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脫貧攻堅——涼山世紀新跨越

寫在前面

今年2月11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我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和解放鄉火普村,視察我州脫貧攻堅,看望慰問各族幹部群眾。

在貧困群眾家,在彝家火塘邊,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詢問我州的脫貧攻堅情況,和貧困群眾、基層幹部交流談心,噓寒問暖,為我州脫貧攻堅工作開良方,出實招。

習近平總書記對大家說,“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早春的涼山,沐浴在陣陣和煦的春風裡。

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自治州,二元經濟特徵顯著——安寧河流域的縣市地處國家級攀西戰略資源開發區,經濟相對發達;地處高山、高二半山的縣卻又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同時,長期以來,依託礦產資源形成的資源型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發生根本轉變的時候,面臨著轉型發展的新課題。

面對複雜的州情,州委、州政府把“五個發展”理念與涼山的實踐相結合,制定了以脫貧攻堅為主線,以轉型跨越,自治州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為目標的宏觀發展戰略。

“脫貧攻堅,轉型跨越,全面小康”,一個相互支撐的發展戰略,用轉型跨越引領脫貧攻堅,在脫貧攻堅中實現轉型跨越。

宏觀發展戰略的確立,帶來了各個支柱產業的相互交融支撐,帶來了自治州五年砥礪奮進的改變。脫貧攻堅成就斐然,截至2017年,全州近30萬貧困人口脫貧。而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的轉型跨越正在夯實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傳統資源型經濟格局正在改變,旅遊業、新技術、新材料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逐步走上拉動經濟發展的前臺。

2017年,全州實現GDP1480.9億元,在四川省21個市州中,穩居四川省第一發展方陣。

涼山,長風聚三江,奔雷走小康。

舉全省之力,打贏涼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為我州制定了《關於精準施策綜合幫扶涼山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和《涼山州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選派管理實施方案》。這是我省攻堅涼山深度貧困的戰略部署。

6月20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州召開省綜合幫扶涼山州打贏脫貧攻堅戰動員大會,省委書記彭清華向11個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授旗。5700多名來自全省各級各地幹部組成的綜合幫扶工作隊重裝上陣,奔赴涼山。他們將和涼山的廣大幹部群眾一道,向深度貧困的堡壘發起最後的衝鋒。

戰旗獵獵風雷動,大小涼山千軍發!

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現在人們更習慣叫它“懸崖村”。

這村因為這裡的村民進出村要藉助17段藤梯,攀爬落差達800米的山崖而讓全國知曉。今天的“懸崖村”更是已經聞名全國,在2017年一年的時間裡,這個偏僻彝族山村裡發生的巨大變化——2000多級的鋼梯,極大地改善了村民出行條件,新建的村小和“一村一幼”給了孩子們更好的學習環境,養羊合作社給村民們帶來了富裕的希望……

2018年1月,新的一年剛剛開始,由川投集團等企業投資6.3億元的“‘懸崖村’——古裡大峽谷景區”項目開工,“懸崖村”農文旅產業扶貧進入實操階段。這天,興奮的村民唱起了山歌,年輕的村民拉博被新成立的公司相中了,他成為一名戶外攀巖領隊,今後,他將會有每月3000元的收入。

懸崖村,成為中國脫貧攻堅的熱詞——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中國製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在這個偏僻彝族山村的實踐,而這個實踐,正在今天的涼山生動書寫。

涼山,地處橫斷山脈南段,高山聳立,大河奔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涼山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作為社會形態的直過地區,與發達地區相比,發展基礎差、底子薄始終是阻礙自治州進步的瓶頸。全州17個縣市中,有11個縣屬於國家重點扶貧縣。

數據是沉甸甸的,全州2072個貧困村和50.6萬貧困人口要在2020年實現全部退出和脫貧,1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保障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安全住房——“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的“硬槓子”就像跳高的橫杆一樣,高高地橫在自治州的面前。

脫貧攻堅,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成為自治州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

2015年,精準扶貧開啟涼山脫貧攻堅的歷史新進程。

產業,鼓起貧困人口腰包

2016年12月26日,冕寧縣拖烏鄉魯壩村村民布約拉比子領到了村裡香菇基地這一年的1800元的分紅。這一天,魯壩村的39戶貧困戶都領到了自己的第一筆分紅。

冕寧縣拖烏鄉魯壩村,海拔高度在2100米至3500米,山高路彎,氣候較為惡劣,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2戶,272人。

2016年初,這個村通過土地流轉,集中村裡的678畝土地,引進成都的一家企業,建起了香菇種植基地。基地採取“政、企、銀、農”扶貧模式,政府指導,企業引導,銀行擔保,農民入股。魯壩村村民們通過村裡的集體資金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進入基地打工掙取工資。

