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某985大學雙選會現場,出現遍地被遺棄的非名牌大學生簡歷,只招985畢業生算不算歧視?

四筒爸爸


看到這個題目,雖然已經畢業工作19年,但當年大學畢業之際的求職經歷任然歷歷在目的感覺,最近10來年,作為企業用人部門的負責人,每年都會去參加應屆畢業生的秋季招生,換了一個位置和視角,這麼多年的感受,剛好談談我的看法吧。

我想從兩種不同的視角來談談這個問題,不定義對錯,只想換位思考。

站在被否定的學子和學校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可能會有這麼一些想法:

1、我們學校雖然不是985、211,但也是二本里面很不錯的學校了,比上雖然不足,但比起很多二本、專科學校,我們的名氣、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已經不錯啦;

2、我在學校裡面也是很優秀的,你看我的績點排名也都是年級前五,年年拿國家獎學金,學生會副主席,社團負責人,在同齡人(我的同校同學)裡面,我已經很努力很不錯了;

3、我參加的社會實踐也很多啊,各種社團、義工、校外實踐,我都會積極的參加,而且你看我的表達溝通也不錯,我挺有自信的;

4、985學校也就那麼多學生,也不夠你們企業來分的,而且985也很多學渣啊,很多也沒有我努力和優秀啊;

5、雖然以前沒有考上985、211的名校,不代表我現在不是、未來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啊,不給我面試的機會,是你們的一個失誤啊;

以上不是我隨便YY出來的,而是我在過去多年的工作經歷中,作為招聘負責人在和一些應聘學子、學校招生辦老師溝通的過程中獲得的一些反饋信息,我自己是99年畢業於國內第一批211的學校(也是第一批985),所以並沒有這種心態,但一樣經歷過被人當面扔簡歷的事情。😂

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看看企業和招聘負責人可能會是什麼想法。

1、你一個二本、三本、專科的學生,當年在中學年代最應該努力奮鬥去考一個更好的大學的時候,你不夠努力,拼不過你的那些考上985、211的同學們,你現在憑什麼讓我覺得已經更加努力、更加出色?

2、對於985、211院校和其他院校的生源,打個我認為特別恰當比方,去兩個池塘下網撈魚,一個池塘裡面大部分都是大魚,也有少量的小魚,另一個池塘裡面大部分都是小魚,只有少量的大魚,但是一網撒下去和撈上來要花的功夫是一樣的,撈到大魚的份量和總的收穫卻截然不同,那我為啥不去大魚多的池塘撈魚呢?

3、985、211裡面聚集了最優秀、最努力、最積極向上的一幫學生和最有學術能力和資源的優秀教師,這樣的群體裡面,整體的學生素質、專業知識掌握的水平、視野、對自身的要求,一定是更高的,作為用人單位,人才是最重要的,我為什麼不去努力追求更好、更優秀的學生,而要招聘二流、三流學校的學生呢?為什麼要冒這個險?我的企業憑什麼不應該擁有更好的新生力量來幫助企業發展壯大?

4、這麼多年的面試經驗告訴我們(招聘面試官和負責人),985、211的學生素養、知識全面性和紮實性、視野和思路,確實要比其他二、三流學校的學生整體上強出太多了,既然有機會爭取更優秀的學生,我為啥要浪費時間在沒那麼優秀甚至可能很差的學生身上呢?

5、面試官和招聘人員在收簡歷的時候通常會和學生有一些初步的1、2分鐘的接觸溝通,在這個溝通的過程中,其實會已經對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知,行還是不行,會有個初步的判斷,畢竟,面試官真的是閱人無數了,有沒有料、有沒有潛質、是不是想要的菜,如果判斷覺得沒必要繼續看簡歷和麵試了,多半就把簡歷給扔了,不然還得費時費力的搬回酒店處理,真正的累的半死啊;

