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土耳其人是突厥人還是以前羅馬帝國後代?

陳多斌


土耳其人自己聲稱他們有16個祖先——分別是: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國、塞爾柱帝國、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爾帝國、奧斯曼帝國。照土耳其這種說法只要是來自亞洲草原腹地的遊牧民族似乎都是他們的祖先,那麼歷史的真相是否如此呢?

事實上今天的土耳其共和國所在的小亞細亞地區擁有足以和古希臘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比肩的悠久的歷史,那時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西臺人、魯維人及胡裡特人等等。公元前1800年到前1170年這裡興起的赫梯帝國摧毀了由胡裡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並開始同古埃及爭霸:公元前1285年赫梯帝國甚至同古埃及展開了人類軍事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會戰——卡迭石戰役。公元前13世紀末印歐語系的民族和以腓力斯丁人為代表的海上民族紛紛遷徙至此並沉重打擊了赫梯帝國,到公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帝國所滅。

赫梯帝國的滅亡為公元前1300年立國的呂底亞王國消除了一大威脅。呂底亞王國位於今天土耳其西部瀕臨愛琴海沿岸地區,其領土一度擴張至由色雷斯海峽至安納托利亞西部。大約在公元前 660年呂底亞開始鑄幣,是全世界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在呂底亞王國興起的同時愛琴海西岸的希臘人開始在小亞細亞建立殖民地——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端赫勒斯滂海峽的特洛伊古城就是公元前十六世紀由古希臘移民建立的,公元前十二世紀初邁錫尼城邦聯合希臘本土各城邦渡海征服了由早期希臘移民建立的特洛伊城邦,除此之外古希臘人還在小亞細亞西岸建立米利都等殖民據點。公元前612年後進入期的呂底亞征服了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所有殖民城市。公元前546年呂底亞被波斯帝國所滅後整個小亞細亞進入波斯統治時期,直到公元前449年在希波戰爭結束後締結的《卡里阿斯和約》才又使希臘人恢復了小亞細亞西岸的殖民城邦。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消滅了波斯帝國,是包括今天的土耳其在內的中東地區進入到一段希臘化的歷史時期。然而亞歷山大帝國在曇花一現之後迅速分崩離析,由亞歷山大帝國分化出來的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國相繼被新興的羅馬所征服。在向小亞細亞擴張的過程中羅馬遭遇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本都王國——這是一個位於小亞細亞半島、黑海東南沿岸的國家,於公元前281年由米特拉達梯一世建立。公元前88年至公元前63年羅馬和本都為爭奪小亞細亞展開了持續25年的戰爭,佔有地利優勢的本都王國在公元前87年統一了整個小亞細亞並渡海佔領了希臘,羅馬在此前近百年擴張所得的東方屬地幾乎盡歸本都所有。直到公元前65年羅馬大將龐培才征服本都,此後小亞細亞進入羅馬統治時期。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定都位於今天土耳其境內的拜占庭並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後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由於君士坦丁堡古稱拜占庭,因此東羅馬帝國在後世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儘管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延續一直以羅馬作為自己的正式國號,但由於相比羅馬帝國時代失去了對西地中海領土的控制後拜占庭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家:這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中心正位於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事實上拜占庭城正是古希臘人最先創建的,而拜占庭帝國的官方語言則被確定為改良後的希臘語,宗教信仰為希臘正教(東正教)。因此當時的希臘人可謂是拜占庭帝國的核心族群。這一時期今天土耳其的全部領土均處於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這時的小亞細亞和歐洲部分的君士坦丁堡是基督教的重要傳播中心,這一時期生活在今天土耳其的土地上的主要是安納托利亞人、古希臘人和高加索人混血形成的民族,和突厥人、伊斯蘭教沒任何關係。然而土耳其的國名卻源自於突厥的音譯,而這一切源自於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以北的圖爾蓋河、恩巴河和薩雷河之間草原上的一個突厥分支——古茲人,又稱烏古斯人。

