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胡惟庸案”后困扰朱元璋的相权问题被解决了,之后的李善长被杀可以说是“胡惟庸案”的延续,在残酷清理了李善长为首的功臣之后,朱元璋开始了一系列的抚慰措施,胡惟庸、李善长两案涉及几万人,很多人都成了惊弓之鸟,剩下的这些人都觉得逃过了一次生死大劫,朱元璋对选择剩下的这些人也是比较放心的,大明帝国在农民皇帝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下向前运转,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又一次的大屠杀在朱元璋的晚年开始了。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一:洪武25年,大明帝国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年仅36岁的太子朱标去世了,朱元璋培养朱标可以说是用尽了苦心,为了让朱标积累更多的政治资本,朱元璋派朱标外出巡查陕西,朱标平时养尊处优,很少出远门,这次外出很有可能是过于舟车劳顿,巡查完一回到南京朱标就病了,然后就一病不起,1392年的4月25日,洪武25年与世长辞,这一年朱元璋65岁,他在这位长子身上投入的心血太多了,虽然朱标一直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但是毕竟已经培养了这么多年,朱标这个人比较成熟,很稳重,为人厚道仁义、谨慎有余,作为大明帝国的守成之君是没什么问题的。这一下却突然去世了,这让朱元璋非常的痛心,对于65岁的朱元璋来说,这次打击是非常大的,已经达到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第二年,他就得了患热症病倒了,这次生病非常的重,经过太医的治疗还是把他抢救了过来,但是,之后的几年,朱元璋一直是病缠在身,身体非常的虚弱。

二:大明帝国的继承人没了,这对于老皇帝朱元璋来说当务之急还要再另立继承人,这种事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很简单,中国的传统是什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长子死了,立老二就是了。可是这件事情对朱元璋来说特别的困难,他非常的纠结。

朱元璋到底有多少妃嫔,他自己也不知道,朱元璋的妃嫔可以说遍布了整个东北亚地区,有高丽人,有蒙古人,还有色目人,汉人就更不用说了,来源混杂,有接收过来的,有抢来的,也有登基以后选秀出来的,但是他知道自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再往下他就不知道了,孙子、曾孙有多少他完全没有概念,有传言说明成祖朱棣的母亲就有可能是蒙古人或者高丽人,甚至后世有人猜测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压根就没生过孩子,之所以马皇后名下有5位皇子是因为马皇后对于朱元璋来说意义太重要了,如果她没有生育,那对于皇后这个头衔来说是太不利了,在那个封建社会,生育对于女人来说是最大的价值,贵为皇后母仪天下,如果自己都没有生育那太不能服众了。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三:朱元璋的家事可以说是异常的混乱,朱元璋本人从小没受到过好的教育,他发迹之后对子女的教育非常的看重,征寻四方名儒到宫中讲学,挑选青年才俊伴读,最有名的宋濂就一直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他觉得一个人的学问很重要,但德行更加重要,朱元璋选了一批有德行的端正人士每天跟太子聊天,给太子育德。从洪武十年开始,朱标就开始涉入政事,朱元璋要求朱标要做到“仁,明,勤,断”,但是朱标在长期的儒家教育下只获取了“仁”,并没有像朱元璋想让他成为的那样,朱标仁慈、宽厚,跟朱元璋完全不同。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在乎太子也是出于政治需求,前朝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元代是不立太子的,这就导致了后来无穷无尽的残杀、迫害,他在做吴王的时候,就立朱标做了世子,继皇位后一心一意,费尽心机就是想要训练出一个能干的皇帝,保有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可是,天不遂人愿,36岁正值壮年的继承人说死就死了。朱标作为太子一直是留守中央的,朱元璋的其他23个儿子都被分封各地,而且诸王成年后都很有才干,都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尤其是三子、四子都已经是屡立军功了,朱元璋作为农民,他一直明白一个道理,兄弟早晚是要分家的,兄弟阋墙这种事在如今的农村也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分家是必然的问题,这是为了给太子继位做足准备,他的想法是23个藩王共同巩固中央,维护太子的领导,齐心协力保家立业,可是没想到朱标先死了。按照继承权,二子朱爽是第一顺位,有继承权,但是朱爽屡犯错误,屡受训斥。如果立朱爽,三子、四子首先肯定不服,更何况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也都很能干,无论是文学还是武功都出类拔萃,朱元璋深思熟虑之后做了一个决定,立嫡就立下去,16岁的朱标长子朱允炆走上了历史舞台。

