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DDG-1000的船艏設計和其他艦船相比,有何優勢?

Cc_Rock柴超_柴偉


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是美國設計新穎的一款最新型驅逐艦。標準排水量14000多噸,其最大的設計特點就是外形獨特,不同於傳統的驅護艦設計,給人以高度神秘的科幻感。其艦首的設計為“穿浪型艦首”,並且採用內傾設計。這正與世界流行的驅護艦截然相反。



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導彈驅逐艦其艦首設計志然會有其優點。一,高速性能好,艦船在高速航行時減少了航行的阻力。二採用內傾式設計,減小了雷達反射面積。讓這樣一個擁有14000多噸的龐然大物。在雷達上,只相當於一艘漁船的反射面積。


其優點固然是好,但是同樣也導致了去缺點的存在。“穿浪型艦首”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在高海況的情況下,迎頭的大浪,不能讓艦體向上漂浮在海面。而是讓艦體穿越海浪進入水下,這就導致戰艦要進入海水當中。

而且其艦首,艦體的內傾式設計,使艦船在高速航行時,產生了向下,進入海中的力矩。為了控制這種力矩平衡,就要增加其輔助的裝置保持平衡。這樣就額外的浪費了一些資源和艦船功率。



並且從艦首的內傾式設計,一直延續到整個艦體的內傾設計,雖說在隱身性能上格外的優秀。但是卻直接造成了戰艦的效率降低,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擁有14000多噸的排水量,卻只能搭載80單元的垂直髮射系統。這比阿利.伯克級的96單元還要少。




而且DDG-1000採用全電推動,採用中壓交流供電系統,故障率極高。所以說,採用了諸多的高新科學技術。但是同樣也帶來了高技術帶來的高風險。在總體效費比上,不如傳統的驅逐艦。所以美國只建造了3艘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圖片來源於網絡


至於未來能否再繼續建造,目前還不得而知。所以,過分地追求高科技和新穎的設計,做不到合理的安排和成熟可靠的應用,那麼高科技的產品,也可能是高垃圾的貨色!朋友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的留言和評論,喜歡的可以點贊,給個關注。


淡然小司


DDG-1000的整個艦體都採用幹舷內傾的斜角式結構,船艏的設計為穿浪內飄型,指的船舷側壁向內傾斜,和水面形成一個鈍角。而其它常見的船艏一般都是騎浪式設計,即水線以上的部分和水面形成銳角。這兩種設計的名稱非常生動形象,穿浪就是劈開浪,不管浪高還是低,都這麼劈開浪前進;而騎浪就是騎著浪航行,浪高了,船艏也就隨之抬高。

DDG-1000的外形看起來十分科幻,這種設計最大的優點是隱身性能好,優於外傾結構的普通戰艦。幹舷內傾的斜角式結構使得它在吃水線以上的部分越來越窄,形成了一個較為低矮的外形,同時表面塗有雷達波吸收材料,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雷達反射截面,大大提高了隱身性能。

還有一個優勢是,當正面迎來大浪時,它可以劈風斬浪,從浪中穿過去。雖然穿浪設計勢必會導致上浪嚴重的現象,但是DDG-1000水線高度並沒有太低,可以不用擔心這個風險。也不同擔心裝甲質量抗不住大浪的問題。

它也有個很大的缺點,有人認為內傾的設計可以提高航行的穩定性,他們的推理是這樣的:穿浪內傾型艦船在吃水線以上的重量比同等重量外傾型艦船要小,可以平衡裝甲的重量,從而降低艦船的重心,然後增強穩定性。乍看沒問題,但是通過設計師用船模進行實際測試後,他們發現這種內傾式結構抵抗風浪的能力並沒有很大提高,當波浪從船尾處來時,會造成整個船體不穩定,甚至會翻。

其實穿浪內傾的設計並不是第一次出現了,早在19世紀,當時的裝甲艦大都是這種設計,因為當時工業水平較低,甲板之上有大量的上層建築,導致艦船整體的重心很高,為了降低重心,於是就採用了內傾的設計,試問19世紀翻的船還少嗎?如果相關技術會不斷提高,最終還是可以克服這個缺點的,說不定未來穿浪內飄型船艏會普及呢。


環球快資訊


DDG1000戰艦正視特寫,能看到三角型的“穿浪式”艦艏確實讓艦首的空間明顯被壓縮。如果噸位再不大一些,可容納的武器會更少。


DDG1000級戰艦使用的這種船艏被稱為是“穿浪式”艦艏。之所以採用這種復古式造型就是為了追求絕對的隱身能力,而傳統的外飄式艦艏是會增加雷達反射波的。為了讓這艘15000噸級的戰艦達到最佳的隱身效果,整艦全部被專門設計的復古式船樓封閉,幾乎沒有外露設備。

