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家長提問,為什麼孩子總是在同一道題上重複出錯, 想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個共性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下面以對話訪談形式開始:
家長:學生在課上對某個問題思考後依舊做不出,然後經過老師點撥後恍然大悟,但是課後沒有複習鞏固,過一段時間同一道題又不會了,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老師:首先同一道題過一段時間又做錯了,如果是偶爾幾次也沒關係;
其次如果是經常,但第一次和第二次時間間隔很長時間,也不用太擔心,因為幾乎所有學生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即使當時理解的再透徹也是容易忘記的,只要多練幾遍就好;
最後如果時間間隔不長,而且是經常,那麼這樣是有一定問題的,是我們要深層次剖析的。
家長:我們家孩子主要是第三種情況,是不是說明其實他對那個知識點其實沒有真正理解?
老師:確實,以孩子現在的認知水平,要對一個知識做到真正理解,其實還是很長的一個過程。
我們家長容易有一個誤區,認為一道習題理解了,並且連帶著相應的知識點老師也都講出來了,學生應該對這塊知識就OK了。其實不然,這距離真正理解知識差遠了。
真正的理解是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學這個概念這個定理?它是在什麼樣背景下產生的?定理公式中的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字母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一塊知識和前面章節又有什麼邏輯?整個一大章又處於整個課本的什麼位置?又和其它大章節有什麼聯繫?它又到底對嗎?如果我懷疑它我就應該證明我的觀點。書本上面所有證明你全部自己親自驗證過嗎?這所有的疑問有思考過嗎?更重要的是你形成了自己的邏輯嗎?
家長:那要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理解一個知識呢?
老師:主要是反思的深度不夠。那怎麼才能深入反思吶?
我給出一些設問,為什麼我會做錯?為什麼老師點撥的答案是正確的嗎?我真的做錯了嗎?老師的答案又真的正確嗎?我所謂錯的思路哪些地方修改下又可以變成正確的暱?這道習題又真的只有老師點撥的這一種思路嗎?我錯的思路是錯在哪裡?是跟書本上哪個定理和概念或者公式違背?我違背了它們,那麼它們又是真的正確嗎?科學家當時是怎麼得出來這個規律的?等等,這樣的一種設問如果孩子真的能做到,他會理解非常深刻,也才能起到真正反思的效果。
家長:那作為我們家長,可以在哪些方面幫助到孩子呢?
老師:家長最多告訴孩子要有這樣的思考,更深層的引導是需要專業的老師,如果一個老師在對學生的引導上把握上面我提到的具體設問,這樣長期下來會有不錯的效果。
針對這個問題我問了我一個學生,她以前也是這種情況,現在已經進步很多,她提到幾點,可以給你借鑑一下。
- 一.整理錯題時先整體把握一遍,主要思維的連貫性,不糾結於細節。
- 二.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要拋棄自己原來的想法和思路,老師給的思路只能是用來補充或者修正你的想法,這就是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只能在第一印象裡去補充修正。
閱讀更多 Founding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