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說亡就亡?

無聊感悟人生


蒙古帝國也不是說亡就亡,但蒙古大汗蒙哥的去世,卻是蒙古帝國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性世界。而這也被認為是蒙古帝國走向衰亡的開始,並且從此極速的往下敗落。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年後,蒙古出現的情況,也就知道蒙古之所以那麼容易滅亡的根本原因了。



(蒙古人西征)

其一,這一年後,除了忽必烈還把南宋拿下來外,整個蒙古帝國巳經停止了對外擴張。至少不再有集團式的對外擴張。

而忽必烈對南宋的征討,因為缺乏蒙古帝國集團的支持,打得其實並不好。而且這場仗打勝以後,國內經濟處於一種崩潰的狀態。忽必烈為了提振經濟,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比如說鹽鐵專賣,發行交鈔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但這種竭澤而漁的辦法,效果並不好。

此後,忽必烈也再不能組織對外擴張,後來組織的打蒙古和越南,都先後失敗了。失敗有其它因素,但財力不足卻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其二,這一年後,蒙古帝國內部開始大打出手。

先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違反蒙古汗位繼承的選舉規矩,採用武力爭奪的方式獲取汗位。最後,既不是幼子,又沒有得到上一位大汗遺囑,也沒有得到蒙古貴族普遍選舉推薦,僅憑武力強勁的忽必烈獲得汗位。

然後是朮赤系後人別兒哥,與拖雷系後人旭烈兀因為信仰不同大打出手。信仰伊斯蘭教的別兒哥,責怪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的時候,殘殺伊斯蘭教徒,擅自處置伊斯蘭教首領哈里發,提兵和旭烈兀大戰。兩人打得不分勝負,不過兩個國家都因此大傷元氣,再無力外擴張。



(蒙古帝國的地盤)

再然後,窩闊臺的後人海都與朮赤後人忙哥帖木爾聯合起來,攻打察合臺汗國的八刺。把八刺趕下臺來,並佔領了察合臺汗國的不少土地。接著,忽必烈為八刺出頭,提兵打海都。然後海都又和東道王的乃顏合作,夾功忽必烈。

可以說,這場戰爭,黃金家族的後代們(包括成吉思訐兄弟們的後人),除了伊爾汗國沒有參加外,其餘所有人都參加進去了。

這還沒完,這其實還是蒙古黃金家族後代們互相攻擊的開始。此後蒙古人的內部戰爭,一直打到元朝和四大汗國徹底滅亡。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成吉思汗的“初心”。

當初,成吉思汗為了避免他的兒子們鬧矛盾,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一方面,他帶領部隊四處征伐,為的是能獲得更多的土地和財富,分配給他的兒子們,免得他們因為不夠而鬧矛盾。另一方面,他又讓性格最好,協調能力最強的窩闊臺當他的汗位繼承人,以窩闊臺協調其他三兄弟,免得他們鬧矛盾。

可以說,成吉思汗的目的是達到了的。但矛盾還是在黃金家族第三代的身上劇烈地爆發起來。這大約是成吉思汗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其三,蒙古人離開了他們的生存土壤,又沒有獲得其他更好的本領。

蒙古人為什麼打遍天下無敵手?那是他們在草原上練就的本領。但是當元朝和四大汗國建立後,所有的蒙古人都離開了草原,到達他們不熟悉的環境生活。



(蒙古人需要的本領)

耶律楚材曾經對成吉思汗說過,馬上可以打天下,但馬上不可以治理天下。

蒙古人到達了新的地方建立國家以後,他們從馬上走了下來,但是並沒有很好的學會治理國家的本領,同時打天下的本領也忘了。

咱們就拿元朝來說,元朝建立以後,蒙古人把國內的人分為三六九等,進行殘酷的高壓統治,連菜刀都要好幾家人共用一把。這顯然是失民心的做法。君王視我如奴僕,我視君王如仇寇。在治理國家上,蒙古人完全不懂得這個道理。

而他們因為從馬上下來,貪圖享樂,爭權奪利,最後連仗也不會打了。以致於元末的時候,一幫手無寸鐵農民起義者,就能夠把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給打敗。

其他幾個汗國和元朝,都是一樣的做法,也都是一樣的結局。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帝國1206年由成吉思汗建立,到1260年四大汗國相繼脫離時就已經分崩離析、名存實亡了,共計存在55年。這期間蒙古帝國橫掃亞歐,空前強大。

而廣義的蒙古帝國則包含了1260年之前的大蒙古帝國時期、元朝和四大汗國時期、殘元和韃靼以及漠南漠北分離時期,到1635年後金滅掉蒙古汗國,這個時間則長達四百多年。

不過,從大明朝滅亡元朝開始,蒙古帝國就基本完全走向了瓦解,不再具備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按這個時間來算的話,蒙古帝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時間大概為160多年。

這個160多年的時間包含了蒙古帝國瓦解前的55年,也包含了四大汗國和元朝的時間。但是因為四大汗國和元朝的建立到各自的滅亡,其時間又分別有所不同,所以蒙古帝國強大的時間其實並沒有160多年,比如元朝,只存在97年。



