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古玉的鑑賞,不僅要研究分析古人制玉先天的料、工、型、紋,還要進一步辨識鑑定成器後天的沁、蝕、皮、漿——古玉的質變特徵——考察古玉的“神韻”之源。

玉為茫茫宇宙億萬年日月精華之結晶,制玉是把精美的石頭變成玉器,完成了形體、形狀的華麗轉身,是一個量變的過程;真古玉還要經過千年百載的土埋、窖藏、傳世,再次經歷過一段質變的歷程,從而賦予其所含藏的“靈性”,最後化蛹成蝶,功到垂成。

這是古、今之別,其間質的飛躍無可替代;這是真、仿之別,其中韻的生成玄如有神。

古玉曆經人世滄桑和自然變幻,其質變無一定之規,概況而言:古玉質變可以歸納為五大特徵:灰皮白霜、朽蝕糟斑、包漿露底、 雞骨白變、白筋白線。

古玉的灰皮白霜

(一)現象:

生坑態古玉表面,經常可以看到一層灰白色的表面現象,這就是灰皮,由於灰皮常常顯示灰白色,朦朦朧朧,所以又統稱為灰皮白霜(圖1、2)。由於局部環境條件與器物材質的差異,在具體的器物上,有的“灰皮”和“白霜”同時都有,有的有“灰皮”無“白霜”,有的無“灰皮”只有“白霜”,質變程度和形態無一定之規。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1:古玉的灰皮白霜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2:仿古玉灰皮白霜

(二)機理:

主要為玉器表層材質微晶晶粒或晶體在一定的溼度或水份的長期作用下,膠結緊密度逐漸降低,晶體集合結構逐漸膨化疏鬆形成的形態不一、程度不同的白色細粉狀斑點、斑塊或散佈在器物表面的白色、灰白色霜狀或霧狀現象......

說明:這一大段很有大文化,其實我不懂,也是摘抄的。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看了頭髮暈的,我認為不看也無妨,玩古玉的總不能個個都要成為物理化學家,搶了別人的飯碗噢。

(三)辨證:

經拉曼光譜分析:灰皮白霜成份與器物未白化部分的玉料成份是一致的。

之所以成份未變的原因,是玉石質地由緊密的物理結構形態變為膨化疏鬆的物理結構形態,導致玉石失去原有的透明度、硬度等物理屬性,而非玉石原有成份發生了化學變化。其原理有如將水製成冰,成份未變,但由於物理形態成為緻密的結晶體,具有了透明度、硬度等屬性。

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懂科學但是要尊重科學:

1、灰皮白霜是玉石質地由緊密的物理結構形態變為膨化疏鬆的物理結構形態,也就是說:灰皮白霜是玉石原有自帶物質的發散,成份一致(圖3);而仿品的灰皮白霜是塗抹變造的附加物質,所以在光色性象諸多方面與原品有本質區別(圖4)。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3:古玉自內而外的灰皮散發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4:仿灰皮像從外面撒了一團白麵粉

2、灰皮白霜是古玉嚴重受沁後,自身由內向外分泌的漿狀物凝結而成,這是灰皮白霜生成路徑;而仿品所塗抹附加的是外來物質,難以與原件融為一體。

3、灰皮白霜表面結合牢固,有光透色差過渡,與皮下沁色互為表裡、關連緊密(圖5),有沁不一定有灰,但有灰必定有沁;仿灰皮則幾無光透、呆滯(圖6)。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5:古玉灰皮光透的若隱若現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6:仿灰皮光透的呆滯堵塞

4、裸眼觀察:灰皮的分佈有漸進性,時疏時密、似有似無,既找不到它的分佈規律,亦看不出它有任何清晰的界限(圖7);而仿品則幾無過渡性,或者即使仿過渡也無法達到自然態(圖8)。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7:古玉灰皮的漸進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8:仿古玉灰皮的一團覆蓋

5、微距觀察:40倍顯微鏡下,灰皮呈現淺丘狀、漸進性結集,不僅有層次有色差,其中還因白玉黃玉青玉等材質不同而分別伴生針狀葉狀片狀次生晶體,微觀世界豐富多彩勘稱壯觀,在所有蝕變現象中最為複雜多變;次生晶,到目前,這個無法仿(圖9)。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9-1:放大1000倍觀察的次生結晶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9-2:放大1500倍觀察的次生結晶

古玉學步(24):細察灰皮好似內流漿 伴生結晶方為真白霜

圖9-3:放大24000倍的次生結晶

真品灰皮白霜自內而外、分泌漿狀物凝結、伴生次生晶,假如你上手在陽光下一照就會看到很多閃爍的結晶,如果在放大鏡下還能看到有七彩色古玩界叫寶光。仿品灰皮白霜由外而內、附加外來物質、無法次生晶,且表面輕浮粗糙髒亂單一,缺乏滲透和過渡,更無法使一個芝麻點大小面積在高倍顯微下呈現丘斑漸進特徵和色差層次。

以上本質特徵:灰皮自內而外似流漿狀物、白霜伴生次生結晶,都是無法仿到的,祼眼之下差別明顯,顯微鏡下則暴露無遺;顯微觀察之餘,更要用心體會,才能真正掌握。這也是古玉質變的神奇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