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雲象CEO黃步添這篇長文解讀區塊鏈發展趨勢

雲象CEO黃步添這篇長文解讀區塊鏈發展趨勢

從2009年中本聰發佈比特幣以來,這個由區塊鏈驅動的系統已經自運行了9年。9年間,區塊鏈技術已經從1.0貨幣、2.0金融發展到了3.0應用,如何利用區塊鏈的共識算法、智能合約等技術去實現場景化應用?如何去判斷一個區塊鏈項目是否具有可行性?未來的區塊鏈發展趨勢是什麼?

閱讀本文前請先思考上述三個問題。帶著問題閱讀區塊鏈技術大咖黃步添老師對於比特幣歷史、區塊鏈技術發展與應用案例分析、區塊鏈項目的可行性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闡述。

黃步添是雲象區塊鏈創始人,浙江大學計算機博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發起人。作為國內早期區塊鏈技術實踐者之一,已申請近40項發明專利,截止2017年全球區塊鏈專利總量排名第九位,主編《區塊鏈解密:構建基於信用的下一代互聯網》。

以下為黃步添在鉛筆道區塊鏈實驗班2期的部分分享內容,由鉛筆道記者整理而成。

從比特幣到區塊鏈

在2009年1月3日,中本聰發佈了比特幣客戶端。他之所以發佈比特幣,是因為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了整個金融市場的崩潰,他希望未來的金融系統或貨幣能用一種去中心化的模式來構建,而不是由一個國家控制。

比特幣運行到現在,已經運行了將近9年時間,這個體系中沒有一箇中心化的機構去主導,所有的網絡構建都是自發性的。這也是區塊鏈的經濟模型,它能構建一種激勵機制,讓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在這個體系裡面,去獲得價值。

在2010年,我也是比特幣的礦工之一,那時候只要一臺服務器一天就可以挖到數量不少的比特幣。我圈內有很多人都跟我是一樣的狀態,早期挖比特幣覺得不值錢,不經意把私鑰丟掉了。最後我們認為它值錢的時候,是在2011年底的時候了。那時候開始有人在淘寶賣比特幣,大概賣十幾塊錢一個,後來我們想起來回去找的時候發現找不回來了。

現在一臺電腦根本挖不了比特幣,必須得用計算能力很強的機器才能挖。所以在比特幣世界裡面有一句話是:算力即權利。控制了算力,你就控制了整個比特幣世界的話語權。

但是大家也一直在質疑花了很多電能去挖比特幣,這到底有沒有價值?從我的理解來說,在這個數字世界裡,通過消耗一定的電能來構建一個具有信任基礎的網絡,這是很有價值的。

因為在這個體系裡面的每一個比特幣,它的產生或流通的過程都有信任的載體做背書。現實世界裡面,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或者機構與機構之間的交流常常存在一個問題:我們怎麼建立一個信任機制?這個信任建立的成本是巨大的 所以現實世界從信息互聯網走向價值互聯網,信任機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再看看我們現在目前的一些傳統網絡,比如說機構A跟機構B之間要進行一筆交易,他們之間要建立一個連接。通過傳統的技術是很難建立一個信任的體系,數據的交換之間都必須要有事後的清結算過程。

那基於區塊鏈的網絡,它可以把所有的參與方作為一個共識節點,用來構建一個具有信任的價值網絡,每一個交易都廣播到各個參與方節點來進行共識,從而形成一個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網絡。

區塊鏈的三個要素是交易、區塊和鏈。無論是比特幣也好,以太坊也好,我每筆轉帳的交易,都要廣播全網絡後,一定的時間內相關的交易會打包成一個區塊,最後形成一條鏈。

我再簡單介紹一個分叉的概念。去年底的時候,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市面上有很多分叉幣,有的分叉比特幣,也有分叉以太坊的,特別是分叉比特幣的很多,像BTG、UBTC,還有SBTC。BCH主要做了什麼事情呢?它把區塊的大小變大了,也是每一個區塊能承載的數據量變大了。以前一個區塊只有2M,這個大小是什麼概念呢?我舉例講下,1K的話只能存兩千筆數據,現在把區塊鏈的大小變成8M,存儲量就會加大,整個網絡處理能力自然而然地會提升。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想要去從原始的比特幣分叉出新的幣種呢?原先的比特幣存在一個大的問題,這也是現在比特幣沒辦法去解決的一個核心問題:比特幣每秒只能支持7筆交易,整個比特幣網絡不足以承載商業應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到一個特點,現在比特幣越來越像一個資產,而不像一個帶有交易功能的貨幣。

因為比特幣這樣的屬性,可見它未來能拓展的應用是極少的。

比特幣有一個特點,它的總量是2100萬個,再加上部分丟了私鑰的,流通總量可能也就是一千五六百萬。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比特幣具有通縮性。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

接著我講一下目前區塊鏈存在的幾種主要形態: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現在公有鏈和聯盟鏈之間已經互相融合了。早期的時候,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都是基於POW,這種共識算法方式還算是比較傳統的公有鏈。

但現在,EOS這種共識模式是一種典型的聯盟鏈。為什麼這樣說呢?

