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怎麼看待搖滾音樂?

臧徒


看到這樣的題目真是不容易!如何看待搖滾樂?我覺得應該從不同的方面來理解:首先搖滾樂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音樂風格,一種音樂載體,回想起二十年前,還是中學生的我第一次在朋友家聽到了van halen的《jump》,一下子就被這種吵鬧又快速的音樂深深吸引,以我當時英語勉強及格的英文水平,是根本不明白歌詞含義的,只是單純的被轟鳴的吉他,沉穩的貝斯還有喧囂的架子鼓吸引,相信很多與我同齡的搖滾樂迷也是如此,搖滾音樂可以在不理解文字歌詞的前提下吸引聽眾,這就是這種音樂形式的魅力所在。其後二十年間,欣賞了了不同風格的樂隊與音樂人不計其數的作品,發現搖滾不只是長髮、怒吼、高分貝的失真吉他,搖滾樂同樣可以沉鬱,可以動人,可以收斂的恰到好處,硬搖滾 重金屬 blues funk punk 搖滾樂浩如煙海的下屬風格里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類型;其次,隨搖滾音樂而來的搖滾精神,何為搖滾精神?這個話題不同風格的樂迷給出的答案一定是不同的,搖滾精神並不是一種教條、綱領一樣的存在,是建立在成長於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地理環境的不同的樂隊所創作的作品裡體現出來的,比如the Beatles 與 the rolling stones同時來自英國的樂隊,他們作品裡傳達的信息宣揚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的;最後,是搖滾樂的內涵。內涵其實就是搖滾樂傳遞的真正意義,從最表面的髮型 衣著,到深層次的詞句之間的傳達的創作者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再到更深層面對於世界的理解,對於生命的理解,對於變化無常的人生的理解。搖滾樂的內涵是可以被大多數人所理解,搖滾樂的表現形式又可以使這種內涵更容易被有切身感受的人所理解,這就是搖滾樂的真實之處,也是搖滾樂不同於其他流行音樂的特點。


老肖彈Bass


其實人性中都是有獸性和動物性的,但我們都會覺得這是洪水猛獸。其實它就是洪水猛獸,我在美國的時候也接觸一些搞重型音樂的人,也都是好朋友,他們都很安靜,在音樂上的造詣也非常高,但他們的音樂在我聽來就是千篇一律的死亡金屬。我也一直在想,他們有如此高的音樂造詣,為什麼會一直在做單調的死亡金屬?

但是和他們聊過之後才明白,他們並不追求音樂的更深刻的東西,而是要直達他們的靈魂深處,他們所要追求的,也就是人類的一種野性,而這種東西就是搖滾樂。搖滾樂是這樣東西,但也不僅僅是這樣東西,還包括很多其他的東西。同樣的一首歌曲,經過編曲、旋律等等,如果它由張學友唱出來,那可能就變成了香港的感覺了。當然,我並沒有任何貶低他們的意思,在農耕社會里,他們做出的音樂非常精彩也非常好,但從根本區別上來說,就是不一樣的。搖滾樂與流行樂的區別就在於這裡,也許只是一個大的區別,也可能是一個不能逾越的鴻溝。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搖滾樂又何嘗不是?它可以是激昂的,可以是迷離的;可以是向上的,可以是頹廢的;可以是深邃的,可以是膚淺的;可以是陽光的,可以是混亂的;也可以是激進的,渴望的,叛逆的,躁動的,甚至可以是骯髒的變態的……但我覺得搖滾樂只是一種音樂形式,音樂人如果在創作它的時候很真誠的話,他就是一面鏡子。它不光能反映出創作者的心態,也能映出聽者的影子。

搖滾樂有很多風格,每一風格又有很多作品,聽者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和作品時,就是在選擇自己的鏡子。而那一面你覺得最滿意的,鏡中人是你覺得最像你的,就是你最喜歡的風格。那麼,嚴格來講並不是搖滾樂是怎樣的,而是你是怎樣的。

當然,這種鏡子有很多,不僅僅是搖滾樂,畢竟搖滾樂只是眾多音樂風格中的一種。除音樂外還有很多,所有的藝術、文化,哪怕是自然景觀都可以是鏡子。

扯遠了,單說如何看待搖滾樂。其實幾乎所有具備一定生命力的樂隊,在一定時間之後,風格都會有所改變。這種改變不一定都是為了迎合市場,有的是因為人員的變化,有的是因為心態的變化。未成名時最大的目標就是能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態的改變和能力的積澱,樂隊日漸成熟,風格也會逐漸定型。這時回頭再看自己曾經無比自豪的作品,有的就會顯得無比稚嫩,甚至可笑。

作音樂的人尚且如此,聽音樂的又何嘗不是?風華正茂時,metallica和Bon Jovi簡直就是神的化身,遇點挫折聽nirvana和blaca sabbath就有共鳴,覺得自己成熟了開始喜歡u2和TheRollingStones,現在越來越喜歡痛癢和萬青算是墮落嗎?所以聽點自己喜歡聽的就好,管它搖滾不搖滾。



