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郭繼鴻|心電學進展2018

郭繼鴻|心電學進展2018

我國著名的電生理研究專家,在心臟電生理領域辛勤耕耘、孜孜不倦,時刻緊跟國際電生理的學術前沿,敦促國內電生理診療水平的提高和進步。

心臟電生理是一個活躍的領域,每年關於心律失常的診治都有一些重要的新進展。在第二十一屆全國介入心臟病學論壇上,郭教授再次就心臟電生理領域的前沿進展進行了解讀,包括無創三維標測技術、寬QRS波心動過速的鑑別診斷新方法——室速積分法和貝葉綜合徵(Bayés Syndrome)。

無創三維標測技術

1. 無創三維標測的誕生

隨著1980年直流電和射頻消融術用於臨床,越來越多種類的心律失常得到根治,這大大激發了心律失常檢測技術的發展。相應地,體表心電圖和傳統的腔內二維標測技術已不能滿足治療的需求,腔內三維標測技術的問世成為必然。1995年的Insite標測系統和1996年的Carto標測系統用於臨床,標誌著心律失常診斷技術跨入三維時代。

腔內三維標測可以廣泛採集心內膜心電信號,構建三維電解剖模型,完成腔內三維標測圖,用於臨床。其臨床應用包括:(1)揭示心室內激動順序;(2)確定心律失常的局灶性機制;(3)確定心動過速的大折返機制;(4)確定局部折返性房速的機制;(5)證實特殊的心律失常類型;(6)揭示器質性心臟病心電功能的病理改變。最終對心律失常做出直視而精確的立體三維診斷,並指導消融治療。

然而,腔內三維標測仍存在重要的缺憾需要解決:(1)為有創檢查,存在一些合併症;(2)檢查所需的儀器昂貴;(3)標測結果仍屬於對心臟局部電活動的記錄和分析。為彌補和解決腔內三維標測存在的問題,近十年,體表三維標測技術逐漸崛起,從設想到實踐,從最初的嘗試到技術提高,日臻完善,並越來越廣泛地用於臨床。

與有創三維標測相比,體表三維標測對心律失常的定位診斷、機制探討以及對導管消融治療的指導作用相差無幾。

2. 無創三維標測技術的三部曲

(1)高密度採樣——電極背心

體表三維標測時,受檢者需穿戴一個數量多、密度高的電極背心,該背心大小容易調整,可適應身材不同的患者,使背心上的眾多電極能緊貼受檢者胸廓,減少心電圖記錄中的偽差。

研究中心不同,體表三維標測所用的電極數目略有不同,224~256個不等,但每個電極片均有單獨的編號及CT標記。電極背心穿戴後,依次記錄各電極的單極導聯電圖。

(2)構建模型——電解剖

記錄所有電極的單極導聯電圖,患者穿戴背心進行胸部CT掃描,確定每個電極導聯與CT掃描獲得的心外膜幾何形態的相對位置及對應關係;進而整合、構建1500個心外膜心電信號三維電解剖模型。

(3)完成心臟電活動的各種標測圖

構建心臟電解剖模型後,患者穿戴電極背心活動,體表電極陣將以1~2 KHz的採樣率連續記錄每次心搏的電位變化,並通過無創體表三維標測系統進行各種圖形處理,最終合成各種參數特徵不同的三維標測圖。其中最重要的是電位標測圖、激動順序標測圖、等時線標測圖等。

3. 無創三維標測技術的臨床應用

例1:預激綜合徵

患者男,35歲,預激綜合徵,心電圖:(1)胸前導聯的移行區位於V1、V2導聯中間,I導聯QRS波的R波>S波,這兩點都提示為右側旁路;(2)QRS波無充分的心室預激圖形,使體表心電圖確定旁路所在部位模稜兩可。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下圖(右)為患者體表標測的等電位線圖,顯示心室最早的激動點或曰旁路的心室插入部位距右後間隔1.1cm,該心室最早激動點就是隨後射頻消融的有效靶點。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例2:房撲與房速

患者男,72歲,因肺纖維化做肺移植,術後發生無休止性房速,藥物治療無效,心電圖P波形態不能確定房速起源部位,但P波無等電位線提示為折返機制。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下圖為體表三維等時線標測圖,提示該房速起源於左房後壁,最早激動點靠左房頂部及左肺移植術的切口處,腔內三維標測也證實房速起源於該部位,放電消融後頑固性房速得到根治。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無創三維標測技術的臨床應用:(1)可診斷心律失常起源部位;(2)可確定激動傳導的方向、順序和特徵;(3)診斷源於心外膜的心律失常;(4)逐跳完成標測,尤其對偶發的心律失常更有優勢;(5)與有創標測的符合率高。

寬QRS波心動過速的鑑別診斷

新方法——室速積分法

寬QRS波心動過速的鑑別一直是心電圖領域和心血管臨床醫學關注的熱點,因為正確的診斷直接關係到正確的治療。郭教授總結:(1)過去五十年間,每十年會推出一種新方法;(2)很少包括預激性心動過速;(3)診斷特異性70%~80%;(4)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較低;(5)診斷中,每四個人中將有一個被誤診;(6)臨床治療決策很難完全依靠這些方法。

