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在中國白酒上市公司投資人中,董寶珍和但斌都是貴州茅臺的“忠實信徒”,儘管二人觀點相左,但都敢於直言,堅持己見,在茅臺股票操作中取得巨大成功,可謂市場“茅粉”風向標人物。

5月,在茅臺舉行的股東大會上。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表示“我請了兩個人吃飯,一個是但斌,一個是董寶珍,他們兩個在酒桌上忙著表達各自的觀點,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酒都沒顧上喝幾杯。”李保芳還表示,董寶珍雖然對茅臺有這樣那樣的非議,但是,他確實是個堅持獨立思考的人。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日前,董寶珍發表了《對貴州茅臺未來經營戰略的新思考》一文。對茅臺未來經營提出“加大對工藝和工人的投入”、“徹底退出葡萄酒行業”、“減小對保健酒投入”、“做不到行業和細分市場第一都要放棄”、“不要在貴州省之外收購同行業的酒廠”五點建議,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其中三副“藥方”未必準確,本文進行溝通商榷。

藥方一:“不要在貴州省之外收購同行業的酒廠。把戰略重心放到全面提高茅臺酒及系列酒的產量和質量。”

茅臺,最重要的資產是品牌,而產區是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茅臺之所以擁有中國白酒最高品牌資產,除開歷史、文化,是因為離開茅臺產區,就難以生產出“正宗”的茅臺這一品牌主張,已經被絕大多數“茅粉”認可。

因此,任何稀釋產區品牌的行為,都是對茅臺資產的損害。茅臺不僅“不要在貴州省之外收購同行業的酒廠”,在貴州省內最好也不要收購,甚至在茅臺鎮也要謹慎收購。

在茅臺鎮謹慎收購,為何?

2000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和貴州省技術監督局核准確定了茅臺鎮7.5平方公里貴州茅臺酒原產地域範圍。2001年3月29日,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對茅臺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從此茅臺鎮成為了中國首個地理標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區域,茅臺鎮7.5平方公里的範圍成為了茅臺鎮醬香酒的核心源地。

2010年5月,經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初審推薦,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依法受理了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茅臺酒調整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名稱及保護範圍的申請,通過了將茅臺酒原產地域範圍擴大到15.3平方公里。

從7.5平方公里到15.3平方公里,理論上原產地擴大了,但這和消費者“物以稀為貴”觀念相悖。儘管15.3平方公里原產地範圍已經得到官方認可,但茅臺應該堅持原產地“物以稀為貴”概念。以瀘州市為例,為了拉動當地酒業發展,瀘州成立了瀘州老窖領銜的“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又稱為“酒谷”,集中了瀘州市多家中小白酒企業入園。實踐證明,儘管地方政府希望由當地龍頭酒企帶頭,組成航母艦隊“出海”,可能短期對市場份額提升有助。但結果往往是龍頭酒企品牌價值大大的被稀釋。茅臺不能犯這樣的錯誤。

董寶珍表示,“把戰略重心放到全面提高茅臺酒及系列酒的產量和質量”。全面提升質量毋言正確。但目前“全面提升產量”,和茅臺定位是否吻合,值得考究。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5月20日,茅臺集團董事長李保芳在回答雲南白藥黨委書記王錦提問時,明確表示“之所以說茅臺酒是稀缺資源,就是因為它的生產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影響,特別是生態環境的承載限制影響。所以,茅臺酒產能不可能無限制擴大”。

注意,李保芳此時強調茅臺的稀缺,並沒有從原產地地域概念有限出發,而是從自然生態承載角度切入。茅臺產能提升,一方面要佔用土地擴大規模,這是有形的。而茅臺釀造涉及到當地的土壤環境、水源、微生物體系、菌種生物等生態綜合系統,也將被佔用,這些是無形的。茅臺產能擴張,不單是原產地擴大,只有和生態系統相匹配,才能健康、持續,才能代代相傳,如果說原產地是靜態,生態承載能力則屬於動態。董寶珍建議茅臺未來“全面提升產量”,李保芳董事長提出生態有承載限制,強調尊重生態,持續發展。二者語境頗有區別。

藥方二:“做不到行業和細分市場第一都要放棄”。

從產業經濟學角度,董寶珍提出茅臺產業發展“要麼做第一,要麼不做”,實際是遵循聚焦策略。但是,茅臺不僅是一家白酒行業龍頭,還是貴州省國有支柱企業,承擔著應有的社會、經濟責任,茅臺領導也是政府官員出身的企業家,對於國企而言,“做大做強”有強大的內外因動力。因此,董寶珍認為茅臺“做不到行業和細分市場第一,都要放棄”,看似理論正確,並未考慮企業背景。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對於茅臺發展方向和目標,貴州省主要領導曾表示,茅臺要“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按照這一要求,目前以高端醬香型白酒領先的茅臺,僅僅在“酒天地”和“酒文章”上,就有廣闊的空間。

對於如何實現“千億茅臺”,茅臺集團李保芳董事長曾撰文指出,要實現千億目標,做強做優做大做久茅臺,必須圍繞做增量、促增長下功夫,關鍵在於推動子公司協同發展。可見,在現階段,茅臺還未到“做不到第一就放棄”階段,而是還要考慮怎樣做增量,做協同、做規模。

