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忽必烈政权大军为什么没有继续南下打到现在越南、缅甸、泰国的东南亚地区?

微笑琳----


谁说元朝没有南下去打越南和缅甸?其实元朝曾经两征越南,一伐缅甸。只是这些战争出现了不同的结果,所以最终都没有将其完全征服。

元朝两次南征越南

早在元朝建立之前,公元1257年,蒙古帝国为了夹击南宋,就曾对越南用兵。大将兀良哈台率军曾一度攻陷当时越南陈朝的首都升龙府,即今天的河内。但来自漠北草原的蒙军无法适应越南炎热的气候,士兵大量生病减员。而越南则采取焦土政策,将一切粮食和周边民众都撤走,使蒙军被困在了升龙府。然后又借蒙军因热带疾病大量减员之时发动反击,将蒙军击退。但陈朝虽然军事上击退了蒙军,却还是遣史向蒙古称臣。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公元1285年再次派遣皇子脱欢和大将李恒与唆都南征越南。这次南征和第一次南征过程如出一辙。元军同样轻松占领越南首都升龙府,但越南王室再次祭出焦土政策,一边撤退一边将升龙府周边村镇及庄稼全部焚毁。而元军仍然没能逃过热带疾病的侵袭,严重减员之后不得不撤退,但却又遭到越军反击,最后李恒和唆都都战死,越南基本收复了全部失地。

公元1285年元军征越战事图

两年之后,元军卷土重来,这次忽必烈仍然让脱欢统军,派出蒙汉军队7万,云南和海南少数民族军队1万,并由来自云南的色目人乌马尔统率由500艘战船组成的水军,水陆并进攻入越南。但战争过程又和前两次一样,占领了升龙府之后士兵因为热带疾病减员,同时水军又被越南人引诱在临近退潮时进入内河白藤江,结果几乎被全歼,陆军也再次在撤退途中遭遇越军反击,最终此次南侵也以失败告终。但次年,越南国王遣史到元朝,归还了所有俘虏,并仍然向元朝称臣。双方自此相安无事。

描绘元军征越白藤江之战的画作

南征缅甸

元朝和缅甸也曾发生多次战争,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双方之间的战争竟然还是缅甸是首先进攻云南元朝领土引起的。公元1277年,缅甸蒲甘王朝出动4万士兵和800头战象向今天云南的盈江和德宏地区进军,忽必烈得报后立即派军驰援云南守军。结果元军在遭遇战中大破缅军象阵,将其驱逐。

元军在缅甸进行的战役分布图

5年过后,忽必烈派云南色目人纳速刺丁率3000余名士兵攻入缅甸,缅王坚守两年多之后向元军投降,忽必烈要求其来北京进贡,但缅王还未出发,国内就发生内乱,缅甸蒲甘王朝分裂。后来分裂的各王公和部落首领大都接受元朝册封,元朝也就懒得再在热带开展军事行动了。

至于泰国,因为地理遥远,元朝基本没有产生过将其征服的念头,不过当时泰国南部的暹国和罗斛国,以及泰国北部的八百媳妇国(这名字太有意思)都曾经向元朝称臣,元朝也先后曾在当地设立蒙庆宣慰司和八百宣慰司,对其进行名义统治。而且元朝在南征越南前后,还曾经派军征讨当时越南南部的占城国,但也和对越南的几次征讨一样,打着打着就因为天气太热,疾病横生,最后只能撤军放弃了。

所以其实元朝也是很认真地对越南和缅甸地区用过兵的,但由于元朝先天条件的限制,军队到了热带就减员严重,无法长期坚持作战,所以几次南侵都没能将当地彻底征服,最后都以接受当地统治者称臣,实现名义统治而告终。


桃花石杂谈


实际上忽必烈时代对东南亚是有扩张举动的,而且声势还不小,分别和当时的安南、占城、缅甸都有过战争,不过总体来说败多胜少,远远未能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

