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本溪老地名溯源(轉載)

  

  第一位的當然是本溪湖 本溪湖位於本溪市區大堡臥雲山下,為洞中小湖,洞底上寬下窄,狀如犀牛角,因此取名杯犀湖,直至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由於 杯犀湖名稱過於文雅,有 難寫難認,故取其諧音為本溪湖,本溪湖藥王廟可為佐證。本溪因此而得名。

  東墳的由來 太子河市內南岸的明山附近舊稱東墳,這裡松柏蒼鬱,遮掩著一座孤兀的高墳,據『奉天通志』記載,所葬的是清 努爾哈赤的孫子潁親王薩哈廉。因功績卓著,清崇德元年擬封多羅郡王。但這年英年早逝,時年33歲。死後追封為和碩潁親王。葬於太子河南岸。清康熙十一年,墓前立神道碑,康熙帝親撰碑文。追念他的 功德。在 此墳西部山崗另有一 荒墳。因兩墳東西相望,故稱薩哈廉的墳墓為東墳。後來日俄戰爭時砍盡東墳周圍林木,故成孤墳。後因為修建太子河大橋,有礙交通,遂將其遷徙。但東墳這個地名一直延續了下來

  小市的由來 小市位於本溪市區的東部,1960年成為本溪縣城。早在300年前市稱為 茨,因該地灌木叢生,茨榆遍地而得名。當時只有 7戶人家。後修建一座永寧寺。故改小茨為小寺,至光緒年間,開荒墾田者逐漸增多,,商號也因此猛增,磨香和冶鐵業隨之興起,小市形成人們交換產品的貿易集市,當地人稱為小市,並沿用至今。

  橋 頭 橋頭位於本溪市南部的 細河之畔,是本溪的衛星城鎮。河北有座石砬山。崖高峰奇,山上有座天然石洞,洞口常年白雲繚繞,後將細河沿稱為白雲寨。到清光緒年間,因貿易繁盛,經濟繁榮。但經常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白雲寨便與外地阻隔。當地人們便修建一座石橋,昔日橋頭之名便源於此,並沿用至今。

  南芬地名的由來 以前南芬不叫南芬,也不叫南墳,而稱之為蠍子溝,因這裡山勢形狀像蠍子而得名。康熙年間,有位姓豐的巡撫見此地風水極佳,便將其主墳遷來此地,因位於本溪湖之南,故稱為南墳。19世紀初,廟兒溝鐵礦開採後,,由其是安奉鐵路(今沈丹鐵路)築成後,南墳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後本溪縣設制後,南墳隸屬本溪縣管轄,名稱便固定了下來。直到1942年,當地居民忌諱墳字,便取其諧音和芬芳小鎮之意,將南墳改名為南芬。

  牛心臺的由來 牛心臺位於本溪市之東北。在牛心臺煤礦俱樂部後面有一牛心狀的小山,古時曾經在小山上築有烽火臺,故稱牛心臺。

  北臺的由來 位於本溪市的西南部,多丘陵,谷地,太子河支流細河流經北臺。北臺地名的來歷可追述到明代。由於境內有座平地拔起的雙峰山,也就是今生活區東部的那座高山,該山底部平坦,臨近山峰,山勢驟然崛起,形成南北雙峰鬥勝之勢,景色頗為壯觀。後明代在北峰修建烽火臺,故該山稱為台山。因烽火臺是在北峰修建的,所以北臺之名因此而產生。並延續至今。

  溫泉寺地名的由來 依山傍水的溫泉寺,是本溪著名的療養和旅遊勝地,舊有狗兒湯之名 據傳清 努爾哈赤曾攜帶一隻獵犬到該地狩獵,該犬患有疥癩,百醫無效,一日偶臥泉中,便霍然痊癒,努爾哈赤大悅,故改名為狗兒湯。但這只是傳說,不可確信,狗兒湯之名卻是無疑的。 明末清初,該地歸屬與清河城管轄,故有清河溫泉之稱。該地明時泉旁有個“三官廟”,努爾哈赤建後金稱汗後,重新修建改稱“溫泉寺”。又名湯山寺。後經歷代整修,規模日大。乾隆二十一年毀於大火。但溫泉寺的地名卻沿用至今。

