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姑儿蹲腚(民间故事)

老家有个传说,说与众位看官听。

胶东有一座大山,叫做马石山,说起山名的来历,老人们有几个说道:一个说法是,从前此山水草肥美,引得上天的神马下凡饱食,有位天神奉令捉它回天庭,谁知这马生性刚烈、不服拘管,就地一滚,竟比原本吃草的大山还高大,那天神也不是省油的灯,登时施法,变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只见他一把抓住马鬃,把大山当成上马垫脚石,飞身上马,腾空而去。从此,人们就叫这座大山“上马石山”,传到现在就叫成“马石山”了。还有个说法,也是说早年间这山草木茂盛,有养马人在山上用山石垒出养马圈,用来饲养马匹,养马的石圈,慢慢这山也就被叫成“马石山”了。

还听老人们说,1941年冈村宁次老鬼子领着日伪军大扫荡,合围马石山,胶东军区一个班的战士为了营救老百姓,将鬼子引上了三面悬崖的主峰,最后弹尽粮绝,他们最后和鬼子拼命用的大石头,就是从这养马圈上拆的。

想来还是第二个说法靠谱些,据说现在还能依稀找到当年的养马圈残墙呢。

今天说的,不是那段血染的历史,而是马石山上流传了很久很久的一个故事。

说马石山大,其实还真比不了什么高山险峰,可是在丘陵地带,和一望丘陵比起来,它还真是出类拔萃。因为这里山高林密,景色清秀,有些许仙气儿,所以老年间这里有几所庙宇、道观,专供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求佛问卜。

山顶上就有这么一个小尼姑庵,住着师徒二人;师傅苇善40左右,据说原是地主家的小妾,那地主家“宫斗戏”太狠,被正房整的挨不过,便索性毒杀了正房,远远的跑到这里落了发;老尼姑师傅见她可怜,也有心悔过,就偷偷留下她参禅学佛,改过求新。后来有一天,老尼姑不知何故一夜暴毙,庵中再无他人,苇善便一人独居在这破庙之中;再后来,一次下山化缘,赶上下雨,苇善急急的找了一个破房子避雨,谁知一进门便被东西绊了一下,回头看时,却是一个襁褓,一个女娃娃正直勾勾的看着她,不曾哭出一声。苇善当下动了恻隐,心想养了这个孩子,到底能有人做个伴,况且这孩子长大了也能伺候自己;停了雨就抱着这孩子回到山上,取了个名字,唤作碧玉,以应“避雨”的因缘。看到这,各位看官必然以为苇善肯定待碧玉亲生一般吧?可事情啊还真就并非如此!

说话间,一晃10多年,小碧玉出落得机灵可人,可苇善就是不待见她,每天冷脸相向,指使着小碧玉干这干那,还动不动就加以训斥;看官们好说奇怪了,不应该啊,捡来的孩子,又是师徒二人相依为命,怎么就不待见呢?您别说,还就是因为捡来的,苇善时常怪自己当时一念之差领回张吃饭的嘴,那年月,饥荒不断,老百姓自己都吃不饱饭,送到山上的供养自然少之又少,苇善本就不是能过苦日子的人,若不是躲避人命官司,如何肯屈就在这深山荒庵之中;如今为了一口吃食,顾了自己,又要顾着碧玉,时间一长就心烦气躁起来;最重要的是,苇善有了相好的了!

马石山半腰,有一座古刹,原本也香火鼎盛;不过连年的灾荒,也变得萧条衰败不已,庙里的和尚死的死,逃的逃,就剩下一个和尚之源;这之源和尚之所以坚守山门,一来他原就是本地人,毕竟有些根子在,尚不至于吃不饱,加上他能说会道,法事做的有些名堂,有钱人家的白事愿意找他,自然也能宽绰一些;另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苇善。

那是上元节,苇善又下山化缘,归途中遇了大雪,道路被阻,苇善看天色已晚,只好硬着头皮敲响了之源所在庙宇的山门,当寂寞空虚冷的之源和尚遇到饥肠辘辘的苇善,两个身处乱世,本就六根未净的空门之人,便有由来、没由来的蹭出了爱的火花,干柴遇烈火,竟在菩萨面前烧了个一发不可收拾。

