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廣德寺,位於四川省遂寧市城西三里許的臥龍山。始建於唐(公元618年前後),原名石佛寺;大曆二年(767)更名為保唐寺;大曆十三年(778),敕名"禪林寺";德宗建中初年(780),敕名善濟寺;昭宗天覆三年(903),敕名"再興禪林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敕名"廣利禪寺"。明武宗正德年間敕賜"廣德寺"。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廣德寺所在的廣德風景區,位於遂寧市城西大約三里的臥龍山,廣德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而廣德寺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廣德寺現存規模為明洪武元年重建並經清代多次擴建所成。廟寺規建於臥龍山山首。從山麓至山頂,依山建寺,中軸線上有殿宇七重,東西配殿獨自成院,大小殿閣塔坊共有25座,多為明代建築,但主次分明,左右對稱,有宋代建築佈局風格。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寺內現存珍貴稀有文物有明代木質結構聖旨坊,唐代德宗貞元三年建幽骨塔,北宋善濟塔(俗稱舍利塔、肉身塔),及建於宋、明、清幾代的石碑。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據瞭解,稱為"西來第一禪林"的廣德寺,建築面積約8350平方米,園林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其宏偉規模,堪稱全省第一。

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宋至清時期古建築,四川省遂寧廣德寺


全寺以"大雄寶殿"為軸心,呈三列縱向分佈,從山麓至山頂,共有殿宇九重,亭榭二十六處。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哼哈殿(山門殿)、聖旨坊、碑亭、天王殿(兜率天)、大雄寶殿、佛頂閣等依次排列,層層疊起;東有千佛樓、燃燈殿、百子殿;西有地藏殿、觀音殿、唸佛堂、善濟塔、玉佛殿等。這些殿舍各抱地勢,主次分明,對稱有序, 斗拱華麗,翼角出翹,脊飾雄壯,肅穆壯觀。

因受唐、宋、明朝十一次敕封,廣德寺聲名大振,明代極盛,僧人千餘,曾主領川、黔、滇三百餘山,被尊為"西來第一禪林",成為遠近嚮往的川中名勝及聞名西南的佛教聖地,每年二月香會九月觀音生日期間,香客、遊人如雲,年久不衰。一千三百餘年來,廣德寺歷盡滄桑,幾度被毀,又數次重建,但它的香火併沒有因此衰敗。

廣德寺現有的五件鎮寺之寶,見證了千年的輝煌歷史,它們是:緬甸玉佛、明代聖旨坊、濟善塔、九龍碑以及兩顆皇帝御賜玉印。

聖旨坊屹立在十分級臺階之上,這是歷代僧侶在寺內11次拜迎皇帝聖旨的地方。聖旨坊初建於宋朝,現存的建築為明代成化年間改建的,橫匾有顏真卿親書的“敕賜禪林”四個金字,坊欄上面書寫“聖旨”二字,坊形如翼,是全國唯一的“聖旨碑坊”。由於克幽禪師是皇室嫡親,歷朝歷代的欽差到該寺宣讀聖旨時,都親自進入寺廟內。而其它寺院如峨眉山等奉迎聖旨時,都要出廟門十里。廣德寺接旨卻在廟中,可見位尊之極。

開山祖師克幽的肉身塔濟善塔是一座方形塔,塔高22米,石結構,初建於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系唐代高僧“克幽禪師”的靈塔,雖經千年塵風俗雨而巋然無損,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塔。

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九龍碑,雙龍戲珠下面是唐、宋9個皇帝敕封廣德寺的記載。

宋真宗玉石法印;是該寺一代高僧清福大和尚於清代光緒三十二年,獨步萬里,西去緬甸、印度諸國取經求法時請回來的。

御賜鎮山法印在全國屈指可數,廣德寺卻獨得兩枚。一顆是宋真宗親敕廣德寺的觀音珠寶印,上有“御敕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字樣。另一顆則是明武宗敕賜的“四國文玉印”。明武宗為了便於管理西南地區的寺院,特向廣德寺敕賜“四國文玉印”,上刻有漢字、緬甸文、僧伽羅文和巴利文之拉丁字母四種文字,統領川、滇、黔大小寺院,蓋過此印的通牒出國也可以毫無阻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