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韩信当初反了刘邦,历史会不会改写?

太白说历史


当然会改写。起码在短期内不会出现项羽败走垓下之事,而韩信与刘邦的天下之争会更有好戏可看。可叹的是,韩信为了一时的满足,他没反。

为什么在这里我要用可叹这两个字,是因为他韩信有机会甩开刘邦,自己赢得整个天下。也就是说,老天爷给过他机会,他没去抓。他若是去抓了,刘邦和项羽都会被他个个击破,而他有一百个可能能自己成就大业,而不再屈身于地痞出身的刘邦的名下。

可他就是没去抓。

对于他韩信来讲,最大的一次机会的背景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是刘邦在荥阳时,被项羽几十万大军围困,又无计可施。当时,刘邦已无力与项羽正面交锋,只能坚守。相持间,又被项羽一箭射中胸部,弄得军心惶惶,更是雪上加霜。而这个时候,项羽派出的由龙且率领的20万大军,在潍水被韩信一举击溃。韩信由此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地全部平定。如果在这个时候,韩信反了,不再听令于刘邦,那刘邦必败无疑,而项羽这只猛虎也必有重伤。

当时的时局,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极其有利于正遇两虎相争的韩信。因为在这个时候,从军事实力来讲,韩信已不比楚汉任何一方差。项羽在这个时候就清醒地看出了这一点,他看出如果这个时候,韩信独树一帜,天下起码可以出现三分的局面。于是,出于灭汉的需要,项羽派人游说韩信,希望韩信在这个时候甩开刘邦单干。

这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不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吗?

韩信如果在这个时候单干,真的是再走两步,即可到位,先坐视项羽痛击刘邦,然后,不等项羽喘息,再征伐项羽,一举,天下必得。

在这个时候,齐人蒯通与项羽一样,也看出了这个天下大势,他登门劝说韩信不要满足于刘邦给他的齐王封号,说那不怎么值钱,更值钱的东西实质就在你伸手即得的地方呢,你得看明白喽;说你韩信虽居臣下之位,却有震主之功,这很容易引来杀人之祸,不如立刻脱离刘邦,以求保全。

但韩信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韩信却傻呵呵地认为刘邦将来不可能杀他。他对蒯通说:我跟随项羽时,不过是个执戟之郎中,没有人肯给我提供用武之地。而汉王刘邦却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万众之师,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把最好的食物分给我吃,我的话他是言听计从。没有他发现我,重用我,信任我,我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他是不忍心背叛刘邦。

而就是这个不忍心,使他一步步走向了死亡。

在那之后,他倒是也犹豫了一阵子,观望了一阵子。公元前202年,刘邦约韩信从齐地山东与另一个叫彭越的人率兵合围楚军于固陵。但韩信没有行动。他的没有行动,致使刘邦大败,致使刘邦几乎把家底输了一半。本来从兵力上是占优势的处于追击状态的汉军,却被撤退中的楚军反击得一败涂地,亏了萧和很快又给他凑了一批人马,才使他得以复振。在这个时候,当说是韩信的又一个可夺取整个天下的绝好机会。他只要再沉一沉,项羽击垮刘邦之日就有可能到来。因为这个时候的刘邦已是又回归退守,到了不敢再战的地步。但他韩信把这次机会又放弃了。这放弃的原因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策,把淮阳以东至海边的土地全送给了他韩信。韩信这个当年受过胯下之辱的劳苦孩子由此一下子成了一地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齐国之王,他更有点晕了,他满足于这一高位了。他觉得刘邦把这片广大的土地给他了,就永远也不会再要回去了。惊喜之下,他立刻率兵响应刘邦的指令,从齐地南下,先夺取了彭城,又再占苏皖豫大部,然后与刘邦、彭越、英布等大军合围项羽于垓下,以40万人对10万人的力量对比,将项羽打了个命丧乌江。

这过程,我们如此叙述起来,不乏有一种轰轰烈烈之感,我相信许多人听了,都会为韩信这位用兵如吃小菜的人物点赞叫好。殊不知这结果又是多么的可悲!正所谓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他韩信接下来的命运并不比项羽强到哪去。

一见天下平定了,刘邦立刻玩起了消藩这种后代帝王竞相仿效的手腕,先是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让韩信移都下邳,接着,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再削韩信的官职为淮阴侯,紧跟着,又授意自己的老婆杀韩信一个措手不及。

故此,我有理由说他韩信当年不反,可悲亦可叹!一个完全可以改写的历史,由于韩信的妇人之见和所谓的知恩图报思想变成了一场空梦。而阴狠毒辣的吕后在刘邦死后却一手遮天地更得意于肆无忌惮。





梦野艳齐


韩信当初反了刘邦,历史不会改写,原因是,凡成大事者,势局己定,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韩信虽勇,位至三齐王,但从以下三个方面挈肘他是反不起来的。

