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迴天地區的微循環線成為火爆的“趕集專線”,通州串起三大集市的公交老線為趕集乘客設立“招呼站”……如今,住在城裡的居民去郊區趕集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是春節前,坐著公交趕大集、置辦年貨的市民熱情高漲,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公交線不僅串起了京郊特色大集,吸引著“城裡客人”,也為大山裡的村民進城趕集提供了方便。坐公交趕集,趕的是年味兒,體味到的是人情。

微循環線成“趕集專線”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半截塔村集市外,市民排隊登上專133路


“年前最後一個大集了!可不得多買點兒。”昨天上午10時,昌平半截塔村集市外的公交站臺上十分熱鬧,趕完集的市民趁著等車交流著“戰績”。放眼望去,上百人的隊伍中七八成是銀髮族,幾乎每個人手中都標配買菜的小推車,或是提著超大購物袋。成捆的大蔥、按兜兒賣的蒜頭、十塊錢六七斤的茄子……除了新鮮果蔬,還有活魚蝦、生活日用品,每個人都買到拿不動才回家。

半截塔村這個集市名叫“九臺便民集市”,是北京離市區最近的農村大集之一,位於昌平東小口鎮,南與天通苑小區相接,西與回龍觀小區相鄰,每逢週二、週四、週六開市日,集市上的人摩肩接踵,集市外停車場一位難求。上個月初,一條公交微循環專線的開通,讓常來趕集的居民高興壞了,人氣之火爆,可以說已經成為一條“趕集專線”。

“車來了,車來了!”大夥兒正聊著,忽然看見一輛小巧的黃色公交車從遠處駛來,等車的居民立刻整理好手中的年貨,準備排隊上車。“大家慢點兒,注意安全!”“這趟上不去,就再等一趟!”車輛進站停穩後,女駕駛員不停囑咐著提著重物上車的老人們。一會兒工夫,這輛六米長的純電動車就裝滿了。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半截塔村集市外,趕完集的市民排隊登上專133路


專133路是一條從半截塔村發往立水橋西的微循環專線,全長6.2公里,單程30分鐘,發車間隔10至15分鐘。人氣這麼高,為什麼選了6米長的小車?專133路行政隊長英連生告訴記者,這是受到途經道路條件的限制。原來,這條專線為了滿足沿途天通西苑及天通北苑等小區居民購物、就醫、接駁地鐵,把站儘可能地設在小區門口,但小區間的道路上下行僅各有一條車道,大公交一停,路就堵死了,因此選擇了6米長純電動車型。

“這條微循環專線不僅方便了周邊居民趕集,還途經清華長庚醫院、龍澤廣場、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地,居民外出購物、看病不用再倒車了,還可以接駁5號線、13號線。”英連生介紹,趕上大集購物客流高峰,車隊還視情況增加運力。

家住天通苑的陳先生每次都在東小口站乘車,他和兒子一起生活,退休後就承擔起家裡買菜、做飯等家務。附近哪裡買菜比較便宜,哪裡的肉新鮮,陳先生都瞭如指掌。“這大集賣菜,比外面平均每斤便宜兩塊錢左右吧。”他拎著綠色的菜兜子,裡面裝著白蘿蔔、香菜等物品。專133路開通後,陳先生平均每週來兩次大集,“以前都是走著來,天暖和時候還行,天兒冷了還是坐公交更舒服。”他說,乘坐公交車去趕集,已經成了天通苑社區老年乘客的“新風尚”。

集市周邊設置臨時“招呼站”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通州渠頭集市外,市民搭乘T102路


提起T101、T102,許多通州經常趕集的居民都十分熟悉。其中,T101途經大名鼎鼎的張家灣大集、牛堡屯大集,T102除了經過這兩個集市,還在渠頭大集設站。“這兩條線可是老‘資歷’了。”公交集團客五分公司第六車隊黨支部書記吳炳維告訴記者,T101前身是801路,開通於1998年,T102路前身是802路,開通於1999年。自開通起,這兩條線就成為許多通州村民、城裡人趕集的出行選擇。如今,兩條線路已從十多年前的一天兩趟,發展為每天開行300多車次。

昨天是農曆二十七,正是渠頭大集逢二、四、七、九開集的日子。早上9時,市場內外吆喝聲響成一片,前來採買年貨的市民絡繹不絕。公交站臺上,剛從一輛T102上下來的陳阿姨推著購物車,大步流星地朝市場走去。“我就相中集市上的菜‘純綠色’這點。”陳阿姨家住張家灣鎮,基本上逢集必趕,“現在公交車越來越多了,十來分鐘就一趟,下了車走幾步就到市場了,比早先方便多了。”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T102路上,趕完集的市民乘車回家


每逢大集,市場外人多車多,本就不寬的道路有時混進沿街叫賣的小商販,常常擁堵。為了讓市民乘車順暢出行,公交職工還承擔起集市外的交通疏導工作。渠頭大集外,車隊安全主管李恩坤正舉著小紅旗,示意私家車為過馬路的行人讓行。“坐公交趕集的老年人特別多,我們還要上路監督駕駛員安全行駛,尤其是集市路段,一定要小心、慢行。”李恩坤說。

