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時政熱點:奮鬥的青春有未來

【人物】“90後副院長”劉明偵

時政熱點:奮鬥的青春有未來

【事件】近日,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劉明偵又上了微博熱搜。這位“90後副院長”的履歷堪稱“傳奇”: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23歲成為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的最年輕中國女學者,24歲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25歲回國工作並被聘為教授,26歲入選國家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如今,她仍不斷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刷新著“最年輕”的紀錄。在最近的一次受訪中,她說:“當我們享受了足夠多的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國家資源的時候,我們不僅是單單的個體了。我們應該為這個社會和國家多做一些事情,我們對這個社會和國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責任的。”

【點評】

責任歷來是沉甸甸的擔子,只有敢於挑起來才堪大任,“愛挑的擔子不嫌沉”。青年一代更是如此,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需要用奮鬥來書寫最深沉的註解。

劉明偵是青年人的楷模,也是奮鬥者的代表。人們把她視為“學霸”“明星”“女神”,除了看似與年紀不相稱的成就,更多的是因為她透出的一種進取精神。優秀沒有捷徑,一項項成功、一篇篇論文的背後,有初到英倫時獨自料理生活、默默適應文化差異的酸楚,有每天泡在實驗室十幾個小時“搶時間”研究的堅守,有悉心指導學生、科研教學雙肩挑的付出。用汗水澆灌才華,用實力激發才思,才沒有浪費最富創造力的時光並換來最耀眼的成績,也擊碎了“破格太過”的質疑、“運氣太好”的嫉妒、“後勁不足”的擔憂。

“把吃過的苦笑著說出來”並非易事,卻也遠非孤例。1989年出生的“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宮勇吉,最年輕的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鬱培文,浙大“90後”女博導楊樹……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佼佼者曾付出、被認可、再奮鬥,勾勒出了新時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更重要的是,不論年齡與性別,無關行業與地域,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踏著奮鬥的節拍,“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點亮銀河”,我們的時代才會更加絢麗多彩。

“中國代表著未來”,而青年決定著中國的未來。百餘年前,一代青年為中國向何處去而艱難求索;今天,青年吾輩手持歷史的接力棒,就要攥穩、跑快、傳好。“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青年的奮鬥一端連著個體夢想,一端連著國家興旺,讓腳步永不停息、與家國榮辱與共,再微小的能量都會迸發出光與熱,再渺小的個人都會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