在11世紀烏古斯人形成了一個關係較為鬆散的部落群——烏古斯葉護國,由4大部族組成。因為遭受來自鄂畢河中游的欽察人的驅逐,烏古斯人開始向西遷徙,而組成烏古斯部落聯盟的4大部族中有一支塞爾柱部落。塞爾柱部落的名稱源於其首領塞爾柱克,其父是烏古斯部族聯盟的一名酋長,名叫帖木兒雅裡赫。公元970年左右帖木兒雅裡赫因為土地問題與烏古斯部族聯盟的大頭領——葉護髮生了尖銳的矛盾,985年帖木兒雅裡赫率領自己的部族脫離烏古斯聯盟,遷徙到錫爾河中游和卡拉套山區。這裡靠近波斯薩曼王朝的北部邊境,住有許多已經伊斯蘭化的烏古斯人和其他突厥人。他們不僅遊牧於薩曼王朝邊境之外,而且還從薩曼王朝境內得到了大片牧場的使用權,條件是為薩曼王朝服役,保護薩曼王朝的邊境不受異教徒的侵犯。

此時薩曼王朝正和東面統治著今天中國新疆和中亞地區的喀喇汗國對抗,處在夾縫中塞爾柱人選擇依附於薩曼王朝。與此同時塞爾柱克改信伊斯蘭教遜尼派,憑藉個人才能受到該地區廣大穆斯林的擁戴,很快就成了這一帶穆斯林反對異教同族人的軍事領袖,這些烏古斯人遂被稱為”塞爾柱人“。此後不久錫爾河下游發生了反對葉護的抗稅鬥爭, 塞爾柱人利用這一有利形勢,率眾回師氈的,與氈的的抗稅者一起趕走了葉護的徵稅官, 奪取了下游重鎮氈的及周圍地區。從此塞爾柱名聲大振。塞爾柱人這一名稱亦因此而在中亞地區廣泛流傳開來。後來阿里汗的兒子沙赫馬立克繼任葉護,動員各部反將塞爾柱家族及其追隨者趕走,重新奪回了氈的,維護了葉護政權和烏古斯人的傳統制度。塞爾柱人只得再次南遷至錫爾河中游與鹹海附近。

這時薩曼王朝被突厥伽色尼王朝取代,隨即伽色尼王朝和喀喇汗國展開了對薩曼王朝遺產的爭奪。塞爾柱人趁雙方爭奪之際於公元985年佔領布哈林東北部。公元1025年阿爾斯蘭被推舉為塞爾柱人的首領,他率領塞爾柱人幫助喀喇汗國的統治者阿里特勤對抗伽色尼王朝的馬哈茂德,結果反而被馬哈茂德俘虜。馬哈茂德試圖通過採取嚴格的約束措施迫使塞爾柱人臣服:他任命塞爾柱家族世襲貝伊頭銜,領有大塊牧場的使用權,為王朝守衛北方邊疆。然而成為伽色尼羈縻封臣的塞爾柱人在王朝北方繁衍生息,人口數量逐漸增多,並大批遷至城市之中居住,逐漸具備了不可低估的政治與經濟實力。

公元1030年馬哈茂德蘇丹駕崩,馬蘇德繼任蘇丹,此時王朝新徵服的地區(主要是波斯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分裂勢力抬頭,塞爾柱貝伊圖格魯克(?~1063)趁機在花剌子模地區豎起大旗反抗蘇丹統治,南下奪取伽色尼王朝呼羅珊省的木鹿和內沙布爾。1037年圖格魯克率先率領大軍擊潰了烏古斯葉護沙赫馬立克,幾乎領有全部的烏古斯部落,1040年在木鹿附近丹丹坎決戰中塞爾柱軍大敗伽色尼軍,連克幾處城邑,佔領呼羅珊全境。圖格魯克定都內沙布爾,建立行政機構,自封為“呼羅珊伯克”,1043年圖格魯克領兵繼續西進,併吞米迪亞,進據賴伊、哈馬丹。1051年攻佔伊斯法罕,並遷都於此。

1054年塞爾柱王朝又征服阿塞拜疆,該地封建主向塞爾柱納土。1055年應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卡伊姆(1031~1075在位)之召,圖格魯克領兵進入巴格達,消滅了由波斯人建立的什葉派王朝—布韋希王朝,廢黜布韋希王朝埃米爾,被哈里發視為救星和保護人。哈里發被迫賜予圖格魯克“蘇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從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權力悉歸蘇丹控制,哈里發僅是象徵性的宗教領袖。在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1063~1072在位)及其子馬立克沙(1072~1092在位)執政時帝國達到極盛時期,武功文治卓著。1064年佔領拜占庭亞美尼亞省首府阿尼。1070年阿爾斯蘭率兵攻佔阿勒頗,其勢力擴張到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並從什葉派法蒂瑪王朝手中收復了聖地麥加和麥地那。

