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柴家在宋朝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丁見龍


《水滸傳》中北宋皇帝昏庸,但是“小旋風”柴進家還有當年趙匡胤時期送的“丹書鐵券”,這就表示在宋朝,柴家人過的很好嗎?也許不像你想的那樣吧!

一、半大孩子禪讓都檢點

宋朝的天下就是從柴家得來的,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黃袍加身“被迫”當上皇帝。柴家指的就是柴榮的後代,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也是從後漢得來的,柴榮駕鶴西去,留下半大的兒子。大將趙匡胤能被半大的孩子給震懾住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一般在亂世之中,誰不想制霸一方,更何況現在老天還給趙匡胤這麼一個絕佳的機會,趙匡胤是絕對不會辜負的。

五代十國的兵變並不少見,兵變緊接著就是返回都城屠城、燒殺搶掠,百姓最怕的就是兵變,但是趙匡胤不一樣,他知道要坐上皇位,就要拉攏人心,這殿前都檢點做的也是厲害,回到都城無人能擋,趙匡胤最終接受周恭帝禪讓,繼位後改國號為“宋”。

二、宋朝建立了,趙匡胤為何“善待”柴家?

像一般人,登上皇位改朝換代,對前朝基本都是趕盡殺絕,可是《避暑漫抄》,趙匡胤上位後,派人刻了一塊碑,立於太廟寢殿夾室內,取名為“誓碑”,也就是自己立下的誓言,要求趙氏子孫世世代代謹守誓言,而碑文所刻的內容就有一條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難道趙匡胤真的不怕柴家的後世子孫,在將來的某一天來個“撥亂反正”?趙匡胤這麼做其實我感覺有著他是有著自己的想法。首先,他立下規矩善待柴家後人,在道德上佔了上風贏得一片好評。

其次,柴家的天下是繼承郭家的,郭家的天下是和趙匡胤用一樣的法子得來的,這樣別人也不會說啥了,畢竟亂世之中誰能給我安生日子,我就支持誰,這是當時大多數老百姓的想法。

只要趙匡胤把天下給安定了,不管柴家有沒有在奪回江山的想法,趙匡胤都能保證自己的一手建立起來的大宋江山,不會被奪走。

三、柴家真的被善待了嗎?

《新五代史》:“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

從這可以看得出來柴家的地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更何況趙氏奪了人家的江山,不管明面上怎麼說,都是要給自己留條後路的。

大家所謂的善待,就是趙氏代替柴氏後沒有趕盡殺絕而已,每一代皇帝都會對柴氏進行一定的措施,一點點削弱柴氏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樣自己既能落個好名頭,也能保證自己家族的地位不受威脅。

今天就到這裡了,謝謝大家的支持,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哦!


無筆


關於柴氏家族的傳聞有很多,有的人說柴家在宋朝地位高到可以“橫著走”的地位,但是,事實真的如此麼?

01

首先,《水滸傳》中寫到柴進的丹書鐵券是宋太祖所賜,從祖上世傳而來,是柴家出身高貴的象徵。而柴進其人卻不見於史書記載。並且研究發現,即便他真是柴世宗的嫡派子孫,手中持有丹書鐵券的可能性也不大。

《宋史·太祖本紀》中記載:

“遷恭帝及符後於西宮,易其帝號為鄭王,而尊符後為周太后”。

趙匡胤讓後周小皇帝柴宗訓當了鄭王,在建隆三年(962)又將小皇帝遷往房州。而後根據《宋史·禮二十二》中記載,太祖皇帝元年正月,發佈詔告:談及對後周子孫給予封邑,派專人去祭祀宗廟,並沒有提及丹書鐵券的事情。

而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史書中也無頒賜鐵券給柴家的記載。倒是宋前的唐代、五代時期,宋後的明代多有頒賜給功臣免死鐵券的,但並沒有一部史書記載了關於賜給柴家丹書鐵券的文字。

02

其次,退一步講,就算柴氏家族真的擁有丹書鐵券等皇家的優待政策,其家族也不可能做到為所欲為,太祖皇帝對於柴氏家族的各種優待,其目的無非是顯示自己的寬厚偉大,這一切的優待都是基於建立在他們絕無造反的基礎上。

