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70年代的苏联力压美国,为何还是被美国活生生的给拖垮?

迷路的安然


咱们首先明确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苏联到底是在什么领域力压了美国?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苏联只有在核武器数量和洲际弹道导弹数量上超过了美国。除此之外,在国民经济的其它各个领域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我们都说苏联是被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的,这个说法虽然并不全面,却切中了问题的本质。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虽然和美国一样并成为超级大国,但这个超级大国是建立在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畸形军事之上的怪物。苏联的整个工业体系,最庞大最完整的就是服务于军事的军工体系,而除此之外在轻工业,在民用工业等领域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方。

有个笑话说苏联可以生产得了氢弹原子弹,却造不好一个保温瓶。其实这也不是笑话,据当年苏联媒体的报道,莫斯科曾经在八十年代某年冬天的一天当中,发生了三十多起暖瓶爆炸事故。与美国的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不同,苏联的强大是倾尽全国之力建设强大的军队,将国家财政收入过度投入到军事相关领域,造成了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改善和提高。尽管苏联的垮台有很多原因,甚至还有阴谋论的说法,但不可否认国家的强大无法惠及到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民众的强烈不满,给体制的崩溃带来了决定性的一击。


照理说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联崩溃是自行崩溃,和美国没有太大关系。

苏联之所以崩溃,关键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瓶颈和倒退。

用数据说话,

经济上,由七十年代开始,前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每况愈下:1971-75年,苏联只有百分之五点七增长,而且基本都是军事工业拉动的。

1976-80仅有百分之四点三、而 1981-85年则下降到百分之三点六的增长。同样地,国民生产净值由1971-75年的百分之四点四增长下降到1981-85年的百分之二点一。

苏联原本是产粮大国,在沙俄时期也毫不费力的完全实际粮食自给。但到了1963年,却因为粮食产量下降,连粮食也实行了配给制度,也就是按票供给。从1970年代后期,苏联终于承认缺粮,并开始进口粮食。

在苏联的最后几年里,几乎每年都要进口4000万吨粮食苏联人为食品必须花费月薪的百分之30到35以上,而西方人仅仅花费百分之10左右。这也是一个国家人民穷困的标志。而老百姓必须的生活用品也出现困难,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尤其质量上差距很大。

在苏联解体后,苏联人到西方国家,几乎所有苏联人第一件惊叹的就是在西方国家买东西不要排队。尤其进入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玲琅满目的大超市以后,苏联人一般都会惊呆。因为苏联时期基本都是小商铺,少数大商场里面的物资也非常有限。

这样闹过很多笑话,比如驾驶米格25逃到西方的别连科上尉。他到了美国以后,也被大超市震惊了。当晚他买了一批东西回去,第二天FBI特工来到他的住所,发现有很多吃光的猫食罐头,但没有发现别连科养过猫。这主要在苏联仅仅看过1,2种猫食,别连科做梦也没有想到猫食也可以有几十种之多,所以当做午餐肉买回去了。

至于一些较为先进的东西,比如电话,录音机,照相机则更难搞到,往往需要长时间等待,甚至开后门,找关系。在苏联人为一个录音机等待一二年的时候,西方社会早已开始大面积普及录像机了。

在西方家庭已经使用多年的彩色电视以后,苏联才逐步开始淘汰黑白电视,但色彩电视仍然是极难搞到的,是每个苏联新婚夫妻最大的梦想。

住房上,1985年苏联全国人均住房面积为15平米,比如普京全家,包括普京的父母,普京夫妻和两个女儿,6口人仅仅住在77平方米的一个破旧的公寓房内。而这在苏联还属于很好的,因为普京的父亲是立过战功的二战残疾老兵,又是火车工厂的一流技师。而戈尔巴乔夫在1955年结婚的时候,夫妻两人仅仅居住在一间11平方米的破烂小房子里。

当年跟随毛泽东访苏的中国官员也去苏联人家做过客,他们感觉是苏联人住的不怎么样,很多人住在小房子里面,还不如北京的四合院。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住房达到30平米左右,是苏联一倍以上。