此時塞爾柱帝國實際上已取代阿拉伯帝國成為中西亞地區的實際統治者,儘管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早已淪為地方軍閥勢力手中的提線木偶,但在此之前興起的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韋希王朝都只佔據著昔日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部分疆域,而未能取代阿拉伯帝國統治整個中西亞。而塞爾柱帝國則成功將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亞細亞大部及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等地盡數納入囊中。然而塞爾柱人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征服了昔日阿拉伯帝國所統治的疆域,可當他們面對遠比自己先進得多的阿拉伯文明時選擇充分尊重這一文明體系。

1071年塞爾柱帝國在凡湖以北的曼齊卡特打敗拜占庭軍隊,俘擄拜占庭皇帝羅麥紐斯·戴俄格尼斯,佔領小亞細亞東部。塞爾柱蘇丹將大量還處於遊牧階段的塞爾柱烏古斯人打發至小亞細亞,建立起羅姆蘇丹國,突厥~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得以傳播。1091年馬立克沙把首都遷到巴格達,在聚禮日(主麻日)祈禱中,將蘇丹的名字與哈里發並列。11世紀末塞爾柱人的版圖東起中亞內陸地區並與中國西北部的新疆地區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羅斯邊境,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

正當塞爾柱帝國如日中天之時在其東方崛起了真正的對手——被女真人驅趕的契丹人在耶律大石率領下來到西域併成功壓制了喀喇汗國,成為西域的新統治者。喀喇汗國的馬赫穆德向塞爾柱蘇丹桑賈爾求援,於是由此引發了塞爾柱帝國同西遼之間的卡特萬戰役——這是繼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怛羅斯之戰後東亞文明與西亞文明之間又一次巔峰對決,結果卻正好與怛羅斯之戰相反:戰後西喀喇汗國成為西遼藩屬、花剌子模也表示臣服於西遼,布哈拉也俯首聽命,西遼南部邊界越過了錫爾河,以阿姆河為界。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契丹文化在中亞紮下了根。而作為戰敗者的塞爾柱帝國則逐漸失去了對中西亞各藩屬部族的控制——這其中尤其以倒向西遼的花剌子模勢頭最為強勁,1194年花剌子模甚至擊敗了塞爾柱帝國,成功在西遼和塞爾柱的夾縫之中崛起成為中西亞又一大強勢地緣政治勢力。

在東方敗於西遼和花剌子模的塞爾柱帝國很快又迎來了西方的敵人——在教皇烏爾班二世的號召下歐洲的各國的騎士組成十字軍展開旨在收復聖地耶路撒冷的東征。客觀而言:以塞爾柱帝國的國力根本無懼十字軍,而且十字軍東征最終也的確以失敗告終,問題是此時塞爾柱帝國剛在東方遭遇失敗,其內部各部族也出現了嚴重的離心傾向,結果在十字軍的催化作用下反而加劇了其內部各部族同中央的對立,統一的塞爾柱帝國逐漸被地方割據勢力架空。在由塞爾柱帝國分化而來的各路割據勢力中以小亞細亞的羅姆蘇丹國存續時間最長。

羅姆蘇丹國的創立者是蘇萊曼沙,他於1084年定都於伊科尼阿姆(今科尼亞)。羅姆蘇丹國西北與拜佔廷為鄰,兩國結成同盟;東南則有十字軍在敘利亞建立的基督教國家,以致與東方日益隔絕。但與意大利的商人共和國之間的貿易卻很興旺。蘇丹和王公們競相興建清真寺、神學院等公共建築。波斯語文學很發達,神秘派大詩人賈拉勒-丁-魯米大半生在科尼亞度過。1243年蒙古軍入侵小亞細亞,科塞達格一役塞爾柱軍潰退,羅姆蘇丹國從此淪為蒙古人的藩屬,並於1308年滅亡。

羅姆蘇丹國的滅亡為其統治下的各部族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提供了天賜良機:其中有一個部族以部族領袖的名字命名為奧斯曼,隨著羅姆蘇丹國的衰落奧斯曼人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1299年奧斯曼宣佈自己的部族脫離羅姆蘇丹國而獨立。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繼位後逐漸征服了原屬羅姆蘇丹國的幾乎全部領土。1331年奧爾汗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1354年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還改革了奧斯曼土耳其國家的內部體制:在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組成的聯軍,1396年又在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組成的聯軍。正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蒸蒸日上之時興起於中亞的由蒙古和突厥混血的帖木兒帝國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在1402年的安卡拉戰役中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遭受迎頭打擊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並未就此一蹶不振: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23歲的君主穆罕默德二世率領下攻克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將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擁有千年國運的拜占庭帝國就此滅亡。