古箏小林薰


作為一種音樂類型,搖滾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但真正定型為一個獨立的音樂流派是50年代。一開始,搖滾樂跟同一時期的黑人藍調一樣,主要樂器是鋼琴和薩克斯。但是很快,吉他取而代之,成為搖滾樂不可或缺的一環。主音吉他、節奏吉他、低音吉他,再加一把低音提琴,這就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搖滾樂的傳統形式。

但是,那時候的搖滾樂也就是眾多非主流音樂之一,並沒有多麼了不起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但是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情況就就不一樣了。先是鄉村搖滾大行其道,接著披頭士橫空出世,把電音吉他的怪異刺激與打擊樂器的亢奮強勁一起帶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經典曲目。

這一時期搖滾樂經歷了不少起伏,也發生了很有趣的變化。譬如它逐漸褪去了黑人音樂的色彩,情緒風格上也由軟變硬,從一味的低吟輕唱變成了無處不在的聲嘶力竭。到20世紀60年代,搖滾樂更是直接與叛逆、反抗等字眼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平權運動、反越戰、反核武器等等,沒有這些事情,就沒有搖滾樂的繁盛。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反抗的時代需要搖滾樂,一旦反抗退潮,搖滾也就開始頹靡,走向衰退。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披頭士樂隊的解散以及1980年列儂被暗殺。搖滾樂在經歷了20世紀60至70年代的輝煌後轉入低潮,乃至重回邊緣。

當然,情況比我講的還要複雜得多。其實到了70年代中期,搖滾樂已經物極必反,從反抗轉向了世俗。典型例子就是所謂“慢搖滾”的出現。雖然我一直不理解搞“慢搖滾”的人為什麼非要賴著搖滾這個招牌不撒手,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很討大眾的喜歡。並且它還對其他新興的音樂流派很有啟發,“哦,原來搖滾還可以這麼玩兒!”於是,迪斯科出現了,霹靂舞出現了……另一方面,那些堅持搖滾精神的人越來越執著,也越來越偏激。什麼重金屬、朋克、油漬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的搖滾樂徹底多元化了。多元化的其中一個含義就是,再也沒有主流,當然,也就無所謂什麼時代精神。

以上我評價的是搖滾樂在西方社會的發展和影響。那麼中國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它是不是西方搖滾的滯後傳染呢?這裡無法展開來說。不過我建議讀者可以看一看崔健導演的影片《藍色骨頭》,仔細看大家會發現關於中國搖滾樂的隱秘線頭。老實說,電影本身是不及格的,背後隱藏的觀念卻值得深究。


西閃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難度很大。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搖滾樂又何嘗不是?它可以是激昂的,可以是迷離的;可以是向上的,可以是頹廢的;可以是深邃的,可以是膚淺的;可以是陽光的,可以是混亂的;也可以是激進的,渴望的,叛逆的,躁動的,甚至可以是骯髒的變態的……但我覺得搖滾樂只是一種音樂形式,音樂人如果在創作它的時候很真誠的話,他就是一面鏡子。它不光能反映出創作者的心態,也能映出聽者的影子。

搖滾樂有很多風格,每一風格又有很多作品,聽者在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和作品時,就是在選擇自己的鏡子。而那一面你覺得最滿意的,鏡中人是你覺得最像你的,就是你最喜歡的風格。那麼,嚴格來講並不是搖滾樂是怎樣的,而是你是怎樣的。

當然,這種鏡子有很多,不僅僅是搖滾樂,畢竟搖滾樂只是眾多音樂風格中的一種。除音樂外還有很多,所有的藝術、文化,哪怕是自然景觀都可以是鏡子。

扯遠了,單說如何看待搖滾樂。其實幾乎所有具備一定生命力的樂隊,在一定時間之後,風格都會有所改變。這種改變不一定都是為了迎合市場,有的是因為人員的變化,有的是因為心態的變化。未成名時最大的目標就是能紅,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心態的改變和能力的積澱,樂隊日漸成熟,風格也會逐漸定型。這時回頭再看自己曾經無比自豪的作品,有的就會顯得無比稚嫩,甚至可笑。作音樂的人尚且如此,聽音樂的又何嘗不是?風華正茂時,metallica和Bon Jovi簡直就是神的化身,遇點挫折聽nirvana和blaca sabbath就有共鳴,覺得自己成熟了開始喜歡u2和TheRollingStones,現在越來越喜歡痛癢和萬青算是墮落嗎?所以聽點自己喜歡聽的就好,管它搖滾不搖滾。


乏善可陳W


搖滾樂分為:重金屬、另類金屬、獨立搖滾、工業金屬、後車庫、前衛金屬、黑色金屬、哥特金屬、朋克、藍調搖滾、無政府主義朋克、英倫搖滾、凱爾特搖滾、華麗搖滾、復興朋克、山地搖滾、藝術搖滾、迷幻搖滾、東方搖滾、說唱金屬、硬金屬、流行金屬等。搖滾樂就像判例法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個定義。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