因此,身為皇室後裔的柴氏家族,在宋朝,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經濟和榮譽上是有著比較高的地位,但是也絕對沒有到達民間流傳的那種可以“橫著走”的地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我是史海漫步,歡迎關注我一起學習更多的歷史趣聞。


史海漫步


有宋一朝,柴氏就像吉祥物一樣,有用的時候就搬出來供著,沒用的時候就忘了。

一、“柴氏”和“郭氏”的區別

後漢末年,由於權力鬥爭,郭威的兒子們被後漢隱帝劉承佑殺了個精光,導致他無子承嗣大統,只得從外戚中尋找繼承人。

當時具備繼承資格的人有三個,分別是:

郭威的女婿張永德;

郭威的外甥李重進;

郭威的內侄子柴榮;

論血緣關係,李重進是郭威妹妹的兒子,身上有一半郭家的血緣,他的血緣關係跟郭威的最近;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他與郭威的親戚關係最近,並且他的孩子還是郭威的直系子孫。(外孫也是直系子孫)

相比之下,柴榮和郭威的關係最遠。因為他只是郭威妻子柴皇后的侄子,他與郭威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而且他的孩子跟郭威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不過郭威並不在意,他最終卻選擇了柴榮。

柴榮被選定為繼承人後,依據法統,他必須要過繼給郭家,改名郭榮,並與自己的本家柴氏不能再有任何瓜葛。(柴榮必須要這麼做,否則李重進、張永德那幫人不服)

也就是說——在後週一朝,柴榮的本家柴氏一族並不是皇族,沒有後周的皇位繼承權。

把話再說的直白一點——對趙宋江山有政治威脅的是“郭氏”,不是“柴氏”。

二、並不怎麼受善待的“郭氏”

公元959年,周世宗郭榮駕崩。

去世前,他留下了四個兒子。分別是七歲的周恭帝郭宗訓,以及郭宗訓的三個弟弟,曹王郭熙讓、紀王郭熙謹、蘄王郭熙誨。

趙匡胤繼位後,這四個孩子的下場如下:郭宗訓受封為鄭王;曹王郭熙讓失蹤,沒有任何相關記載。他的結局,要麼是死了,要麼是流落到民間,隱姓埋名了;紀王郭熙謹和蘄王郭熙誨也不知所蹤,但是根據宋人的民間傳說,趙匡胤分別把他們交給了潘美和盧琰收養,並給他們改名為潘惟吉和盧璇。

順帶一說,郭宗訓也被改姓了,趙匡胤登基之後,郭宗訓改姓為柴宗訓,順帶著連他老爸郭榮的名字也改回了柴榮。

由於柴榮的兒子要麼失蹤,要麼改姓,因此郭氏一族也因此絕嗣。

後來柴宗訓病死,他的王爵爵位取消,他兒子柴永崎承襲公爵。待柴永崎也死後,公爵爵位也被取消,無人再繼承。等於說,不僅是郭氏一族絕嗣了,就連柴榮的後人也絕嗣了。(可能有子嗣,但是正史中無記載)

所以說,郭氏一族在宋朝並不受待見。趙氏雖然沒殺他們,但也談不上是善待。


三、吉祥物般存在的“柴氏”

宋太宗趙光義死後,郭榮的直系子孫在官方史書上,便沒有任何的記載了。一直到大宋立國九十九年後,也就是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史書上才又有了記載。

當時,大宋立國將近百年,宋仁宗想起來被遺忘了將近一百年的郭氏子孫,便下令尋找周世宗郭榮四個孩子的直系後裔,結果找不到。然後,宋仁宗便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郭榮本家的柴氏子孫中挑選,並在柴氏的旁支諸房中找到了一個輩分最長的人,這個人叫柴詠。

之後,宋仁宗召見柴詠,封為“崇義公”,給予其一定的待遇。讓他以柴氏的名義承擔奉祀後周皇族的工作。

柴詠死後,崇義公又傳了三代,北宋末年靖康之變時,北宋末代崇義公柴夔悟被俘,隨徽欽二帝一起被俘虜到北方。

七年後,宋高宗在江南穩定了政權後,又想到了柴氏,便又派人在柴氏族人當中尋找合適的繼承人。經過一番選拔後,一個叫柴叔夏的柴氏後人被選中,獲封崇義公,繼續負責給後周皇室傳承香火。