進入19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西歐列強和沙皇俄國的打擊下徹底淪為“西亞病夫”。1918年10月30日在一戰中戰敗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式向協約國集團投降,次年2月8日協約國軍隊正式進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開始對該城實行軍事佔領。1920年8月10日奧斯曼帝國同協約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成為英國委任託管的地區;敘利亞和黎巴嫩成為法國委任託管的地區;除首都伊斯坦布爾之外的全部歐洲領土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大片領土割讓給希臘;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獲得了自治的權力;剩下的名義上仍歸土耳其管轄的小亞細亞領土也成為了意大利和法國的勢力範圍。然而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數百年之久的希臘人並不打算就此住手——伊斯坦布爾城內的希臘裔居民打出希臘國旗,要求將伊斯坦布爾這個充滿伊斯蘭風格的名字改回拜占庭帝國時代的君士坦丁堡,把聖索菲亞清真寺恢復成為希臘正教的教堂。5月15日希臘軍隊在當地希臘族裔居民的支持下進入了愛琴海東岸的奧斯曼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士麥拿(今土耳其共和國伊茲密爾)。希臘正式將構建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橫跨愛琴海兩岸的新拜占庭帝國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意味著土耳其不僅將失去所有歐洲領土,甚至也將失去愛琴海東岸一部分小亞細亞領土。然而在向小亞細亞腹地推進過程中的希臘人在1921年的薩卡里亞戰役中被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國民軍擊敗,“新拜占庭帝國”的偉大理想就此化為泡影。1922年11月1日拯救了國家的凱末爾廢黜了奧斯曼帝國的末代之君穆罕默德六世,延續了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在這一天正式宣告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國。

儘管土耳其一直視自己為突厥後裔,土耳其正是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重要起源地,然而實際上縱觀土耳其的歷史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高度混血的多民族國家——在作為突厥分支的塞爾柱人、奧斯曼人征服小亞細亞的過程中不可能將這裡的原住民全部滅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現代土耳其人應該是塞爾柱人、奧斯曼人同由安納托利亞人、古希臘人和高加索人混血形成的原住民融合形成的。作為遊牧民族的突厥本身就是由眾多的草原部族聯合形成的操同一語系的民族集合,而不是單一民族,作為突厥分支的塞爾柱人、奧斯曼人同以阿史那部族為核心的突厥汗國的血緣本來就比較疏離,在同小亞細亞原住民融合後實際上今天的土耳其所具有的突厥基因其實已不多了。至於題主提到的羅馬血統其實也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長期統治這裡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儘管使用”羅馬“這一國號,其實卻是一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家,可以說現代土耳其人從這個高度希臘化的國家所能繼承的羅馬血統應該是微不足道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土耳其人既不是突厥人的後代,也不是東羅馬帝國的後代。

不過,這並不影響土耳其宣稱自己繼承人突厥或羅馬帝國的歷史遺產及合法性。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前身與突厥有關,但又不是(藍)突厥,他們的先祖是隸屬於西突厥的烏古斯(Oghuz)聯盟的凱伊部落。隨著蒙古帝國的興起,凱伊部落遷徙到安納托利亞,為塞爾柱王朝的旁支羅姆蘇丹國看守邊陲。

1281年,凱伊部落首領奧斯曼開始整合自己的部族,並於1299年順利建成獨立公國。這正是奧斯曼帝國形成的基礎。

奧斯曼蘇丹都聲稱繼承了突厥、東羅馬帝國的遺產。

就突厥而言,奧斯曼蘇丹兼有khāqān(可汗)的頭銜,這是中亞突厥-蒙古文化傳統上的君主稱謂。

就東羅馬帝國而言,自從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時起,奧斯曼蘇丹就稱自己是Kayser-i Rûm(羅馬的凱撒),以此來爭取爭取伊斯蘭世界外的支持者。

不過,這兩種操作,顯然都跟自然是突厥、羅馬的後代沒有關係吧。

最後,土耳其人雖然不是突厥後裔,卻是突厥語族(Turkic languages)的國家。

自19世紀中後期開始,受到泛突厥主義(Pan-Turkism)的影響,土耳其人開始自認為突厥的後代。

這種思維潮流在192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廢除“奧斯曼”之名、並改國名為與突厥發音近似的土耳其(Turky)時達到了巔峰。


HuiNanHistory


土耳其人以突厥人後裔自居,他們說的土耳其語屬於突厥語的一個分支,而突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