6、每年的校招季就那麼1、2個月的時間,那麼多的企業都在抓緊時間搶人,往往一個學校或者一個高校較為集中的城市之有7-10天的時間,需要開展招聘宣講會,參加招聘會,組織海選、筆試、面試,對於招聘人員來說非常的辛苦,那怎麼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內拼過其他競爭企業,儘早招到心儀的優秀學生呢?那肯定先要海量篩選簡歷,沒有太多其他的方法,最簡單粗暴的就是看學生的學校;

7、用人單位的校招人員對學校的學風是有了解和對比的,優秀的學校往往有更好的學習風氣,學生整體會更積極向上,而二、三流的學校裡面,魚龍混雜,學生反而更注重社交、社團的各種活動,忽略的學業和專業技能本身,上課的時候,985、211的學生會去抓緊時間佔座位和複習,二、三流學校的學生更多是上課睡覺、聊天、上網、打遊戲,下課以後各種娛樂活動,學生對待自己和學業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待未來職業、工作的態度;

8、面試官真的很辛苦,身體累,心更累,而且作為一個職場人,面試官也只是在儘自己的本分,儘量在有限的時間裡面招到想要的學生,但是,真的沒有義務去為太多的學生提供面試的機會,畢竟,招聘不是做公益,這種情況下,你強行塞過來留下的簡歷,或者面試官覺得不忍心打擊你的積極性留下來的簡歷,已經判定不會要你了,你還讓面試官把你的簡歷帶走嗎?一兩份還無所謂,幾百份看不上的簡歷,你讓面試官帶到哪裡去?

說到最後的一些話:

1、年少不努力,不足夠的努力,長大之後真的要付出太多的代價,要重新獲得認可,需要比曾經比你優秀的人努力10倍100倍;

2、雖然過去的成功不代表以後的成功,過去不優秀不代表未來不優秀,是很多求職學生尤其是非985、211學校的二本、專科學生經常掛在最長自勉和解釋的話,但說真的,努力、優秀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從小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習慣,太多的解釋真的沒有用的;

3、你是985、211的學生,你也不要得意,我也見過少量985學生,整天打網遊不務正業,學業成績拿個60分就萬歲,也不參加社團實踐,也不願意在課餘自學擴展知識面的,這種人雖然能夠靠學校的名氣大概率的爭取到一些面試機會,但基本上活不過面試第一輪;

4、我曾經在面向大二、大三的暑期實習生招聘中碰到一個非常出色的中山大學計算機的大二學生(下學年升大三),這個學生在面試的過程中溝通非常的簡練清晰,目標明確,只關注實習的企業能夠提供哪些機會和空間,對於實習期的工資根本不問,溝通之後瞭解到更多,這個學生大一就開始組隊進行軟硬件課題研究,以他為組長的三人團隊(團隊的另外兩人是他寢室的同學,也果斷簽約了)拿了全國比賽的決賽入圍名額,後來去騰訊參加決賽獲獎了,這個學生的知識涉獵很廣,都是自學自己研究,目標導向性很強,後來我招進來安排在一個產品研發團隊,暑假不到2個月的實習工作時間,這小子一個人完成了一個創新子產品的技術選型和開發定型工作,比很多工作了5-8年的老員工還牛,人家才大二不到20歲啊,後來這孩子考了美國的研究生出國了,知道什麼是差距嗎?這就是我看到的優秀學生和普通學生的差距。

5、很多二本、專科的學生覺得,我學校一般,但是我可以多參加社團活動,鍛鍊口才、社交能力,我在很多社團都擔任了職務,未來一樣有競爭力,這種想法錯嗎?也沒錯,但是我認為本末倒置了,如果你的專業知識都沒學好,基本的技術面試都過不了關,基本的技術崗位工作都不能合格的擔任,你想靠口才和社交打天下?以前面試的時候會有群面的環節,往往會發現一些學生在群面的時候刻意的表現自己,但真到下一輪面試的時候,弱點、缺點全都暴露出來了;

6、非985、211的學校也一樣有金子,我也同樣從二本、三本的學校裡面招到過非常優秀的學生,曾經在西安找到過兩個孩子,非常的努力,自學專業知識,自己找項目做實踐,為人謙遜、有目標、有執行力,在我的團隊裡面成長的很快,當然,也飛的更高,現在一個去了騰訊做產品研發,一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我這麼說,是要讓學子們知道,是金子肯定會發光,但是你得自己努力擦亮自己;