这本就是一段被世人诟病的孽缘,苇善自然就避讳小碧玉了。

师傅不待见,小碧玉倒也识相,之源隔几日便上山一趟,只要他一来,小碧玉便挑着水桶去担水。打水的地方,离尼姑庵稍有些距离,一口古井泉水清冽可口,雨季不浊,旱季不涸。小碧玉每次来,都喜欢在这里玩上一阵子,摘几把野花,或者寻几个野果子,追追蝴蝶,再或者坐在井边发发呆、感叹下自己苦命的身世。

前几日,小碧玉又来井边打水,不知从哪来了个小男娃娃,穿着一个小红肚兜,扎着一个朝天辫,挂着一副长命锁,看着也就两、三岁的样子,胖嘟嘟、粉嫩嫩,很是讨人喜欢;碧玉一来,小娃娃就姐姐长、姐姐短的叫着,每次都缠着碧玉给他抓虱子、梳洗头发。一开始,碧玉还觉得奇怪,哪来的小孩儿呢,后来熟了,也便习惯了,两人玩的甚是相熟;碧玉经常给小红肚兜讲自己的身世,说道说道这山上如何清苦;小红肚兜听进心里,再来时,总是带些小红果子给碧玉吃,那果子豆子大小,红艳艳的,碧玉问不出小红肚兜这果子叫什么名字,却也不在意,只管吃下去;说来也怪,就这不大的小果子吃下去,竟连日不觉得饿,总是面带饥色的碧玉,竟一日日的感觉自己气力渐长,脸色也越发红润起来。

这一日,苇善正在屋檐下闲坐,瞥见碧玉打水回来,心里怃然起疑:这丫头之前都是几天一担水啊,最近怎么天天外出,且每次都回来那么迟?再一细看,碧玉走起路来,脚下轻盈,步步生风,脸色也是红润朗丽,咦,莫不是这丫头找到打食化缘的好地方了?苇善越想越起疑,越看越生气,心说,我若不是靠上之源,你我哪能有个饱肚的日子,你却比我轻巧,吃上了独食,我倒要看看,你上哪弄得山珍海味!

想到这里,便把碧玉叫到近前,好一个申斥,直直的就问到,碧玉,你个白眼狼,我养你十几载,这大灾之年,师傅我都无米果腹,你倒好,自己吃起独食不管我了!碧玉被骂的实在云里雾里,忙不迭的劝师傅息怒,询问缘由。师徒两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到底让苇善问出了小红肚兜和红果子的事来,苇善毕竟年长,又在大户人家里待过,当她听碧玉说起红肚兜和红果子的事儿时,心里是顿觉一惊,猛然又是一喜;当下却不露形色于脸上,只说碧玉,你以后出门早些回来,为师挂念你,山中多虎狼,伤了性命可如何是好。

碧玉一脸悻悻,倒也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碧玉又要出门担水,转过殿房,行经门口,却见师傅站在那里,一脸捉摸不透的笑,碧玉忙上前打招呼;只见苇善从绣袍中取出一根红绳,对碧玉说,你那小红肚兜弟弟,想必也是穷苦的出身、悲惨的命运,为师送他一个红头绳吧,你只管给他梳头时,偷偷给扎上讨个好彩头,又反复叮嘱,切莫让他看到啊,他万一再不好意思要,岂不是让为师尴尬。

碧玉倒也高兴,没往多处想,欢欢喜喜的到井边打水了。小红肚兜等在井边,见碧玉来,高兴的三蹦两跳的跑到碧玉怀里,姐姐、姐姐的叫着。接下来,碧玉给他梳头时,便听从了师傅的“好意”,把红头绳给小红肚兜悄悄的扎上了。

碧玉哪里知道,她这一扎,却害了眼前的这位好弟弟。

晌午,碧玉回到庵中,却意外的发现师傅并不在,莫不是师傅下山了?不该啊,自从师傅和之源好上了,都是之源隔三差五的上山来,再没见师傅下过山啊,况且这烈日炎炎的,师傅又能去哪呢?

正想着,师傅从外面回来,宽袍大袖上净是草屑汗水,碧玉迎上去,苇善却也不搭理,径直走进了斋房,不一会又出来了,满脸抑制不住的喜色,对着碧玉说,锅里盖着吃的,你不准看,只管给我小火慢炖,待我叫来你之源师伯,你我三人一块喝汤。

碧玉不明所以然,却也不敢忤逆师傅的吩咐,赶忙来到灶台烧火熬汤。

再说这苇善,之所以让碧玉烧火,是她有件天大的喜事想第一时间告诉之源,各位看官可别以为是苇善怀孕了,那天大的“喜事”可比这来的还让人喜不胜收,急不可耐!