  桓仁 桓仁最早名稱為“懷仁”,是清光緒三年,所置遼寧動部一縣,歸奉天府興寧廳管轄。後發現懷仁與山西北部大同地區的懷仁縣重名,經中華民國內務部於民國三年批准,將奉天府的懷仁改為桓仁 。理由是因山西省懷仁系元朝建制在先,故擬存,而將奉天府的懷仁改為桓仁 。因奉天府懷仁縣曾為唐朝渤海國的桓州境域,故取其“桓”字將懷仁改為桓仁。

  二戶來 二戶來位於桓仁滿族自治縣西北部,距縣城桓仁鎮30公里,是桓仁縣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相傳清初,有從外地遷來的 車 毛 兩戶人家在此定居,故稱二戶來。其後,來此定居者逐漸增多,形成村落後人們仍沿襲稱二戶來 ,今為二戶來鎮。

  鹼廠 位於本溪縣小市鎮東部,很早之前,該地是一個小村落,村內有一池塘,每遇天旱,塘水枯乾,塘底便凝固一層白色的土鹼,日久,人們便稱此地為鹼廠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一度稱為鹼廠堡。

  藍河峪 藍河峪歸本溪縣所轄,距本溪縣城三十多公里,原名南河峪 。明代,本溪東部設有若干城堡,後其中一堡遷移,改稱孤山新堡(今新城子村)。附近有一條河,稱孤山河。因該河流經堡南,又系太子河南部的源流,所以當地人稱此河為南河。又因此地多山口,故兩者合一稱為南河峪,久而久之,音轉為藍河峪,又稱灤河峪。

  清河城 位於本溪滿族自治縣北部,距本溪縣城小市二十五公里,城外有清河環繞。明代,為抵禦外侵,修築了從開原鎮北關到鴨綠江邊九連城長達八百多公里的遼東邊牆。清河城為遼東邊牆的一堡,稱為清河堡,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其地險要。成為明代在遼東 的 邊境重鎮。遺址在線清河城村南。明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佔清河城後,廢除明朝的堡制,因堡內有殘餘的城桓,-故改成清河城。

  本溪地名為何多上下 本溪地區帶有上下的地名很多,比如上牛心臺和下牛心臺,上臥龍和下臥龍,上石橋子和下石橋子。帶有上下的地名,常常是兩者相對,距離較近,舉目遙望,上下呼應。這類地名得名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情況。 一 上指西部,下指東部,桓仁縣的上地缸子和 下上地缸子,上垛道溝和下垛道溝就是 這種情況。 二 上下分指北和南 這種地名中所指方位和地圖相近。比如桓仁縣的上古城子和下古城子,上劉家和 下 劉家,本溪市的上牛心臺和下牛心臺。 三 確定地區形成的早晚關係 稱上的地區一般形成的早,而下的歷史晚。如上臥龍和下臥龍,上石橋子和下石橋子。因為有些地名叫來繁瑣,所以簡化為如今的上牛 下牛,上石 下石。

  地名中的甸子和崴子 本溪地名中多甸子和崴子 ,桓仁縣叫甸子的很多,比如 五里甸子 八里甸子 二棚甸子,上甸子 下甸子,而本溪縣的南甸和北甸也是如此,只是省略了子字。甸,本指郊外,元代又常常稱縣以下的地方為甸。但本溪稱甸子的地方又不是這樣。清人楊賓旅居東北時寫下[柳邊紀略』解釋甸子為平地。或山下河畔的小平原。就本溪叫甸子地方的情況,應該是確切的解釋。 本溪叫崴子的地方也很多 如林家崴子(今彩屯鄭家屯往南,太子河畔轉彎處),謝家崴子(本溪水洞),宗家崴子(北臺今大化肥項目原址) 高家崴子(高家歲) 東北地名多用崴子,其地大都依山傍水,所依之山凹回,所依之水曲折,概括來說,就是臨近山水彎曲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