7、多多體諒企業的招聘人員吧,我之前每年最辛苦的時候不是做項目、出差、熬夜的時候,而是校招的那段時間,幾乎每天只能睡3、4個小時,每天一睜開眼就是組織招聘宣講會、組織海選筆試、群體面試、單個面試、複試,還要篩選一份份的簡歷,筆試閱卷,拖著沉重的筆試試卷和收回來的簡歷在不同的學校之間和酒店來回的穿梭,我曾經有過從早上8點不間斷面試到晚上10點的經歷,中間沒有吃任何東西,就為了給孩子們更多的機會,也給自己更多的機會來爭取找到想要的學生,對於簡歷被扔掉的問題,真的非常理解,現在的孩子很多沒學到多少實際的東西、實踐也少,但是簡歷做的很厚實,又是銅版紙,又是塑料保護套,看起來很精美,但實際上既浪費錢、又很重,很多面試官確實很直接,當場就會篩選,留下的簡歷放到左邊的抽屜,放棄的簡歷堆到右邊的地上,我們還算好的,這麼多年來一直本著理解孩子們的情緒和保護隱私的原則,都是把簡歷扛回酒店,篩選以後人工的方式撕掉,我有好幾年都是一個人撕掉了1米多高的簡歷,那種經歷真是痛不欲生啊。

說了這麼多,希望大家能夠對這種事情有一個客觀的瞭解,也能有更多的諒解,畢竟,這是個充分競爭的時代,你不優秀,有怎麼能抱怨別人看不上你的簡歷呢?

說白了,看不上你,就是因為你的背景,和你的背景體現出來的你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的努力程度和競爭力,不要說你將來會很努力很優秀,那都是廢話,做好付出更多艱辛的準備吧。

我是元寶爸爸,家庭教育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和經驗!歡迎關注我,留言討論和交流溝通。一起關注孩子成長和家庭環境建設的話題!

元寶爸爸聊育兒


說歧視,我曾經也受過,那年我博士畢業,某大型電力開發企業招聘,我師弟去參加了招聘會,被錄用了,讓他繼續推薦人,結果師弟讓我跟對方人資聯繫。


聯繫結果是,對方讓我發簡歷,我碩士、博士也是在國內最牛的985讀的,但是大學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因為我考大學時,眼中就兩個概念,北京大學第一,清華大學第二;然後其他都差不多。考不上清華北大,其他隨便了。


然而,簡歷發過去,對方立刻說他們不招人了,我想去那家公司,也不太在乎工作如何,因為當時海洋大學海洋一位教授問我去不去他的課題組,只是我覺得做科研太累了。


但是,這也不能怪別人,要怪就怪自己,當初為什麼不是985的大學生。 客觀的看待這個問題。

1、我在普通大學讀過本科,也在中國最好的大學讀過研究生,我愛人在最好的財經類學校讀過書,作為一個學地質的,我還考過了他們學校的會計研究生。不同學校的學風的確不同。

在清華,你可以看到有思想、有辦法,由努力的學生,在普通的大學,也有很棒的學生,我又好多個師兄,非常優秀。

但也有很多同學放縱自己,曾經不止一個同學讓我去替考,還有好幾個同學畢業證都困難,所以不要怪公司不要。


2、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要乾的事,高中時代很關鍵的就是考大學,那麼考的不如別人好,說明的就是有不如人的地方,如果不服氣,那麼繼續努力,做出超越。


3、宣講會直接丟了人家的簡歷是有點過分,但是網面、一面、二面丟了我覺得正常,面試官被面試的人有所瞭解,自然知道這個人是否是公司需要的,如果是需要的那麼再留下作必選。