第一点,韩信是位感恩的人,他虽然岀身贫寒,给人们的印象是短韩信,他的短有这么几个,传说算卦的说他应活七十一,背是帝王之相,后因九里山前活埋母,与兄弟鸡毛分井,错杀陈樵夫,乌江逼死霸王各减了八岁,加起来三十二岁,这些短足以说明韩信刚毅果敢,睚眦必报,但另一方面韩信很怀旧,在乞食时赠与他的人如范怀、漂母等人都得到了回报,由此看,在难中有恩于他的人他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刘邦萧何来说是他的伯乐,因此他不会反刘邦的。

其二韩信恃才功高,目中无人,人缘关系差,从这点看他只忠于皇帝,对其他人不屑一顾,如果有反心,他就会象司马昭之心一样路人皆知,他并没有络笼人心,这就说明他没有谋反之心。

再一方面刘邦也会提防他,封淮阴侯后解除了兵权,他心知肚明,但也没有一点异常反应,足以说明韩信是不想反的,直到他后来被人常说有谋反的可能时,他也不在乎,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果有反心的话,他早就预防打算了。再说他的恩相萧何随时都在掌握着他的动态。

直到最后要杀他的时候,才找岀个陈豨与他合谋反叛的罪名来,陈豨何许人也,名不见经传,韩信怎会与他合谋,可能是统治者要除他拉的垫背的借口罢了。因此韩信不可能反了刘邦,即使反了也会身败名裂不会成功的,就是前期韩信所建功勋,也是借助刘邦这方平台而建立的,就是他跟了项羽,也不一定消除刘邦,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些事真的是大势所趋,非一人之力而定也!以至于韩信到死时还念叨着一句话"那把刀能杀我?我这一背是帝王之相"但背始终是背,不会成面的,即使反过来还是背,因此韩信反不了,反了也改变不了历史。


木火燊辉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就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希望以下为大家分享一这个问题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能够帮助到大家,也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第一点,韩信是位感恩的人,他虽然岀身贫寒,给人们的印象是短韩信,他的短有这么几个,传说算卦的说他应活七十一,背是帝王之相,后因九里山前活埋母,与兄弟鸡毛分井,错杀陈樵夫,乌江逼死霸王各减了八岁。

加起来三十二岁,这些短足以说明韩信刚毅果敢,睚眦必报,但另一方面韩信很怀旧,在乞食时赠与他的人如范怀、漂母等人都得到了回报,由此看,在难中有恩于他的人他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刘邦萧何来说是他的伯乐,因此他不会反刘邦的。

其二韩信恃才功高,目中无人,人缘关系差,从这点看他只忠于皇帝,对其他人不屑一顾,如果有反心,他就会象司马昭之心一样路人皆知,他并没有络笼人心,这就说明他没有谋反之心。

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最后在这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成长,谢谢!



小白史观


韩信反叛刘邦会不会改写历史,这个问题要分几个层面来看:

第一个问题:韩信反叛刘邦能不能成功。这个问题最关键,如果韩信反叛刘邦都不能成功,自然不会有改写历史的机会。那么就首选来看看韩信能不能成功脱离刘邦独立呢?答案是不能。和韩信有相同遭遇的是朱元璋,两人都是白身投军。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才干很快上位成为郭子兴的左右手,而且很快在军中有了徐达、汤和、花云等自己的铁杆。瞅准机会,请命带着自己的二十四人班底去打滁州扩大地盘。实际上,已经事实上脱离了郭子兴单独创业了。反观韩信,从项羽转投到刘邦账下还是低级军官,自始至终没什么机会。为什么韩信冒不了头儿呢?因为刘邦账下已经有了一帮铁杆班底,曹参、樊哙等早已是战功赫赫,成为刘邦集团的中层领导。韩信这时候想要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是不容易的,不仅需要时间,更重要的还需要机遇。而从刘邦的认知来讲,就算有领兵打仗的机会,断不会轻易把指挥权交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这也就是韩信只能通过萧何的举荐走上层路线上位的原因,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走上层路线虽然是捷径,但不可避免的存着很多弊端。最明显的弊端就是这会造成韩信的基础不牢,而且大多数中层武将内心不服。而且刘邦这时候已经是一个屡经阵仗,管理经验非常丰富的统帅了,在用韩信的同时,防范他做大的措施当然也同时到位。比如韩信单独统军去攻赵灭齐时,跟随着他的是曹参等人,曹参是谁?曹参是刘邦集团里惟一能文能武的大将,是事实上的二号人物。这种配置基本上决定着曹参掌握着军队架构的控制权,曹参也在时刻监视着韩信。刘邦在彭城大败后,星夜驰入韩信军营轻松把主力部队带走,也基本证明刘邦牢牢的控制着韩信军队。