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因此他們自認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那麼土耳其人和突厥人以及羅馬帝國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這段歷史非常複雜,我們簡單梳理一下。

一、消亡的突厥汗國

公元6世紀,也就是南北朝時期,蒙古草原上生活著眾多遊牧部落,他們被稱為鐵勒。鐵勒諸部互不統屬,而且都處於柔然汗國的統治之下。

公元552年,鐵勒中的阿史那部族崛起,聯合其他鐵勒部族滅了柔然汗國(一度強大的柔然從此從歷史上消失了)。阿史那土門自稱伊利可汗,建立起了突厥汗國,突厥這個詞就一直沿用到現在。

突厥汗國剛剛建立,阿史那土門派弟弟室點密西征。室點密用了十年時間,征服了天山南北、河中地區,勢力抵達裡海,直接跟東羅馬建立了聯繫。室點密被封為葉護,統領西面地區。

公元582年,突厥汗國分裂。東部突厥汗國於630年被唐軍所滅,西突厥汗國則於657年被唐軍所滅。

阿史那土門的後代後來復國,在原東部突厥汗國故土建立了後突厥汗國。

公元744年,唐軍聯合同為鐵勒部落的回鶻攻滅了後突厥汗國,突厥汗國從此不復存在,北方草原處於回鶻汗國的統治之下。

二、突厥化

西突厥汗國存在了近百年,後來雖然被滅了,但唐朝採用的是羈縻統治策略,任命當地突厥貴族為地方首領進行統治。後來阿拉伯帝國崛起,向中亞擴張,對了對抗阿拉伯人,當地人跟突厥人聯合起來,整個中亞逐漸突厥化了。

突厥人屬於亞洲蒙古人種,而原本在中亞生活的是粟特人、塞種人、吐火羅人、波斯人等等,他們屬於白種人,說的是印歐語。

在突厥人統治時期,以及阿拉伯帝國擴張時期,當地人要麼離開,要麼開始接受突厥人的語言和生活方式。突厥人和當地人逐漸融合,形成了諸多講突厥語的混血民族,純粹的突厥人已經不復存在,但是突厥語言卻保留了下來。

阿拉伯人來到中亞後,將這些說突厥語的民族統稱為突厥人。只不過這些突厥人和曾經的突厥汗國已經沒啥關係了。

阿拉伯帝國雖然一度攻入中亞,但是並沒能建立起長期有效的統治,尤其是在河中地區的統治很不穩固。

公元8-10世紀的300年間,是中亞大規模突厥化的時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衰落,河中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突厥化的汗國,這些汗國主要對抗伊斯蘭化的波斯薩曼王朝,比如喀喇汗王朝。

三、奴隸建立王朝

諷刺的是,這些突厥化的汗國建立者大多是曾經在阿拉伯帝國或者波斯薩曼王朝服役的奴隸。

阿拉伯人發現這些說突厥語的人作戰勇猛,於是就將他們編成奴隸軍,作為王室的禁衛軍。而且這些奴隸在軍中的地位可以得到不斷提升,能做到宮廷大臣。

薩曼王朝甚至僱傭說突厥語的塞爾柱人為自己打仗,到公元10世紀,薩曼王已經成了奴隸軍人集團統治的傀儡。

11世紀初,說突厥語的塞爾柱人接受了伊斯蘭教,處於遊牧狀態的塞爾柱人非常狂熱,他們滅了波斯,進入小亞細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

塞爾柱帝國建立後,大批說突厥語的遊牧部落進入小亞細亞。12世紀,其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名叫奧斯曼的小部落成為塞爾柱羅姆蘇丹國的附庸,幫助羅姆蘇丹國對抗東羅馬人,也就是拜占庭帝國。

13世紀後期,塞爾柱人的王朝已經解體,在小亞細亞形成了眾多小公國,其中一個小公國就是奧斯曼。

四、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所在的地方原本屬於拜占庭帝國,從1300-1402年,奧斯曼人不斷擴張,主要就是打擊拜占庭帝國。

到1400年的時候,奧斯曼人已經佔領了安納托利亞和巴爾幹半島,拜占庭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和伯羅奔尼撒半島。

不過1402年的時候,奧斯曼人被東方的帖木兒打敗。帖木兒雖然自稱是成吉思汗後裔,但實際上是突厥化的蒙古人,他說的也是突厥語。帖木兒將奧斯曼帝國分解為四個部分,分別由奧斯曼家族的人統治。

也許是天不亡奧斯曼,帖木兒沒多久就死了,奧斯曼家族經過內部廝殺後,奧斯曼帝國重新統一併崛起。

1453年,奧斯曼大軍攻破君士坦丁堡,維持了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一直維持到20世紀初期,現代土耳其人就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

五、突厥人還是羅馬人?