4、所謂的自信不是嘴上的說的自信,是要拿出成績說話的,簡歷上說自己做了社工、自己做了兼職,但是這些太普通了,而且很多也無從考證。如果你拿出一個你給學校賽事拉來20萬贊助的合同,看看招聘的會不會把你的簡歷丟了,簡歷要要突出重點,你那些跑步、讀書、足球、音樂的愛好可能對公司毫無價值,HR根本不關心這些玩意。反而你寫一個跟做銷售跟客戶吵起來的事件,更引人注意。


5、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當然我讀大學那個年代更容易寫,介於我們讀書早,不管是否畢業,不管成績好壞都能找到工作,而且很多成績差的學生,最後收入反而比我還高。

舉個例子 我高中同學,讀的是專科,實習期就被單位留下做營銷了,本意只是想有口飯吃,但是未曾想一年半後,業績很好,單位就給配了專車和駕駛員。


另一個例子,西華大學土木系20年前一位同學,成績也很差,肄業,中鐵某局招人,問他:“你有什麼特長?”


他撓頭想了想了,自己沒什麼特長,就說:“我能吃,能喝(酒)、能睡,能打架。”

招聘的直接說:“人才,我們就需要這樣的人才。”

事實證明,他確實也是個人才,能在工地上呆得住,能鎮得住場子,很多人工人要靠吼才管得住的。


當然以上只是個例,更多的是靠努力,我那些更努力的同學又當了機長的,有開了公司的,有當了單位一把手的、有進了機關當了領導。


6、不是金子也要做金子,既然上了大學,不管是什麼大學,必須要努力,不努力別怪人家歧視,不但要努力,還要找對方向。運動、圖書館、做兼職(哪怕去發傳單,擺地攤,這些我都做過哦,最多一天還能賣不少錢,做多一天賣3000多),能降下身段,才能看見最好的自己。感覺被歧視,還是身段太高。


大笨new易數學


我朋友的孩子有個男孩一個女孩 ,女孩比男孩大兩歲,女孩就是男孩的姐姐比男孩高三屆她高考的時候就沒有考好,上了一個很差的非名牌的大學,在學校里根本就沒有安靜過學校,天天沒事就開paty,掛科等一系列問題,輔導員都找過家長在不教育你的孩子就開除了,當時他父母比她重考大學,問她自己還想在這舒適的大學上嗎?她說不想,然後就讓她回來重考大學,你猜猜怎麼著了。

她最後高考在全縣佔105名總分635分,讓她上了她喜歡的重點大學。

她之前上的大學環境都很亂 ,他父母當時也很難過一因為這就是個差大學,會毀了我孩子的,讓她自我認識到現在的學習情況是不行的,如果在這樣繼續走下去,結果是很糟糕的。

所以說好的大學裡的學生誰不想要呢?

你自己走什麼樣的路,結果就是你走的事實。


6門課


在考慮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企業的目的是賺錢。用最低成本的錢購買高質量的勞動力,是所有hr都想要的效果。

關於只招收名校畢業生這個問題,之前有看過一個節目某大型企業hr的說法,雖然很殘酷,但覺得十分中肯。

當時一個一般本科的學生會主席遭到hr的拒絕,當事人在學校引以為傲的活動策劃能力和人際交往技能並不被hr看好。因為在企業方看來,名校學生大多在學習期間認真學習專業課知識,甚至會在期刊發文,進入企業後可以在自己崗位上做到術業有專攻,學習能力也更強。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因此,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歧視,而是在就業人口年年增加的現在,企業在篩選簡歷時必須要以某種硬性條件作為把關。同時從概率上來說,好學校的學生的確比一般學生更有潛力。