一、元朝与安南之战

其实在忽必烈继位的初年,安南就表示愿意称臣,其国王陈光昺就接受了忽必烈的册封为安南国王。

帝封光昺为安南国王,赐西锦三、金熟锦六,并授虎符。

但是忽必烈的“雄心”显然不满足于此,要求安南国王亲自来朝,对其地编制户口、出军役、缴纳赋税、派达鲁花赤镇守,这样就形同吞并,安南国王当然不同意,两国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终于在至元二十一年,元朝以进攻占城为由,假道安南,镇南王脱欢和将军李恒进入安南后,遭到了安南国王从兄陈峻的堵截,被元军击败。至元二十二年,安南国王陈日烜领兵10万来战,又被元军击败,元军趁势占领安南国都升龙。但是,由于安南暑热余元军中疾病流行,不得已退军,大将李恒战死。而从占城国北上的元军将领唆都不知脱欢已经退兵,回军途中遭遇前后夹击,被围战死。

至元二十四年,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发军7万再征安南,此时的安南国王陈日烜自知不敌,逃走入海,并且坚壁清野,堵截元军粮船。脱欢再次攻陷安南首都后,粮草已尽并且疾病流行,陷入困境,不得不率军北撤,在撤退途中遭到安南的堵截,军队损失过半。

愤怒的忽必烈以脱欢丧师辱国,命其出镇扬州,终身不许入朝。

世祖以脱欢再伐安南无功,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

至元三十年,忽必烈又想派刘国杰等仁讨伐安南,但还没实行,逛街就病故。元成宗继位后,下令停止征伐安南,安南也重新向元朝称臣入贡。



二、元朝与占城之战

元朝对占城之所以发动战争套路和安南是一模一样的,占城遣使称臣入贡。忽必烈就想趁热打铁建立占城行省统治该地。

初,朝廷以占城国王孛由补剌者吾称臣内附,命唆都就其国立占城行省抚之。

这个举动遭到了占城的抵制,至元二十年,占城行省右丞唆都率兵5000由广州起航,在占城国沿岸屯驻,占城国建立木城对抗,元军两次大败占城军后攻取占城国都大州,占城军退入山中遣使诈降,唆都中计,经过苦战脱身,与占城军对峙。


忽必烈为加强对占城的进攻又派阿塔海率兵1.5万人增援。而唆都在增援元军到来之际已经率军北上攻击安南,阿塔海遂派人招降占城国王,占城国王投降,奉表入贡,元军撤回。

三、元朝与缅甸之战

至元十四年,缅甸蒲甘王朝军队进攻云南行省干额、金齿部落,被云南行省的元军击败,遂攻入缅甸境内,后以酷暑还师。

在至元二十年,元军在宗王相吾答儿的统领下再次大举进攻缅甸,缅甸国王弃都城而逃,元军停驻在缅甸重镇太公城,缅甸遣使求和。至元二十三年,元廷又派出军队与缅甸境内的元军会合。

至元二十四年,趁缅甸国内乱进行攻击,遭遇到缅甸强烈抵抗,丧师7000余人,撤军北还。后蒲甘王朝分裂,其分裂诸邦大多臣服于元朝。

这三次战役元军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是不错的,但是受地理环境气候影响较大,损失严重,有得不偿失之感。在此之前蒙元军队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在气候较为温和地貌相对平缓的地区作战,而东南亚则面临的是丛林密布、淫雨连绵、河川纵横、气候暑热、疾病流行的地理条件,对长期习惯于北方作战的元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别说古代,就是现代作战,如果没有周密的部署去如此环境作战,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元朝这几次战争不能成功,颇有“以己之短攻敌之长”的味道。


论史


公元13世纪蒙古军团横扫亚欧大陆:西辽、花剌子模、西夏、金国、罗斯诸公国、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全都被蒙古帝国一一征服,蒙古军甚至一度击败波兰、匈牙利、德意志等国的联军,而后兵围维也纳。随即蒙古将下一个征服的目标锁定在南宋身上,然而蒙哥大汗却在四川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合川)身亡,远征四方的蒙古军团纷纷返回漠北草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以确定下任大汗的人选。蒙哥征宋的失利促使继任的忽必烈改变了对宋策略——不再直接进攻宋军在巴蜀、荆湖地区重点布防的防线,转而招降吐蕃,南下大理以完成从西南方向对南宋的战略包围态势。1253年忽必烈带着兀良哈台率军远征大理,次年忽必烈率军北还,留下兀良哈台继续征讨。1256年兀良哈台平定了整个云南并在此设置郡县。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蒙古帝国开始和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接壤,由于这时蒙古的用兵重点仍是南宋,所以对东南亚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克制,但这并不是说蒙古就完全没对东南亚没企图。接下来我就具体谈谈当时越南、缅甸、泰国等国各自的状态:

这时忽必烈一则出于扩张征服的欲望,二则也是为完成对宋的战略包围态势打算将自己对宋朝战略包围圈扩大到越南,这意味着南宋所有路上边境都处于蒙古的控制之下。1257年兀良哈台攻陷了越南都城河内——这次实际上是拿下了越南,当时的越南皇帝陈太宗逃到占城国避难。这个占城国尽管也在今天的越南境内,但主体民族是占人,和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实际上今天越南南部地区是历史上对占城国领土侵吞的结果,1257年的占城还是一个并不隶属于越南的独立国家。首都失陷、一国之君流亡外国这其实已宣告了越南被蒙古所灭的事实。然而蒙古远征军团很快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宋蒙战场的局势也尖锐起来,这时陈太宗及时地主动称臣纳贡,于是兀良哈台回师去和宋军作战,这就使越南逃过一劫。

忽必烈建元灭宋后遣使要求越南臣服,越南尽管上表称臣,但拒不接受蒙古向其派驻达鲁花赤的要求并收留逃亡而来的南宋遗臣。1284年忽必烈命自己的儿子脱欢会同将领索都、乌玛尔率水陆大军50万再度南征:陆路从谅山南进,海路绕道先攻取了位于越南南方的占城再转而北进,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面对来势汹汹志在必得的蒙古大军此时的越南皇帝陈仁宗再次放弃京城,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与此同时他从底层迅速提拔了一批才干超群的将领——这其中怀文侯陈国瓒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陈仁宗本来认为陈国瓒年少而将其排除在军事会议之外,陈国瓒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后来他积极以赴地带领家奴和亲属约千人修缮武器和战船并题“破强敌报皇恩”六字于旗上。他还写下《檄将士文》:”纪信以身代死而脱高帝,豫让吞炭而复主仇,申剻断臂而赴国难......自古忠臣义士以身殉国何代无有?蒙鞑乃不共戴天之仇......倒戈迎降,空拳受敌。平虏之后万事遗羞,尚何面目立于天地覆载之间?“此时的越南写个檄文全用的中国典故也真够绝的。

这篇檄文大大刺激了越军士兵的斗志——他们都在手臂上刺”杀鞑“二字以示誓死决心。此时蒙元大军的后勤补给出现问题,于是粮草不济的海路军团乘船北上去和脱欢会合。越军则在海阳附近海面截击,流亡越南的宋朝将领赵忠等令部下穿着宋军军服参战。在那个年代信息传递是相当缓慢的,见到一群”宋军“向自己发起攻击的元军以为宋朝已复国并已切断自己的后路,大惊之下被越军一顿猛攻。此战元军海路主帅索都阵亡,随即越军转攻脱欢率领的陆路元军,此时脱欢所部深感南方酷热难耐、瘴气痢疾普遍,不得不主动撤兵,结果在归途中被越军伏击,连脱欢的贴身侍卫李恒、李獾都中箭身亡。

横扫亚欧大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蒙古军团却在越南屡屡碰壁,不甘失败的蒙元王朝于1287年再发精兵30万并精心准备了充足的粮草补给,仍由脱欢率领兵分三路南征:陆路分别从云南和广西进入越南,水路由海路进入越南境内的白藤江。2月元军攻占越南都城升龙,越南陈朝君臣逃窜山林再度施展他们擅长的坚壁清野战术。元军在升龙城一无所获,很快在上两次南征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又出现了,而越军则获得了南方的占城国的支持,于是脱欢在焚毁升龙城撤军回国。元军具体的撤军方案是:由乌玛尔率率水军沿白藤江撤军,脱欢自己则沿谅山撤退回国。