对于苏联人最骄傲的重工业上,苏联每百户家庭只有14辆小汽车,而发达国家为60到80辆。 鼎盛时期的1990年,苏联小汽车的产量仅仅为126万辆,而美国为605万辆,日本为995万辆。这还仅仅是数量的差距,质量差距更大。苏联的小汽车是拉达,这是二战结束以后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一种汽车型号,除了廉价和比较省油以外,其他都无法和西方同时代的任何汽车相比,类似于中国的夏利。

换句话说,在苏联人最骄傲的方面,他们和西方差距也是极大的。以上众多数据,还是苏联自己公布的官方数据,有很多水分。如果除去军事工业和好大喜功的一些政绩工程,苏联经济实际早已停顿。经济上的萧条早已存在,只不过由于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GDP,从而掩盖了老百姓生活贫困这一根本问题。

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访美的时候已经见识到美国的富裕,由此知道美苏实力上的差距,开始从对抗走向缓和。

据说赫鲁晓夫访美时候见识到美国普通家庭的富裕,由于富裕程度太高,让赫鲁晓夫不能相信,一度认为是美国人故意装样子给他看的。尤其参观一个美国人标准的厨房设施以后,赫鲁晓夫认为美国普通老百姓绝不可能用这么好的厨房,出言不逊的隐射美国总统造假。

这让苏联驻美国大使深感惊恐,事后大使告诉赫鲁晓夫美国人并没有造假。

赫鲁晓夫震惊之余,用乡下的俄语当着美国接待人员的面骂了一句:美国人真他娘的富裕啊!由此,赫鲁晓夫缓解了和美国的关系,一般认为,这对苏联后面20年和平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实际上,所谓的震惊并不在赫鲁晓夫一个人。

70年代末,时任中国副总理王震访问英国。他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要求访问一位失业工人。中国驻英大使柯华陪同王震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

王老有点眩晕,这是失业工人吗?

他看到了什么呢? 大使柯华在他的著作《在马克思的墓前》写道: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一百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王震看后感慨良多。

原来想当然地以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国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国队副总理都高。‘’

柯华大使告诉他:“我曾经问过一个清洁工人,他每周 的收入约一百英镑;一个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为一百五十英镑。”按照当时英镑对人民币汇率1:5.91概算,清洁工的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591元,电梯 工周工资相当于人民币886元。王震那时的每月工资不到 400 元,周工资不到 100 元,相当于英国一个清洁工周工资的六分之一,电梯工周工资的八分之一。‘’

中国的贫穷社会主义太相形见拙了。如果不是拿中国高官与英国工人相对比,而是两国百 姓作对比,那差距就更大了。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参见刘国平:《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比较》,湖南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175-176页)‘’

就是说,英国普通百姓的收入比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高42倍。


萨沙


这个问题有瑕疵啊!

首先,所谓的苏联“力压”美国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史上根本不存在。

之所以出现“苏强美弱”、“苏进美退”的格局,是因为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深受1961-1975年抗美援越战争、1973年石油涨价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影响,使得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并不断谋求与东方大国恢复正常关系。

而同时期的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重拾斯大林模式,使积重难返的苏联走上了回光返照的道路。

但此时的苏联,综合国力仍然远远不及美国,根据以往统计资料,巅峰时期的苏联GDP也不过是美国的80%。

而这样的苏联也绝对不是“活生生”的,而是“死邦邦”的。由于积重难返的内部矛盾是瓦解苏联的最大推手,所以苏联也不是被美国拖垮的。

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经验,小国家是难以诞生战略级大师的,例如德国和日本。但苏联用活生生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苏联也不可能诞生战略级大师。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是在赫鲁晓夫被政变赶下台后,互不相让的苏联高层内部派别相互妥协的结果。也就是说,此时的勃列日涅夫是最没有能力和影响力的人,更是大家都放心的人。

有这样的苏联最高统治者,苏联的命运可想而知,而苏联解体的祸根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种下的。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经过激烈争夺,成为苏联的新任领导者。针对斯大林模式逐渐阻碍苏联发展的现实,雄心勃勃的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在政治上全面否定斯大林,经济上实行玉米革命,外交上主张与美国分享世界霸权等。

但赫鲁晓夫的改革太过激进,难以扭转积重难返的斯大林模式,且触犯了斯大林时期培养起来的特权阶级利益,这使得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政变赶下台。

而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因为能力有限,选择了重回斯大林模式的道路,这让苏联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恢复。