當然,並不是說一般學校沒有優秀的學生,而是這種概率相對較小。從招聘方來看,以學校篩選可以降低招聘考核成本。

而對於一般學校學生,也可以選擇考研繼續深造或者換條適合自己的路。相比較而言,這比起看第一學歷的要求明顯要溫和很多。


傳媒坊


我要是老闆或用人單位,寧用普通大學的優秀學生,不用優秀大學的一般學生!因為能在普通大學優秀的人,多半有過人之處!但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各地分數線不一樣,因而只能屈就普通大學!或者,當年高考時,他(她)的人生巔峰期還沒來,因為這種人後勁足!反之,優秀大學的一般學生則多半是後勁不足的!但當年高考時,恰逢他(她)的人生巔峰期,或者是因為佔了各地不同分數線的便宜,他(她)要是在某些高考大省,可能二本都上不了!所以,優者大學的一般學生,說明他(她)的輝煌期可能已過!如果一個人最巔峰的階段剛好在你用他(她)的時候,恭喜你!用對了!人生就像一根燃燒的蠟燭,不同的人的輝煌期是不一樣的!有些人閃耀得太早,前期太順,比如某些神童,但後勁不足,後來就泯然眾人了!而有些人成熟的晚或者前期坎坷,但能大器晚成!所以用人單位只盯著985,顯然太極端!另外,985的學生往往也未必穩定,忠心!但一般大學的則要穩定多了,忠心多了!因為他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


夢幻55637100


按道理勞動者不分貴賤,都是平等的,那你一個基層員工和你們集團董事長一起出去吃飯,受到的待遇能一樣嗎?這算不算歧視?一桌人喝酒,都爭著敬那個有錢有勢的,沒人理你,這算不算歧視?


我認為,有些企業只招985高校是很正常的,這是人家企業的權利。只不過遺棄非名牌大學簡歷就有點不地道了,還不如直接對人家說“對不起,我們只收985”來的爽快。


就像一個漂亮姑娘找對象,中國的適齡未婚小夥子幾乎上億,不限制點條件,你讓人家姑娘累死呀。她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直接限制條件“年齡30左右,身高180、985高校畢業、知名企業或事業單位工作、年薪50萬”。


再說了,你說的這是“985大學雙選會現場”,基本上到這個招聘會的,都是想招聘985高校學生的,如果企業某個崗位招1個人,光985高校學生就收了幾十份簡歷,那普通大學畢業生的簡歷,真的沒必要帶走。


我知道我這麼寫,肯定會招人罵,我以前也是對職場的各種不公平痛心疾首,但現在隨著年紀增長,淡定了很多,因為他就是這麼不公平,誰也不欠你的,普通大學生裡面雖然也有非常非常優秀的,但985高校裡更多。


在青春年少時,曾經有那麼一次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一部分年輕人他們用自己的奮鬥拼搏證明了自己的存在,進入了985大學,而在同一場競爭中,水平稍次的人進入了普通大學。在畢業時,不管真實水平如何,企業會天然認為985高校畢業的就是強一些。


這就像世界盃,不要告訴說某個球隊多麼強、多麼強、多麼強,有可能他確實很強,但小組出不了線有什麼用。冠軍從來不是最強的,但他一定是把握住了每個比賽機會的,這是對他們長期不懈奮鬥的褒獎,這像極了985畢業生,這是對他們高中階段長期努力的褒獎,甚至這個獎勵會持續他們一輩子。事實就是這樣!


不過普通大學畢業生也不要懈怠,人生很長,馬雲也就畢業於杭州師範,很多厲害人物壓根就沒上過大學。看淡點,再出發!

世界500強經理,職場規劃和轉型專家,只分享跳躍性發展的乾貨,請點擊【關注】,歡迎留言交流討論。

職場再出發


無可非議!985/211高校畢業生肯定一般大學生更有培養價值。

這不是就業歧視,也不要講什麼能力比學歷更重要這些正確的廢話,用人單位HR的腦子不傻,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手。

高考,就是學子人群格局的再分類與大洗牌。我不否認,文憑次一點的人,以及沒文憑的人也許能獲得成功,在以後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事業上很大的成就。但這是小概率事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勵志的故事永遠在傳頌,但不具備普遍性。

如果社會的機會、資源、人脈等都均等,名校的光環就不復存在了,那何必還要擠在獨木橋上去拚死一搏參加高考呢?高考,註定是改變個人命運、及家庭命運的一場戰爭。哪個家庭不參與在其中?哪個家庭不是與孩子同呼吸、共命運?