一直到1279年崖山之戰,南宋被滅後,柴氏一族的崇義公傳承才被終結。

對於宋室皇帝的這個行為,我只能說,善待確實是善待,但太那個啥了。

後周一朝,柴氏沒有皇位繼承權,柴氏跟後周政權也沒有任何。趙家皇帝把“郭氏”子孫弄沒了,卻讓“柴氏”子孫繼承香火,這不就是典型的鳩佔鵲巢麼?

不過,好在趙氏沒有搞迫害“擴大化”,沒把柴氏也牽連進去,這也算是仁德了。


四、論“善待”還得看吳越錢氏

不管是柴氏還是郭氏,在宋朝都很憋屈。郭氏被整沒了,這不必多說。柴氏好點,撈了個世襲爵位,人丁也比較興旺。但是除了崇義公這個爵位外,貌似也別的什麼了。極少有柴氏一族出仕為官的記載,跟皇室聯姻什麼的,那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相比之下,吳越國錢氏在宋朝的地位,簡直狂甩柴氏十條大街。(“錢氏”就是百家姓裡面“趙錢孫李”的那個“錢”。在宋朝僅次於皇族趙氏)

吳越國滅亡後,吳越國主錢俶自動跑到東京開封接受軟禁。宋太宗對他不信任,但也是各種好吃好喝、賞賜不斷的養著。後來太宗認為錢俶是真的降了,死心塌地的降了,就放開對他的舒服,開始提拔錢氏一族。

宋真宗在位的時候,錢俶的七個兒子全部都是朝廷大員:長子錢惟濬承襲國公爵位,官拜節度使;次子錢惟治封彭城郡王;三子錢惟渲官拜濰州團練使;四子錢惟灝官拜昭州刺史;五子錢惟溍,官拜武衛將軍;七子錢惟演官至朝廷宰執!八子錢惟濟官拜平江節度使。

這些當官的錢家子孫,隨便拉一個出來都能氣死柴家後裔。柴氏不就是個公爵麼?簡直弱爆了。

這還沒完,趙宋皇族不僅重用錢氏,而且還跟錢氏通婚,竭力拉攏錢氏。簡直把柴氏羨慕的不要不要的。

宋真宗的時候,錢俶的女兒就嫁給了宋真宗劉皇后的親弟弟,開啟了錢氏和趙宋聯姻的第一步。此後,聯姻越來越多。

宋仁宗時,錢俶的孫子錢曖娶了宋仁宗郭皇后的親妹妹;另一個孫子錢暄娶了宋太宗的外孫女。宋仁宗後期,錢俶曾孫錢恕娶了宋太宗的親孫女,另一個曾孫錢景臻娶了宋仁宗的小女兒,直接跟皇室聯姻了。

到了錢俶的五世孫錢忱時,由於他是宋仁宗的女兒所生,所以他居然在《宋史》裡,被列入了《外戚傳》。

後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宋太宗一脈遭到了沉重打擊,皇位傳回了太祖一脈。但是趙氏的劫難跟錢氏一點關係也沒有,即便是南宋,錢氏也依然是呼風喚雨。比如南宋孝宗的嫡長子趙愭的太子妃,就是錢俶的七世孫女。如果不是趙愭病死,錢氏估計就當上宋朝的皇后了。

如此一比,同樣是亡國家族,柴氏子孫真的不想說話了。


Mer86


趙匡胤之所以能夠建立宋朝,不得不說確實是撿了柴家的便宜。

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代雄主,只可惜英年早逝,才活了38歲,他的人生在他的事業即將達到鼎盛的時候戛然而止。

對於柴榮在位時期的成就,《新五代史》如此評價:

“世宗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 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

從954年即位為帝到959年駕崩,柴榮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6年時間,但是卻已經基本上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趙匡胤在960年自導自演了陳橋兵變,唱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可是僅僅過了5年,便在965年又唱一出“杯酒釋兵權”,收了將領手中的兵權,誰來為他打江山?他之所以敢這麼做,說白了是因為五代的戲到這時候已經快收尾了!

