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註音,怎麼讀出生字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古人的智慧到底有多厲害?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不止是很早以前沒有,就連清朝都沒有!

也就是說,在中國長達5000年的文明裡,雖然有漢字存在,卻一直沒有拼音,那麼古人是如何“識字”的?並且還能寫出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漢字雖然有大量的形聲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樣,可以通過文字符號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確的讀音來。因此,為了便於傳授和學習漢字,自古以來人們創造了許多給漢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對漢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兩類:

1.讀若法

用一個漢字來注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方法。比如“讀若”法:

儡,相敗也,……讀若雷。(《說文解字》)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比如“讀為”法:

父義和(《文侯之命》),鄭玄注:“義讀為儀。”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爾雅》)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儀”“兆”字的讀音,也就順理成章地會讀“儡”“義”“肇”字了。

2.反切法

用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聲”,用另一個漢字或注音符號表示“韻”和“調”,把它們拼合成被注字的讀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國古代影響最大、流傳最久的一種雙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比如:

緩,胡管切。(《廣韻》)

“緩”字的讀音,就是取“胡”字的聲(h),取“管”的韻和調(uan),然後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烏開切。

敖,五勞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於紀切。

注音符號簡介:

現在字典後面除了漢語拼音外的另一種注音方法,叫做“注音符號”,那是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用漢字邊旁表音)而創造出來的一套注音方法,即用符號標註漢字讀音。在北洋政府時期被教育部頒佈為標準注音方法,現在臺灣依然使用注音符號。這不是中華古代注音法,是近代才剛剛出現的。注音符號(神:ㄕㄣˊ)是1912年制定,1918年發佈,只比漢語拼音的1958年早了40年。

古代沒有拼音,古人是怎麼給漢字注音,怎麼讀出生字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