村民鄧伍薩告訴記者,他白天在基地幹活,80元一天,晚上守夜又有50元,再加上妻子也在這裡上班,我們兩口子一個月加起來可以掙到6000元。

說到村裡的香菇基地,鄧伍薩一個勁兒地說好。

現在,魯壩村的香菇基地已經發展到了上千畝。和冕寧縣魯壩村一樣,瀘沽湖邊的鹽源縣瀘沽湖鎮舍誇村也建起了自己的桃樹基地,玫瑰基地,這裡的村民和幾百公里外的魯壩村村民一樣,分紅、掙工資、收取土地租金。

產業基礎薄弱是我州脫貧攻堅必須要攻克的難關。在產業扶貧專項方案中,提出了把產業扶貧精準到戶到人,著力改善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提高特色產業集約化發展水平。到2020年,貧困村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330萬畝。

地處橫斷山脈的涼山,垂直氣候明顯,海拔高差近5000米。我州瞄準了氣候資源、土地資源的豐富多樣,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出臺了《涼山州“1+X”生態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涼山州“1+X”生態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適合涼山大面積種植的核桃產業為主,明確到2020年全州林業產業基地面積將達到2700萬畝,林業總產值達到260億元以上,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5000元以上。平壩、高山、河谷地區縣市鄉村根據自身地域特點,發展石榴、青花椒、臍橙等“X”產業。這個產業發展路徑把涼山六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特色資源整合起來,打造出了豐富的大涼山特色農業產業品牌。

到2017年,全州的核桃種植面積達到810萬畝,掛果面積270萬畝,覆蓋了全部2073個貧困村,核桃的乾果年產量12.4萬噸,年產值26.5億元。以核桃為代表的各類特色農林產業成為貧困鄉村的“搖錢樹”。

在雅礱江邊的鹽源縣大水田村,全村人均核桃年純收入已經超過了2萬元。寧南縣茶嶺村除發展核桃外,還發展茶葉、板栗等林業經濟,村民人均收入達2萬餘元。

馬鈴薯是涼山的傳統產業,為提升馬鈴薯的效益,我州著眼於把馬鈴薯由“溫飽薯”變為“致富薯”,建基地,推優品。引進了高產優質馬鈴薯新品種青薯9號等,馬鈴薯的產量產值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17年青薯9號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

“果、蔬、薯、草、藥”特色產業構築起了涼山脫貧攻堅的產業支柱。以特色產業為支撐,自2015年以來,涼山州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以高於全國平均增幅增長。

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走啊走,我要走進知識的海洋裡。

我要學習知識文化,跟著社會主義道路走。

翻過那座山,趟過那條河,我的夢想已起航……”

《祖國之子》,這是涼山一位彝族教師為自己學生寫的歌曲。2017年11月,在央視《魅力中國城》的舞臺上,當一群彝族孩子唱著這首歌,從霞光中走出的時候,全場淚目了,涼山的觀眾淚目了!

教育,對每一個涼山人來說,是心裡最為沉甸甸的希望!對那些生活在高山峽谷間的每一個家庭,教育是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對自治州來說,教育更承載著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民族進步的歷史責任!

下午4點,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村民吉格依嘎就趕往村幼兒園,他要去接自己4歲多的兒子。

過去,對涼山大山深處山村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聽也沒有聽說過的事物。而今天,大山深處的彝寨裡,村民們也像城裡人一樣,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兒園了。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是遍佈涼山的“一村一幼”。

“扶貧先扶智”,扶智從什麼地方抓起?彝族聚居區的涼山,幼兒教育成為首先關注的對象。

還在2012年底,昭覺縣在全縣做了一項特殊的調查:學前兒童漢語水平調查。調查發現,聽不懂漢語授課是彝區教育的共性。

2013年,昭覺縣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全縣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啟了民族地區農村幼兒學前教育,昭覺縣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果,經過學前教育的彝區農村孩子在進入小學後,沒有了“語言關”的障礙,基本上都能夠跟上教學進度了。

201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大小涼山彝區啟動實施“一村一幼”計劃,彝區農村孩子學前教育在大小涼山全面鋪開。“彝區‘一村一幼’計劃”以村為單位,在彝區2586個建制村設立幼兒教學點建幼教點,實施雙語教學。當年,涼山州就開辦了840個村級幼教點。到2017年,涼山州全州已經開辦了村級幼教點3070個,設立教學班3925個,全州在園(班)幼兒達到24.59萬人。

2016年9月,被稱為“懸崖村”的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小學開學了,這個學期,報名的學生人數比往年翻倍,達到了289人。而從這個學期開始,“懸崖村”村小改為全寄宿制,除了寒暑假和重大節日,學生全部住校,再也不用每週攀爬天梯。

就在“懸崖村”村小開學的時候,涼山州完成了全州19個類似“懸崖村”的村小的寄宿制學校建設,5個縣(市)的3所鄉鎮中心校、9所村小學,共1292名學生和“懸崖村”的孩子一樣,開始在寄宿制學校學習。這些學生按照每天15元、每月補助30天標準,每年有4500元補助。