柴榮已經鋪好了路,只要趙匡胤不犯什麼致命的錯誤,穩穩當當地走下去,天下遲早會落到他的手上。

柴榮曾經為自己制定了三個“十年計劃”:“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這份自信、霸氣,也是趙匡胤所欠缺的,倘若趙匡胤能有柴榮這份自信和霸氣的話,宋真宗也不至於籤“檀淵之盟”。

趙匡胤也就只能在柴榮死後,欺負欺負小孩子了,仗著手中的兵權逼迫後周7歲的小皇帝柴宗訓禪位。

當時年幼的柴宗訓或許理解不了這份委屈,但是當他成年之後再回頭去看自己的禪位詔書的時候,看到“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這句話的時候,恐怕也能氣得吐血。

為了禪位給你,我還得自己罵自己不行?老趙簡你直欺人太甚了。

不過,不論成年懂事之後的柴宗訓心裡再怎麼不甘,也無能為力了,只能默默地吞下苦水,倘使世宗仍在,何至於此?

趙匡胤迫使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宋朝,坐上了江山當了皇帝之後,又是如何對待柴家人的呢?

柴家人在宋朝的地位應當說是頗為尷尬的,至少柴宗訓和他的兒子這兩代人是處於這樣的尷尬之中。

趙匡胤當了皇帝,那麼之前的皇帝柴宗訓自然得要降一級,降成了鄭王。

不過,柴宗訓雖然已經禪位了,可是效忠於柴家或者說後周的人並不會因此消失,所以他對於趙匡胤來說仍然是一個威脅。

縱觀歷朝歷代,哪個禪位給外人的皇帝能有好下場?

趙匡胤當然也想一口氣解決了柴宗訓這個可能成為後患的威脅,但是那樣的吃相未免太過難看,所以只能一步一步地將柴宗訓推到死地。

962年,柴宗訓和他的母親周太后被趙匡胤送到了房陵,房陵在哪?

今日之湖北房縣,從開封到房縣,隔了萬水千山。

趙匡胤之所以讓柴宗訓遠離開封這個權力中心,說白了便是想用距離和時間來消除柴宗訓的存在感和影響力。

過了11年之後,此時的柴宗訓已經20歲了,趙匡胤已經坐穩了江山,人們對於柴宗訓這個前朝皇帝也沒那麼關注了。

雖說此時所有人或有意或無意地遺忘了柴宗訓這個前朝皇帝,但是他對於佔了柴家便宜而當了皇帝的趙匡胤而言仍然是個潛在的威脅,只有讓他徹底地消失,趙匡胤才能舒舒坦坦地坐在皇位之上,不會感覺膈應。

所以,柴宗訓也離死不遠了。

973年,柴宗訓死在了房陵,對於他的具體死因,史書則避之不言。

柴宗訓死得蹊蹺,他的幾個弟弟也同樣如此,柴熙讓在趙匡胤篡位之後不知所終,柴熙謹在被潘美收為養子之後沒過多久一命嗚呼,柴熙誨也在被盧琰收為養子之後不知所終。

柴宗訓這一代沒了之後,柴家對趙家還略有威脅的便屬柴宗訓這個曾經當國皇帝的鄭王的兒子了。

對於柴宗訓的兒子們,趙家懶得再記入史書,一來他們沒什麼作為,也不敢有什麼作為;二來則是為了進一步弱化柴家的存在感。

一直到了1059年,“老好人”宋仁宗趙禎這才想著補償一下柴榮的後代,讓人去翻了翻柴家的族譜,然後“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

這個被宋仁宗選中的柴榮後人叫柴詠,被封為崇義公,讓他負責後周祭祀之事。

這也等於是在說,你們後周太廟什麼的祭祀,老趙家不管了,你們老柴家自己管。

雖然趙禎的做法看上去有那麼一點不厚道,不過,這事對於柴家人來說也算是一件好事,畢竟能夠名正言順地祭祀自家的老祖宗了。


寧糊塗


說起周世宗的家族成員在宋朝的日子過得好不好,在兩本古代史長篇小說中有所體現。一個就是水滸傳,其中的小旋風柴進就是周世宗的後人。這位柴大官人可以說是當地一霸,誰也不敢惹,那些犯了事的人,通通投到他的門下,他能夠護其周全。

而另一位小說中的人物,就是說岳全傳中的小梁王,這也是一個惹不起的人,家大業大,最終被岳飛槍挑小梁王。當然,這都是小說作品中的人物,宋朝的柴世宗的後代真的混的這麼好嗎?