“張大爺,您慢點兒,注意腳下。”一輛T102進站停穩後,駕駛員高巖囑咐著上車的老人。開這趟車十年,許多天天坐車的熟面孔,一上車高巖就知道他們要去哪裡趕集。也有一些新面孔,在通州果園環島、九棵樹等站上車後就打聽“今天哪兒有集”,高巖每次都告訴對方“您踏實坐著,到了集市我會告訴大家!”趕集高峰期,高巖的車上能拉70多人。

趕集的人越來越多,集市規模也很大、出入口多,不少乘客反映,有的出入口離公交站稍遠,拿著東西走路挺累。為此,T102近兩年在牛堡屯大集外,兩個公交站間設置了臨時“招呼站”,立起臨時站牌,看見逛完集市在此等車的市民招手,司機也會停車。

吳炳維介紹,T101、T102兩條線路在遇到大集的日子,調度員會根據實際道路通行狀況採取繞行和區間措施,提高線路通行效率,同時利用牛堡屯場站的區間車機動增加運力,將趕集的乘客及時疏散,緩解集市站位客流壓力。

大山公交司機義務“送年貨”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房19路行駛在山間


魚鬥泉村,位於房山區蒲窪鄉西北部,是北京最西部的一個小山村。如今,村裡的年輕人都已走出大山,留下的多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因進村的山路狹窄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村民到鄰村走親戚、到集市買生活用品,出行都靠公交集團客六分公司的房19路公交車。

前天下午3點半,隗功進駕駛一輛綠白相間的房19路離開房山客運站,駛向遠在102.5公里外的魚鬥泉站。車廂內,坐滿了拿著大包小裹的乘客,不少人手中都是剛從集市採買的物品。房19路全程78站,平原路段從房山客運站至十渡南站,共55公里;山區路段從十渡南站至魚鬥泉,47.5公里。除了房山客運站,在十渡南站、下寺站、蒲窪文化中心站等附近有集市的站點,上下車的村民都不少。

“我住在魚鬥泉村,早上6點坐19路下山,到集市上買了一週的菜和家裡缺的日用品,再坐這趟車回家。”提起房19路,乘客王女士打開了話匣子,她的愛人在城裡開出租車,家裡只剩下她和年邁的婆婆,“多虧了這趟公交車,不然進城太麻煩了。”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行駛在大山中的房19路


對於房19路,駕駛員隗功進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他也是魚鬥泉村的村民。“十幾年前,沒這趟車時,進城要去野三坡火車站坐京原線,一天是回不來的。”隗功進說,如今這條線路成為連接大山內外的紐帶,進城辦事、購物可以在一天之內往返了。

深知大山裡的村民進城不易,隗功進還當起義務“快遞員”。過年前,一些山裡行動不便的老人把豆腐、粘糕等土特產裝在紙箱裡,拜託他放在不礙事的座位底下,運送到城裡,子女、親戚按時到公交場站“取件”。“在不影響安全乘車的前提下,我會盡可能滿足村民們的需求。”隗功進告訴記者,常坐這趟線路的村民,八成以上都有他的手機號碼。

除了運送年貨,還有在城裡打工的年輕人將藥品送到車上,拜託他捎帶給大山裡的老人。魚鬥泉村有位老人患有心臟病,上了支架,老人的兒子每隔一週都把醫院開的藥送到總站,由隗功進或者其他司乘人員送到老人手中。有時候,他還會幫老人們把子女急需的身份證、複印件等材料送進城。

乘務員丁金鳳是隗功進的搭檔,3個小時78站路程,她幾乎一直站著。每次看到有腿腳不便的老年乘客,她都攙扶著上下車。節前進城趕集的人多,看到提著重物的村民,她會主動幫忙放好購物袋和小推車。雖然住在房山城區,但每次發完下午3點半到魚鬥泉的車,丁金鳳都要在村裡過一夜,次日清晨才能跟著早班車回到城區。“辛苦是辛苦,但能為大山裡的村民服務,也特別有意義。”丁金鳳笑著說。

走!坐著公交趕集去

住在天通苑的老人乘坐專133路去趕集


記者手記

趕的是年味兒,體味的是人情

把年貨安置在座位下,陌生人之間交流著“採購經”,乘客、司機互相拜賀新年……坐著公交趕大集,更能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兒。

可喜的是,為了方便市民趕集購物,公交貼心地開行微循環專線、在集市周邊設置臨時“招呼站”、加大集市線路高峰運力,通過多種舉措將乘客吸引到公共交通上來,讓老年乘客出行不再犯難。

近年來,本市不斷優化調整公交線網,本著“城優郊進”的原則,削減中心城區重複線路、提高運行效率,將閒下來的資源發展郊區線路,越來越多的遠郊公交線開通運營,大山裡的村民進城趕集也能一天往返了。公交車廂不再是冷冰冰的交通工具,而是傳遞著濃濃的人情味兒,承載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孫宏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