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趣逗百科:以實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中華武術——散打

改革開放前,武術技擊性是比較敏感的話題,容易被扣上崇尚暴力的帽子。

梅惠志自小修習傳統武術,有一大堆頭銜:首任北京武術散打隊總教練,武警北京總隊散打隊總教練,京港搏擊會總教練。他還是大陸散打運動的先驅之一,培養了很多全國散打冠軍。

梅惠志介紹,改革開放後,中國武術隊常出國訪問,也為來華訪問的外賓表演,有好事的老外就問:“那這個能不能實戰,可不可以試一下呢?”這種提問經常難倒主人家。

武術技擊性的問題,就這樣被提上議事日程。但實戰這種“新鮮事物”,官方認為具有危險性,秉持著既重視又要謹慎的心態,摸著石子過河。1979年,國家體委首先委託浙江體委、北京體院、武漢體院進行對抗性武術的試點訓練,同年5月在南寧的觀摩會上作了首場彙報表演,散打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這個時候,北京什剎海業餘體校的摔跤教練梅惠志,常帶著一幫人練習拳擊及類似散打的自由搏擊項目,在北京武術隊主教練吳彬和中國式摔跤教練李寶如幫助下創辦散打隊。

經過多年探索,官方的武術人士吸收西方現代體育和搏擊運動的很多元素,終於建立起一套散打運動體系(也即錦標賽體系),但傳統武術套路的競賽機制仍保留下來。

趣逗百科:以實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中華武術——散打

此時,民間的傳統武術在武俠文藝推動下,也“蓬勃發展”,分歧就此產生。民間武師認為官方的套路武術是花拳繡腿,還認為散打不是中國武術,只不過是“拳擊加條腿外帶個摔跤”,多抱以藐視之情。

1980年代,官方在探索期,也常舉辦一些試驗性比武,同意民間拳師們上臺與散打運動員較量。梅惠志本人就有頗多這種經歷。1980年和1981年,北京搞散打試驗賽,民間拳師躍躍欲試,上百人來自八卦、形意、太極等各拳種。但是,即便是當中最強健的民間拳師,仍與散打運動員有巨大差距,進入半決賽時,剩下的都是散打運動員。

1980年代中期,梅惠志又帶領隊員赴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參加擂臺賽,來的民間高手更是“琳琅滿目”,很多身著奇裝異服,有扮成行者武松樣的,有扮成道士樣的。還有人當場表演絕活,譬如一掌把釘子從木板裡拍出來。但比武的結果同樣令人沮喪,經常是開場前,對方架式十分漂亮,開打後,三拳兩腳即被散打運動員擊下臺。

有武師認為,戴著拳套限制了功力的發揮,梅惠志安排他們與隊裡的小隊員比試,並叮囑隊員,只能打贏,不能打傷對方,意即不能下狠手,但民間高手們仍然很快敗下陣來。

梅惠志認為,封閉和過多儀式化的無用動作,導致花哨的傳統武術很難與不好看但實用的散打抗衡:

趣逗百科:以實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中華武術——散打

“傳統武術講究的是口傳心授,多是對方怎麼打你,你怎麼防守的說招說手,平時實戰訓練水平很低。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方邊腿踢你,散手隊員會一手格擋,一手反擊。傳統武術可不這樣,他得先做一個雲手,這樣動作好看,可對方早就踢到你了。另外,有的拳種講究什麼螺旋力、三角力,每種都有幾十種用法,說什麼可以將人轉著打飛,實際上根本就不可能。我們同他們交流時,也就一個照面就分出了輸贏,用的就是一個簡單的迎擊,沒有什麼神秘的。”

到1990年代,這種比武越來越少,一是官方散打體系應付錦標賽已忙活不過來,二是民間武師們從事招生開館,有更多掙錢的事務,一般他們對散打的不屑和批評,都改為君子動口不動手了。

雖然實戰中,全國各地的散打隊伍都一致認為,他們遇見的民間武林高手完全不堪一擊,但民間武林人士願上擂臺一雪羞辱者極少,說辭形形色色,譬如說比賽規則不許擊襠、挖眼、咬人,所以不願上擂臺;有說不能籤生死狀,所以不願實戰;有說真正高人淡泊名利,隱匿於深山野林;有說絕技已經失傳。同時,民間傳統武術界自身還有各門派之間及內家拳和外家拳之間長期激烈筆戰。

專業人士認為,如擂臺允許挖眼擊襠,就不是武術了,因為已無“術”可言,而是打野架,假如規則允許的話,經過專業訓練的散打選手肯定比民間人士更加迅捷兇悍。規則更多的是保護弱者,而非強者。

一些曾向民間武術世家討教學習過的職業散打人士認為,由於缺乏現代生理學常識,民間傳統武術不但訓練方法和意識落後,而且往往還保留了不少無用甚至錯誤的觀念,譬如各門派普遍強調站馬步的功夫,實際卻毫無用處,而且若真練馬步功夫,扛槓鈴深蹲更有效果。

對一些特別的神功絕技,譬如睡釘板、拍磚頭、頂石碑之類,梅惠志特意還澄清道,這些只能說是江湖雜耍,而不是武術。“這些我以前都練過,一方面是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些物理道理在裡頭,知道了就不玄乎。”

趣逗百科:以實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中華武術——散打

趣逗百科:以實戰為目的發展起來的中華武術——散打

梅惠志1980年代帶著弟子出國去開眼界時,也曾鬧過笑話。因為大陸散打的錦標賽機制並非職業比賽制,強調嚴格的保護性,戴著厚厚的護具。結果他們揹著護具出去交流時,遭人恥笑。梅惠志才發現,原來人家已經發展到只穿一條短褲搏擊的地步,他於是冒著被上面責怪的風險,私自讓隊員們脫去護具,與外國選手交戰。

最初的出國比武,其結果自然是比較青澀的,不過這也導致了北京隊水平不斷提升,在全國屢屢奪冠。

散打興起還有另外一些推動因素,像香港富商霍英東,是武術愛好者世家出身。1980年初,見泰拳和拳擊風行,鮮見中國人上臺與之抗衡,心裡吞不下這口氣,便跑到北京來與官方聯絡,要尋覓高手去為國爭光,他多年來為此花費巨資,貢獻頗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