越军主帅陈国峻得知元军即将撤退的消息后下令在白藤江中插下削尖的木桩,以待元军的进入;并在周围埋下了伏兵。这已是白藤江第三次见证中越战争了——此前两次越军的对手分别是南汉和北宋,显然这次的蒙元大军更为强悍。陈国峻派一队战船袭击乌玛儿的水军,随后假装败退,引诱乌玛儿的水军进入陈军的埋伏阵地。乌马儿到达设伏区时,许多战船被木桩撞沉。埋伏的陈军趁机将点燃的木材掷向元军大船上,同时驾小舟袭击元军。陈仁宗也率军前来增援陈军。在越军的袭击下元水军大败,全军覆没,乌玛儿等人被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关于蒙越战争的具体细节皆出自《大越史记》的记载,事实上蒙元方面一直坚称自己是战胜后主动撤军,所以应当是胜利者,并且《元史》中并无关于白藤江之战的记载。尽管双方都声称自己是胜利者,但一个基本事实是蒙元未能完成征服越南的既定战略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个原因所致:其一蒙古擅长骑兵冲锋,然而越南地形山高林密,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骑兵集群冲锋;其二战线过于漫长,以致粮草物资补给乏力;其三北方士兵不适应越南的水土气候,导致非战斗性的战力削弱;其四蒙元所面对的不只越南一个对手——首次征越时南宋尚在,因此牵制了部分元军,南宋被消灭后又发生了蒙元东征日本的战争,此外蒙古还对高丽、占城、蒲甘、爪哇等国采取过军事行动,这就使越南所面对的压力减小了不少。

849年缅族的披因比亚建立了蒲甘王国。1044年缅甸史上的一代雄主阿努律陀成为蒲甘国王,他首创了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大规模使用战象作战的先例,这使蒲甘的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1057年阿奴律陀挥师南下讨伐孟族人建立的国家直通,随后勃固等孟人国家也归附了蒲甘。到阿奴律陀辞世时不仅已成功统一缅族各部落,也迫使孟族与骠族臣服。阿奴律陀还创建了缅文,修建了包括运河在内的各种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经过这番经营统一的缅族文化和各部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得以建立起来,蒲甘王朝由此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1254年那罗梯诃波帝继承蒲甘王位后实行暴虐无道的残酷统治,一时间缅甸国内四方叛乱风起云涌。位于蒲甘城北部的掸族势力趁势兴起,南部的孟族也表现出日益强烈的离心倾向,而在掸族和孟族的背后都有外国势力的存在:掸族同北方的大理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孟族则同中南半岛东南部的高棉帝国关系密切。就在缅甸国内和周边局势纷繁复杂之际一个更为强大的敌人出现了: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1271年已成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蒲甘王朝称臣朝贡,然而蒲甘方面始终不予理睬。1277年元军越过此前大理和蒲甘的边界线进攻八莫,后因水土不服而主动撤离,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1279年元灭南宋后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


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同我国的傣族同宗同源,大约在相当于我国宋代时期生活在当时云南地区的南诏、大理统治范围内的部分泰族先民南下进入中南半岛。公元1238年这些南迁的泰族先民在首领膺它沙罗铁的率领下开创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素可泰王朝第三位国王兰甘亨通过对从柬埔寨传来的高棉文字进行改良创造了泰国文字并将自己的统治势力向南推进到马来半岛的六坤,向北推进至今天老挝的琅勃拉邦,东部滨临湄公河沿岸,西到缅甸的勃固,成为湄南河中、上游的强国。这一时期的元朝由于忙于维持对国内汉族、女真等民族的统治以及同日本、越南、蒲甘等国的战争,因此对地理位置相对越南、蒲甘较远的素可泰王朝并没采取直接以武力征服的模式,而是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传播天朝大国的声威,对此素可泰王朝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兰甘亨曾两次亲自出访当时元朝治下的中国并礼聘元朝学者担任自己的顾问,在这些顾问的帮助下他进一步完善了国内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创建。除了国王兰甘亨这两次亲自出访外,在史籍中素可泰王朝还有10次遣使访华的记录;元朝使节也曾三次访问素可泰,但其中1282年由何子志、黄甫杰等充任使节的那次出访在途径占城时被杀,未能到达素可泰。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忽必烈政权大军为什么没有继续南下打到现在越南、缅甸、泰国的东南亚地区?这个问题我想不能回答,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就能明白了。



