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古建小知識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門釘,在《墨子·備城門》稱為“涿弋”(音拙藝),什麼意思呢,古代敵人攻城,射帶火的箭頭,燃燒破門。古人註釋為城門上嵌裝的尖圓形木橛,或者在城門上抹泥土,“涿”為水滴的意思,“涿弋”就是滅掉射箭上的火,用於軍事防禦。建築考古學者的研究認為門釘的產生是門本身的構造需要,為了避免顯露的釘痕有礙觀瞻,用門釘作為裝飾。後來,門釘從加固、裝飾、軍事防禦演化為等級規定。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在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對門釘頗為重視,它是封建等級的標誌。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門釘列入典章制度,命禮部員外郎張籌等專門考證古代門釘的型制,因“門釘無考”,所以明代只對王城規定了“正門以紅漆金塗銅釘”,無數量規定,對各級官吏沒有提到門釘。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到清朝,門釘的數量及所用材料發展成為體現封建等級的重要形式。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一、三、五、七、九這5個奇數叫做天數(陽數),那麼相應的,剩下的偶數就是地數(陰數)了。古代的皇帝忽悠老百姓說自己是天子,老天的兒子,所以,最高的天數“九”就成了皇帝及其有血緣關係的王爺、王孫專用了。《大清會典》對門釘的使用有詳細的明文規定:“親王府制,正門五間,門釘縱九橫七;世子府制,正門五間,門釘減親王七之二(就是縱九橫五);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與世子府同;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五,均以鐵。”什麼意思呢,簡單的說,就是皇帝自己和跟他有血緣關係和親戚關係的府邸的大門,門釘縱向上都用九;在橫向上,皇帝還是縱九橫九最高,根據親疏遠近,皇帝的兄弟(就是王爺們)用縱九橫七,皇帝的兒子和郡王、貝勒什麼的用縱九橫五,以上都是金釘(銅釘);衙門、政府機關大門用縱七橫七,侯爺以下遞減到縱七橫五、縱五橫五,而且都只能用鐵釘;平頭百姓,如果不想掉腦袋,就不要用門釘了。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故宮門釘圖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 恭王府門釘圖

當然,由於皇宮和王府等大院內部各種類型的門非常多,大小不一,所以根據情況選用門釘的路數非常多,可以有縱七橫七,縱七橫五,縱五橫五等,但是最外面的大門一定是非常嚴格按規定表示地位和身份的,不能僭越。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東華門門釘圖(9*8)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東華門門釘特寫圖(9*8)

有意思的是,紫禁城南(午門)、北(神武門)、西(西華門)三門都設九路門釘,即縱九橫九,共八十一顆門釘,唯獨東門(東華門)是縱九橫八,共七十二顆門釘,為何此處用地數(陰數)門釘而不用天數(陽數)門釘?至今無從詳考。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有一個成語叫做“人丁興旺”,人丁就與“釘”聯繫起來了,所以可以看到,去故宮參觀的遊客都喜歡伸手去摸摸那些圓鼓鼓的門釘。在宋代,人們把門釘叫做“浮樞”或者“浮漚”,為什麼叫“浮樞”呢,來自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天樞”。三點水的“漚”,原意是小氣泡的意思,“浮漚”可以理解為門釘像鑲嵌在大門上的小氣泡,那麼趣味小問題提給大家,故宮上的門釘,實心的還是空心的呢?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古建小知識 - 門釘

上面兩張圖,是所謂現代中式的大門設計,門頭用了縱九橫九,跟天子一個級別,呵呵,如果按古制,我看這個樓盤應當叫“某某皇宮”才對。看來,幾千年後,在唯物主義思想教育的新中國裡,每個老百姓心中還都有做皇帝夢的情結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