EOS的模式不像傳統公有鏈,傳統公有鏈裡面所有的共識計算都基於礦工。每一個參與的礦工都有權利獲得記賬權。但EOS更多的還是基於小群體,原來比特幣基於民主制度,到了EOS就選取了一部分代議,也就是代理制。EOS選取了21個超級節點一起參與共識。

私有鏈相對於公有鏈和聯盟鏈來說,更多的還是從權限範圍來區別的,比如說只是控制在一個組織手裡的區塊鏈都可以叫做私有鏈。

現在一直討論的區塊鏈發展階段。回到早期區塊鏈1.0,我們更多還是從貨幣的角度去理解,比特幣、萊特幣。萊特幣的做法比較粗暴,它fork了比特幣的代碼,但把整個發行量從2100萬變成了8400萬。萊特幣目前市值也是排名全球前五位,因為做得比較早。

早期還有一些數字資產的項目,像未來幣、PTS。PTS項目的創始人是BM。早期BM創始團隊預挖了一部分幣,幣價波動後價格跌得很低,導致BM團隊持有的PTS數量不足以支撐項目的運作,所以BM後來把PTS改成叫BTS,BTS採用的共識算法是POS。

接下來,我再講一下區塊鏈2.0可編程金融,這其中的變化主要是把智能合約引入到區塊鏈裡面。以前的比特幣腳本寫起來很複雜,現在基於以太坊可以通過合約的方式,來規定我跟你之間的交易行為。基於ERC20和ERC751發行數字資產,可以說智能合約打開了區塊鏈世界應用的新領域。

再看區塊鏈3.0。目前大家都講3.0是區塊鏈的未來,應該是能應用到垂直領域,而不單單是應用在簡單的智能合約上面,構建一個可編程的信用社會。

另外我再講一下共識機制,區塊鏈世界裡面共識機制決定了經濟模型。比特幣基於POW,它的經濟模型相對比較簡單。EOS基於DPOS,在它的經濟模型設計中參與者就變得相對比較複雜了。比如說網絡的建設者,像超級節點建設者憑什麼要參與這個網絡建設,他們一定要獲得一定的收益。另外加上他們持有的EOS保證金,他們參與這個網絡的運行或者共識出塊,是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早期EOS基金會提出用5%的代幣來給21個超級節點作為每年的收益。後來有一些人在質疑5%比例太高,目前已經調到了1%。

那麼像傳統的聯盟鏈裡面,比如說PBFT模式,這個網絡裡面也需要激勵機制去建設網絡。

再接著我再講一下智能合約的概念,這裡面大家對智能合約不要有誤解,智能合約並不智能。智能合約無非是一段邏輯代碼,現在對智能合約的安全性,也有人提出一些質疑。

基於區塊鏈來做代幣融資是一種非常好的創新模式。傳統的模式存在的問題是什麼呢?一些好的VC機構控制著大部分好的項目來源,導致其他一些VC機構很難生存。區塊鏈世界可以讓這種投資模式變成透明化、公平化、常態化。

我們希望區塊鏈的世界可以達成一個開放、公平、共享的區塊鏈社會。

區塊鏈項目可行性

評估一個區塊鏈項目的可行性,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共識方式。當然有一些項目純粹用POW或基於行為數據挖礦模式,比如區塊鏈手機、區塊鏈音響、區塊鏈路由器等等。通過設備載體,就很容易獲得一部分用戶基礎。比如說音響的成本可能是一百塊錢,我賣給你大概兩百塊錢,也是有很多人願意去買的。因為我買過來每天會獲得一部分的收益,這部分人就變成了他的用戶,因為用戶要安裝App,可能就會帶來幾十萬的App下載量。

傳統的模式無非也就是裝App送用戶一百塊錢或五十塊錢,但是這種用戶的黏度是不夠的。很多人可能是裝了APP,把一百塊錢拿到之後就把APP卸載了。

另外還有一些項目的共識方式類似於POS模式,主要解決網絡性能這塊非常大的一個痛點,所以它可以去滿足一些應用的需求。

第二,治理模式。如果採用傳統公司的治理模式,這種項目的成功率會很低。必須用基金會社區化的治理模式,這個項目才會有價值。像所有的token裡面,自己的團隊只能佔10%~15%,其他的token都是要共享給社區的所有參與人。