您问是啥喜事?这事啊,换做您,也得蹦起来忘乎所以!

前段讲苇善让碧玉给小红肚兜偷扎红头绳,这里面是真有缘由啊!只说那日苇善训斥碧玉,竟问出个小红肚兜和红果子的事,这苇善毕竟有些见闻,暗想,这小红肚兜八成就是传说中的人参娃娃,这红果子就是人参的果子喽。这人参娃娃,吃了可是能得道成仙的啊!当下便心生狠计,哄骗碧玉拿红头绳圈住了小红肚兜。

这小红肚兜啊,还真就是人参娃娃,修道有成,幻化成人,却心地善良,从未祸害于人,反而到处布施,救济了不少受灾人家。那口古井便在人参娃娃“家”附近,见碧玉常来,便寻作一伴。哪成想,苇善施了毒计,这红头绳一扎,人参娃娃就被去了法力,幻化原形回到土中就跑不掉了。

这不,今早碧玉一走,苇善就悄悄跟在了后面,远处一瞧更坚信自己的判断,待到晌午碧玉回去了,苇善就来寻人参娃娃,远远地见小红肚兜走到一片林荫下不见了,便凑上近前细细找寻,不费吹灰之力就看到一株草上系着红头绳,苇善赶忙挖出人参娃娃,急急的就赶回了庙中。

再说这苇善下山去找之源和尚后,碧玉乖乖的烧火煮汤,却说这人参汤,越熬越有股异香,小碧玉刚开始还能忍住,到后来心里就想,师傅这到底熬得什么珍馐美味?将近半个时辰,师傅还不见回来,碧玉忍不住打开了锅盖,锅内一汪浓汤,却不见什么古怪,香味渐浓,碧玉不觉得就舀了一勺尝尝,一来二去没忍住,这锅汤就被尝去一大半了。

待到碧玉察觉到,已然晚了,就听到山门外,苇善和之源说笑着回来了,远远的能听到什么人参汤,人参娃娃之类的话。碧玉心中一惊,猛然想到什么似的,就在地上寻着,果然,一个扎着红头绳,长着红果子的植物枝茎被苇善藏在了风箱后面,那个蝴蝶结,正是自己经常给小红肚兜扎的那种。顷刻之间,碧玉全就明白了,不禁是五内俱焚。一股怒火从心中涌出,碧玉跑到院中,刚想找正走进院中的苇善二人理论,忽然,碧玉就觉得腋下生风,身子轻飘飘的往天上升起来了;刚进院的苇善瞬时明白了,兔子似的跑进斋房,只见一锅汤只剩下一勺了,来不及骂碧玉,赶紧舀了出来,也顾不得呆站在院中的之源,自己就一饮而尽,这才跑到院中叫骂,此时之源和尚也回过神来,匆匆进了斋房寻人参汤,哪里还有什么汤啊,早就干了锅。

等之源再出屋看时,碧玉早就飞升的很高了,而苇善也飘飘悠悠的飞起一大块,之源那叫一个懊恼啊,骂道,你个浪荡货,平时养着你,到这时候就只顾自己,汤你给我留一口也好,说什么神仙眷侣,我呸!骂着还不过瘾,一挥手,把袍袖往天上一甩,正好勾到苇善的脚上,只见之源和尚说了声“下来吧你”,用力一扯,这苇善便被拉了下来,落地时,屁股正好蹲坐到院中的一块大青石上,只听轰的一声,大青石上被砸出一个屁股形状的坑,而苇善也是命毙当场。从此,马石山上多了这么一块屁股形状的石头,因为是尼姑屁股蹲出来的,人们便叫它“姑儿蹲腚。”

再说碧玉,升到半空,眼看苇善被之源拖将下去摔死当场,心中是五味杂陈,更恨那之源和尚平时行为不检,心狠手辣;只一挥手,便觉袖下生风,一阵狂风吹塌了庙舍,将之源和尚埋葬到其中。

后来,人们都说碧玉升天做了神仙,为马石山周边的人们做了不少好事;也有人说,碧玉因为误食了义弟,内疚懊恼不已,想不开自杀了;还有人说,碧玉幻化成一座山包,守望着她和义弟小红肚兜曾经玩耍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