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文 | 韦爵爷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春秋时代,诸侯纷争,史料记载的兵器有剑、弩等16种,材质都是以青铜为主。这些兵器中殳、戟、矛等冷兵器尤其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历史久远,“殳”这种兵器已经失传已久,它是由青铜器制造的,是一种当时的近车战打击钝器。我们都知道,鼎这种大件的青铜器耐腐蚀,但是殳这种小件的青铜器却会在湿润的土层里渐渐腐蚀,所以流传至今的寥寥可数。

1978年的时候,随县的擂鼓墩上发掘的战国墓(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了大量极其精致完好的青铜器,包括编钟、铜壶、铜鉴缶等国家级文物,并且其中还发现了几个长满了铜锈的不知是什么玩意儿的“铜枪头”。当时考古专家并没有注意,于是将这几个铜枪头用棉纸包了起来放到木箱里。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考古专家对文物的分类清理,一般都是先整理比较珍贵的文物,这就好比去医院看医生,护士台分诊,都是重症的先看。

因为文物在地底下几百甚至几千年的时间,突然被暴露在空气和强光中,会有氧化和腐蚀的可能,所以越是珍贵的文物越要先清理保护,一旦出现损坏,将是不可挽回的遗憾。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而那个铜枪头,作为不太重要的文物,排在比较后面清理,清理完上面的泥土和锈迹后,这几个宝贝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专家们都惊呆了,这几个模样怪异的文物,根本不是普通的铜枪头。于是几十个专家一起组成了鉴定团,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

带头的鉴定组长是一位对先秦青铜器颇有研究的专家,他对古代兵器也颇为精通,他经过深入研究,又翻阅了大量典籍发现,这可能就是失传已久的青铜殳。这个消息可谓震惊了考古界,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觉得这不是殳,因为史书上记载的殳是一种长二尺,用来击打的钝器,而这个类似枪头的兵器不符合这种描述。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就在两派人争执不下的时候,文物馆请来几位武器专家,经过这几位专家的鉴定,最终确定这几个铜枪头确实是传说中的殳,随后,他们就以报告的形式,向所有人讲述原因。

原来,古时候的殳就是粗糙的棍棒,都是用青铜器制成的,用来击打的钝器,造价非常低廉,所以军队可以大批装备,于是成了军队中最常见的兵器。后来,冶炼技术的发展,匠人们为了增加殳的杀伤力,就在殳的头上装上了带刃的尖头,非常锋利,杀伤力极强。听了武器专家们的解释,专家们纷纷恍然大悟,都一致认定,这就是失传千年的宝物。

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一怪异文物,引起专家争执,最后确定是国宝

没想到的是,差点被当成枪头的文物居然是如此稀有的宝贝,真的要感谢各位考古学家和武器专家们,为我们解开了这么多历史谜题。如果那天你站在博物馆门口看到这种兵器,你也可以自豪地说:这可是失传千年的兵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