而蒙古帝國從迅速崛起,到迅速瓦解,這期間的歷史,的確讓人深思。

蒙古能夠崛起的原因之一,就是巨大的征服欲,征服對手成為蒙古的信仰,以此為莫大的榮耀。蒙古正式由這種情況,走向了征服世界的進程。

蒙古先後滅亡亞歐大陸上的數十個王朝,蒙古鐵騎所到之處,即建立了蒙古的統治。在這個階段,蒙古帝國給各地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隨處一片焦土。



而當蒙古所建立的帝國穩定以後,其對各地的征服則轉化為了治理。但是,征服容易,治理則不是那麼容易了。

一方面,當時蒙古滅亡各地,是落後文化對先進文化的摧殘。但是即便如此,當蒙古建立統治以後,其文化上的弱小就體現出來了,沒辦法對征服地建立強大的文化影響,反而被各地不同程度的同化了。

另一方面,當蒙古帝國建立強大統治以後,對繁榮的依賴,以及內部的爭權奪勢都一覽無餘地暴露了出來,其惰性也由此滋生。

而蒙古少量的人口,與應對如此龐大的帝國轄區相比,顯得無比的捉襟見肘。再加上各地的反抗,蒙古帝國走向陌路也就是自然了。


蘇綻


蒙古帝國的滅亡從本質上而言一開始就已註定:蒙古長於征戰,但並不長於治理。然而蒙古的擴張速度實在太快了——從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起蒙古人用了七十餘年時間征服了東起太平洋、西到多瑙河、北抵北冰洋、南達曾母暗沙的3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西遼、花剌子模、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高麗、阿拉伯帝國、羅斯諸公國、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日耳曼紛紛倒在蒙古鐵蹄之下,兵鋒所及也曾一度席捲日本、越南、占城、緬甸、爪哇,甚至連遠在非洲的埃及也曾迎戰過西征的蒙古大軍。如此迅速的擴張速度實際上意味著蒙古人並沒來得及對新徵服的地區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事實上在被蒙古征服的地區潛伏著一個又一個隱患。

本來被征服地區對蒙古帝國的統治就心存抗拒,而在蒙古內部卻又矛盾重重,這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蒙古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事實上從1259年起蒙古帝國就不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而是由中國元朝和四大汗國共同構成的一種鬆散聯盟,而這時元朝還沒征服南宋,嚴格意義上這時甚至都還沒有”元朝“這一概念——因為忽必烈正式啟用”元“作為國號是在1271年。儘管1259年時元朝尚未正式建立,然而忽必烈已在自己的漢族幕僚建議下打算仿行漢制建立一個繼承中原正統的王朝,這就引起了他和試圖維持蒙古舊制的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的矛盾。欽察汗國的別兒哥汗則在當地突厥人的影響下皈依了伊斯蘭教並因此對滅掉阿拉伯帝國的伊爾汗國心存不滿,同時他和伊爾汗國在阿塞拜疆等地還存在領土爭端。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也沒說滅亡吧,只是分散成很多國家,但是蒙古人本來就那麼多點人,卻要分散在那麼大的國土上,所以只能和當地人結合才能延續血統。就這樣,黃金家族的血脈經過幾千年的融合與稀釋,即可以說滅亡了,也可以說遍佈全世界。


梅里愛


單純的武力是無法維持長久而穩固的統治的。蒙古人在發端時,是一個連文字都沒有的、地道野蠻族群。僥倖遇上中華大地處於大分裂的歷史機遇,依仗一股子狼性和冷兵器時代特有的騎兵優勢,在當時的世界上確實沒有戰而勝之的軍事對手。但由於蒙古人無法給佔領區帶來更高的文化,加之自身人數又很少,難免不被佔領區的人群同化。不想被同化,那就不可避免地被武力驅逐。被佔區的人也不傻,你那套戰法一旦被掌握,滅你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大明雄魂


這個問題很簡單,看看現在蒙古國的經濟狀況,你就知道為什麼這個帝國說亡就亡。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是看你的國土面積有多大,關鍵是看老百姓過得好與不好。老百姓沒有國家歸屬感,分裂就是必然。


鬼行僧


其實蒙古帝國覆滅的原因史學界爭議還算少的,雖細說話長,但歸結根本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上的巨大差異,遊牧民族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巨大碰撞。蒙古人打天下橫衝直撞,掃清四海蕩平宇內不在話下;但下了馬須要治理這個巨大國家時,沒有思想和文化準備,這一點清朝入關後吸取了蒙古人的教訓,採取了與漢文化深度融合國策,使掌控國家命運的時間達近三百年,這個奇績恰好與蒙古人作成敗對比。也正所謂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例證。也正說明金戈鐵馬打天山,而與文化底蘊相適應的國本方略守天下,兩者不能缺一。

其他方面的原因都是表面的次要的,例如蒙古人貪圖亨樂不思進取呀,內部爭權利不團結呀,缺一個成吉思汗樣的鐵腕領導呀,都是造成元朝迅速解體的因素,但本人想治理國家的方略出了問題,就是成吉思汗活著也是一樣的。


手機用戶山丁子


蒙古的崛起是一個軍事帝國,不穩定是很正常的,封建制度來自於部落習俗,而蒙古是一個剛從部落制向封建制過度的實體,它的大汗要經過庫布里臺大會推舉,保留了這麼濃厚的部落封建習俗的帝國能夠長期維持才是奇怪的事!封建國家往往不能維持巨大的國家,歐洲的那些小國就是證據,因封建會導致分裂!如果一個帝國能夠長期維持,那麼可以說,它的封建習俗多半已經被消滅了,比如秦以後的華夏!


