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60年輝煌與風采|中衛:擘畫民政保障和民生改善新圖景

歷史的意義,常常在回望與對照中更加明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保障民生,是職責,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底線;改善民生,是目標,也是實現人民福祉的動態過程。60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宗旨,紮實踐行“維護民利、解決民生、落實民權”職責,著力推進各項民生保障工作創新發展。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如何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化為生動實踐,中衛市委、市政府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60年來,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衛縣委政府實行社會救濟制度,解決城鄉群眾衣、食、住、醫等生活困難問題。上世紀50年代後期,社會救濟款撥至鄉,一部分用於解決貧困戶生活問題,一部分投入合作社用於發展自救生產。2008年,為有效解決廣大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就醫難、看病難問題,我市建立了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成立了中衛市大病醫療救助評審委員會,籌資300萬元建立了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對患有重特大疾病的困難群眾按規定給予救助。

談起大病醫療救助,市民盧恩惠深有感觸:“2016年,我母親生病住院,花了50多萬元,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保險一共報銷了34.56萬元,給我們減輕了不少負擔。以前有了病不敢去醫院治療,現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看病不再難。”

60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最低生活保障為主,特困人員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其它專項制度為支撐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社會救助家庭經濟核對,確保符合條件困難群體及時納入保障範圍。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臨時救助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完善,城鄉低保從無到有。2015年全市城鄉低保參保人數達到12.8萬人,發放救助金2.86億元。率先在全國建立實施了“城鄉一體化”困難群眾重特大病醫療救助制度,累計有10094名城鄉重特大病患者得到救助,發放救助金9695.31萬元,有效解決了特重大病困難患者“無錢看病”問題。

社會救助、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在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中,我市一項項惠民政策相繼出臺,織密築牢了民生兜底保障網。

60年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全縣大辦社會福利事業,公社、大隊共計興辦養老院或敬老院22個,480名孤寡老人得以被收養,實行保吃、保穿、保教、保醫、保葬,俗稱“五保戶”或“五保老人”。

1981年,中衛縣政府投資新建了社會福利院,至1983年收養城鎮孤寡老人、孤兒、智殘成年人共46人,保障了社會孤老殘幼人員生活。

1998年,全縣新建和改擴建39個社區老年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逐步形成居委會有站點、鎮鄉有敬老院和有服務中心的社區老年服務設施網絡。同時,堅持一手抓培養,一手抓管理,大力支持社會團體發展,社會團體和民非企業增加到210家。

……

60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逐漸建立。撤銷了鄉鎮敬老院,先後建成中心敬老院14家,入住五保老人335名。2010年,完成了中衛市社會福利院綜合項目工程,包括中衛市兒童福利院、中衛市老年活動中心、沙坡頭區第一中心敬老院和中衛市老年公寓陸續建設並投入使用。2011年,建成了中衛市救助管理站和中衛市流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有效解決了流浪乞討人員食宿問題。

60年來,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形成

1980年,建成了中衛縣社會福利工廠,城鎮街道辦陸續開辦自行車修裝、制鏡等15個福利廠、組、店,先後安排殘疾職工27人,優撫對象68名。

1984年開始,全縣大力扶持發展殘疾人事業,舉辦了聾啞兒童掃盲班,32名聾啞兒童參加了學習並因此獲益,15名聾啞青壯年職工參加了文化知識培訓。1986年,舉辦了全縣首屆傷殘人運動會,49名殘疾人參加了運動會。

2010年,我市出臺了《中衛市重度殘疾人生活保障暫行辦法》,建立了重度殘疾人生活保障新機制,3122名二級以上重度殘疾人享受了該項保障。2009年,市政府出臺了“老年人殘疾人免費享受公共服務待遇”政策,全市老年人、殘疾人從醫療衛生、旅遊景點、公共設施、困難救助等16個方面得到了實惠。5774名80歲以上的城鄉高齡老年人享受了高齡生活津貼待遇,真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落在了實處。

……

60年來,我市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形成。實施高齡津貼制度,截至2017年年底,向8100名80歲以上困難高齡老人發放津貼每月發放津貼250萬元左右;建立孤兒養育制度,享受津貼兒童達1705名,其中機構供養的每月1049元、純孤兒737元、散居孤兒531元。全市446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農村“三留守”關愛督導員,建設了50個兒童之家,至此,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機制全面建立。

一個個溫馨的民生故事,一張張拉長的“民生清單”……在多彩的民生行動背後,折射出民生和社會保障事業不斷髮展的生動實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方力量讓中衛聚力前行。中衛,正以厚積薄發的姿態闊步向前,以民生為底色,書寫美好生活的時代答卷。(中衛市新聞傳媒集團 全媒體記者 楊雪 姜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