推薦兩個樂隊:九寶樂隊、LinKin Park

推薦五首搖滾樂1.Guns N' Roses / 《Don't cry》2.POLICE/ 《Don't stand so close to me》3.R.E.M/《At My Most Beautiful》4.GOO GOO DULLS/ 《Iris》5.U2/ 《If God Will Send His Angels》



莫名其妙之我心雀躍


在這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很高興能夠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下面我先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意見,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搖滾樂雖然也是音樂形式的一種,但我個人認為它的評判標準與普通音樂有些不同。

因為搖滾總的來說是一種表達式的音樂,所以表達者的動機-是否真誠;能力-是否言之有物等等都會作為評判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搖滾樂手自身的品格特質等也會對他音樂的評價帶來影響。

很少有投機式的樂手-即使擁有動聽的旋律-會被評判為優秀的搖滾樂手,大家推崇的更多是那些生活狀態(或音樂理念)純粹(或實驗)的樂手們。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一起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生活愉快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歌手海洋


曾撰《搖滾一一惡魔的喧囂》一文,沒通過。這個“怎麼看待”的提問,似乎不偏不倚,允許人家看好看壞的,就不知“鐵人兒燈"意下如何?

搖滾,原產於老美上世紀六十年代,是黑人為反抗種族歧視而創造的一種街頭音樂。頹廢,憤懣,發洩,吶喊是主旋律。披頭散髮,破衣爛衫,大頭皮鞋是標配。嬉皮士,披頭士,撲街少年是主唱。越戰期間,曾一度遭封殺。

現在,搖滾已隨毒品、走私、艾滋、東突等,潛入國門。在這些“外來入侵物種"中,唯有搖滾披著“音樂、文化”的外衣,堂而皇之登臺亮相。捶胸頓足,聲嘶力竭,群魔亂舞,至今仍不鮮見。

不過如今內地舞臺上的搖滾,也遠不如其在孃家時那般劍拔弩張了。也難怪,你敢象黑人那樣放肆不?所以改編者就打擦邊球,從什麼“我一無所有,姑娘你跟我走"之類開始,到前年有膽兒肥的,把“白粉、姑娘"搬上臺面,不過很快就被清場了。現在更多是惡搞搞,如把《茉莉花》改成搖滾版的,把《哀樂》玩出搖滾風的,甚至把華陰老腔貼上搖滾標籤的。這些個“音樂人",真不知神經錯亂到哪個爪哇國裡去了?

還是普大帝鐵腕厲害: 全國封殺。所以俄境內“蹦嚓嚓"噪音,從此再無蹤影。

最近,國內一班音樂鬼才,又鼓搗出“轉基因”搖滾了,如 嘻哈,rap,唱白等。似乎披了件馬甲,別人就認不出來了。當誰傻呢?反正我不喜不聽,故知之甚少,只能揪它點兒皮毛薅薅。

馬上帶住!

如你對搖滾情有獨鍾,我決不反對。你大可入腦入心,盡情享受。只求你把音量調小點,樓上樓下人家正睡覺呢。捶胸尚可,頓足就免了吧?要不?趁你睡著,叫樓上人家在你頭頂上跺兩腳試試…





阿祥文事


就像你的問題標題一樣,搖滾音樂的背後是什麼?是情感?思想?精神?答案不止是這些,搖滾就是喊出自己想要的表達,或許是憤世嫉俗,或許是激情澎湃,是怨恨是誓言,亦是心靈的聲音。

這其中還有包含對生活的無奈,世俗的壓力,和讓人無可奈何的現實,搖滾樂就是被壓抑很久的一種力量的噴發和人性的狂野。

敏感的神經總能讓他們看到一些社會陰暗面,但他們的內心卻總是嚮往美好。無論生或死,他們都在做真實的自己。

再簡單一點來說就是幾個詞:自由,和平,愛,反叛,積極。

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不管是小愛還是大愛,只要愛自己所愛,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

這就是我對搖滾的看法。


汽車MUSIC


搖滾樂是更直接的表達情感,相比流行音樂要更激進一些,因為不是為了單純的取悅聽眾,而是宣洩情感,表達觀點,配器是也更直接洗練,或是技術性更強,還有些實驗色彩,其實今天的流行樂很多配樂方法都來自以前的搖滾樂,就是搖滾樂實驗大家接受了,流行樂就會拿來用,非主流成了主流,比如失真電吉他…搖滾樂又會在人性音樂性進行新的探索


草魚說說


搖滾樂雖然也是音樂形式的一種,但我個人認為它的評判標準與普通音樂有些不同。

因為搖滾總的來說是一種表達式的音樂,所以表達者的動機-是否真誠;能力-是否言之有物等等都會作為評判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搖滾樂手自身的品格特質等也會對他音樂的評價帶來影響。

很少有投機式的樂手-即使擁有動聽的旋律-會被評判為優秀的搖滾樂手,大家推崇的更多是那些生活狀態(或音樂理念)純粹(或實驗)的樂手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