奧斯曼帝國是一個融合體,帝國境內並沒有明顯的主體文化。

從人種來說,最初遷入小亞細亞的眾多說突厥語的遊牧部落,本身就是突厥化的混血人種。而奧斯曼所佔領的原拜占庭帝國疆域內,生活著的原本就是白種人。經過幾百年融合,那一點點本來就無法證實的突厥人血統早就不復存在了。

奧斯曼人雖然信奉伊斯蘭教,實際採取的卻是宗教寬容政策,實施了一種叫米利特的制度。

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延續了東羅馬時期的管理,任命了希臘東正主教為東正教牧首,也就是說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延續。

奧斯曼人也任命了基督教亞美尼亞教派和猶太教的首領。這些非穆斯林宗教團體享有充分的自治權,而且集中在固定的社區內生活,這種社區就叫米利特。

米利特幾乎就是獨立王國,行使自己的宗教儀式,擁有獨立的司法和稅收權。與當時西方天主教對猶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的迫害相比,奧斯曼帝國可謂是天堂。很多猶太人和其他基督教派都跑到了奧斯曼帝國境內。

當然了,奧斯曼帝國首崇伊斯蘭教,穆斯林交納的稅比較少,這也導致了很多其他教徒改信伊斯蘭教,加速了土耳其民族的形成。

不過米利特製度嚴重影響了奧斯曼整體的融合,六百年時間內,帝國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為後來帝國的解體埋下了隱患。

奧斯曼帝國的奴隸軍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土耳其民族形成作出了貢獻。帝國軍隊最初依賴奧斯曼人,但是這些遊牧部落的人紀律比較差,君主就開始建立新軍,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奧斯曼近衛軍。

奧斯曼近衛軍從基督徒中招募,大多是希臘人、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只招募8-18歲之間的未婚青少年。挑選的過程很嚴格,這些青少年被徵召後,會統一送到伊斯坦布爾,接受長期訓練。

他們要學習文化和軍事知識,文化方面,他們需要學習古蘭經,突厥語,波斯語,阿拉伯語,歷史,數學,書法,音樂。軍事方面,他們要學習騎術、射箭、角力和各種武器的使用。此外,他們還需要學習一門工藝技能和宮廷禮儀。

這些人最終會成為帝國的精英,所以被很多貧窮基督教家庭視為翻身的機會,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被選上。

這種制度也保障了奧斯曼帝國軍隊的戰鬥力,在數百年時間壓著歐洲打。而這些基督教青少年,也最終被同化成了土耳其人。

以上是土耳其民族大致的形成歷史,除了說的語言,其實和中國史書上的突厥人基本上沒有關係。鑑於不少拜占庭人被融合,他們和羅馬帝國算是有一點關係吧。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首先說突厥這個民族,在北魏時期是柔然國的金山鍛奴,成為蠕蠕的鐵工!

歷史上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兼之經常因為天時問題,食不果腹,這樣草原大漠上就興起血雨腥風,大大小小的族群一直互相融合,又因為水草稀少互相攻伐,或者又分道揚鑣,所以在漠北深處民族的特性經常會互相混淆!

現在據一些文獻所示,突厥有可能是周幽王時代入侵周國的狄人,也有文獻顯示可能是鬼方的後裔!

其實後面的高車,刺勒,鐵勒,丁零跟突厥都是指一個語系的民族!

在成為金山鍛奴後定居金山的,因為金山酷似兜鍪,所以以兜鍪為名,因之得名突厥!

這個時候突厥出了兩個驚才絕豔的兄弟倆,阿史那土門和阿史那室點密!阿史那兄弟在柔然王阿那瓌與薛延陀大戰中逆襲了阿那瓌,致使柔然功敗垂成。至此阿史那兄弟和突厥名震漠北!許多部落前來投靠。草原只欽佩強者,只有強者才能奴役四方!

於此突厥族馬上膨脹起來,鐵勒最早成為突厥的一份子,因為他們語言相通。

當突厥成為草原的霸主之後,阿史那兄弟兵分兩路,阿史那土門成為突厥的可汗鎮守草原的東方,而阿史那室點密領葉護鎮守草原西邊,這就是東突厥西突厥的雛形!原本約定可汗兄終弟及,但是阿史那土門死後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科羅,史稱乙息記可汗,科羅也早死,然而室點密同學依舊只能乾瞪眼!