公元960年,點檢趙匡胤篡位當了皇帝,這在當時屬於常規操作。在這個有兵就能當老大的年代裡,50多年來,中原已經換了好幾姓的皇帝。當然,趙匡胤也是個要面子的人,他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把曾經的主子,小皇帝柴宗訓給暗地裡做掉,而是給他封了一個王爵,而他的母親也被尊為周太后。

趙匡胤對待柴宗訓還算不錯,究其原因,就在於趙匡胤就是在他父親柴榮的手下發跡的。雖然趙匡胤自己的能力很強,但是沒有後周世宗的提攜與提拔,他是沒有機會出人頭地,甚至最後登上皇帝寶座的。

所以他再給了柴宗訓一個王的頭銜之外,還定下了幾條規矩。首先柴家人,如果犯罪不能加刑,就算是造反這樣十惡不赦的大罪,也只能讓他自殺,不能在集市裡進行斬首。

同時還給了柴家丹書鐵券,雖然這個東西的最終解釋權在趙官家手中,但是歷任趙官家還算比較講信用,比起後來那位朱元璋好太多了。所以柴家人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柴進那種別人不敢惹的狀態應該也是比較真實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柴榮的幾個兒子的結局。在北宋的兩本筆記中都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周世宗的小兒子柴煕謹被趙匡胤的大將潘美收養了,從此以後就跟著這位乾爹姓潘了。這應該算比較好的結局了。

那位被封了王的柴宗訓,被趙匡胤強遷到房州。這個地方可是一個流放人的好去處,當年唐中宗李顯也曾經在這裡度過了一段歲月,但是他僅僅活到了22歲就去世了。

這一家子人很奇怪,像是有夭折基因一樣,壽命都不很長,到了宋仁宗時候,索性絕了嗣,皇帝還從旁支中找了一個讓他繼續供奉後周宗廟。

南宋建立後,宋高宗趙構倒也沒有忘記這家人,找到了一個柴家的後人,讓他繼續供奉後周。

雖然地位已經不能和前代相比,但是趙官家比起其他的皇帝來說,已經算是含情脈脈了。


歷史評說


趙匡胤奪了後周柴氏的天下,對待柴氏可以說是,表面優待,背後提防。趙匡胤的後代也大都採取這種態度。

柴榮

被奪了皇位的柴宗訓,也就是後周恭帝,當時才七歲。柴宗訓是後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個兒子。柴宗訓有三個哥哥,都被暴君後漢隱帝所殺。

柴宗訓還有三個弟弟:柴熙讓,原名柴宗讓,後改為柴熙讓;柴熙謹,後周滅亡後被潘美收為養子,改名潘惟吉;蘄王柴熙誨,後周滅亡後被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盧璇。

柴熙讓,宋朝封義國公,世居滄州。《水滸傳》中的小旋風柴進,是柴熙讓的後代,北宋義國公,住河北省滄州。 跟隨宋江起義後,不知所終。

柴熙謹後來被潘美收養,改名潘惟吉,乾德二年十月(公元964),熙謹卒,年僅10歲左右。

柴熙誨由其開國上將軍盧琰收養為義子,改名為盧璇。他隨義父盧琰在浙江永康隱居多年。可見宋朝開國皇帝仍對其有忌憚之意。其義父義母逝世後,盧璇舉哀守孝十年才出仕擔任官職。他榮任殿前防禦使,為宋真宗所重用,後來還晉封為武烈侯。

柴金花, 柴宗訓的妹妹,當生於宋太祖元年(959年)九月初三辰時,興國五年(980年)與楊延昭結婚,卒於仁宗五年(1027年)冬十八日戌時,壽終67歲。又名柴郡主。