四:朱元璋本以为立嫡合乎法理也合乎情理,这一下谁都不要惦记了,可是,他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一下谁都开始惦记了,16岁的朱允炆太年轻,毫无政治资本,朱允炆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格比他父亲还要仁弱,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很难震慑群臣,所以,朱元璋不得不再次出手,他的人生理念里只有两个字“万全”。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五:本来打算留给辅佐太子的一批比较可靠的老臣也要清除,这拨人为首的就是蓝玉,蓝玉这个人勇悍又有才略,在常遇春和徐达死了之后,他可以说是明朝屈指可数的大将,功勋卓著,洪武21年,蓝玉率领15万大军追击蒙古,一直追到捕鱼儿海,大获全胜,军功达到顶峰,这一仗明朝基本全部歼灭了北元的主力部队,从此,北元一蹶不振,对大明再也不是威胁了。朱元璋封蓝玉为“梁国公”,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朱元璋在高兴之余也引起了深深的担忧,太平天子能否震慑军功显赫的蓝玉他持怀疑态度,卸磨杀驴以求万全这种想法已经不可避免了。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朱元璋开始绞尽脑汁寻找借口,蓝玉这个人为人不拘小节,比较性情,朱元璋已经杀了这么多功臣了,按说这时候你应该低调行事了,但是蓝玉没有,他私藏战利品、侵占民田、飞扬跋扈、傲慢无礼,这让朱元璋非常厌恶。1393年,洪武26年,朱元璋给了他一个谋反的罪名,罪状里说蓝玉联络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后军都督府同知祝哲、中军都督府同知汪信等等密谋造反,计划在朱元璋外出的时候起事,一举夺取政权,洪武26年2月初八,蓝玉被捕,3天后,蓝玉被扒皮处死,杀蓝玉只是朱元璋计划的第一步,紧接着案件开始扩大化,“蓝党”出炉,一大批淮西老臣全部被诛杀,包括二公十二侯二伯,共计2万多人,一年后颖国公傅友德被牵连处死,又一年宋国公冯胜被杀,经过这次大屠杀,朱元璋放心了,活跃于明初政治舞台的淮西勋贵消失了,这次屠戮残酷异常,蓝玉的皮一直被保存到了明末。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六:“胡惟庸案”、“蓝玉案”毫无疑问都是彻彻底底的冤案,朱元璋为了维护权力的专制和子孙的万全异常残忍,尤其是到了晚年更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后世经常拿朱元璋和刘邦进行对比,两人都是起于微末,夺权后都屠杀功臣,但是二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刘邦杀的主要是异姓王,7个异姓王有土地、有军队,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军阀,中央封不封王他们也是半独立王国,简伯赞曾经说过“刘邦的封拜不过是同盟军占领后予以其他同盟军的承认而已”,实际上这是刘邦统一全国道路上的一个继续。

“蓝玉案”--朱元璋最后的“万全”之策


但是朱元璋的屠杀完全不同,一除相权、二除军权、三除任何能够可以欲见到的威胁,他的人生理念只有一个“以保万全”,朱元璋足够聪明,足够果敢,军事能力、权谋计策样样都是出类拔萃,但是他骨子里还是农民的思维,大明帝国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大村子,朱元璋就是村长,他对子孙操碎了心,他的《皇明祖训》就是一本老朱家家训笔记,子孙的生活起居都被他严格的规定下来,大明是朱家的大明,基业是家族的基业,他以为所有的障碍都扫除了,子孙按照他的训导执行就可以以保万世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在扫除威胁的同时也为一些人扫除了屏障,威胁没有来自外部,他死后的第二年,燕王朱棣起兵,叔叔夺了侄子的权,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是何感想。

参考资料:张宏杰先生《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