第三,應用場景的匹配度。用不用區塊鏈技術,是否存在弱相關性。

區塊鏈應用案例分析

第一,利用以太坊ERC20寫一個智能合約後發行融資代幣,另外利用ERC751可以把虛擬世界的數字資產在網絡中發佈。

第二,數據存證,像合同、票據、電子簽章等,參與方包括銀行、公證處、律師事務所。這個網絡可以解決關鍵業務信息的存證,防止內部人員的惡意篡改。

第三,信用證,這是國內第一個金融領域跨機構的區塊鏈落地的商業應用產品。

我們之前在新聞上可以聽到,招商銀行在做跨境支付,無非還是基於自己分支機構之間做一個跨境支付的網絡,也聽到郵儲銀行做一些資產託管,這個無非也是在他自己體系內做。

傳統的信用證存在什麼問題呢?傳統的網絡基於MT799去傳輸一些報文信息。第一個是依賴第三方,因為這個網絡電開必信開必須依賴於SWIFT電押,且不支持中文,無法做到單證一致,必須為代理行關係。另外還必須基於SWIFT電文,不支持中文,目前也很少使用了。第二個是速度慢,SWIFT報文需要落地驗證,有一定延遲,大概是幾個小時。時間長了的話,交易環境透明度也比較差,客戶無法查詢到交易進展的情況。第三個是缺乏信任關係,因為銀行背景,真實性審查比較困難,發票、憑權憑證存在重複使用造假可能性。職能部門監管依賴銀行報送數據及現場檢查,效率低、數據不準確。

基於區塊鏈構建的信用證傳輸系統有什麼好處呢?開證行作為共識節點去接入網絡,每個參與方都作為一個共識節點去監管,另外一些大型的客戶,比如像物流,未來也可以在這個網絡中做一個接入方。

從整個效率分析這個項目,它滿足了金融數據安全的要求,符合國家標準的加密算法,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有效性。應用的全網分佈式存儲可以保證數據的萬無一失。

現在大家也在質疑區塊鏈的安全性,像聯盟鏈的共識模式,或者像EOS的共識模式,採用的弱中心化共識模式,是不是也會帶來風險。大家原先可能追求一種完全去中心化,從我的觀點來說,所謂的共識模式,無論採用非中心化、完全去中心化、多中心化或者弱中心化這種模式,要看應用場景的適合度。

所以在現實世界裡面商業應用的場景下,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一個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應該追求在某些場景下解決信用問題的共識適合度。

現在區塊鏈應用領域,如果沒有拓展開來會形成非常大的困境。現在大家都在用這種技術,但是真正落地的應用是極少的。所以現在區塊鏈技術發展到這個階段,如果這個應用格局還不突破的話,到2019年處於這種狀況會帶來非常大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信任問題,到底是不是所謂的強需求,是需要打個問號的。

各個應用場景的關鍵要素數據,需要區塊鏈技術作為存儲的必要基礎設施,只有這個共識達成之後,應用才會大面積推廣。

未來區塊鏈趨勢:應用的挑戰

最後我做個總結,技術本身不是應用的驅動力,只有技術帶來的價值才是應用的驅動力。像雲計算,至少從成本的角度來看,整個市場是接受的。早期馬雲在做阿里雲的時候,李彥宏還在嘲笑說:這個雲計算怎麼可能做起來,只是一個概念。人工智能也是一樣的,早期在60年代70年代人工智能為什麼應用不起來呢?主要因為當時數據的基礎還不夠。現在有了大數據的積累後,人工智能的價值就可以體現了,通過數據的積累並做一些深度學習,就可以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

另外區塊鏈應用本身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場景和技術標準。現在大家都希望自己做一個區塊鏈,但區塊鏈和區塊鏈之間怎麼樣打通去支持跨鏈通信體系呢?

共識算法方面,從低頻低效轉向高效高頻、服務分片從全局知曉到局部知曉;原來一個交易必須全網絡都要知曉,現在只需要部分人知曉就可以了;另外治理方式從鏈上處理到鏈上鍊下協同;組織形式從單鏈到多鏈組合。

我希望未來的區塊鏈,聯盟鏈加跨鏈加公有鏈的技術架構,通過這種架構,使得整個的應用場景具有可擴展性並且高效。現在很多的區塊鏈項目,真正要落地一個商業應用場景的難度是極大的。當應用足夠多的話就會阻塞整個網絡,像以太貓就是一個例子。EOS也會有這個問題。

未來,各個聯盟鏈之間怎麼去跟公有鏈之間進行價值交換,通過一些跨鏈的技術,比如說體系內的資產證券化後,在主鏈也就是公有鏈上可以通過一些權益的發行或權益的對應關係進行資產的轉換。

區塊鏈實驗班3期報名已經啟動。如果你是區塊鏈行業的價值創業者或投資人,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區塊鏈的內容,歡迎你加入區塊鏈實驗班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