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你那麼累,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家庭

01

"嫁給我吧,我一生都會對你好的"

前些天,小愛和男友正在一家餐廳吃飯,男友突然下跪向她求婚,那一瞬間她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當晚,她將這個消息分享給我的時候,我有些驚訝。

小愛是我的一個遠方親戚,家境不錯,父母很寵愛她,幾乎沒吃過苦,毫無心機的她對於愛情有些浪漫主義幻想。

一年前,她和溫文爾雅的男友交往,男友對她千依百順,寵溺程度甚至有些超越了她父母。

有情人終成眷屬,本來我是應該祝福的,但是,

"我記得你還沒去過他家,沒見父母之前就決定結婚,有些草率吧?"

似乎我的話給她潑了一盆冷水,她有些弱弱地回嘴"可是我是和他結婚,又不是和他父母"

"別給我犯渾,結婚和戀愛哪是一回事,戀愛的時候他的角色只是你的男朋友,可是結婚後,他除了是你的丈夫,還是他父母的兒子呢"我有些恨鐵不成鋼。

過了兩天,小愛還是磨著男友帶她回去他老家了。

而讓小愛開始猶豫是否嫁給男友,是一個很小的細節。

一進門,男友的父親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母親一直忙前忙後。

等到開飯時,他父親一直在挑剔飯菜,嘴裡發出帶著嫌棄的口氣數落妻子。

而他的母親沒有反駁,一直是低眉順眼。

小愛有些驚訝,在她家裡,還是她爸爸給媽媽剝蝦呢。

當她看向男友時,男友眼睛裡透著對父親的不滿,桌子下的手青筋暴起。

後來她還是沒有答應結婚,她和我說:

我一直羨慕的愛情就是像我父母一樣,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在吃飯的某一瞬間,我腦子突然出現了和他父母相同的情形,只是對象變成了我和他。

你那麼累,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家庭

02

我並沒有驚訝於珊珊決定,當我們選擇一個人的時候,也意味著選擇一個家庭,每個人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性格的形成是有模仿和學習自己的同性父母的(女生的同性父母是母親,男生的則是父親),而且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一個女生,她的母親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和鄉里鄰居相處不太和睦,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也繼承了母親的性格,缺乏耐心,說話的語氣總有些衝,得罪不少人,當她發現身邊沒有幾個朋友的時候,慢慢把這種性格隱藏起來,但一旦遇到她失去理智的時候,這種急躁的性子還是會從她體內破格而出。

母親的性格對女兒有影響就是同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就像小愛男友,由於從小無意識地學習和模仿同性父母(父親),他身上是有他父親暴躁的一面,只是意識到暴躁是一種不好的行為,被他壓抑住了,如果有一天,他一直對小愛的好,被小愛視為理所當然了,他得不到正向反饋了,這種暴躁的便會壓抑不住,變成和他父親一樣。

那異性父母(女兒的異性父母是父親,兒子則是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又有哪些?

我們看到很多不幸福的婚姻,夫妻之間都是相互嫌棄與指責,他們會對對方不滿,主要是因為他(她)對對方有期許,而對方並不能滿足他(她)的期許。

比如我父母的婚姻,我父親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他不太愛乾淨,進門不換鞋子,直接坐沙發上,亂扔鞋子和襪子。而我母親是一個勤儉持家的女人,她特別不滿我父親的行為,整天在他耳邊唸叨。

除此之外,我父親還很喜歡喝酒,好幾次都是半夜醉醺醺地回來,惹得我母親非常生氣,不斷指責他。但是她改變不了我父親,所以就把心目中好男人的形象期許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夠成為我和我爸爸截然相反的一個人。

所以孩子會模仿和學習同性父母,身上也有異性父母對自己的期待。這就意味著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形成會受父母的影響,進而產生一些衝突,但是這種衝突會分出一個"勝負":誰對我們影響比較深刻,我們就站在誰的一邊。

如果我和爸爸比較親近,我會覺得,媽媽怎麼小肚雞腸,一點小事情都能吵起來;但是我更喜歡媽媽一點,我會覺得,爸爸真是不懂事,媽媽那麼辛苦為這個家裡,可是他卻總是不顧家,老是出去喝酒,對孩子也不懂得言傳身教。

你那麼累,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家庭

03

如果你遇到一個男生比較老實,但是他父親是一個抽菸酗酒家暴的人,那你就要小心了,也許這種老實只是他在社會上的一種偽裝。

小愛男友對她很溫柔體貼,一方面是為了追求她,一方面也是因為他並不認可他父親的行為,於是想表現出相反的一面。

但兒女對同性父母的不認可,並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兩種力量,分為陰陽,陰代表柔性的一面,陽代表陽剛的一面,如果我們不認可同性父母,就好像放棄了陰陽其中的一面,傾向另一面。

