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垃圾堆里捡到的“国宝”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垃圾堆里捡到的“国宝”

王羲之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大陆现存王羲之书法墨迹(唐摹)只有六件,《兰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

垃圾堆里捡到的“国宝”

王羲之的《上虞帖》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上一期我们讲了《寒切帖》和《干呕帖》从天津废品收购站被发现的故事,成为了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一期,我们就讲讲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羲之的《上虞帖》被发现的一段离奇经历:

跟《寒切帖》和《干呕帖》的经历一样,它竟然也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馆的明清古画鉴定专家、墨拓大师万育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文革”中,上海专门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组,对抄家得来的文物书画,逐个鉴定清理。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万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馆参加文物清理小组,为书画鉴定把关。

一次,万育仁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在绢签的下角,有朱文双龙圆形骑缝印,有“御书”葫芦骑缝印,还有五代南唐“集贤院御书”墨印及“内合同印”朱文大印。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凭多年书画鉴定的经验,万育仁确定此卷非等闲之书卷。再打开内页,只见58字七行草书历历在目:“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艰!想行复来。修龄来径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内容主要是回答来书所问。帖中提及三人,一为修龄,乃王羲之从兄弟;二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当是名士谢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锋运笔,字体连贯流畅,丰肌秀骨;体势超逸优游,灵动绰约。

万育仁依稀记得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安岐《墨缘汇观》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来湮没不彰,于是毅然将废筐里的《上虞帖》捡回,带回上海博物馆,请还在工作的专家进一步确认。

垃圾堆里捡到的“国宝”

谢稚柳

最初,这幅《上虞帖》被定为赝品。直到1975年,经谢稚柳鉴定,又经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于是断定此《上虞帖》为唐摹本。此帖由装裱大师严桂荣先生修复。严桂荣在上海博物馆修复《上虞帖》时使用了“火烧法”古书画装裱与修复方式,使帖色深褐、纸本破碎、有18处损坏的唐摹本重现光彩。

垃圾堆里捡到的“国宝”

好了,看了这几天,《清明上河图》《上虞帖》、《寒切帖》和《干呕帖》,都是从垃圾堆和废品收购站捡回来的,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际遇。

正因为有了这些眼光独到的鉴定大家,才让我们在千年以后,还能够在博物馆中欣赏这些艺术大家的作品,这些就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基因和血脉,时刻提醒着我们,多一些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继承,让文明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想每天都看见这样的故事就关注一下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