再加上此时的中东阿拉伯国家因以色列问题与美国交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掀起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靠出口石油资源创汇的苏联因此受益,苏联经济获得了更大幅度的增长。

但苏联国内问题并未得到改善。相反,延续斯大林模式的勃列日涅夫培养了更大规模的特权阶层,大大激化了苏联社会矛盾。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得到缓解,石油价格回落,苏联经济增长再次陷入停滞,国内矛盾开始集中爆发。

在无力解决内部问题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想到了通过发动对外战争转移国内视线的方式。于是在1979年,苏军大规模入侵阿富汗,但很快陷入10年战争的泥潭。

在苏军侵略阿富汗的时间内,苏军鼎力支持的越南还在中南半岛与东方大国进行着长达10多年的轮战,越南被打得半死不活的同时,苏联也被拖得精疲力竭,支援越南越来越成为苏联的沉重负担,苏联也最终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拖拽中轰然崩塌。

可以说苏联的最终解体,和积重难返的斯大林模式密不可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的“倒行逆施”,苏联的最终垮塌势在必行。

而美国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静夜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联合东方大国制约苏联。

东方大国在50年代后期与苏联关系恶化,并在1969年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一度想要对东方大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虽然因美国的核威胁,苏联最终作罢,但两国关系从此跌入冰点。

以珍宝岛事件为契机,东方大国和美国关系逐渐正常化。1979年,两国建交,东方大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通过越南拖垮苏联的战争也在这一年爆发。

正是两国的默契合作,苏联最终崩塌解体,横在我国头顶的红色帝国烟消云散。

其次是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拖垮苏联。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即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将美苏争霸的领域由地球引向外太空。

但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文件,“星球大战计划”不过是美国为拖垮苏联而采取的宣传手段而已。但事实证明,苏联确实上了美国的当,在经济捉襟见肘的同时上马如此高投入的项目,苏联必定很快入不敷出而最终崩溃。

再次是操纵全石油价格调戏苏联。

虽然苏联重工业发达,但石油出口仍然是创汇的重要手段。而美国在二战后虽然没有大量出口石油,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市场掌握了石油的定价权,这意味着美国能够在石油出口上卡苏联的脖子。

而美国也正是通过影响全球石油价格的涨跌,不断压缩苏联的资源优势,最终让苏联轰然崩塌。

最后是扶持代理人瓦解苏联。

勃列日涅夫之后的戈尔巴乔夫,在经济和军事改革等通通宣告失败后,转而寻求在政治改革中有所突破,但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苏联加盟国开始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离心离德。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见缝插针,扶持叶利钦等代理人成为瓦解苏联的急先锋。

当叶利钦等代理人推倒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后,西方资本趁机大量低价收购苏联国有资产,完全摧毁了俄罗斯的工业体系。

所以说,导致苏联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自身积重难返的内部问题,而美国在苏联解体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一般而言很多人肯定会说是苏联经济问题,被拖垮的。但是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中国现在的人均可支配还不到美国的15%(不是GDP,是可支配收入)而冷战80年代的苏联人均可支配收入可是达到了美国人的60%以上,从1950年到1975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是4.8%,而同期的美国是3.3%,原东欧的那一票苏联的卫星国的经济增长率也远远高于除美国外的西方国家。从1975年到1989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了,但是这是相比于前几十年,苏联经济总量第一次下降是在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做了一系列破坏苏联经济体系的事情之后。1991年叶利钦截留了绝大部分的俄罗斯税收不上缴中央财政,当年,苏联的经济总量下降了13%。所以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本就不是什么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原因。

直到1990年根据西方的民意调查,苏联80%的人民希望继续坚持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无论是基层民众还是国家经济上都没有促使苏联解体的因素。

如果把思考的基础放在政治上。

从人的角度讲:就是一群精英阶级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放弃了民族,国家的利益,事实上他们成功了,如今的俄罗斯那一票寡头都是当年赞成苏联解体的人。

从制度上讲:按照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说法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过于僵化。一个国家要在保持体系稳定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有生产力,而生产力中的一部分要用于维护这个体系的稳定存在,无论是阶级腐败还是经济增长放缓,到最后都将演变成体系产出的生产力不足以维持体系自身的存在。