既往鑑別標準和流程的不足包括:(1)預激性心動過速:難於和室速鑑別,藥物治療又不相同;(2)有器質性病變,尤其是心衰者的室上速,其QRS波很寬或束支阻滯圖形不典型,與室速極其相像;(3)特發性室速:QRS波相對窄、無切跡,與室內差傳相似;(4)有些研究認為,預激性心動過速與室速圖形相同,所以將錯誤診斷也認為是正確的,使鑑別診斷和流程的診斷率失實;(5)有些鑑別標準和流程,只在兩組特殊人群中檢驗:①大面積心梗患者明確的室速,②十分健康的電生理檢查誘發的室上速伴室內差傳使評價失真。

表1 室速積分法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V1導聯QRS波--起始為明顯的R波,伴R>S的RS波和Rsr波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V1或V2導聯QRS波--起始為>40ms的寬r波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V1導聯QRS波--S波有切跡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V1~V6導聯QRS波--無R/S圖形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aVR導聯QRS波--起始為R波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II導聯R波達峰時間--≥50ms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房室分離,包括室性融合波和室上性奪獲

研究顯示,積分為0分、1分、2分、3分、4分和5分時,室速的有效診斷率分別為15.5%、54.5%、77.9%、99.2%、100%和100%。

室速積分法的優勢包括:(1)可提供室速的確切診斷;(2)室速診斷的“強度”逐級升高;(3)整體準確性和特異性空前;(4)7個積分標準眾所熟知,易於記憶和使用;(5)具有彈性:可跳過難以確定的標準,仍保持高度特異性。

貝葉綜合徵

(Bayés Syndrome)

貝葉綜合徵(Bayés Syndrome)定義:當房間傳導阻滯患者(P波>120ms)伴有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房撲、房顫)時(需排除左房肥大),則稱為貝葉綜合徵。貝葉綜合徵又稱房間傳導阻滯綜合徵,增加腦卒中風險,與臨床密切相關,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右房電活動向左房傳導的三個突破口傳導束,根據位置高低可分為上中下:(1)上——Bachmann’s束:即左右心房的房間束,80%~85%;(2)中——卵圓孔:5%~10%;(3)下——冠狀竇:10%~15%。

正常Bachmann’s束傳導速度為1.7m/s,比左房傳導速度快2倍。如果Bachmann’s束出現傳導延遲或阻滯,就叫做房間傳導阻滯。房間傳導阻滯時,出現P波異常增寬(>120ms)。Bachmann’s束傳導速度降至50cm/s,左房激動滯後,形成雙峰切跡P波。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正常房波約90~110ms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因房間傳導阻滯,引起切跡P波

房間阻滯與左房肥大的鑑別:(1)心電圖表現突然或臨時出現;(2)心電圖表現時可不伴有左房擴大(UCG證實);(3)心電圖表現可複製。2012年,Bayés對貝葉綜合徵的說明也同時正式確定了該綜合徵,不伴左房大而獨立存在。

P波切跡診斷房間傳導阻滯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74%、94%和84%。通過心電圖P波增寬診斷房間傳導阻滯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96%、70%和48%。標誌性P波可見於任何一個導聯,尤其是II、V3~V6(V4)導聯。

貝葉綜合徵的發生率:2003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住院患者發生率為47%,60歲以上患者中的發生率超過59%;Gialafos報告,35歲以下人群,>110ms的發生率為9.1%。

1988年,Bayés將房間阻滯分為兩型:(1)不全性:≥120ms,P波增寬,Bachmann’s束傳導變慢;(2)完全性:≥120ms,Bachmann’s束傳導中斷,右房激動從下突破口,右房激動從下突破口傳向下左房,左房波倒置。

郭继鸿|心电学进展2018

圖示:房間傳導阻滯的分型,A、B、C依次為正常房間傳導、部分房間傳導阻滯和高度房間傳導阻滯

發生高度房間傳導阻滯時,Bachmann’s束不能完成右房到左房的傳導,右房先激動,左房後激動,且左房激動通過冠狀竇由下向上完成,因而出現P波異常增寬(>120ms),伴下壁導聯P波雙向。

房間傳導阻滯的危害包括:(1)與房顫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有關;(2)與左房電-機械功能不全相關;(3)與左房血栓和體循環栓塞有關。2005年,Lorbar證實,房間阻滯者的腦栓塞發生率為普通人的2倍,竇律患者發生腦卒中者80%有房間阻滯。有房間阻滯時,左房輔助泵作用延遲37~40ms,左房收縮延遲倒置左房收縮搏出容積,射血分數明顯下降。

貝葉綜合徵的治療可採取雙房同步化起搏。

關於貝葉綜合徵,推薦這篇文章:

在2017年度精選中,郭繼鴻教授介紹了心衰的心室輔助治療、房撲和房顫鑑別的分規試驗和一種新型的室上速——房室結非折返性心動過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