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漢江小國——絞國,拋磚引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這裡開始

絞國,偃姓之國,據考證,故址在今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市、十堰市鄖陽區、鄖西三市區域內。偃姓為皋陶後裔,據南宋《路史》記載:“

(皋陶)有子三人,長伯翳 , 次仲甄 , 季封偃 , 為偃姓。 偃之後,有州、絞、 貳、 軫……”指出絞國和州國(此州國非山東姜姓州國)、貳國、軫國皆為偃姓後裔所建。

“絞”字帶糹從交,按遠古時代以地形命名的習慣,當是以當地的水系形狀而來,絞國地處漢江中上游地帶,漢江河流蜿蜒曲折,又多支流錯綜交匯,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從高處遠眺,網狀水道密如束絲,《禮記 • 雜記》記載“兩股相交謂之絞。”也許,絞國因此而得名。

漢江小國——絞國,拋磚引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這裡開始

《左傳·桓公十一年》記載:“楚屈瑕將盟貳、軫。鄖人軍於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遂敗鄖師於蒲騷,卒盟而還。”說得是公元前701年,楚武王為了征服漢西一縱在政治上緊密相聯老與楚國對著幹的小國,決定使用外交手段加已分化,楚武王派遣兒子、時任楚國莫敖(莫敖為楚國令尹之前的最高長官,後被令尹取代,相當於中原國家的相邦)屈瑕準備與貳國、軫國結盟,而與貳、軫兩國同處一地的鄖國預感到了楚國的目的,一旦楚、貳、軫形成聯盟之勢,自己則孤立無援,於是決定破壞他們的戰略計劃。等到楚軍深入貳、軫交界,鄖國一邊派重兵駐紮在蒲騷(今湖北安陸境內)以堵截楚軍退路,一邊派使者出使隨國、州國、絞國、蓼國,打算同諸國聯合攻擊楚軍。

漢江小國——絞國,拋磚引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這裡開始

屈瑕身邊有個謀臣,叫鬥廉,事先得知了這個消息,便與屈瑕定計,決定兵分兩路,尚未等隨、州、絞、蓼出兵,先下手為強,趁夜色朦朧大敗鄖軍,四國聯軍見鄖軍大敗,便不戰而退。鄖國被迫與楚國簽定降書。

絞國雖然未參與作戰,但楚國在次年還是以此為藉口討伐絞國。據《左傳·桓公十二年》記載:“楚伐絞,軍其南門。莫敖屈瑕曰:‘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扞採樵者以誘之。’從之。絞人獲三十人。明日,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為城下之盟而還。

漢江小國——絞國,拋磚引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這裡開始

說得是公元前700年,楚國舉傾國之軍攻打絞國,絞國知楚軍來勢兇猛,自不能敵,便依託堅固的城牆只守不出。楚軍只好駐紮在絞都南門,長達一月有餘。最後屈瑕獻上“拋磚引玉”之計,就是俗話說的“放長線釣大魚”,這種“誘敵”戰法據說是中國戰爭史上的首創。具體實施辦法是這樣的:先讓一批楚軍假扮成樵夫去絞城附近的山上砍柴,引誘絞軍出城掠奪。因為絞城被圍困了一個多月,城中柴火緊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薪怕是有米也做不成飯。絞軍在城頭上見了,果然中計,偷偷出城搶奪。起初故意讓他們得呈,然後上山砍柴的“樵夫”越來越多,絞軍屢屢得手,肆無忌憚起來,派出大量絞軍出來掠奪,結果“樵夫”們假裝逃跑,絞軍自然要追,這一追就入套了,楚軍橫空出世,大敗絞軍,之後在城下籤訂了一份不平等條約,這就是喪權辱國“城下之盟”的來歷。屈瑕的這個“拋磚引玉”之計也被後世兵家歸入“三十六計”之一。

漢江小國——絞國,拋磚引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從這裡開始

楚武王攻下絞國後,在此設立“鄖關”,成為楚國西北部重量極的戰略要地和軍事屏障,也成為楚國北圖中原的重要根據地。《史記》和《漢書》對“鄖關”均有記載。張家山出土漢簡《津關令》更是將它立為大漢王朝軍事五大要塞之一,據說秦始皇南巡便是從此返回咸陽。可見,從楚武王在絞國原址上設“鄖關”以來,“鄖關”便在歷史的長河中扮演起極其重要的角色。

絞國雖然在漢江諸姬中顯得微不足道,卻能在楚武王西擴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不負其“漢江諸姬”中的一員了。

更多方國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