从哲学的高度看:“……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在街上而无人拾取;绝对无法预料,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创造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精准的预测了马克斯与恩格斯的语言,列宁继承了他们的远见卓识创造了新生的苏联,但是此时的苏联还相当脆弱,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新生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了周边所有的敌国,并且让苏联成为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权,有了继续革命的资本。

然而原子弹出现了。

世界大战的代价变得如此沉重以至于红色苏联根本无法承受。当解放全人类所有无产阶级的战争无法继续下去时,革命就无法继续下去了,那么高度集权为战争而生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了存在下去的价值。


贞观防务


苏联的经济并不是被美国拖垮,而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苏联经济实际上是被苏联人自己搞坏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以其较早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1946年到1960年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都在10%到14.4%之间,经济发展强劲且后劲十足潜力巨大。其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美欧国家,使苏联经济迅速赶上和超过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极大地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苏联国民收入占美国的比重已经从1950年的31%上升到1975年的67%,苏联成了几乎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大国,在当时,由于苏联优秀的经济表现,在社会主义正营国家成为最优秀的发展代表。




但很快的,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维持太久,进入七十年代,苏联的经济便疲态尽显缺乏后发动力。各项经济指数全部下降,1981年至1991年苏联经济增长率更是降到只有1.5%远低于同期的七国集团和美国3.1%和3.2%的增长率。从1981年起苏联的经济总量便被日本超越退居世界第三,其过于与美国缩小的差距现在也在不断拉大,其赶超美国的希望正在不断破灭,苏联式的经济奇迹正在不断消失。


苏联一昧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赶超欧美发达国家,却忽视了很多看不见的问题,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犯下了很多致命的错误:

一: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等增加GDP效果显著的行业,而轻工业、服务业等创造GDP效果较慢的行业备受忽视,资源投向过度集中城市,而忽略农村,经济增长和收入出现城乡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

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能源消耗问题。苏联单位产出的能耗要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与美国相比,苏联经济投入的劳动力和工业投资总量分别高出45%和40%,农业投资高出4倍多,但其国民收入的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3左右。仅在热能、电能、焦炭生产和石油加工中,就损失了4亿吨标准燃料(1976年),占当年燃料消费总量的约1/3。能源消耗属于不可见的开支,实际上对苏联的经济影响巨大。

三:缺乏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习惯了“闭门造车”,想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就要有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苏联实际上在这一方面发展非常有限,无力面对全新的经济改革。


苏联,是被自己人玩坏了。


大国布衣


我来从“被坑了”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招,新游戏,你玩不?

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启了长达45年的“冷战”,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将斥资10000亿美元建设“星球大战计划”。为了保证在“博弈”的过程中不落下风,苏联在经济规模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加大军费支出,在1985—1990年间,苏联的军费支出几乎和美国相同。(1980年:苏联GDP,7054 亿美圆,美国GDP,10528亿美圆,是美国的67%.)苏联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达到美国的两倍。



第二招,我无所谓,你呢?

沙特是石油产出大国,石油开采量大但成本极低,大概在5—7美元。石油产业也是苏联的经济命脉,但是苏联的石油开采成本要远远大于沙特,西伯利亚的油田大概25美元一桶,沿海的油田大概30美元一桶。1985年开始,大量增产石油进入市场,同时“欧佩克”没有控制价格,石油市场一片混乱,价格从每桶40美元左右一路狂跌至每桶10美元,苏联经济一下子崩溃,入不敷出。直到苏联解体,石油价格都没有回升太多。



第三招,我有钱,你要不?

为了维持国内政府运转,苏联就要借钱,谁有钱?当然是美国英国了!咋办?借吧!但是有条件。因此,就有了1989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波罗的海三国等国的独立,史称“苏东剧变”!



此后的苏联积重难返,一个国家的坦克大炮、军工实力、科技工业实力再厉害,但是老百姓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这样的国家也就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一个国家、一段历史就此消亡!


BV疯言疯语


七十年代是自冷战开始至结束期间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冷战1947年-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

说到他的特殊,并不是苏联真的在实际意义上超越美国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到了1980年,苏联GDP实现创纪录的7054亿美元,这是苏联期间最高的一次,而同比只相当于美国的67%。

但是人们提到七十年代,都普遍认为那个时期的苏联是超过了美国的,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只有了解一下那个时期苏联发生了什么?