趙匡胤當了皇帝后,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湖北房州;保留柴宗訓的養母符太后的皇太后稱號。趙匡胤下聖旨優待柴家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我們通常所說的免死金牌)。

房州就是今天的房縣,特產有著名的房縣小花菇。房縣地處中國中部湖北偏僻一角,南面有大山神農架,四面高山峻嶺,山林密佈,離最近的大城襄陽有300裡。因為地處中國中部,所以不會被外敵劫持;又因為四塞封閉,難以與內敵勾結,房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帝王的流放之地。

《房縣誌》記載“(堯)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弗克,遂封於房,是為房子國。”秦始皇滅趙國後把趙王遷流放於房陵。《史記》載:秦始皇仲父、相國呂不韋家族一萬戶、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戶被流放於房陵。《資治通鑑》載:漢景帝孫劉勃、漢武帝時的濟川王劉明、清河王劉年、廣川王海陽、隋文帝太子楊勇等都被貶房陵。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唐中宗李顯流放房縣。五代時慕容彥超房州安置,宋太宗時,秦王趙廷美房州安置。歷代先後有20多位帝、王被流放房縣。

柴宗訓到了房縣後,先後生了5個兒子:長子柴永崎(後按例降爵一級,改封鄭國公),次子柴永廉,三子柴永惠,四子柴永孝,五子柴永盛。

北宋開寶六年(973年),柴宗訓死於房州,年僅20歲。趙匡胤聽到後很震驚,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歸葬於周世宗慶陵之側的順陵(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因恭帝是亡國之君,被宋降封為鄭王,死後又由湖北歸葬此地,故陵冢卑小,僅高四米,周長四十米,實際與慶陵為同一陵園。

趙匡胤生前,曾在太廟裡立下石碑,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廟裡去拜碑,並默誦誓詞。這石碑立在太廟寢殿的夾室中,除了北宋歷代皇帝,別人都無從得知。就是新皇帝去拜碑時,也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直到靖康之變後,宮門打開,人們才得以隨意瀏覽,有三條:一是保全柴氏子孫,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是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即遭天罰。

後來柴宗訓長子柴永崎一系斷絕,直到宋仁宗“詔有司取柴氏譜系,於諸房中推最長一人,令歲時奉周祀”,“封柴氏後為崇義公,給田千頃,奉周室祀”。

靖康之難時,崇義公死於戰亂。宋高宗於紹興五年,訪得柴榮後柴叔夏,命其襲封崇義公。宋理宗時,崇義公一系又斷,皇帝又詔承務郎柴彥穎襲封崇義公。此時乃蒙古滅金之後,有南下之意之際。


沂藍書院趙月光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柴家的天下,趙匡胤為了塞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他封七歲的小皇帝宗訓做了鄭王,尊符太后為周太后,以此來延續周家的香火,也可以說是趙匡胤最後的一點慈悲之心吧。

可是隻不過三年,鄭王就被遷往了房州,那可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流放地之一,由此我們能看出來柴家只是趙家養在籠子裡的金絲雀而已。之後年僅20歲的鄭王在這西北大地去世,周太后出家,淳化四年,周太后去世,趙家以後禮葬於懿陵。

《新五代史》說,柴榮共有七子,

“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宋乾德二年(964年),“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

至此為止,柴榮的直系後裔不是早夭,就是失蹤不見了。

另有野史記述,陳橋兵變後,趙匡胤見柴熙謹、柴熙誨兄弟依舊住在宮中,於是問群臣:“此復何待?”隨即命人將兩個小孩兒帶走。後周的開國將領盧琰見狀不妙,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堯之子)、均(商均,舜之子),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此時趙匡胤見愛將潘美垂頭不語,就問他:“汝以為不可耶?”潘美回答說:“臣豈敢以為不可,但於理未安。”趙匡胤聽後,當即收回成命,讓潘美抱養了柴熙謹,盧琰抱養了柴熙誨 。後來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一說潘惟吉),柴熙誨更名為盧璇。

