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為何馬克思不屑與“哲學家”為伍?

當今社會亟需人們進行哲學上的深思,如今的社會現實乃是對資本、資本主義的理解,這是因為,資本自近代西歐到今天遍及全球範圍以來,它展現出了極其巨大的、徹底改變人類傳統的和既有的生存方式的力量,然而這一力量的本質仍然是有待被澄清的。

為何馬克思不屑與“哲學家”為伍?

馬克思的學說極其敏銳地探究到了資本的本質——資本是一種感性的社會權力。

近代哲學自笛卡爾以來用“我思故我在”的主體理性顛覆了中世紀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這種理性經過康德和黑格爾在體系上被空前地強化起來。而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性就在於,他發現了人類社會感性現實的秘密、宣佈了理性作為一種超感性體系的腐爛和崩塌。但是單純地提出感性的哲學原則仍然於事無補,在費爾巴哈強調“感性對象”的時候,馬克思進一步強調“感性對象性的活動”,這裡的關鍵是活動,是改變現實、消滅現實進而改變世界的實踐原則,換言之即“革命”。而實踐原則作為異化的揚棄過程,揚棄的核心之點在於私有財產的異化,它在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最為顯著地表現為資本。

然而,不論是資本本身對人的異化,還是這種異化的揚棄(革命),都表現為權力的鬥爭。這種權力恰恰在理性之外,它是感性的社會權力,基於此,可以將馬克思關於資本的學說理解為社會權力哲學。這種見解對於當今中國社會科學界仍然信奉理性、流於外部反思的潮流而言,無疑是振聾發聵的。

為何馬克思不屑與“哲學家”為伍?

在此意義上,馬克思是不屑於與“哲學家”為伍的,“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如果如德里達所言一切哲學都難以擺脫“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話,作為一名哲學研究工作者來說,必須對馬克思的姿態予以高度的致敬。因為哲學儘管長久以來被冠以崇高的王冠,但它作為一種理論終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世界進行某種解釋,對事物追加某種意義,並在概念和邏輯上進行反思和批判,然而這一切對於處在異化狀態的切膚之痛的人們來說,可以說於事無補。馬克思對此深有自覺,他早年的哲學批判在存在論上顛覆了幾千年的西方傳統哲學,但他更願意以高於經濟學家的經濟學家、高於政治學家的政治學家、高於社會學家的社會學家——簡言之,懷著哲學的高度卻從事具體的、甚至是瑣碎事務的社會現實研究者的面目示人。

為何馬克思不屑與“哲學家”為伍?

所以,馬克思發動的革命是存在論意義上的,是一場徹底的形而上學的革命。對於大量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去探討的問題,馬克思已經被先行從對傳統哲學的批判中給出結果了,並且旗幟鮮明地為未來哲學的討論方向給出了基本任務。儘管他不屑於做“解釋世界”的哲學家,他卻是哲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提升企業管理者對精益的理解,實現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響應市場需求。科技牛將帶領大家學習原汁原味的精益管理思想,豐田、歐姆龍等一流工廠參觀、見學,日本本土精益道場零距離接觸,親身體驗模擬生產、與日企高管直接交流日本精益匠心之旅!點擊下方瞭解更多進行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