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新冠肺炎疫情下乌海发展影响与对策|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下乌海发展影响与对策|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正值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全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党中央国务院紧急动员、全面部署,吹响了全民抗“疫”的冲锋号,乌海市社科联坚决响应、积极配合,迅速拿起笔杆子行动起来,努力营造打赢疫情阻击战的良好舆论宣传氛围。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恢复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为了充分发挥社科联的职能作用,我们邀请乌海市社科界有一定影响和研究能力的理论学者、领导,围绕“乌海发展有话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乌海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在线专题研讨,意在为疫情过后的地方经济发展助绵薄之力,现将几位学者、领导的观点进行整理、陆续发布,与大家共享。


北疆学术沙龙第46期,邀请到了中共乌海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张毅副教授,为大家论述“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经海济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下乌海发展影响与对策|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张毅


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很大的挑战。随着我市企业陆续开始复工,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双赢,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散播,已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准确预估疫情对经济产生多大影响为时尚早,但事实上关键不在于预估损失大小,而是要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中心——我相信,只要防控到位、措施得力,就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一、 当务之急:洞察时势,研判不利影响。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传播,对公共治理、应急能力和生活秩序都形成了极大挑战,已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可松懈,经济发展不可忽视。要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当务之急就是洞察时势。当前我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很多——乌海经济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这几年持续较大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乌海经济向上跃升,其产业结构依然不协调,仍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仍处于结构调整的爬坡过坎、艰难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次疫情又将导致消费承压、投资不振、财政收入收紧。而当经济处于下行时,外部冲击导致供求减少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下行,使经济“雪上加霜”。二者叠加使得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经济下行的短期压力确实比较大,除了政策性应急,中长期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比以前更加紧迫,企业的转型也更加紧迫。


疫情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不能过于乐观,应根据疫情的变化时时动态分析。具体而言可以看到:其一:对经济直接冲击的力度猛。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首先集中反映于第三产业。原本寄托于春节黄金消费期的影院、旅游、餐饮等近乎停摆,即使疫情能短期内得到控制,但这部分错失的季节性消费并不会随着疫情的结束出现补偿性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市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的提高,此次疫情的冲击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也因第三产业占比的上升而将明显放大。其二:对经济冲击的波及面宽。由于我市的主导产业以能源化工业为主,新冠肺炎疫情对其影响主要是通过用工渠道,影响第二产业的订单、复工开工乃至资金运转。企业延迟开工、员工延迟复工(包括返厂后的隔离)不仅大大缩减企业的有效生产时间和产能的发挥,影响企业新年订单的签订,甚至可能导致部分订单的流失;而且增大企业成本开支,甚至可能诱发流动性危机。


二、 应对之策:积能蓄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疫情过去之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必须是最优先的考虑,这是完成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前提。那么,经济维度下的政策重点就应该是防止疫情的短期冲击演变为更长时期的滞后影响。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市尤其需要在继续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把稳增长、抓发展及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对此,要加强政府精准决策能力,尽快完善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出台多层次、多品种的政策工具,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在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两者之间相时而动,在确保疫情可控前提下逐步恢复社会经济活动,精准施策、积极应对疫情对我区经济的不利影响,积能蓄势、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扶助“小微”。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工业企业和消费型经营主体加大扶持力度,重点从融资、租金、人工三方面加强保障。对中小企业实行全面减税降费;对因疫情停工造成的中小企业贷款到期不能还款的予以适当延期;增加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鼓励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续保续贷,并减收或免收融资担保费和再担保费。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中小企业续贷受理中心。


二是推进建设。强化逆周期调节,稳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要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防控举措,加强工程人员管理,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同时加大项目开工力度,合理安排工期,既抓质量、抓安全、抓环保,又抓速度、抓效率,努力把落下的进度抢回来,全力以赴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如期竣工。围绕2020年重大项目,适时组织开展“集中开工月”活动,营造抓项目促投资的浓厚氛围。创新审批方式,鼓励探索“虚拟审批”“容缺审批”模式,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确保疫情过后一批重点项目立即复工复产。建立复工复产调度保障机制,引导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合理安排复工节奏,及时安排健康状况符合要求的员工上岗。实施灵活用工政策,鼓励企业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做好就近招工工作。


三是扩大消费。适应消费方式变化,发展“非接触型”服务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文化娱乐消费模式,推动我市在线教育、视频内容等消费发展;优化我市互联网消费环境,利用大数据提升产品偏好、物流配送等消费体验;推广线上生鲜、社区团购等消费模式,加强品质把控和卫生防疫措施。深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引导优质消费商品和服务聚集发展。加快开发自有消费资源,引导支持品质提升和品牌创建,扩大特色消费产品供应。围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体育、旅游、养生和中医药等研究部署重大项目,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四是增加支出。有针对性地增加包括医院、学校和城市交通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刺激需求、稳定就业、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对卫生防疫投资,高标准建设一流卫生防疫系统。推进防疫大数据中心建设,让全市医疗防疫数据上“云”、实现信息共享,并与市外医疗机构建立联网合作。


五是畅通“三流”。让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一是让人流有序转动起来,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打好“组合拳”,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帮助农民工安全返城就业,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适应线上消费需求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复产不因缺工受影响。二是让物流有序转动起来,撤销公路检疫站点,开通封闭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恢复中断的农村公路,放开货运物流限制,打通高速交通“大动脉”,畅通乡村“微循环”,确保员工回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三是让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不折不扣地落实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三项费用,加快落实已出台的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完善支持中小微企业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促进人员流通充分、物资流通充足、资金流通充裕,推动复工复产。


六是促进转型。疫情的爆发也是对过往生产、消费方式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当下的考验更是对未来的校验,希望能够在对冲疫情影响过程中,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生产、消费模式,化疫情为转机,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线上消费、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宅经济”却异军突起。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社会生产生活会进一步加速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由此催生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动力源和增长点。这也是行业整合、升级的一个时机。我市需要努力化危为机,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的问题特别是短板,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互联网通信技术在调配销售物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应重点对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新兴基础设施建设”,从智能服务、虚拟运营、内容创新、互动体验等方面,加强线上线下业务融合,降低运营风险和管理成本、人力成本,开拓收入新渠道,保障特殊时期的多元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加快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平台嫁接改造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大健康、大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改变产业结构“四多四少”状况,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以先进制造、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产业为载体,以“建链、补链、强链”为目标,强化创新技术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恢复和提高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

新冠肺炎疫情下乌海发展影响与对策|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下乌海发展影响与对策|精准施策 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乌海经济的不利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