比如男生不認可自己的父親,那他會變得很細膩,難以活出陽剛、自信、有擔當的一面,受到挫折也會覺得都是外界的錯。

很多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源於對父母的不認可,其實不認可父母,就是在不滿自己,因為同性父母是我們力量的來源,我們尊重自己的父母親,就是尊重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兩個相似的人容易產生爭執,因為你沒辦法接受自己身上的缺點,自然沒辦法接納相似的對方,就像學生時期,幾個人住在宿舍裡,往往是兩個都強勢的人容易發生口角。

當然,除了對同性父母的模仿,異性父母對自己的期許,我們性格的形成還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思考,就活不出真實的自己,那這一生其實是活得不自在的。

你那麼累,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家庭

04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所以女生在結婚之前,一定要去他的家庭看一下,看他身上是否存在一種假象。

那選擇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是幸福的呢?

尊敬父母的家庭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父母的一些為人處世,可能會與我們的觀念不一樣,我們心裡面會產生不認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我們不認可他們的行為和觀念而去否定他們的身份,因為是他們賦予了我們生命,有他們才有我們的存在。

現在很多90後會批判自己的父母,批判等於否認和對父母有期望。否認父母的身份等於否認自己生命的根源,否認自己的列祖列宗,進而否認自己,這是一個非常忌諱的事情。

我們不難發現,不尊敬父母的人在情感和事業上很難有太高成就,即便有,也不會是發自內心的幸福感。

因為不懂得尊重自己父母的人,幾乎不喜歡自己,而一切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的源頭都是自我關係,所以他們很難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獲得幸福感。

而對父母的期望則意味著子女對生活充滿無力感的時候想著讓父母來為自己分擔責任,這種想法其實是內心沒有長大,想得到父母的庇護,因此自己把自己理想化的父母原形投射在親生父母身上。

不尊重父母的人,他們會經常說這樣的話:

爸爸,我覺得你作為一個男人,應該…

媽媽,你怎麼每次都這樣,我說過多少次了,不要亂碰我的東西…

所以我們可以不認可父母的行為,但是一定要認可他們的身份,因此當我們對父母有不滿的時候,我們可以說:

"媽媽,我知道你做這件事是為了我好,然而女兒有自己的想法,畢竟我們是兩代人,思想不一樣,你和父親的生活我不參與,我自己也可以獨立的生活,你可以放心,所以你不用替我安排我的生活(不認可行為),我知道媽是真心實意為我好,我很開心,也會永遠記得(認可身份)"

與家族的分離,擁有獨立人生觀的家庭

與家族的分離指的是:有獨自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家族可以對我有各種期待,但決定權在我這裡,分清楚自己和家族的關係,樹立邊界和原則。

如果對方的家庭給你一種"怎麼整個家庭都是一個模子刻印出來"的印象,那就代表著,這個家庭有著很深的控制慾,兒子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失去了自我。

其實現在大部分80、90後的男生都有戀母情結,做決定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響,甚至家族的影響,這樣的人面對重大選擇容易糾結,而且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忽略掉自己的感受。

就像我的一個朋友,為了家族的面子,她嫁了一個親戚認可的男生,結果在一起後發現兩人三觀不合,爭吵不斷。

這樣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

人有兩個生命,第一個是父母給的,第二個是你主宰的,所以家族應該是能讓你獲得力量的地方,而不是控制你的地方。

擁有獨立自主人生觀的家庭,他們既會尊重父母,也能接納自己,活出最真實的自己。

他們既然能接受自我關係了,處理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當然不在話下,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你會發現自己是很輕鬆、舒服。

擁有歸屬感的家庭

很多人努力工作,在公司裡耀武揚威是希望自己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

對這種感覺的追求源自於歸屬感的缺失。

人如果在家族裡的歸屬感很弱,就會有一種走到哪裡心都是飄著的感覺,像周迅唱的歌:我飄啊飄,搖啊搖,無根的野草~~~

這一類人是非常希望能組建自己的家庭,他渴望獲得歸屬,渴望得到愛,於是他們在親密關係裡會是一直在索取的狀態,很典型的"我這麼依賴你,你必須要一輩子都愛我",因為他們無法洞見自己的內心,很難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只能依賴著你。

而擁有歸屬感的人,他們的生活是很幸福的,遇到事情都能懷著一份樂觀的態度去面對,而不是抱怨。

分割線

所以,選擇什麼樣的家庭,決定了你未來的生活方式。

你那麼累,是因為選擇了錯誤的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