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齊魯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稱作掖縣,古為萊夷地而得名——萊州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萊州地圖

【地名由來】

萊州舊稱掖縣,所以說萊州的得名繞不開掖縣。

掖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掖縣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據《元和郡縣誌》: ''掖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寒同山,故縣取為名。''據《前漢書·地理志》注: 掖水北流入渤海,其所入處,正當萊州灣之南岸。實渤海之右掖。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掖縣城池圖

萊州之名則始於隋朝,582年改光州為萊州,至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

萊州市因古萊州府駐地而得名,古為萊夷地,後續陸續有萊侯國、萊子國、東萊郡等稱呼,皆源出於此。

萊州市,轄縣級市,由代管,位於西部,西臨渤海,介於東經119°33′-120°18′,北緯36°59′-37°28′之間。萊州市屬膠東丘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全市陸域面積1928平方公里。 萊州市屬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大陸性氣侯。截至2018年,萊州市下轄6個街道、11個鎮,市政府駐文昌路街道。萊州市戶籍人口84.36萬人。

【尋歡萊州】

山東省的膠東半島地區,有很多帶''萊''的地名,比如萊蕪、蓬萊、萊州、萊陽、萊西、萊山、萊河等等,那麼,為什麼在膠東地區會有這麼多帶''萊''的地名呢?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春秋地圖

古代的山東地區,除了齊國和魯國這兩個國家,還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古國,名字就叫''萊國''。萊國最早起源於夏商時期,到了春秋時期,萊國是山東地區僅次於齊國、魯國、莒國的山東四大古國之一。

萊國,又稱、,是中國的所建的諸侯國,是商周時期古國。商代始封,西周時期成為諸侯大國。爵位為侯爵,後改為公爵。春秋初,疆域西起今臨朐,東至,北至,南至今、。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商代地圖

《詩義疏》曰:萊,藜也。

《山海經》東海之外有顓頊國、季禺〔嵎夷〕、少昊國、重氏、藜〔萊〕氏和後來的羲和國。

《周禮》東海之外顓頊國國君伯稱〔號伯菔、萊菔〕有子曰藜〔萊〕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萊國曆史悠久,早在西周分封齊國、魯國之前,萊國就在山東地區存在了。據考證,萊國人是山東土著東夷族的一個大分支萊夷建立的,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山東土著,他們是一種信奉鷹圖騰的原始氏族部落群體。到了商朝時期,古萊夷部落被商朝封為侯國,那時萊國的經濟社會非常發達、先進的經濟文化,他們的農業、飼養業、製陶業、製造業、航海業等,已經有很高的水平了。

萊國統治的疆域面積也非常廣闊,從齊國的營丘以東,一直到膠東半島,都屬於萊國的統治範圍。萊國的都城,據考證在今天的龍口市境內。到了西周,當西周天子把姜子牙分封在營丘建立齊國的時候,萊國就感受到了強烈的危險,於是派兵討伐齊國,但是這次戰爭萊國失敗了。後來,萊國和齊國展開了長期的較量,最終在齊靈公15年,萊國被強大的齊國消滅。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萊國雖然被齊國所滅了,但是作為長期統治膠東半島地區的古老國家,萊國的歷史文化對膠東半島地區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從而也形成了許多與''萊''有關的地名。

在,名號與萊有關的山川事物有很多。膠東半島與西部內陸的分界線是,這條河由兩部分組成,向南流的一條為膠河,在入海;向北流的為萊河,在入海。西周初期的''萊逼''在萊河以西地區,一直到春秋時齊國與萊國幾次大的戰爭,發生的地點都在萊河流域,可見萊河是萊國境內最重要的河流,也可以說是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概念。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煙臺各區縣地圖

除河流之外,與國名、族名關係密切的還有山脈,在萊河以東的膠東半島可以看到更多與''萊''有關的跡象,如萊山、之萊山、福來山等等。

如今是煙臺市市轄區之一的萊山本來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村址就坐落在一處漢代建築遺址上,附近小山眾多,以富產鐵礦聞名。其中冶頭村曾發現有漢代熔爐遺址和鑄錢遺址,出土過滑石''''等文物。兩漢時期朝廷曾經在這裡設立'鐵官'監造鑄鐵。鑄鐵在當時是重大的經濟命脈之一,說明萊山在漢代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今天沒有人能夠具體指認到底哪座山脈稱作萊山,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萊山''一名因而成了一樁懸案。