我州把寄宿制教育作為解決彝區農村教育資源佈局分散、教職員工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的抓手。到2017年底,全州已經投入資金48.78億元,規劃新、改擴建寄宿制學校566所,在校學生將達52.66萬人,寄宿制學生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的50.72%。

均衡教育,讓孩子們在同一片藍天下飛翔

涼山,六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高山與峽谷,不僅阻斷了交通的暢通,也讓孩子們上學的步伐異常艱難。就如同自治州的二元經濟一樣,彝族聚居縣教育與安寧河流域縣、市呈明顯的“二元”格局,彝族聚居縣教育發展滯後;而在縣域內、城鄉間教育發展也不均衡。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這句話對涼山來說,對涼山的脫貧攻堅來說,更具有深遠的意義和現實的發展需求。

2014年6月,《大小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從這一年開始,各級財政每年新增投入3.46億元扶持大小涼山教育發展,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擴大中小學寄宿制規模、發展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大涼山彝區教育振興計劃”是涼山全面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所啟動的第一項工程。

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佈局的全面均衡發展。涼山的學校以舉辦寄宿制學校為突破口,形成“學前以村辦為主,小學向鄉鎮集中,初中向中心鄉鎮集中,高中學校向縣城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鎮集中”的辦學模式。

從2013年涼山“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出臺,到2017年,教育走過了輝煌的五年。按照涼山“十三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州九年義務教育在校生75萬人,鞏固率90%。這個發展目標已經在2017年全面超額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達76.23萬人,入學率達99.54%。

大小涼山彝區“9+3”免費教育計劃是彝區藏區教育扶貧的惠民工程,其主要目標是每年組織一批大小涼山彝區13個縣(區)的學生到內地免費接受職業教育。進入“9+3”免費教育計劃的學生,將免除每生每年2000元學費;並補助一、二年級每生每年最高達3000元的生活費。

則阿舍是鹽源縣一個山村的貧困家庭的學生,2017年,已經是他在四川省商務學校學習的第三年了。

“我們家,家庭貧困,父親原本讓我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可我真的很想繼續讀書。幸好有了‘9+3’讓我能夠繼續讀書。”則阿舍說。和則阿舍一樣,現在就讀於四川省貿易學校的馬海阿依嫫也來自一個貧困家庭。“9+3”免費教育計劃,為家在越西縣大瑞鄉林溝村的她鋪就了繼續求學的路。

《涼山州教育扶貧專項實施方案》規定,每年在全州選送4400名中職畢業生到內地29所優質中職學校就讀,自2014年實施彝區“9+3”免費職業教育計劃以來,涼山州已先後輸送上萬名“9+3”彝族學子到30所內地中職學校就讀。為此,州級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於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和職業培訓。

“9+3”免費教育計劃為大小涼山的彝族學子打開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門。

如今,我州有中等職業學校18所,州內中職在校學生達到了2.9萬人,初中畢業生基本實現“應讀盡讀”。與此同時,涼山職業教育另外一個大規劃正在落地,以涼山民族師範學校為基礎,投資10.4億元,籌建的四川民族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正在推進,將於今年招生。

職業教育扶貧,實現瞭解決一人讀書、實現一人就業、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致富的目標。

搬遷,建起貧困家庭的新家園

從海拔3000米的土坯房搬到山下白牆青瓦的新磚房中,2017年,普格縣馬洪鄉久史村呷布俄加一家四口告別了寒冷的高山生活。一年多前,呷布俄加拿到了每人1.5萬元的國家扶持資金,自己籌資2萬元,總共花8萬元在山下螺髻山鎮的黃草坪村修建了磚混結構新房。新家,溫暖舒適,有沙發、有電視;就連孩子們的上學路,也變為寬敞平坦的柏油大路。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讓他和妻子很滿意。

也在這年的2月,布拖縣拉達鄉博石村六組27戶彝族人家,收拾好行囊,告別了居住多年的土房,告別了地裡怎麼種也長不好的莊稼,告別了生活數代的故土,從海拔3000餘米的木且山之頂,搬遷到山腳下的新村。

當一方水土無法養活一方人的時候,易地扶貧搬遷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涼山的高山和高二半山,氣候寒冷,出產單一,生態環境脆弱,居住在這裡的貧困人口脫貧的最好方法就是易地扶貧搬遷。

“十三五”期間,我州將完成23.5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23.5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佔到了全州貧困人口的一半以上。

這是這個民族的又一次“遷徙”!

2017年,我州又有12189戶50097名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進了新家。迄今,已經有近十萬貧困人口離開了祖祖輩輩生活的高寒山區,住進了彝家新寨、藏族新居、摩梭家園。

從高寒走向溫暖,從貧窮走向小康,脫貧攻堅,涼山又一次世紀新跨越。(記者 羅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