在另一個版本的記述中,趙匡胤在宮中看到兩個孩子後,問左右當如何處置,趙普簡單明瞭地說了兩個字:“去之!”然後才有潘美救人的情節。

此後直到仁宗年間,宋室才又一次想起了柴家人。如上所述,此時柴榮的直系後裔已經找尋不到,因此只能“擇柴氏族人最長一人除京官,已在班行則換文資,仍封崇義公。”政和八年(1118年),徽宗下詔曰:“昔我藝祖受禪於周,嘉佑中擇柴氏旁支一名封崇義公。議者謂不當封周。然禪國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禮蓋未盡。除崇義公依舊外,擇柴氏最長見在者以其祖父為周恭帝后,以其孫世世為宣義郎,監周陵廟,與知縣請給,以示繼絕之仁,為國二恪,永為定製。”從此柴家後人才明確有了崇義公和宣義郎兩個世襲官爵。

由上述記載不難得知,宋室對柴家雖然沒有趕盡殺絕,但也絕然稱不上什麼厚待,至於丹書鐵券云云,就更是說書人的戲說了。


大漢史談


無論是《楊家將》裡的柴王爺、柴郡主,還是《水滸傳》裡的小旋風,無不給人留下這樣的感覺:柴家人在宋朝簡直就是第二個皇族宗室一般的存在,說“橫著走”恐怕都算不得是誇張!但是,事實究竟如何呢?恐怕要讓諸位失望了……



陳橋兵變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周恭帝郭(柴)宗訓被迫“禪位”。之後,宋太祖為了穩定政局,對後周政權來了個全盤接收,不僅沒有立即進行政治大洗牌,連宰相都沒換!對於退位的周恭帝,宋太祖也給予了足夠的“面子”,僅僅將其降為了鄭王,遷出汴京而已。甚至還在太廟密室中立起了一塊誓碑,規定後世皇帝:“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自盡,不得市曹屠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乍看起來,宋太祖對前朝皇帝柴家絕對算得上仁至義盡了。



但是,仔細翻翻史籍,我們便可以發現一個大問題。什麼問題?在周恭帝退位之後,周世宗郭(柴)榮的其他幾個兒子都神秘消失了……難道宋太祖把周世宗的其他兒子都殺了?那倒也不至於。據一些私人記錄和野史雜說記載:在陳橋兵變之後,宋太祖苦於如何處置周世宗的其他幾個兒子,正在糾結到底殺還是不殺時,身邊的幾個心腹大臣提出了建議,建議宋太祖還是不要殺的好。於是,宋太祖便把周世宗其他幾個兒子交給了潘美等幾個心腹收養,名義上叫收養,實際上就是交給他們看管。從此,周世宗的其他幾個兒子全部改名換姓、成了別人的“子侄”,全部消失在了史籍之中。



開寶六年,周恭帝去世,年僅二十歲。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史料指向是宋太祖謀殺了周恭帝,而且宋太祖如果真的想要殺了周恭帝,也完全沒有必要等到六年之後。個人認為,周恭帝的死與宋太祖無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候周世宗的兒子已經全部“消失”了!因為周恭帝絕嗣,郭姓的柴氏子孫已經全部沒有了。那麼,後來宋王朝“優待”的又是哪一支柴氏子孫呢?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說道的了。



在周世宗這一支“絕嗣”之後,宋王朝老趙家為了粉飾太平、也為了彰顯自己所謂的大度、寬容以收買人心,從周世宗本家柴氏家族挑選了一位輩分最長的,象徵性地封了個爵位、給了幾畝地,就算是奉周世宗之祀了!這就是後來宋王朝“柴氏子孫”的出處!實際上,這些所謂“柴氏子孫”已經是實打實的柴氏,與周世宗這一支郭姓的柴氏子孫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血緣也已經相當疏遠了。說白了,他們就是宋王朝粉飾太平、收買人心的工具而已!宋王朝後來的所謂“柴氏子孫”就是這樣一個地位,別說是“橫著走”,不“搖尾乞憐”就已經不錯了!因為身份特殊,宋王朝的“柴氏子孫”都異常低調,幾乎很少涉足政治領域,差不多就是“土財主”一般的存在,逢重大事件出來露個臉而已。