1964年10月,在赫鲁晓夫度假时,勃列日涅夫发动了“十月政变”,解除了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的职务。并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政策进行了调整。之后勃列日涅夫分两个阶段完成了他所制定的改革计划。

第一个阶段:

1,调整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

2,积极营造与巩固权力;

3,探索改革与全面推行新经济体质。

赫鲁晓夫在台上时,苏联整体经济实际上已处于混乱状态。因此,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正在执行的政策。通过后期评估,他的这些举措颇具成效。

除了政治上的调整,勃列日涅夫在农业方面也进行了大的改革,完全实行经济核算制,让大部分利润留给个人支配,而不再是上缴预算。

1964年7月1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法律实施后,农庄的社会保证与保险基金1/3来自于农庄,2/3来自国家预算拨款。有数据显示,从1965年到1982年,按法律规定领取优抚金的农庄庄员人数由800万增加到1080万人。

1973年开始,苏联在农业方面的投资总额占到了国民经济总额的30%,在当时世界各国中居首位。

勃列日涅夫对于工业的改革是建立在农业改革成功的基础上的。改革遵循了三项基本原则:

1,扩大企业经营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作用;

3,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的举措,使苏联在1965年改组后到1970年短短五年时间,加盟共和国(包含地方)所属工业产值与联盟所属工业产值各占50%左右。

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的三项原则与目标,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第八个五年计划经济状况要好于赫鲁晓夫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再载入苏联历史的”

------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

七十年代的苏联人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沙滩,很多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汽车(汽车拥有量还不及美国三十年代水平),有了更多的可分配私有财产,农业和工业水平达到了战后最高水平。虽然整体上与美国还是有巨大差距,但是国民幸福指数达到了历史最高最高水平。因此,才会有人认为苏联在七十年代是超过美国的。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么说也并不为过。






生活问道


70年代,说苏联力压美国,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只凭军力压迫是不可能长久的,一般也就是几年的事儿,长久压迫应该是综合国力,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综合起来,所以苏联把自己压垮了。

苏联只有军力和重工业,就像二战期间的日本,曾经一度称霸太平洋,但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号召全体国民,忍一忍,为军队,结果肯定就是失败了。

执政者都是聪明人,德国,日本,苏联都是这样,只不过有些偏执。以为军事上压住之后,再去综合发展,一般是不允许的。因为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日子一直过着不好,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比如苏联,比如德国。日本的忍耐性要强一些,正好赶上冷战。美苏为了对抗,日本是桥头堡,所以,又加上勤奋的人,日本经济又起来了。日本美国正在斗法,美国借着同盟的名义,放松日本的绳索,但是有限度的。日本只有海上天空进攻能力,没有对陆攻击能力,这就是对日本的限制。

美国对苏联的后继者对俄罗斯也一直压制,主要在政治上,经济上。政治上步步紧逼,尤其是在经济上把俄罗斯逼到墙角,俄罗斯的经济十分不平衡。军事上俄罗斯有超过美国的核武器,美国有所忌惮。美国人知道,没有综合国力的军力,是不会长久的,核武器也是一样。

苏联虽然解体了,俄罗斯还是太大了,国土面积相当于两个美国。所以美国的目标是,俄罗斯继续解体,美国在努力着。



大志远思想空间


70年代的苏联力压美国,为什么还是给美国活生生拖垮了呢?

苏联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力也不逊于刚刚发展强大起来的美国,苏联与美国在当时被称做为主宰世界的两个霸主,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山头只能有一只老虎统治,不能是两只,同样这个世界也只能有一个国家登上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随后苏联便与美国展开了规模浩大的军备竞赛。


可以说军备竞赛是使得苏联垮掉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场战争涉及范围的国家非常的广阔,包括波兰、中国等等国家,苏联这个大国也参与了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苏联为了胜利几乎把所有的国内资源集中起来都投入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中。

正在经历发展的美国是不想参加这次战争的,因为当时的日本直接对珍珠港进行了偷袭,使得美国珍珠港损失惨重,美国便咽不下这口气,就参加了这场世界大战,对日本的广岛投下了两颗原子弹。

美国的这一举动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对于美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对美国造成多大的伤害,它们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法西斯国家无力回天时,便迅速收网,来争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起作用的国家,为以后的美国登上霸主地位打下基础。

而对于一个把国家的资源全部投入到这场世界大战中的苏联来说,美国怎么能与苏联相提并论呢?


