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量子之父”潘建偉:選擇從基礎研究起步,才能避免遇到“卡脖子”問題

“量子之父”潘建偉:選擇從基礎研究起步,才能避免遇到“卡脖子”問題

來源 | 文匯教育

轉自 | 德先生

“量子之父”潘建伟:选择从基础研究起步,才能避免遇到“卡脖子”问题

潘建偉院士

“目前,中國在國際量子通信領域處於領導者的地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做量子通信的發展規劃,“十年前,我們選擇了從基礎研究起步的艱難道路,掌握了核心技術,等到了產業化階段就不太會遇上‘卡脖子’的問題了!”

感謝中國將量子密鑰分發距離拓展到千公里量級

現代量子信息理論創始人之一、IBM研究院的查爾斯·班納特說,墨子號將量子密鑰分發的距離拓展到了千公里量級,這一成就令全世界都印象深刻,它將量子通信推到了可實際應用的當口。

“2006年之前,量子密鑰分發只能做到幾公里的距離,這就沒有什麼實用價值。”潘建偉說,而此後拓展到了百公里的距離,不過仍很難滿足全球化時代的密鑰分發需求,“當時我們想到利用衛星來完成密鑰傳輸,被很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但經過十年努力,我們成功將墨子號送上了天。”

在這兩年間,墨子號先後完成了與奧地利維也納、非洲加納利群島之間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加拿大、美國也正在建設基站,希望與中國的墨子號建立信號連接。潘建偉說,今年十月左右,他們還將與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合作,完成洲際密鑰分發實驗,“400多年前,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他就是在這所大學擔任教授的。”他說,因此這次合作也具有非凡的文化意義。

離開基礎研究就沒有現在的廣闊發展天地

在這次會議上,來自中國、美國、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瑞士、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等國的著名專家將研討量子通信領域最新進展和未來發展趨勢、討論各種新型量子加密協議、探討量子通信的產業化應用。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量子信息技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國防、金融、政務、商業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問題,將可以為保障國家安全、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戰略力量。

“十年前,我們沒有選擇跟在別國後面走,而是選擇了從基礎研究入手,走自己的路,搞清楚了很多基礎性、原理性問題,儘管無比艱難,但這才有了今天的廣闊發展天地。”潘建偉說,在我國戰略性佈局下,現在實用化城域量子通信技術已成熟,初步建成了由量子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構成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核心部件都遭受了國際禁運,但這促使科研人員通過自主研發,掌握了全部核心技術。潘建偉說,當時由於處於基礎研究階段,通過慢慢積累,到商用化階段,也就不會存在“卡脖子”問題了。“所以,對於關鍵核心部件,即使買得到,我們也要自己會做!這也正是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要真正永久解決問題,還是需要提早佈局,在技術走向實用之前掌握關鍵技術。”他說。

建立標準,為量子通信產業化掃平障礙

在大會報告上,各國科學家介紹了最新進展:俄羅斯將在全境建設跨歐亞大陸的密鑰分發網絡;歐洲、韓國在制定量子通信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美國、歐洲、日本等都在推進量子通信衛星計劃。中國科學院也已確定計劃,將在墨子號的基礎上,繼續研製3-5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以實現量子密鑰分發的實用化,同時還將著手開展中高軌量子通信衛星的研製。

與此同時,這次參加大會的還有不少國內外企業。“企業的參與將大大加速產業化進程,國內騰訊、阿里等企業也已建立了量子研究機構,這都是可喜的現象。”潘建偉說,科學家需要儘快考慮建立標準,確定技術的安全性、通用性規則,為它的產業化掃除障礙。

潘建偉希望,在經過一週的會議討論後,全球量子通信領域科學家能夠形成一些共識,發表一個宣言或白皮書,以推動整個領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