設計DDG1000時,美國海軍的對手海上力量還嚴重不足,因此賦予這艘戰艦任務就是近岸支援,就是一艘火力支援艦。既然是近海作戰任務為主,那麼對該艦的遠海機動能力就要求不高,因此考慮到隱身的需求,就搞出這麼一款“穿浪式”艦艏,這種設計在早期的戰艦設計中曾出現過。

這種奇特的設計,取決於美國海軍面對的威脅。就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自帶的末制導雷達與敵方水面艦艇雷達的搜索。DDG1000的這種幹舷與上層建築內傾的設計,就是為了把敵方的雷達波散射出去,使其偏離原來的軌跡。但實際上這種船形適航性並不好,高速航行容易產生上浪嚴重問題,不適應複雜海況。不過,由於美國海軍的空中優勢明顯,因此專門設計一款這樣的戰艦也是能夠提供足夠的保護。加上主要用於近海作戰,這些影響到也不大。

不過,隨著對手的海軍力量快速增強。美國海軍發現DDG1000的近海作戰支援任務已經不太適合了。因此正在研究將其作戰任務轉為制海作戰型,這樣一來又得改變武器作戰系統,配備先進的防空導彈,來配合任務的轉變。只是由於內傾式艦體設計,讓艦上的垂髮數量明顯減少只有80個。就是考慮到作戰任務變化及高昂的造價,DDG1000級戰艦原本計劃造30艘,結果只剩下了3艘。也就是表明未來美軍的戰艦主力仍然是伯克級,DDG1000這數量也只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也是因為採用了獨特的艦型設計讓DDG1000的隱身性能相當強大,排水量近15000噸的戰艦居然雷達反射面積僅和一艘漁船相當。


陶德中士


DDG-1000的這種船艏設計叫做“穿浪式船艏”,其相較於傳統艦艇的“外飄式”設計好處有減少航行助力、增加穩定性、隱身等。對於DDG-1000而言,採用“穿浪式船艏”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在於隱身。

其實“穿浪式船艏”的設計是相當古老的。由於這種設計能減少阻力,利於船艏在作戰中“撞擊”,且上部內傾的結構又能增加水兵“跳幫”的難度,因此,在帆船時代,這種“穿浪式船艏”就曾被大量應用於當時的戰艦。

“Jauréguiberry”號前無畏艦

到19世紀80年代“前無畏艦”出現時,“穿浪式船艏”仍舊被多國海軍採用,其中法國尤為喜歡建造這種艦艇,如1897年服役的“Jauréguiberry”號前無畏艦,同時期出售給俄國的“Tsesarevich”號前無畏艦(皇太子號)都是這種設計,其中俄國的“Tsesarevich”號曾參加日俄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在我國的青島長期逗留。

022型導彈快艇

當然,“穿浪式船艏”的設計在擁有較多優點時,缺點亦同樣明顯。如這種設計的艦艇“上浪”情況都比較嚴重,在某些海況下的適航性也存在問題;另外,隨艦艇動力系統的發展,阻力的影響同樣大幅下降,“穿浪式船艏”的設計當前也就多在追求速度的雙體船中較為常見。

DDG-1000

回到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該級艦由於是以進行對地攻擊為主要設計,且還需在別國瀕海地區或活動,因此,其對隱身就十分注重,在設計上除使用“穿浪式船艏”外,還有斜角式船舷、一體化上層建築等。據媒體報道,該級艦雖排水量超過1.4萬噸,但雷達散射面積僅相當於一艘普通漁船。


飛機永動機


兩個巨大優勢:一個是高速性好,高速穿浪性能好,因為濱海戰鬥艦系列是為了美國未來快速作戰的戰略目標的一部分,所以對快速到達戰區要求高;二是隱身性好,因為水面上部分內傾不是外飄。這是因為當年美軍對f22良好隱身效果過分迷信,擴展到了海軍,妄圖建立隱身艦隊,實現對其他國家技術代差的領先。

因為技術過於先進和高速穿浪本身的問題,也出現了問題,比如造價過高,其次是隱身效果隨著雷達技術進步特別是量子雷達的誕生可能以後能探測出船的外形,而不單純是目標點,次小比則,消弱了隱身優勢。其三,因為全電推進的故障率高,特別是電氣設備對高溫敏感,在赤道附近海域故障率更高。其四,當年設想的快速替換模塊化設計,可以樣樣精通,結果現在模塊不能快速更換,並且更換需要去美國更換,因此導致的樣樣精通變成了現實的樣樣不行。

以上缺點明顯比優點多且致命,導致美國大幅削減了造艦計劃。


散人——薛定鍔


好處主要就是隱身了, 這樣雷達反射波射過來可以以固定的少量角度反射到其他地方, 但是犧牲的空間就太大了 以至於他的垂直髮射單元作為1.5W噸排水的大船隻有80個, 反觀阿利伯克都有96個, 硬傷還是貼著船兩側放置的, 倘若受到攻擊引爆裡面的導彈 畫面不要太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