帝國曆史


武力強大的蒙古帝國,在中國不到70年被滅,在俄國也只維持了300年,世界上幾乎所有軍事帝國都短命,無論希臘,馬其頓,蒙古,普魯士,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和蘇聯,根源在於武力可以滅其族,但不能服氣其心,馬上可以打天下,馬上不能治天下。要想長久,中國古人才用了文化整合,效果很好,很多曾經不可一世的少數民族完全融入中華民族,成為漢人的一部分。美國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一個軍事帝國的特徵。


慧劍3


大家好,我是歷史老師胡玉珍。感謝朋友們閱讀我的這篇回答。

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說亡就亡?一個朝代的興衰,跟很多方面都有關係。我們方方面面來說說。

1、重徭役。



濁涇一斛幾半區,白田一沃成膏腴。汾水流源亦不殊,循崖挾阜不可渠。姑射山高草木敷,精英四散清流疏。清流溉田田即癯,耕犍嗇夫疲糞車。

這是元代理學家、詩人姚樞所作《賦龍池水》。反映的是元代政府重視農業的政策表現。

元朝的短命,跟重視農業有關係嗎?很有關係!

眾所周知,人類的歷史是從採摘到狩獵再到農業最後到工業逐步發展的。 蒙古族人是遊牧民族,過著典型的狩獵生活。相對於以農業為主的漢族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生活顛沛流離。於是,當他們攻下大宋,嚐到了農業的甜頭之後,為了讓統治階級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政府大力發展農業。

這裡要注意的就是他們的動機,不是為了老百姓,而是為了供給他們優越的生活。 為了享樂而重視農業,勢必急功近利,帶來大量的徭役。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無休止的徭役,最終導致了人民群眾奮起反抗。

2、對南宋人民的歧視。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包括維吾爾族、乃蠻族、回族和欽察族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漢人(北方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契丹人、女真人、高麗人,渤海人等)和南人(長江流域的宋朝人)。

既然分了等級,待遇也就不一樣。全世界都一樣,處在末等的往往就是被奴役得最厲害的人。

偏偏這片土地原來就是屬於南人的。那種國仇家恨就像種子一樣,隨時在他們心裡發芽,只要有機會,就會開枝散葉。

3、輕視文人。



文人在元朝的地位,宋末進士謝枋得曾用“九儒十丐”來形容: 元代,朝廷將職業分為十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我們可以看到,文人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點!

元朝統治者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他們過去在馬背上哪有機會舞文弄墨?尤其他們會想“擅於文章的南朝人還不是被我們征服了?”,心裡就更輕視文人了。

輕視了就不會去研究,不研究就不知道文人其實也是有武器的,而且還是厲害的武器。文人對元政府的口誅筆伐,使得社會底層的人民更團結一致。

4、過分重視僧道。



前面對職業的分級,我們可以看到,元代的喇嘛道士是很吃香的。尤其是喇嘛。 元代的喇嘛可以封王侯,置妻妾。還不用幹活。

於是,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座佛寺,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個僧侶應運而生。

老百姓也紛紛以嫁女給僧侶而自豪:“小女嫁僧今兩秋,我家破屋改作樓。”

人民百姓辛辛苦苦種來的糧食,幾乎有一半被這些六根不淨的俗人浪費了。 等人民奮起反抗,元朝政府需要大量兵馬的時候才發現,糧草不夠了。

5、沉迷享樂。

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元朝的統治者們面對南宋的花花世界 頓時軟了筋骨。幾代下來,連馬都不會騎了,更別說打仗。

元代後期,宮廷生活驕奢淫逸,文化生活附庸風雅,朝廷上下小人得勢,朝廷幾乎以外界隔絕。 外面鬧得沸沸揚揚,宮廷裡卻互相殘殺。而奢侈淫亂的生活,使得馬上民族體弱命薄。毫無戰鬥力。

結果


最終,在不堪被奴役的人民奮起反抗的時候,文人推波助瀾,僧侶挾財抱頭逃竄,孱弱無力的元朝軍隊節節敗退。驕傲而不思進取的元朝就這樣土崩瓦解了,時長97年。

不關心百姓的死活的元朝,百姓也不會關心它的死活。這樣的統治者註定要被拋棄、被淘汰。

我的回答完畢。喜歡的朋友請幫忙點贊和轉發。非常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