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養生是讓自己的身體處於一個和諧平衡的狀態”你怎麼看養生?

老孫遁世無悶


自古以來,中醫養生倡導天人相應,應順應四時陰陽,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飲食有節,房事適當,形神共養,動靜適宜,養成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以上皆是中醫養生的終極目標和歸宿。通過養生,“讓自己的身體處於一個和諧平衡的狀態”

1 內外環境平衡

“天人相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可謂是講述天人相應,人體內環境與自然環境平衡的首要篇章。自然界與人體的陰陽相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四時陰陽有序,人體陰陽順應四時變化,則陰陽平和身體康健;兩者的不和諧則會導致陰陽失衡,疾病叢生。一方面,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失衡可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情況,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曰:“未至而至,此謂太過……至而不至,此謂不及。”自然界的時令未到而氣候先到就是太過,時令已到氣候未到則為不及,氣候的太過不及會打亂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的循環運轉,人體也會受到影響而邪氣內侵。另一方面,若自然界陰陽有序,但人體不能順應其變化,也會導致疾病。違逆四時之氣,人體之氣就不能有序轉化而導致臟腑失調,疾病內生。

2 飲食平衡

飲食有節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水谷都要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濡養五臟六腑四肢九竅,因此飲食有節對人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則服之,以補精益氣。”飲食不偏嗜,搭配得宜才能補益身體,飲食失節則會導致疾病。

3 心理平衡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七情五志是機體對於內外環境變化產生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情緒的正常變化。《三因極一辨證方論》中提到“七情人之常性,動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情志化生於五臟之氣,正常的情緒有助於臟腑功能的發揮,但是過則為害。激烈的情緒變動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若情志刺激過強或者過久,超過人體的耐受能力,則可能導致五臟功能失調,氣血失和。《素問·五運行大論》提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情志過極會導致臟腑功能的失調,而“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和“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素問·生氣通天論》)則說明了情志對氣血的影響。“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傷氣,氣逆上行則會損害身體。

4 動靜平衡

陰主靜,陽主動,“陰靜陽躁”,陰陽是萬物的綱紀,動靜是生命存在的狀態。陰陽和諧,動靜平衡,方是養身之道。

生命在於運動,適度的運動能保養身體機能,扶正祛邪,過度安逸和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身體。如《素問·宣明五氣》中提到的“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其中久臥、久坐即是過度安逸,而久視、久立、久行則是過度勞累。《靈樞·天年》中描述到人生十歲好走,二十歲好趨,三十歲好步,四十歲好坐,六十歲好臥。這裡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行為特點的描述,說明動靜的轉換是順應人體生理功能的發展,與人體臟腑氣血盛衰規律相協調平衡的。勞作有時,勞逸結合,動靜平衡,才能筋骨強健,血氣和調,陰陽平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精夜寐也是動靜平衡的一個方面。

順應天地自然、食飲有節、喜怒有度、勞逸適度,這便是中醫養生


屠醫生


養生其實就是[養活自己讓自己好好活著],而不是把自己養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9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69000a98b40edd2042\

太素老道


養生

天人合一,宇宙全息,

天人相應,順應天時,

陰陽平衡,內外平衡,

營養平衡,合理膳食,

心理平衡,修身養性,

動靜平衡,合理運動,

循環暢通,不生雜病。

注重養生,健康長命。


麗英0228


養生是自然保護身體的平衡心態的好方法,品類和款式多種多樣。有食療,體健,茶道和隨心而動的作為,在心體平復之時,做些有益心情和恢復記憶的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智質的昇華,也是一個自然而作的操行,於己的身夲和思緒有放鬆的過程,當然適當的藥補也可用之!


周敏康801


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俗話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養生就是遵從這樣地自然規律。儘可能優化身體各部位功能,延年益壽。不可過多沉溺,聲,馬,犬,色,煙,酒,糖,茶……等不良愛好,適量,勞作,運動,迴歸自然。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了。


JXMIng


順應自然,不強為便是養生。


聾一翁周錦池


把一切放下。輕鬆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