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紅白喜事“新風堂”,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157個“新風堂”遍佈大小村落

廣德縣盧村鄉唐流村新風堂內,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村民姚秀蓮為孫子辦滿月酒,花了1000元租用了村裡新建的新風堂,賓主盡歡,傳為佳話。“在新風堂辦酒席,是咱村裡的時髦事兒,既省了錢,又吃得開心,體面實惠,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姚秀蓮樂呵呵地說。

去年,唐流村將原來的棚質結構農貿市場重新改造升級,修繕為新風堂,為全村人操辦紅白喜事酒席提供場所。新風堂租金便宜,環境亦可媲美酒店。在這裡辦酒席不僅不跌份兒,還避免了鋪張浪費,“小操小辦”成了唐流村的新風尚。

在宣城市,157個新風堂遍佈大大小小的村落,為村民操辦紅白喜事提供場地和服務,逐步實現了移風易俗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生動局面。

宣州區狸橋鎮慈溪村將村民自籌建設的“王氏宗祠”“陶家祠堂”“東陶老年會”對外開放,改建老四五隊老年活動中心,現已建有5個新風堂,累計操辦白事13場。“我們有專門的服務隊伍,每次酒席菜品均抽樣到市場監管部門報備,又安全又省事。對婚喪嫁娶招待規模範圍、宴席標準、菸酒檔次等劃出了‘硬槓槓’,引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慈溪村紅白理事會負責人李民說。

“每桌菜品不超過500元,香菸不超過20元,禮金不超過200元,操辦紅白喜事酒席統一標準,有錢沒錢一樣辦事兒。”郎溪縣梅渚鎮定埠村前街組村民呂豐對這個標準讚不絕口。為遏制人情攀比風,定埠村“兩委”在全村推行“移風易俗、文明辦紅白事”的倡議,並以村“兩委幹部”分片聯村包組和“螢火蟲”志願者服務隊形式進組入戶宣傳。在新風堂統一操辦,堅持標準統一、程序簡化、杜絕浪費、從簡節約,共操辦紅白喜事酒席16場,同比與在酒店操辦節約近5萬元。

據瞭解,宣城市各鄉鎮村居自然條件千差萬別,有山區與圩區差別、有鄉鎮面積大小區別、有工業鄉鎮和農業鄉鎮分別等。為此,宣城市文明辦鼓勵利用現有陣地進行改建,鼓勵沒有場所的地區與餐飲服務單位合作建設,有條件的或群眾自願的可以新建。“有的村自籌資金新建新風堂,有的鄉鎮出臺補貼措施,有的村利用村部食堂……多種渠道多樣形式,符合基層實際、利於建設推廣,共同目的都是變‘大操大辦’為‘小操小辦’,真正為村民減負,為群眾辦實事。”宣城市文明辦創建協調科陳浩說。

截至今年12月,宣城157個新風堂操辦村民紅白喜事783場,節省辦理酒席約1600多萬元,節約群眾禮金近300萬元。新風堂在給村民帶來切實便利的同時,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社會風尚更加濃厚,村民人情費用支出明顯減輕,鄉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讓農民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黨員幹部帶頭除陋習樹新風

新風堂不能一建了之,建是為了用,新風堂如何聚人氣,真正融入到當地風俗習俗中,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村民的眼睛都瞅著黨員幹部,黨員幹部怎麼做,群眾就會跟著做。”涇縣昌橋鄉孤峰村村民桂祖玉說。村裡黨員幹部能否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對於引領文明鄉風,具有重要的標杆作用。

前不久,孤峰村老黨員李柏順嫁女兒,就在新風堂熱熱鬧鬧地辦了一場。親戚鄰里不用跑遠路就能聚在一起,既熱鬧又拉近了感情。“這邊喜慶熱鬧,家裡親戚朋友都在這,新風堂免費提供場地,成本降低了,但熱鬧氛圍卻更濃厚了。看我在這裡嫁女兒辦酒席,別的親戚也說以後的紅白喜事也要在這裡辦。”李柏順說。他們提前預約場地,做好各種準備,買好可口菜品,親戚朋友一起忙碌,既實惠又熱鬧。

黨員幹部爭做移風易俗的引領者,當好火車頭,讓移風易俗的觀念和行動在群眾中遍地開花。

幹部帶頭幹,群眾日子甜。各鄉鎮村居召開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黨員幹部根據移風易俗清單,自覺自願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公開承諾做到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惡俗禁辦,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領作用,真正引領群眾共同移風易俗。

黨員幹部是移風易俗流動的“宣傳車”,用喜聞樂見的方式教育引導身邊群眾轉變落後思想,通過“聯點共建”、鄉鎮分片聯村包組、“夜訪夜談”等形式,深入居戶家中走訪看望,面對面宣傳移風易俗,高密度多頻次講解節儉辦紅白喜事的好處和意義。

“既要推動村民增收‘富口袋’,又要同步推進村民精神‘富腦袋’。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把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有效遏制大操大辦現象。”宣州區澄江街道花園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開富說。宣州區立足服務群眾,結合實際,組織發動全區168個村修訂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的內容寫入村規民約,引領村民除陋習樹新風。

因勢利導搭建移風易俗載體

“新風堂場所在哪裡選,面積多大適宜,建設資金從哪裡來,日常如何維護,還有怎麼吸引群眾來開展活動,當初這些問題都沒有現成的答案,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都是在實際中探索出來的。”宣城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梁能文說。

移風易俗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既要依靠法治、德治,也離不開村民的自治。在開展移風易俗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比如村民主體作用未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缺乏約束性內容,“四會”組織活動缺乏抓手。面對這些長期想解決而一直未解決的問題,宣城市文明辦堅持問題導向,以大力推進新風堂建設為突破口,因勢利導搭建平臺,讓文明鄉風吹拂宣城大地。

宣城新風堂在移風易俗上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即遵循了地方鄉風民俗,又順應群眾的意願,然後加以因勢利導,滿足了農民群眾舉辦紅白喜事的需求,又堅持移風易俗和勤儉節約、形成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新風尚。

“婚喪嫁娶宴請賓朋是人之常情,如果一味地禁止正常的禮尚往來,群眾不買賬,還影響了幹群關係。”唐流村黨委書記劉長英說。村裡建設新風堂是根據農民群眾的訴求,結合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實際,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家心裡都明白互相攀比、講排場、撐面子是沉重的負擔,但是移風易俗工作難就難在,難以破解群體習慣的力量以及其中牽涉的具體利益。”梁能文說。宣城推進新風堂建設和出臺後續配套措施,給村民帶來了切實而直接的利益和便利,有效發揮平臺載體和導向作用。新風堂為群眾減負的同時,還有效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宣城推進“新風堂”建設,調動鄉鎮村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新風堂建設真正成為想研究、動腦筋、找出路的“加分項”,變“上級部署”為“我要落實”,形成了宣城大地新風堂遍地的可喜局面。


來源 | 安徽日報

審核 | 金婷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