古時地名凡稱''陽''的不是山南就是水北,地名的由來按說是萊水之北或者萊山之南。由於萊陽市境內沒有大山名山,考古人員推斷萊陽市境內古時可能有山名喚萊山。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龍口萊山

名聲最大的萊山位於舊稱黃縣的龍口市,海拔690米,雖然在不算高山,但是由於它地處畔的沖積平原,卻也顯得氣勢雄偉。

【歷史沿革】

萊州歷史悠久,據古遺址考證,約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

唐堯、虞舜時,為萊夷地。

夏朝,東夷族建過國,後被夏後所滅,仍歸夏朝,屬青州。

商朝,為萊侯國,萊都在今城區西南膠萊河附近,屬營州。

周春秋時,為萊子國。周靈王五年(前567年),齊侯滅萊,遷萊子於,在齊國之東,始稱東萊,屬齊國。戰國時,置夜,治所為夜邑,在今城區附近,屬齊國。齊襄王五年(前279年),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以夜邑萬戶'',境域東至黃海。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秦朝,為齊郡東境。劉項相爭時,為膠東郡地。

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今市境置掖、當利、陽樂、陽石、臨朐、曲成6縣,均隸青州東萊郡,郡治掖縣城。[新]王莽時,改掖為掖通,當利為東萊亭,陽樂為延樂,陽石為識命,臨朐為監朐,曲成縣未變,仍隸青州東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復西漢時縣名。撤銷臨朐、陽樂、陽石三縣併入掖,撤利盧(莽改平度為利盧)併入當利,又改掖,當利為侯國,曲成未變,均隸青州東萊郡。

三國時,魏改侯國為縣。今市境內有掖、當利、曲成3縣。均隸青州東萊郡。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改掖、當利為侯相,曲成未變。改東萊郡為東萊國,國治遷回掖城。東晉、十六國時,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晉室南遷,掖、當利二侯相和曲成縣先後由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統轄。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劉裕滅南燕,復歸晉朝統轄。掖、當利二侯相復改為縣,曲成未變,均隸青州東萊郡。

南北朝,自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北魏奪取青州前,境內掖、當利、曲成3縣歸南朝劉宋統轄,隸青州東萊郡,郡治遷曲成縣城。北魏奪得青州後,境內3縣歸北魏統轄。北魏獻文帝皇興四年(470年),分青州東部置光州,治所設掖城,以境內光水(今三里合子河)命名。又分曲成為東西兩縣。境域內為掖、當利、西曲成、東曲成4縣。掖、西曲成、東曲成屬東萊郡,郡治遷回掖城。當利縣屬長廣郡,郡治膠東城(今平度城)。當利南境原平度縣地劃歸膠東縣。東魏沿之。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當利、西曲成、東曲成3縣併入掖縣,其境域東達今招遠東境,仍隸光州東萊郡。北周沿之。

隋朝,境域為掖縣。文帝開皇五年(585年)廢東萊郡,改為萊州,仍治掖城。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萊州為東萊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東萊郡為萊州,州治掖城。從掖縣析出當利、曲成、曲臺3縣,亦屬萊州。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曲臺縣併入掖縣。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萊州為。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萊州。

齐鲁地名探究——曾因掖水称作掖县,古为莱夷地而得名——莱州

五代時,梁、唐、晉、漢、周均為掖縣,隸萊州。

北宋沿之。

金代仍為掖縣,隸萊州。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年),劃出掖縣東部原東曲成縣地和西南部地置(縣城羅峰鎮)。

元朝沿之。

明朝仍為掖縣,隸。府治掖城。

清朝沿明制。

民國二年(1913年),裁撤。民國三年(1914年),掖縣屬(治煙臺)。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萊膠道(治膠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以縣為自治單位,掖縣直屬。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建立掖縣抗日民主政府。同年8月,以掖、黃、蓬萊三縣抗日民主政權為基礎,成立膠東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署駐黃縣。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掖、黃、蓬萊三縣行政聯合辦事處在掖縣周官莊成立。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膠東區黨委在掖縣成立西海地區行政專員公署,並以掖城大十字口為界將掖縣南部劃出成立掖南縣。掖縣、掖南縣,均隸西海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仍為掖縣、掖南縣。

1983年11月,屬煙臺市。

1988年4月,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因古萊州府駐地得名),為山東省轄縣級市,代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