支人马……

……曹操、 袁术等十八路诸侯与 吕布对峙于汜水关,董卓派出 华雄斩去十八镇诸侯多位上将,关羽自告奋勇却因自身的地位而被众诸侯所叱,唯曹操赏识人才,斟热酒令出战。酒尚温,关羽已斩华雄而归……

在如此广阔的背景上,魏、蜀、吴三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更是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使得全书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个人认为,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不是说,少年就不要或者不能读水浒,而是说,就算他们读了,也不一定能读懂水浒里面真正的对错。就像是街上的高空走钢丝,表演魔术。

外行看热闹,打打杀杀,英雄救美,儿女情长。内行看到的就是那一个时代的悲剧和人性挣扎。看不懂,他就不容易吸收到真正好的东西,就会出现偏颇,误差,甚至走上人生的极端。

而三国演义正像它歌曲唱的那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一个大的时代篇幅,比起水泊梁山,它讲的是一整个时代当中,不同身份、地位,英雄当中群雄逐鹿天下的情景。

人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应该知世故而不事故。老年人,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已经发生了。如果这个时候再去看三国,看让人热血沸腾的三分天下,合二为一。去谈理想,讲抱负,讨论雄韬伟略,就会产生一种力不从心感。

毕竟,人的岁数摆在那里,想想英雄垂暮,太多还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心里就会更加增添晚年的凄凉感。所以,到了那个年龄,就不喜欢,也不建议还去看三国演义了。

人到暮年,早已经是“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啦。所以,还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煮酒话青梅


1、 少不读《水浒》,理由一暴力

从内容上来看,《水浒传》中,有一些违背人性的暴力,甚至是滥杀无辜,比如说武松血溅鸳鸯楼时为了不打草惊蛇而顺手杀了后槽与丫环;李逵劫法场时板斧乱砍平民,张青、孙二娘卖人肉馒头,乃至将潘金莲等淫妇、陆谦等仇敌挖心剖腹等。《

水浒传》这本书的内容和思想应该从这样两方面去看待,一方面是封建思想,是它的糟粕,另一方面是它的人民性,它的民主性的思想因素,还有它艺术上的现实主义精神。就这样说吧,在那样一个时代,要起义,要活命,杀人是难免的,因为不杀害民狗官就难以平愤民心,不杀就要被杀,况且起义领袖们攻掠一地时总是晓喻将士,严禁杀扰百姓,但是小孩子小时候性格还不够成熟,万一看到什么开人肉馒头店啦、凌迟烧烤啦、苦大仇深的滥杀无辜啦、李逵不问军官百姓,一个斧头砍去一个,排排砍去,直到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为了骗美髯公朱仝上山杀了无辜可爱的知府的四岁的儿子等等,万一小孩子冲动之下杀人了怎么办?儿童的文学阅读的确会对小孩子产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等小孩子身心发育成熟的时候读《水浒》可能会更加合理一些。

此外,《水浒》中所刻画的一些任务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性而为,反映的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精神、帮派性质,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2、少不读《水浒》,理由二悲观、权诈与骗术

《西游记》小孩子都很喜欢看,不仅仅因为这部名著有"插科打诨"、"表演"的色彩,更在于它的每一回合看下来结局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尽管唐僧经常被抓,孙悟空经常被误会,猪八戒经常偷懒和耍小聪明,但这种"正剧"色彩的经典价值观是非常纯正的,小孩子不会误解,但是《水浒传》就不一样了,宋江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说的典型人物,他谦恭礼让、乐于助人,骨子里却工于计算、支配欲非常强,在发配途中被请到梁山时候,花荣要给他开枷,但是他作色道"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但是被蒙汗药麻翻的时候,李俊把他救下并且除了枷的时候,宋江怎么不问"国家法度"怎么不在了?如果说这是别人帮他打开的,那么在穆太公家借宿时,确确实实是他自己打开的。公人在蒙汗药事件之前,并未建议去掉枷,但是现在他们也领悟到,宋江在梁山泊兄弟面前只是作秀,故尔加上一句"这里又没有外人"的知情语。

《水浒传》中透露的那种社会的灰暗,让人产生的那种悲伤绝望感,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小孩子可能也不能理解到这种成功,反而会可能产生消极情绪。

3、老不读《三国》,理由一描写过实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三国的优与劣,其中有一点说到三国的描写太实,写好人的,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写坏人的,又简直一点好处都没有,比如曹操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处;而刘备、孙权也不能说是毫无可议,但是作者不管它,任由自己主观去写。后面四十回写得也较为草率,总之,三国有他好的地方,但是老了的时候,思想和各方面都会比较成熟,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回来看《三国》,就可能觉得描写太实。

曹操具有独特的政治眼光,例如《三国志》里面有一段说道,"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当时的袁绍是什么人?他的家族就非常了不起,人称"四世三公",从他的曾祖父起,四代里面,有五个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在三公之上,这样一个人在曹操眼里居然比不上刘备,而最终事实也证明,袁绍确实比不上刘备。当一个人已经显露出英雄之相的时候大家夸他是英雄,这不叫本事,当一个人还没有显露出英雄相的时候,这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都是知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曹操和刘备这对死敌,也是两个千古知音人了。

4、 老不读《三国》,理由二过多计谋

这是一个艺术法则的问题,虽然作家笔下的人物可能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大不同,但是刻画却未遭到失败,不知道有多少个作家写过拿破仑,写过奥斯特里茨战役,在托尔斯特的《战争与和平》里面,奥斯特里茨战役也没有给拿破仑的形象增添什么光彩,反而显得骄横、残忍、暴力,还有满脑子的歪点子。《桃花扇》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尚任把侯方域写得一身清白,有回避侯方域失节之实。

所以,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个艺术法则的问题,《三国演义》把曹操描写得狡猾、诡计多端,

但是如果要追溯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正直上,它的道德启示意义就变得难以加以考察,最后也是司马篡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难道只有依靠权术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吗?这无疑是值得思考的。

5、 老不读《三国》,理由三"三国精神"值得反省

王学泰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这样解释为什么老不读《三国》,提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三国精神""三国意识",虽说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但在正统的士大夫著作中这些往往不会受到公开的赞美与宣扬。如果一个人大张旗鼓地说:"我要当皇帝啦",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不会受到赞美和宣扬的。例如:袁世凯登基要进行三让,他还提到,阅读《三国演义》中,我们大多被精彩的描写吸引去了注意力。

但是真正的值得反省的"三国精神"却没有引起过多我们的注意,这种精神究竟是什么?包括关羽、张飞、周瑜等等,算不算英雄?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主人,一生也无非就是在施暴斗狠、烧杀抢掠,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心怀大志、争夺天下,动不动就杀人如麻。再比如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疾言厉色逼迫献帝,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从汉家天子的角度上来说,华歆就是助纣为虐的打手,为虎作伥的狐狗,但是如果站在曹魏天下的角度上来看,华歆又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忠诚,这个人其实有两副面孔。

荆楚大地,一场场战争已经结束了,一代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风流故事也已经化作了幻影,只有江涛冲击着岸边,发出悲壮的鸣叫声,那是孔明在喋喋不休话说三分天下时的兴奋话语声吗?还是周公瑾破曹时候的自信话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