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董雲鵬:紮根地質工作,爭創一流成果

■2018新時代教師風采⑰

董雲鵬,男,1967年10月出生,現為西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擔任《Gondwana Research》《Geoscience Frontiers》《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地質論評》等國內外主流地學刊物的副主編或編委等。

堅持一線教學,重視教書育人

董雲鵬教授執教至今,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儘管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但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每年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多門專業基礎課程、帶領本科生野外教學實習。在教學中,重視每個教學環節,尤其是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切實抓好教和學的全過程。以專業知識的傳授為根本,注重創新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專業興趣,強化專業思想。講授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和喜愛。他時刻重視自己的師德修養、行為規範,為學生樹立良好楷模,把“言傳身教”寓於課內課外。希望把“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精神薪火相傳。

注重團結協作,培養青年人才

他帶領年輕教師共同搞好教學、科研工作,培養他們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時刻為他們創造機會、推動青年教師成長。通過多方努力,為學校爭取到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2+2”聯合培養學生的機會;積極幫助聯繫、推薦青年教師7位、學生6位出國深造。作為西北大學首個受奧地利“歐亞—環太平洋學術網絡組織”的資助者,他努力工作、熱誠待人,深受奧方好評,突破了9個月的資助規定,延長資助期限至2年,並3次資助他主辦雙邊野外考察和學術研討會。近年來,先後組織了十餘次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與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奧地利等國家十餘所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以及聯合培養博士的工作,開拓了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國際視野,形成了“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創新研究群體。

獻身科學研究,爭創一流成果

科技興國、科技強國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無私奉獻的精神。董雲鵬教授瞄準大陸動力學國際地學熱點問題,長期堅持在西部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從事著高危的野外地質研究工作。2001年,他和團隊老師帶領5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天山野外研究過程中,突遇山洪暴發,危機之中用繩子將大家拴在一起,手挽手23次蹚過洪流才回到帳篷營地。憑藉不畏危險、團結奮進的精神,4位隊員分別成為煤炭航空遙感公司、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長慶油田、中科院環境研究所的中層領導和科研中堅力量。2012年以來,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紮根青藏高原北部崑崙山區堅持野外研究,在氧含量不足內地百分之五十的惡劣環境中,和團隊成員團結拼搏,經受了嚴重缺氧和高原反應的考驗;在無人區經歷無數次陷車、挖車,熬過了無數次的無助和絕望;夜晚帳篷裡氣溫只有零下20度,蜷縮在兩床棉被、兩個睡袋裡依然不能抵擋的刺骨寒冷中徹夜未眠;尤其是2013年野外工作中不幸感冒,冒著高原肺氣腫的危險,仍然堅持完成工作。憑著對事業的摯愛,經受住了考驗,足跡遍及青藏高原、崑崙山、天山、阿爾泰山等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獲得了大量第一手野外調研資料,在中央造山系研究中取得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知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60餘篇。為西北大學、為構造地質學科鍛鍊和造就了一支優秀的研究團隊。

董雲鵬教授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地質工作中,始終如一地奮戰在教學科研一線,重視教書育人,以“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精神作為自己的目標;注重團隊的協同合作和對青年人才的培養支持;志在獻身科學研究,以創一流成果攀科研高峰為己任。為地質工作作出了無私的貢獻和突出的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