首先第一点,气候,环境和自身状态等客观原因

首先我们都知道,蒙古族都是马背上的民族,更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行军打仗没有说有像我们汉人一样,就地扎营啊,稳扎稳打啊等等战略,他们就像一阵风,打的都是闪电战,不适于长久战,很容易“车马疲敝”,再加上当时的越南、缅甸、泰国的东南亚地区在我们眼里那都是“蛮夷之地”,不繁华,没有补给,并且环境气候还极其恶劣,很不适合继续进军和征服,这是当时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然后第二点,主观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看不上,不划算啊

当时的忽必烈政权大军可以说那真的是铁血雄狮,在当时那是无人能当,战无不胜!如果说他们真的想拿下这些偏远地区的话,哪里会管他什么气候环境啥之类的原因啊,哪怕付出些许伤亡,仍会直接两个字:拿下!而追究其本质原因,只就是三个字:不想拿罢了。为什么不想拿?蛮夷之地,何比我泱泱大元?本来就没什么想拿的欲望和动力,再加上客观条件的“严苛”,算了,老子不要了!走你!



于是乎,就没有于是乎了,只可惜的是忽必烈没有想到,当初的看不上,到如今反而留下了祸端,世事无常,世事无常啊!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

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谢谢。


老梁说历史



众所周知,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在他的骨子中也继承了成吉思汗骁勇善战的勇往无前的精神,忽必烈一摧枯拉朽之势,于1279年统一中原,建立了元朝,史称元世祖。元朝建立以后,依然继续征战,东边进攻高丽和倭国,南方进攻缅甸、安南等国。在政府高丽国以后,最终都未能取得其他战争的胜利。


为什么未能取得胜利呢?元朝征服高丽以后,继续进攻倭国,即今天的日本,元军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陆战,但是进攻日本就需要从海上进攻,俗话说旱鸭子游泳,连还都没见过,能擅长海战吗?于是还未开战,有海上飓风等原因,不战而自损三千,日本趁机进攻,大败元军。


不得不说元朝是一个善战的民族,但是平原作战是优势,可是东南亚一带的雨林,又称为了元军的噩梦,由于环境炎热,地形不熟,加之原始森林中瘴气严重,元军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军队瘟疫横行,最终又收到敌军的偷袭,最终依然是一场败仗。


另外,由于忽必烈的军队战线拉得过长,后勤供给无法供应,士兵长期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加之军中连连败绩,士兵也无心恋战,元朝也不得不去取消了继续扩张的想法。


linux每日谈


元朝的军队是一支非常善战的军队,但是他们善战的地方更多的是发挥在平原上,用骑兵进行作战。他们的军队并不擅长山林作战,当作战地形和环境不利于他们的时候,他们便没有能力继续发挥这种骑兵作战优势。忽必烈政权征战缅甸和安南的失利,更多原因是元军多数是北方地区人,他们擅长的平原骑兵作战到了东南亚山林之后无法发挥优势,同时又不熟悉当地地形加上水土不服,山林地区瘴气严重,引发元朝大军瘟疫,因此征战失败。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气候问题,东南亚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7度以上的地方,元朝军队无法适应。元军的老家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他们可以凭借骑兵的优势,去征服拥有同样寒冷气候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俄罗斯,但是他们无法适应东南亚地区的酷热气候。而越南国家以湿热为主,蒙古骑兵打过去更是会有水土不服。

当然忽必烈政权在征战东南亚国家失利,除了地势环境不好外和时机不利因素外,还有朝中的因素。元朝庭对汉人实施残酷的统治,绝大多数汉人始终没有归附。再加上吏治的腐败,横征暴敛,收刮民脂民膏,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时常有起义发生。元朝不得不派出军队镇压起义军,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征战东南亚诸国。而忽必烈政权在扩张之时,也是常常会遭受到当地人民的英勇抵抗,他们敢于用生命的代价和元军作抗争。得不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元军要取得胜利难度也不小。


求关注求点赞,喜欢文史趣闻的可以关注悟空“文轩春秋”,多多交流,为您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文轩春秋


元世祖忽必烈的统一大业!