目前,茅臺集團擁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30家,並參股21家公司,涉足產業領域包括白酒、葡萄酒、證券、銀行、保險、物業、科研、旅遊、房地產開發等,表面看似乎“跨界”很多,其實內含脈絡。其“十三五規劃”指出,托起“茅臺大廈”的將是“四大板塊”。即以酒類業務為核心,積極發展上下游一體化業務,推動關聯多元化業務發展,加快金融板塊發展步伐,努力打造產融結合新格局。其中金融業務到2020年要實現營業收入(含稅)150億元,佔營業總收入的15.17%;實現利潤39.4億元,佔利潤總額的10.83%。是茅臺非酒類板塊的重點。顯然,在“千億茅臺”中,非酒類板塊佔據相當重要地位,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茅臺選擇在做強做優酒業同時,做增量、促增長、推動子公司協同發展做大規模,也未必就導致“盲目擴張”,三星、IBM、通用電氣、諾基亞等都有成功轉型的經歷,關鍵還是看企業資源整合和協同推進的能力。只是茅臺選擇外延式增長擴張,最好以主業為圓心,和主業有衍生關係進行“同心圓”擴張,如果跨界太大,涉及行業太多,確實也可能面臨“水土不服”的問題。而董寶珍開出的第二副藥方,則要求“做不到行業和細分市場第一都要放棄”,看似理論正確,和茅臺實際情況相距甚遠,似乎有些“不接地氣”。

藥方三:“徹底退出葡萄酒行業”、“減小對保健酒投入”

從葡萄酒在茅臺集團營收、利潤佔比看,非常小。2017年,茅臺葡萄酒全年銷售目標2億,名列國產葡萄酒第三的威龍葡萄酒,2017營業收入8.31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6346.72萬元,兩相對比,茅臺葡萄酒不僅短期進入葡萄酒三甲希望渺茫,甚至僅從營收利潤角度考量,其在茅臺集團內部形同“雞肋”。

董寶珍老師給茅臺經營開出三副“藥方”,有沒有“藥不對症”?

茅臺葡萄酒公司2002年成立,至今已經16年,茅臺16年為什麼對這塊“雞肋”持之以恆?一方面是完善酒種佈局,另一方面是世界烈性酒霸主“帝亞吉歐”對標效應。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等,都存在多酒種佈局,全品系運營,主要原因都是希望發揮酒業獨有的渠道協同價值。

作為投資人,董寶珍可能對酒業的渠道價值理解不深。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為什麼紛紛涉足葡萄酒,因為其已經擁有中國最好的酒類商業渠道資源,而單純的烈性白酒,較難滿足渠道多元化的需求。世界烈性酒霸主帝亞吉歐、保樂力加之所以成功,並非因為其擁有最大的酒廠和產能,而是其最善於整合渠道資源,打造出一批自有知名品牌。可見,世界上最成功的酒業公司,往往是渠道“品牌集成商”,而不是單一酒品製造商。

茅臺進入葡萄酒行業多年發展緩慢原因,一是國產酒整體下滑,另一方面是茅臺希望在葡萄酒領域打造出一個國產葡萄酒品牌,配合集團“多酒種”佈局,但國產酒在品質和性價比上,和進口酒相比差距較大。2013年,茅臺集團以2000萬歐元收購了法國波爾多海馬酒莊(Chateau Loudenne),公司開始向進口葡萄酒上游拓展。擁有頂級酒莊資源後,茅臺完全可以通過整合渠道資源,在進口葡萄酒領域取得突破。當然,這種突破和飛天茅臺幾百億的營收相比,也只能是九牛一毛,但是未來幾年,茅臺打造出5—10億級葡萄酒板塊,進入國產葡萄酒陣營前列並非狂言。2018年一季度,茅臺葡萄酒營收同比增長200%,已經顯示出苗頭。

2017年,茅臺保健酒業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85億元,同比增長32.55%;實現利潤3588萬元,同比增長157.76%。這一業績,與茅臺行業地位不相匹配。

5月22日,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茅臺集團黨委委員、總法劉漢林約談保健酒業公司領導班子,提出要快速把保健酒業公司做強做大,真正成為茅臺集團的支柱企業,其對保健酒的“殷切希望”一覽無餘。

茅臺為何如此重視保健酒,一是保健酒是酒業增長最迅速的細分板塊,正在迎來快速發展風口。2017年中國養生酒市場約500億元,未來五年預計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7.6%。2010年全國保健酒產能為18.42萬千升,2017年產能提升至80.58萬千升。二是茅臺要“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僅僅依靠飛天及醬香系列酒,顯然有“陣容不整”的遺憾。在保健酒行業年均增幅27.6%的大背景下,2017年僅僅銷售3.85億的茅臺保健酒,還有相當發展空間。

2016酒業復甦以來,茅臺開始不斷加持保健酒板塊。2017年4月,茅臺攜手修正藥業,2017年9月,茅臺集團遼寧西豐縣生命健康產業園區投產,2018年3月茅臺白金酒公司與隆力奇戰略合作,2018年5月茅臺保健酒公司領導班子調整,這都體現出茅臺看好保健酒,做大保健酒的導向。而2018年5月,董寶珍表示希望茅臺未來“減小對保健酒投入”,顯然是對茅臺“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理解狹隘,過於片面所致。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董寶珍在關於茅臺未來經營5點思考中,上述三點或比較主觀、或過於偏頗。但這或許正體驗了其獨立思考的個性,希望其今後多發表有價值的觀點和文章,進行商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