權貴精英家庭通道、門路多,可以不參與,忽略不計。但一般家庭沒得選擇,唯有鼓勵孩子發憤讀書,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這是我們平凡家庭的唯一選擇途徑。





慧星辰HUIXINGCHEN


本人十幾年前東北某985小碩畢業,現在手下也算管幾號人,也是啥人都有,據我的用人經驗,從能力水平上講,非211/985畢業生能力大概率遠低於211/985畢業生,而且做事認真、深入、耐心程度也不足,從我自己的大學經歷來看,985學校絕非浪得虛名,各種人財物資源更加豐富不說,要求也更加嚴格,有時候為了順利畢業已經要竭盡全力了,想跟牛導師、進牛項目組?不扒層皮也差不太多了,大家都以為高考是最大難關,其實上了大學你會發現,高中生活就是前菜,高考只算是小BOSS而已。當年我們課題組導師要求極其嚴格,博士五六年畢業很正常,當時我們那一屆都被嚇怕了,一個也沒敢讀。當然不否認非211/985學校也有能力強的畢業生,但是我作為用人單位,我如何判斷呢?看你的一面之詞?簡歷一個比一個花哨漂亮,難以相信,面試時間很短,也有一定的隨機性,先招進來試試看?風險太大,一個蘿蔔一個坑,萬一不行怎麼辦?


Ren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只招名牌大學生,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事實上非常的霸道無理。一個社會如果盲目信奉什麼名牌大學就代表實力,那很快負面影響就會顯現出來。以前聽講過有些很明智的單位,不收名牌大學的人,因為名牌大學的人心頭高,做不了一兩年就想著到更高一級的公司或單位去做,這種思想是明智的,只招名牌大學,不到三兩年,那幾個崗位又要重新考慮招聘的問題。

其實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看看那些名牌高中,名牌初中和名牌小學,全部都是一個動作模式,把別人最好的都招走了,讓人家剩下來的生源水平都很差。這樣一層一層的剝削,讓整個社會發展都十分不平衡。就好象教育界的私立學校,以前只有一些頂級的學校,但現在私立學校多如牛毛,不但把最優秀的學生招走了,連次優秀的,中層的也招走了,下面的公辦學校雖然還是有很多學生,但生源真的素質已經非常差。當一個社會某一失控了,到一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效果。

其實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學生有很多也是很優秀的,而且做事很務實,為什麼就不可以讓給他們機會呢,我就不是名牌大學畢業,不過我為自己學校付出的貢獻絕對比我們學校名牌大學畢業的多。我們太過強調高中大學了,其實整個社會普通工人階層現在招工都比較難,學學人家瑞士,一個技工學校畢業的鐘表工,做滿七年,工資就等於一個博士,因為博士做出的設計無論有多優秀精美,最後還是要一線技工把產品做出來,所以人家8成的人都會去讀技工學校,只有2成的人會去讀大學。我們呢,培養出來的是一批又一批背書專家,太多好高騖遠不切實際,而讓大部分普通人真正想務實做事的得不到機會,久而久之,名牌的掛著個名牌學歷做些表面風光但熬不了苦的工作,有些甚至找不到工作也不去做些辛苦累的工種,寧願把自己關在家裡。這就是一個社會太過強調名牌大學的反效果。


中小學英語精修


這上學時刻苦歸刻苦,勤奮歸勤奮,,天賦也同樣重要。我高中有一位同學,那真是聰明絕頂,讓人望塵莫及。上課時從不聽講,或看小說或者乾脆就自己和自己下圍棋。我們的課桌是那種老式的翻差的,這兄弟桌蓋掀起頭扎其內,玩的不亦樂乎,旁邊的同學也伸著脖子看,把年輕的女老師氣得直掉眼淚兒,可他母親是年級組長(也是老師),又不好意思說他。就這樣不聽課,那門門功課也是全優,你不服不行。後來77年高考,這小夥兒喜歡建築,考上了某建工學院,現已失去聯繫了,估計他混的也錯不了,確實聰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