因為東西方突厥的利益點完全不一樣,所以突厥的分裂只是時間問題!西突厥可以攝取絲綢之路源源不斷財富,可是東突厥只能欺壓小部族和向南方政權打草谷,所以,兩邊漸行漸遠!

土耳其源自塞爾柱人,是歷史上生存在中亞的民族,出於烏古斯人或者土克曼人,總之與居住在金山的突厥人並非同源!但是在突厥強大時裹挾著漠北大大小小數千民族,並同化了許多操同種語系的遊牧民族,所以要說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卻比較牽強!

終於在1453年,塞爾柱人大舉入侵拜占庭帝國,這個矗立1700年的國度在風雨飄搖中土崩瓦解了!塞爾柱人在這個亞歐大陸交接點建立了奧斯曼帝國,在最強盛時成為跨越亞非歐大陸的強大國度!

但是說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的說法有些不嚴謹,首先他們的母族都不是純粹的突厥人,其次西突厥的室點密葉護帶著絲綢之路的願景一直與純白人通婚,其突厥血統早就隨著歷次的通婚稀釋差不多了,而7世紀西突厥滅於唐後,其中烏古斯部塞爾柱人自中亞遷至西亞,同當地波斯人結合。

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這個時候的塞爾柱人還是昔日的烏古斯部落的人嗎?

歷史大勢分分合合,草原牧場一歲榮枯,在千百年的逐水草而居中,血緣早就散亂八方了!在斯拉夫語中突厥和土耳其一個音,但是在斯拉夫語中中國與契丹也是同一個詞!

考古發現純突厥人應該是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混血,只能說現在的土耳其人他們的祖先來著中亞罷了!

因此,今天的土耳其人種來源無疑是相當複雜的,但和中國歷史上的突厥顯然並沒有什麼關係。


我意縱橫1


現在的土耳其人屬於西突厥在歐洲的後裔。是土耳其的主體民族,屬於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突厥,他們的發源並未有定論,大致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屬於匈奴的別支。突厥起源地在葉尼塞河上游,以狼為圖騰的一個部落,據《周書·突厥傳》中記載,傳說突厥人的祖先與狼結合後,生下十男,十男長大後,各娶妻生子,各自為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遷移到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的北山(今博格多山),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文字為古突厥字母拼寫。突厥人原為柔然人的鍛奴,說白了就是打鐵的,具有高超的冶煉技術,但還是以遊牧經濟為主,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騷擾掠奪中國邊關。

突厥人在南北朝至唐朝時居住在現中國西北地區。隋朝初期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突厥在唐太宗貞觀四年被攻破,在唐顯慶四年西突厥又被攻破,其餘部分臣服唐朝。

西突厥雖然被唐攻破,但是在中亞還有另外一部分突厥人——烏古斯部塞爾柱人(屬於突厥人),先後自中亞遷至西亞、歐洲,最終同當地波斯人結合。奧斯曼一世在1299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拜占庭帝國,至16世紀和17世紀,尤其是蘇萊曼一世時期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故奧斯曼帝國的君主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及伊斯蘭文化,因而東西文明在其得以統合。

個人覺得經過這麼長的歷史融合,土耳其人既具有突厥人的基因,又有羅馬人的基因。


塵海舊史


回答:一個都不是。

先說突厥人吧,土耳其是突厥人的後代可謂流毒甚廣,甚至連我國部分歷史老師都由於“突厥”與“土耳其”的轉譯問題而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土耳其是突厥後裔這種說法,為土耳其最熱衷的泛突厥主義張目而不自知。實際歷史上的突厥人根本就不是土耳其人這長相,而是最初生活在蒙古高原西部,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種遊牧部族,由於阿

爾泰山長年白雪皚皚,日照金山之時滿目金色,由此突厥也被稱為“金山突厥”,再由於突厥善於鍛鐵,是草原民族的兵器庫與武器製造商,因而被柔然與鮮卑等民族稱呼為“煅奴”也就是打鐵的奴隸。而唐朝對於東、西突厥貴族階層的記述也是扁鼻闊臉,披髮左衽,蒙古種草原遊牧民族的豪放躍然紙上。