不权如此,韩信在扫平齐国后,派使者向刘邦求封假齐王,这一事件本身也说明韩信没有完全掌控军队。否则,何须向刘邦求封,直接称王后通知刘邦就可以了。甚至韩信连自立的信心都没有,因为要自立,首先要清理掉曹参等人。而蒯通劝他自立时,他连犹豫都没敢犹豫,以韩信的用兵风格来说,他可能自己都认为毫无胜算。

第二个问题:假如韩信孤注一掷脱离刘邦称王成功,能不能影响胜利的天平偏向项羽一方。这个问题就要分析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优劣了。当时的历史大势是人心盼望统一,项王自己也说,天下纷纷,皆因为他二人分争,不如单挑一场定胜负。但是项羽大肆分封诸王,恢复至秦统一之前的状况,这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而韩信讨封齐王,显然也是走项羽路线的。这种分裂路线基本上都是逆当时的历史大势而行,是不得人心的。

再来看刘邦、韩信、项羽三人的优劣。韩、项二人基本上都是军事才能突出,政治才能则极其低下。在政治经验丰富手腕老练的刘邦面前,光有军事是没什么用的。善用人者,无敌于天下。而用人是政治里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而刘邦是当时惟一的高手。

综上所述,韩信无论怎么折腾,都是无济于事的,当然也就改变不了历史。最多只能在历史上翻起一个小浪花,然后仍然归于平静。而韩信求封假齐王,已是他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历史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孤独守夜人


历史哪有“如果”啊。无论哪个历史阶段,人们都在一定的文化氛围内生活。韩信即使有才,不能例外。我们不能臆断韩信确实有反心,他仅仅可能是觉得心里不平衡而已,以他的功劳,应该获得更多的利益。

刘邦要杀韩信,为的是后代江山。因之韩信的悲剧是逃不掉的。

假如当初韩信真的反了,历史不但不会改写,还可能再动乱若干年,给百姓生活造成更大痛苦。


逸散哥


不会的,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韩信的性格问题,韩信是超一流的将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个小学生,优柔寡断是他的致命伤。

二是因为当时的实际情况,韩信军中的高级将领绝大部分都是刘邦的铁粉,像曹参,灌婴都不会跟韩信造反的。

三是地缘因素,齐国的地形易攻难守,以韩信初立的实力想要和有五分之四天下的刘邦和项羽扳手腕还是处于下风的,三国鼎立的态势最多只能维持一阵子绝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韩信迟早还得挑边站。鉴于以往项羽对待韩信的历史,韩信没有理由不挺刘邦。

综上所述,即使韩信反了刘邦,大概率事件还是刘邦统一天下,只是老百姓多受了几年罪。



从历史中学管理


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去考究其话题。

假设当时韩信反了,没有支持的群体。

其一:当时战争霍乱户口消失的厉害。十室九空不是空话。

其二:韩信曾经在项羽其乡兵团居过,其也跟随其他,最后选择的是刘邦。其本人的愿景还是相当强烈的。

其三:当时韩信所带领的兵力并非是兵为将有的时代,粮草和后勤调配,确实在萧何的执掌中,刘邦是有一定防备的。

其四:韩信即使反了,也并不能长久有效的立国。


用户57641795222


韩信没有造反的基础!当时韩信的主要手下都是刘邦的的小弟,他的地位是来自于刘邦的授权,一旦造反,手下并不会铁板一块的跟随他,很快就会众叛亲离而败亡(这件事可以参考钟会造反,自以为牛笔,结果就是一败涂地。),这是韩信造反后自己的下场。

当然,韩信造反对刘邦、项羽争霸会带来一些变数,但从大局看,刘邦集团占据地利,内政水平也不错,大概率也会统一天下(秦、两汉、晋、隋唐都是以先占有西北、河北统一天下)。而项羽占据江淮之地,失败的可能性更高,因为当时的北方的人口、经济所能支撑的战争潜力更强(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朱元璋才能以长江中下游为基础统一天下)。

总之,韩信造反对当时的相关各方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影响中国重新统一,新的帝王有鉴于秦始皇采用郡县制造成官僚集团强势、帝国权力容易旁落的弊端,大约也会采取刘邦的郡县与封国并存的制度,以后的演化和韩信造反与否关系不大。所以历史本身就是导演,单个演员影响不了大局的。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还得感谢项羽不重用韩信,才让韩信投靠刘邦,辅佐刘邦征讨四方。如果韩信反了刘邦,历史肯定会改写


祖国的大好山河


肯定不会。韓信的格局绝对超不过项羽。而刘邦是当时的领袖肯定无疑。韓信即使反了,以他的能力及威望也撑不长,只能是添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