苏联在二战前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高于美国,在二战后由于战争的摧残,使得苏联的国力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与提升,相反没有真正参加二战的美国,称此机会在二战过后迅速成为了能与苏联相媲美的国家。

在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经济与军事相当,那为什么苏联会垮而美国不会呢?

原因是因为美国在当时提出了星球大战的计划,就是在太空中建设武器威慑苏联,其实美国并没有真正的去发展这个庞大的计划,制造这个计划的原因就是欺骗苏联。

苏联自古以来就是争强好胜,跟美国军备竞赛也一样,美国搞哪个,苏联就搞哪个,完全不考虑做事情的后果,抱着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比美国强的这样的心态。


苏联听说美国这个计划后,就立即投入大量经费也去搞同样美国的计划,这个计划涵盖了巨大的科技,苏联所有的经费都投入到了这里,还是无法支撑,因为国家的经济因此次计划面临濒危,最终导致的苏联解体。


通过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我们国家要做到的是只求稳中求进,做出任何行动时,必须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盲目跟风。


财军自媒体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苏争霸正在如火如荼,冷战正酣的时候,美国的尼克松出版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比较吓唬人,很大而且很狂,叫什么呢,叫做——《1999:不战而胜》。

这本书虽然很狂妄,但是可以说是神预言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苏联确实就在1991年轰然倒塌,虽然不是1999,但好歹也算得上是九十年代了,为什么尼克松能做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和预言呢?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苏联压根儿就没显出一丝一毫的颓态,恰恰相反,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甚至还一度占有上风,尤其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积极推动的军备竞赛以及星球大战(太空计划),更是和美国不分上下的难解难分,俨然就是如日中天的模样,为何尼克松却能马上反应过来,并且迅速做出判断“苏联崩溃就在眼前”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然离不开对苏联历史的探索和发现,我们翻开相关记录,会发现其实这原因,就写在苏联自己的历史书里面、就写在人类血脉本源之中。

一言以蔽之:从农民手上拿走的东西太多,而农民得到的东西太少。时间一长,生产积极性下降不说,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大危机。

一开始是赫鲁晓夫试图解决斯大林时代遗留下的许多问题,换言之,他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客观上来说,赫鲁晓夫做了不少的尝试,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采取最直接的尝试——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开荒,去西伯利亚种植玉米;废除斯大林时代定下来的农产品义务收购制度,鼓励农民发展副业等。

我们讲,他的这些尝试不是说一点作用都没有,只是都太流于表面了,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变革,比方说积极开荒提高粮食产量,想法很好,但是确定能在西伯利亚种植玉米?再说了开荒之后的粮食与土地的归属问题,事关青年的生产积极性,却缺乏规定!再比如说,一下子一刀切,直接废除农产品义务收购制,反而造成了市场上的短时间混乱。这些都是赫鲁晓夫未能科学认知就匆忙颁令造就的。

而美苏争霸开始后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让赫鲁晓夫所代表的苏联颜面尽失,赫鲁晓夫遂被军方力量“逼宫”,不得不黯然下台后,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相比,手段更加强硬,但是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认知甚至还比不上赫鲁晓夫,接手苏联后,继续沿袭斯大林时代的优先重工业、军工业思路,大力压榨轻工业与农业,且与美国开展各项军备竞赛,大大透支了苏联的国力。

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自然而然的使得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降低,并且由于此后的领导者,比如戈尔巴乔夫,他见到缺乏宏观调控的经济体制改革无效后,开始试图对政治进行改革,范了原则性质的错误,而美国虽然也在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但是美国底子本来就厚实,且农业、轻工业发展较为均衡,不似苏联越发像一个跛子巨人。

苏联为什么在军事压制的情况下被美国活生生拖垮?其实就写在人类血脉本源之中,就写在册册历史之上,归根到底,从农民手上拿走的东西太多,而农民得到的东西太少,军威赫赫,又能如何?我们老祖宗早就教导过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了:国虽大,好战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