金軍攻陷汴京之後,居住在汴京的“柴氏子孫”也未能倖免。宋高宗趙構改元稱帝之後,又重新在柴氏家族選擇了一位“柴氏子孫”封為崇義公,算是繼續了周世宗的奉祀,僅此而已。在整個南宋時期,“柴氏子孫”依然是“廟堂上的泥菩薩”一般的存在。蒙元滅宋之後,“柴氏子孫”和宋王朝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永遠成為了史籍之中的一個符合。


農民工歪說歷史


可以說,柴家在宋朝的地位不算顯赫,也沒有多大的權利,卻始終受到宋朝皇帝的尊重及善待。

先說柴榮的兒子們——

郭威的兩個親生兒子和柴榮的三個兒子都被漢隱帝劉承祐所殺,所以郭威只能將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柴榮只能將皇位傳給年幼的柴宗訓。

柴宗訓就是“禪位”給宋太祖趙匡胤的周恭帝了,他後來被趙匡胤封為鄭王。他還有三個弟弟,分別是柴熙讓、柴熙謹、柴熙誨。在趙匡胤稱帝之後,柴熙讓不知所終。北宋王銍的《默記》和北宋王鞏的《隨手雜錄》中,都記載趙匡胤讓大將潘美收養了襁褓中的柴熙謹(或者收養了他們兄弟倆),而“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據說柴熙謹隨後改名為潘惟吉,在宋真宗時期曾經被派往遼國,給遼聖宗祝壽。

再說柴家後人

雖然趙匡胤在“太祖誓碑”中規定必須善待柴家,並賜給他們丹書鐵券(此事存疑),但是柴宗訓及其後人其實也不是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柴家有好幾人都死得不明不白。柴宗訓去世時年僅二十歲,他的兒子柴永崎被降封為鄭國公,從此代代世襲。但是到了宋仁宗(北宋第四任皇帝)時期,柴宗訓嫡系就斷了,仁宗在柴家旁支中找到輩分最大的一個,讓他擔任祀奉後周宗廟的職位。

到了南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趙構又找到柴家後人柴叔夏,讓他擔任右承奉郎,襲封崇義公,此時的柴家,地位就更低了,不過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皇室還是挺講情義的。


國史通論


《水滸傳》中的一個人讓我們印象很深刻,他出手闊綽,愛結交江湖好漢,收留犯人卻不用擔心連坐,他就是小旋風柴進。不光如此,柴進還有祖上賜予的丹書鐵券,也就是“免死牌”,犯了事也基本不用擔心被辦,雖然最後“真香”了。

那柴進所在的柴家在宋朝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地位,能讓柴進過得這麼瀟灑呢?

柴進是後周世宗柴榮的嫡系子孫,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正是在柴榮在位的時候,被任命執掌禁軍。趙匡胤也是個很能幹、很會打仗的人,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屢建戰功,因此一路被提拔。所以,就深受柴榮的器重,後來在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在“陳橋兵變”中被部下黃袍加身,並回京逼迫後周恭帝退位,之後便登基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雖然逼迫自己之前的手下辭官的辭官、自殺的自殺,但是一個不忘本,懂得感恩的人。他不忘柴榮對自己重用的知遇之恩,於是便立下了三條遺訓。最主要的就是保護柴氏子孫,如果他們犯罪,也不能被賜予很嚴重的刑罰,什麼連坐、杖刑都不適用柴家的人。即便是謀反這種該誅九族的罪,也讓他們死得體面、有尊嚴。

他還賜予了柴家“丹書鐵券”,就是柴進的免死金牌,就是這東西,讓他的人生如開掛一般。趙匡胤在優待周恭帝母子的同時,還下令保柴家一生榮華富貴,有宋朝一口吃的就有柴家一口。

但柴家在宋朝的地位有點類似於爵位,就是隻給你物質上的優待和特權,但絕不會給你實權。這個我們大家也能想到,趙匡胤是靠兵變上位的,肯定是不會讓老主子的人坐大威脅自己的統治的。

所以,柴家在宋朝的地位就是:有特權,但絕沒有實權。但柴家一生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已經足夠讓我們羨慕的了,只要有與世無爭的心態,那人生可以說是美滋滋了。

我是江暮雲,天各一方,讓我們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