其实,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实现元朝的大一统,带兵征服海内外。忽必烈的一生也在践行着这一梦想,不断的征战与兼并。忽必烈是蒙古族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在1271年的时候,忽必烈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将大都(是我们今天的北京)为首都。在至元十一年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命伯颜大举伐宋。终于在1279年的时候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在灭掉南宋势力后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一度南下打到了我们今天的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但是只不过是在征战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但是却是打到了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虽然征战以失败受挫而告终,但元朝政权都收到了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主动称臣为附属国。如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


元朝在三次侵越失败后,元世祖仍不希望就此终止对越的战争。而此时的越南陈朝取得胜利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随即派出使者入元,请求按以前的传统向元朝朝贡。这时元世祖也无心恋战,从而应允和议,双方便恢复过往的宗藩关系,越南为元朝的附属国。1277年至1287之间忽必烈发起了针对缅甸的元缅战争,战争以元军胜利,缅甸沦为元朝附庸国而告终。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有人就会问为什么当时的元朝忽必烈在征战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实原因很好理解:1、当时的元朝刚成立没多久,又常年征战,国库又较为空虚,所以这也是失利的原因之一。2、因为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地势较为复杂,不好攻克。3、当时元朝刚建立没多久,国内的政权还没有完全的稳定。所以忽必烈不得已才放弃继续攻打东南亚国家等。


所以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知道了其实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实现自己的统一大业,攻打了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虽然元朝率遭失败,但是当时的很多东南亚国家还是自愿成为了元朝的附属国。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围观讨论交流!


BM大嘴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军在崖山消灭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蒙古人再次建立大一统王朝。一方面为了开疆拓土,另一方面防范逃逸的南宋防抗势力,忽必烈决定继续征服东南亚地区。

至元十九年(1282年)--至元二十一年,元朝发动了对占城的战争,最后因为兵力粮饷不足,元军撤退。对于东南亚另两个重要国家安南、缅甸,忽必烈更是三次征伐,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外,忽必烈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还对爪哇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远征,此次远征最后也失败了。

忽必烈即大汗之位后,延续了蒙古武力立国的传统,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汗位,忽必烈积极对外扩张。但是此时西方已经没有征服的余地了,所以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即位不久,忽必烈就频繁用兵,远征日本、东南亚,但这些军事行动都失败了。


老照片


首先题主要知道的是忽必烈在灭了南宋之后,是有继续南下攻打越南,缅甸还有泰国的,其中攻打越南三次,三次均以失败告终,攻打缅甸成功,缅甸灭亡称为元朝一省,攻打泰国失败。尽管攻打越南和泰国失败,但是越南和泰国都有主动请和称臣纳贡,名义上是元朝的藩属国。




至于攻打越南和泰国失败,总的来说是因为,第一个东南亚气候和地形不利于元朝士兵作战。那时元朝士兵都是来自北方草原和平原地区,擅长骑兵作战,所以才有元朝赫赫有名的铁骑,而且北方气候干燥,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但是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雨水多,而且地形复杂,山多森林多平原少,而且瘴气深导致瘟疫频发,所以元朝士兵作战非常不适应。



第二个就是在东南亚战地远,战线长,后勤补给上跟不上,而且士兵们久在外地,思乡思念亲人,也导致士气低落。


夜月下鸣蝉


蒙古军在征战川滇的同时,还对东南亚诸国属地进行了无数次征伐,但始终无法兼并东南亚。

其一,蒙古军队不适合在东南亚热带作战。来自亚寒地带的蒙古骑兵可以征服同样处于亚寒地带的俄罗斯,却无法在热带地区发挥骑兵的优势,比如四川、印度、埃及的失败,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导致蒙古骑兵战斗力下降。

其二,成本太高。东南亚除了气候问题,更是“烟瘴之地”,远道而来的蒙古骑兵深受其祸。

其三,东南亚人民的抵抗,面对外敌侵略,势必激起本地人民的反抗。

其四,东南亚远离元朝的政治中心,很难有效的控制。

其五,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西南边境,都是民族众多,宗教复杂,很难有效的统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