至於羅馬人就更扯了,只不過又是土耳其亂認野爹的產物。安納托利亞的奧斯曼人最早建立的王朝叫魯姆王朝,轉譯過來就是羅馬。奧斯曼帝國末期急於構建土耳其民族認同感的時候,奧斯曼的史官們採取了不分良莠囫圇吞棗的態度:凡是在奧斯曼的土地上佔領過的國家,都是我的爹。而羅馬帝國尤其是東羅馬帝國作為長期控制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國度,自然也未能免俗。實際上,作為從中亞西突厥九姓烏古

斯轄地被趕出來的、跟亞美尼亞山民搞比利的安納托利亞蠻子,土耳其那真是“你也配姓羅”了。


軍武次位面


首先明確一下,就是現在的土耳其人既不全是突厥人,也不全是羅馬帝國的後代,他們是多民族多人種繁衍生息而來的人群。

據悉,目前土耳其國內民族主要有土耳其族、庫爾德族,總人口7900多萬,土耳其族佔80%以上,庫爾德族約佔15%,城市人口占比較大。土耳其語為國語。9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中85%屬遜尼派,其餘為什葉派(阿拉維派);1%的人信仰基督教和猶太教。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共和國的主體民族,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源自是奧斯曼帝國時期。該民族主要分佈於土耳其、德國、法國、及其他一些國家如伊拉克、阿塞拜疆、北塞浦路斯、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格魯吉亞、馬其頓、科索沃、波斯尼亞、羅馬尼亞、中亞、北美等地。他們使用的語言為土耳其語。

事實上,土耳其人只有很少的突厥血統,多數是安納托利亞的安納托利亞人、希臘人、高加索民族、庫爾德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互相繁衍生息融合而來的,此外,還包括巴爾幹半島的原始居民。

雖然土耳其人的血統並非主要來自突厥,但在文化心理認同上,土耳其人普遍接受自己是突厥人後代的學說。

具體而言,土耳其人最早是由烏古斯人與拜佔廷希臘人混血而來。1071年之後,烏古斯人開始在安納托利亞建國,後蒙古伊兒汗國時代大量烏古斯人進入,由此開始了各民族、各人種的長期繁衍融合,由此才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土耳其人。


掌上大呼和


土耳其人屬於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並且混有蒙古利亞人血統。土耳其人不是從羅馬帝國開始形成的,而是從突厥人開始的。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選擇了拜占庭,也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作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希臘文化主宰了這裡的生活。所以說,這時候土耳其是羅馬人的天下沒有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是被中國唐朝擊潰的,古代西突厥人的一支塞爾柱人的後裔。他們從中亞遷到了西亞以後開始與當地的波斯人結合建立了塞爾柱帝國,後來還建立了羅姆蘇丹國。13世紀的時候,他們與同族的奧斯曼人結合,形成了奧斯曼土耳其人。14世紀以後,國力,逐漸強盛,征服了巴勒斯坦,埃及,敘利亞等地方,滅掉了東羅馬帝國,創立了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人與東羅馬帝國中的一些羅馬人結合形成,慢慢的形成了現在的土耳其人。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立以後,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伊斯蘭教在土耳其人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影響。1923年,在凱末爾的領導下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紅雨說歷史


土耳其人開始是突厥人征服或奴從的中亞遊牧部落組成,言語突厥化,後漸漸強大,開始向伊利安半島的東羅馬占拜庭帝國進攻,並將其消滅,把君士坦丁堡改為伊斯坦布爾,成為奧斯曼土其帝國的首都,並對當地各民族強迫伊斯蘭化和土耳其化,左手《古蘭經》,右手屠刀,手段殘忍~所以,現代土耳其人的基因是一鍋粥,鍋裡有多突厥人基因,估計不多~但文化及言語是傳承於突厥人是肯定的~





橋下淺草1


十三世紀中期,一個突厥小部落的土耳其牧民從中亞的呼羅珊地區(今伊朗的一個地名,位於伊朗的東北面,土克曼斯坦的南面和阿富汗斯坦的北面)遷移小亞細亞。這群土耳其人大概由兩千到四千騎手組成,是一個更大的族群的分部。因為來自遙遠東方的蒙古部落入侵,這群土耳其人和他們的家族,在他們的首領蘇萊曼的帶領下逃離了他們在呼羅珊的家鄉。

這段話轉譯自英國的喬治·肖-勒費弗所寫的《土耳其帝國:崛起和衰落》,而這個小部落的首領蘇萊曼的孫子就是奧斯曼,奧斯曼便是現在土耳其的前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建立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至少這位研究土耳其的英國學者(同時還是政治家)認為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