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是哪一個大壩?

青松5698


“水利樞紐工程是哪一個大壩?”,這問法不準確,“水利樞紐”和“大壩”的概念不一樣,且一座水利樞紐可能有多個大壩。

由若干座不同類型的水工建築物構成的建築綜合體,稱為“水利樞紐”。而大壩只是水工建築物中的一種類型,其他的水工建築物還包括:電站廠房、水閘、船閘、魚道、輸水隧洞、涵管、渠道、渡槽、水池水塔、泵站等等。

在黃河干流上,若按工程正式開工的時間進行比較,最早興建的水利工程就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其次是劉家峽水電站、鹽鍋峽水電站。

1、三門峽水利樞紐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黃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樞紐,是作為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第一期工程,位於河南、山西兩省黃河峽谷段。

三門峽水利樞紐於1957年4月13日正式開工,1960年9月15日下閘蓄水,1961年4月樞紐主體工程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臺發電機組投入運行。

樞紐由擋水建築物、洩水建築物和水電站組成。擋水建築物包括主壩、副壩。洩水建築物包括深孔和溢流孔。電站由廠房、開關站等組成。

2、劉家峽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是繼三門峽水利樞紐之後黃河上“興建”的第二個大型水利工程,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內。工程於1958年9月27日動工興建,1968年10月下閘蓄水,1969年3月29日,第一臺發電機組試運行,1974年12月全部機組投入運行。

3、鹽鍋峽水電站

鹽鍋峽水電站是繼三門峽水利樞紐之後黃河上“建成”的第二個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內。工程於1958年9月動工興建,1961年11月第一臺發電機組運行,1975年11月全部機組投入運行。


關注“築夢水雲間”,專注於水利事業......


水利千秋


我是三門峽市人,我最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國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是我國建國後在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解放前,黃河經常發生水患,素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說法,給兩岸百姓帶來沉重災難。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視察黃河,下決心解決黃河水患問題。經過準備,1957年開始修建,當時蘇聯援華專家也參與了設計和建設,如今市區六峰路和和平路交叉口兩邊當時分別建有三門峽招待所和仿蘇建築飯店樓供蘇聯專家生活和居住。1960年建成,為混凝土重力壩,長713.2米,高106米,裝機容量40萬千瓦,由於泥沙和修建中的問題,1965年起又開始對其改造,隨後正常開始起到防洪、發電、灌溉的作用,為附近幾個省提供著豐富的、清潔的電力並提供著大量的水源。在防洪方面,和附近幾個水庫如故縣、陸渾聯合調控,可抵禦70年一遇的洪水。自三門峽大壩建成50多年來,黃河下游歲歲安瀾,兩岸百姓安然無恙。

建設過程中,敬愛的周總理先後三次到三門峽工程工地視察,現場研究解決施工中的問題。江澤民和溫家寶也先後來到這裡視察防洪工作。

隨著工程開工建設,1957年3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三門峽市,屬省轄市,撥出資金用於城市發展和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目前的三門峽市已經是集電力、冶金、煤炭、黃金、鋁礬土、旅遊為主的新興城市。

我們當地人稱這項工程為大壩,大壩前面的中流砥柱石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每年的冬季,大量來自西伯利亞的白天鵝飛臨這座美麗的城市,與人和諧共處,湖光山水一色,萬頃碧波,讓人流連忘返。


願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穩如泰山、固若金湯,願三門峽市發展的越來越好,三門峽市人民幸福安康!

歡迎朋友們到三門峽市旅遊觀光!謝謝!


上官天竹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ea30009e251b3fff540\

看鑑地理


三門峽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三門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全國各地的水利精英,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齊奔三門峽,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這座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於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中游下段,連接豫、晉兩省,控制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佔黃河總流域面積的91.5%;控制黃河來水量的89%,來沙量的98%。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運用。樞紐建築物包括:混凝土重力壩、斜丁壩、表孔、底空、洩洪排沙鋼管、電站廠房等。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全長713.2m,最大壩高106m,壩頂高程353m,水庫總庫容162億立方米。三門峽水電站現有裝機41萬kW,年發電能力可達14億kW·h。自1973年12月第一臺機組發電至今,已累計發電235.2億kW·h,創產值約20億元。



主壩建設

大壩概況

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主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副壩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臺發電機組,現有7臺機組,發電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


黃河史情

黃河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一條狂暴的害河,水情複雜而又難以治理。其實在黃河的源頭是清澈見底的溪流,從源頭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都是一條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河,到了中游黃土高原地帶,黃河攜卷著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黃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於流速減緩,泥沙沉澱,導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奇觀,直接威脅黃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黃河的危害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心腹之患。

治理歷程

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著手治理黃河。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蘇聯專家,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又瞭解不多,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致使5 年間泥沙淤積量達5041萬立方米。從1964年開始,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最終使庫區淤積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僅發電一項,截止1986年已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全部投資。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渾水發電,不僅做了有宜嘗試,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有利條件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於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後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岩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於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後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水利部長傅作義等參加三門峽工程開工

黨政關懷

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始終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雲、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郭沫若、習仲勳、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董必武同志視察了三門峽大壩以後,曾欣然命筆《觀三門峽樞紐工程》四章,併為建設者寫下“功邁大禹”的題詞。郭沫若視察後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三門峽大壩視察,對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



景色

三門峽大壩建成後,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洩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青松56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